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存隧道安全施工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03-23T11:13:25.4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5期作者:周陈婴[导读] 摘要:在地质复杂区修建隧道时,为降低施工灾害发生频率,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前有必要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6)摘要:在地质复杂区修建隧道时,为降低施工灾害发生频率,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前有必要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以某隧道为依托,通过地质分析,运用TSP-203、GPR等物探手段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揭露情况基本吻合,对隧道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降低了施工风险,保证了安全。
关键词: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TSP、GPR引言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修建规模与难度最大的国家。
特别是随着重大工程建设重心向地形地质极端复杂的西部山区与岩溶地区转移,正在或即将修建大量的高风险深长隧道工程。
由于深长隧道(洞)在施工前期难以全部查清沿线不良地质情况,导致施工过程中往往遭遇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重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机械设备报废,部分隧道被迫停建或改线,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超前地质预报发展现状及基本原理1.1 TSP超前地质预报TSP超前预报系统采用地震波反射原理,地震波由24个爆破点上的小剂量炸药爆炸产生,当爆炸产生的地震入射波遇到岩体结构有变化的岩层时,在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部分入射波被反射,采用电子传感器接收。
因地震波在岩体中以固定的速度传播,所以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和入射波到达不同岩体分界面的距离成正比,故能间接测量地质变化带和测点之间的距离,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结构及围岩地质状况。
1.2 地质雷达探测法地质雷达探测法基本原理是由发射机发射脉冲电磁波,其中一部分是沿着掌子面传播的直达波,经过时间t1后达到接收机;另一部分电磁波传入岩体中,在波的传播过程中遇到电性不同的岩体时,电磁波会发生发射,经过时间t2后达到接收机,然后根据两种波传播时间的差值来确定掌子面前方不同岩体的具体位置[3]。
浅谈TGS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深埋长施工隧道中的应用作者:***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25期摘要近年来,新引入我国的隧道三维地质预报系统TGS360 Pro具有预报距离长、施工干扰小和预报成果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一种开挖施工中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优选方法。
本文通过某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TGS360 Pro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及成果解释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超前地质预报;TGS360 Pro;隧道目前隧道工程中运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种类繁多,主要包含超前钻探类、地震反射类(TRT、TGP、TST、TSP等)、红外线探水预报、电磁法类以及直流电法类方法。
而在深埋长施工隧道中,现场仪器易对电磁场产生强烈干扰,导致电磁法类超前预报方法在施工隧道中无法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TGS360 Pro(tunnel geological scismic 360 Pro,以下简称TGS)法是基于不同极化反射地震波记录地震波信号来预报隧道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和岩石特性变化的一种方法(Pisetski,1998)。
这种方法具有全球唯一获得两项美国专利的地质预报系统,不仅可以确定地下流体(油、气、富水区)的位置,而且可以预报地下流体(油、气、富水区)的动态参数,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预报断层、节理密集带、破碎地层,特别对软弱夹层富水断层、岩溶水预报效果明显,可以以三维或切片形式呈现岩体力学物性参数,包括围岩应力P、杨氏模量E、泊松比、地震波波速Vs和Vp、富水区位置、溶洞位置、断层带状态分布,其对应的参数成果图可以相互验证,最大可能预测开挖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类型和位置。
本文利用TGS360Pro在某施工隧道中的预报中,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1]。
1 TGS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1.1 TGS工作原理TGS地质超前预报法是基于不同极化反射地震波记录地震波信号来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及其周围不良地质或岩性变化带等地质状况的一种方法。
TSP 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中的应用童峥嵘,黄炳营,秦业,李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800【摘要】在建设隧道的过程中经常碰到很多不良地质体,如断层、破碎带、突泥涌水、坍塌体、岩溶等,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大的不可预测的安全问题。
TSP 技术能对掌子面前方100~15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做出预报,利用TSP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进行有效地预测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本文根据TSP 的探测原理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结合江门市南山路新建道路工程南山路隧道的应用实例,对其探测成果解析,并给出提高准确性的一些建议,供类似隧道工程预报参考。
[关键词]南山路隧道TSP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成果解析1 引言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前方地质情况不明,常常出现各种险情,施工单位对此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直希望寻求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来探明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
目前,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面地质调查法,断层参数预测法和TSP、HSP等仪器探测方法、掌子面编录预测法、不良地质前兆预测法和地质雷达、红外线超前探水等仪器探测方法。
各种预报手段和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其中TSP 探测是目前预报距离最长、适用范围最广、预报效果最好的超前预报手段和方法。
2 工程概况南山路隧道是江门市南山路(江海路—五邑路)新建道路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隧道起止点桩号为K1+970~K1+521,全长449m,洞高约10m,处低山丘陵,隧道区地形起伏大,地面标高约19.0~55.00mm,地面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经济林。
新会断裂在线路东南段(南山村附近)通过,断裂的走向北东300~500,倾向南东,倾角550~800,属正断层,断层导致地貌反差强烈,北西盘(下盘)相对上升为丘陵山地,东南盘(上盘)相对下降为平原区,两者分界截然。
根据初勘资料及野外观测,基岩主要发育有以下五组节理:第一组:产状为550∠860,每米发育4条;第二组:产状为2860∠310,每米发育3~4条;第三组:产状为3100∠600,每米发育3~5条;第四组:产状为2280∠730,每米发育2~3条;第五组:产状为1730∠860,每米发育4~7条。
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和半航空物探(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在隧道工程施工的运用摘要: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是隧道施工中的难题,发生地质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可靠地探测地质缺陷特征,如断层、岩溶洞穴和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介绍了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和半航空物探(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在隧道工程施工的运用。
引言在中国,许多大型项目正在进行中水利、水利等建设水电站、铁路、公路、能源储存和运输系统,以及地下矿山。
这些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地球工程的进展。
然而,严重的由于环境复杂,也存在挑战地质条件和潜在地质灾害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还有财产。
因此,改进地质缺陷的探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探测断层、溶洞和地下水涌出。
中国在建隧道具有长度长、体积大的特点覆盖层和复杂的地质条件。
例如,宜昌至万州铁路建在山区,以高风险岩溶程度高的突水危险。
该地区已发现严重的突水危险马鹿青隧道和沿途的野三关隧道宜昌至万州铁路发生严重伤亡事故经济损失。
在水电工程领域,北京锦屏二级水电站副洞四川省有2375米深和17.5公里深长覆盖层使隧道埋在下面极高的地应力。
1.隧道工程施工的探测技术1.现有的探测技术在这下面在这种情况下,隧道的施工可以受到潜在岩爆的影响通过释放地应力,尤其是在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软弱岩石特征和地下水。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包括相关机制治疗技术和探测技术。
地质缺陷特征的探测在危险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
目前,探测地质灾害的方法危险源可分为两类: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工程地质分析、先导开挖和岩心钻探,同时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电磁和地质雷达方法。
每种方法它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隧道工程施工探测的难点可靠探测的挑战性问题包括:(1)故障的识别和定位,裂缝、溶洞和地下水体(如地下河);(2)含水层探测;(3)探测的解释结果在多种解释的背景下物探成果及优化探测方法的选择。
关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铁路隧道动态信息化施工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7-20T07:33:36.918Z 来源:《建筑工人》2021年第4期作者:高军1 王更峰2 林晓3 游国平2 李俊2 王辉麟4 焦全福2 孙冠华5 刘俊2 杨君华2[导读] 要将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合理应用在铁路隧道动态信息化施工中,而且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
高军1 王更峰2 林晓3 游国平2 李俊2 王辉麟4 焦全福2 孙冠华5 刘俊2 杨君华2罗辉6 高峰7 刘福春7 王晓康8 杨超2 刘素云2 张远征9 纪常永91.国铁集团武广高铁公司湖北武汉 430012;2.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个湖北武汉 430016;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 100081;4.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海淀 100083;5.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37;6.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6;7.中铁第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21;8.河北华虹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河北衡水 053000;9.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摘要:铁路隧道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因此,在工程具体施工期间,在前期勘察、设计、开挖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差,无法满足工程在具体施工期间对实时信息的掌握,这会对工程施工作业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针对铁路隧道动态信息化施工中对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文中内容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铁路隧道;工程质量;超前地质预报;动态信息化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期间,隧道掌子面周围和前方不良地质会导致铁道隧道工程施工中发生涌水、塌方等施工,可能导致施工中采用的设备损坏,以及危害施工人员生命。
可见,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能够按期竣工,要将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合理应用在铁路隧道动态信息化施工中,而且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
1 地质超前预报需要注意的内容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是一项对精准性要求很高探测技术,预测勘测前,要做好相应规划工作,需要注意的要点如表1所示。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一、引言隧道施工作为一项综合性大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地质条件多种多样,极易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因此,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能帮助工程团队及时发现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二、研究背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是由随机变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体性质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在以往隧道施工中,因为不能准确预测隧道所在地的地质状况而导致了许多任务滞后、突发事件难以控制的情况。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是一种可以将地质情况在所需时间内预报的方法,能够提高施工过程中地质预报的精度,为施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减少风险,同时也为隧道施工的进展提供了科学化的方案指导以及参考意见。
三、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应用1.实时监测技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识别出地质变化和隧道内部的稳定性情况,帮助工程团队提前预计和解决地质问题。
实时监测技术可以使用遥感、激光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等多项技术手段实现,既可以监测现场状况,也可以提供数据参考。
2.先进的地质探测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越来越注重提高观测技术和方法,同时应用先进的地质探测器也是其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
各种地质探测器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隧道施工工程地质预报的思路,大大提高了地质探测的能力,从而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探警告提供更加准确和完善的信息支持。
3.高分辨率地质发掘技术高分辨率地质发掘技术具有高精度和多参考性等特点,可以将地质发掘的范围、深度等进行准确评估,同时提供详细的地质信息,从而帮助工程团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地质数据收集、评估、分析等工作。
高分辨率地质发掘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施工方便捷,并且将工程风险升到最小值。
四、未来展望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日之功,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存隧道安全施工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隧道工程在山区路网交通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山区路网交通中隧道施工安全尤为重要,是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利用地质雷达对隧道施工进行地质超前预报是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本文以S217长绩段改建工程煤炭山隧道(K7+151-K7+583)地质超前预报的实例,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超前预报;施工安全;隧道施工1 概况S217长绩段改建工程煤炭山隧道为单洞式混合交通的隧道,长度为432米,隧址区为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岩类为硬质岩石,在隧道的进出口的山脚下及河沟里为第四系松散物质覆盖,岩性主要为碎石混粉质粘土、角砾混粉质粘土和基岩,碎石(角砾)土成因主要为坡积、洪积和崩积,岩类为震旦系休宁组上段凝灰质细砂岩,围岩级别主要有Ⅴ级、Ⅳ级、Ⅲ级。
依据地勘结果,本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不发育,无稳定的含水层,无泉水出露,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受雨水影响较大。
由于隧址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复杂,另外长安端洞口松散覆盖层厚度较大,需要详细查明松散层厚度,因此,在隧道施工前要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尤为重要。
煤炭山隧道于2012年4月正式开挖进洞,由于煤炭山隧道纵坡为-1.85%,432米长隧道两端高差7米之多,考虑到雨季施工洞内排水困难,选择进洞施工由出洞口向进洞口方向掘进的方案。
根据设计地质勘探资料显示K7+200-K7+556段位微风化凝灰质细砂岩,局部为凝灰质含砾细砂岩,黑色、灰紫色,岩石较坚硬;岩体呈中、厚层状,变余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地下赋水性一般,雨季降水渗入可产生滴水、淋雨状出水,[BQ]=443.2,围岩稳定性较好,成洞条件较好。
设计为无超前支护Ⅲ级围岩支护方式。
2 超前地质预报2.1 在2012年6月30日施工至K7+268掌子面通过在隧道圆心上方0.7米处水平方向布设地质雷达测线,对掌子面面向小桩号方向28m探测所得的地质雷达剖面图解译为:K7+268-K7+248处围岩整体完整性一般,节理裂隙较发育,含少量裂隙水;K7+248-K7+240处围岩节理较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含较多裂隙水,容易发生掉块等现象。
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21-01-05T06:05:03.85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0年19期作者:任俊李闯[导读] 隧道工程是地下隐蔽工程,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十分复杂,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已成为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控制性因素之一。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隧道工程是地下隐蔽工程,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十分复杂,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已成为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控制性因素之一。
本文以达州杨柳垭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为研究实例,阐述了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并论述了地质调查及地质观测素描、TGP206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预报和超前水平钻探方法。
关键词:软岩隧道;TGP206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超前水平钻孔;地质雷达预报1、概述杨柳垭隧道位于达州经济开发区和达川区境内,隧道起点位于国道 210 线旁禾林汽车城,与南北 1 号干道及已通车的中青路平交,进口毗邻“好一新五金机电市场”、“强升药业”及“水上乐园”。
隧道出口位于南外镇火烽山村,洞顶为村民聚居区,房屋结构形式简易,大多为单层砖墙,抗震强度低。
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道左洞长710m,右洞长 690m。
进口为削竹式洞口,出口端为端墙式洞门,隧道净宽14.45m,净高 9.81m,隧道开挖断面 :S=164.06m2,隧道衬砌成型后 S=113.203m2。
2. 隧道地质状况杨柳垭隧道开挖所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砂岩、泥岩,围岩较差,以Ⅴ类、及Ⅳ类围岩为主,岩层产状 285°∠ 11 ~ 18°,为火烽山村向单斜,隧道区域岩体成块石碎石、层状结构~块状结构,局部巨块状整体结构。
出露的地层有 : 人工填土层 (Q4ml)、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d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J2s) 等地层。
洞内地下水较丰富,单洞涌水量达 470m3/d,反坡开挖时排水难度较大。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存隧道安全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质超前预报;施工安全;隧道施工
1 概况
s217长绩段改建工程煤炭山隧道为单洞式混合交通的隧道,长度为432米,隧址区为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岩类为硬质岩石,在隧道的进出口的山脚下及河沟里为第四系松散物质覆盖,岩性主要为碎石混粉质粘土、角砾混粉质粘土和基岩,碎石(角砾)土成因主要为坡积、洪积和崩积,岩类为震旦系休宁组上段凝灰质细砂岩,围岩级别主要有ⅴ级、ⅳ级、ⅲ级。
依据地勘结果,本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不发育,无稳定的含水层,无泉水出露,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受雨水影响较大。
由于隧址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复杂,另外长安端洞口松散覆盖层厚度较大,需要详细查明松散层厚度,因此,在隧道施工前要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尤为重要。
煤炭山隧道于2012年4月正式开挖进洞,由于煤炭山隧道纵坡为-1.85%,432米长隧道两端高差7米之多,考虑到雨季施工洞内排水困难,选择进洞施工由出洞口向进洞口方向掘进的方案。
根据设计地质勘探资料显示k7+200-k7+556段位微风化凝灰质细砂岩,局部为凝灰质含砾细砂岩,黑色、灰紫色,岩石较坚硬;岩体呈中、厚层状,变余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地下赋水性一般,雨季降水渗入可产生滴水、淋雨状出水,[bq]=443.2,围岩稳定性较好,成洞条件较好。
设计为无超前支护
ⅲ级围岩支护方式。
2 超前地质预报
2.1 在2012年6月30日施工至k7+268掌子面通过在隧道圆心上方0.7米处水平方向布设地质雷达测线,对掌子面面向小桩号方向28m探测所得的地质雷达剖面图解译为:k7+268-k7+248处围岩整体完整性一般,节理裂隙较发育,含少量裂隙水;k7+248-k7+240处围岩节理较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含较多裂隙水,容易发生掉块等现象。
地质超前预报建议k7+250处开始提高围岩衬砌等级。
并建议施工单位隧道开挖后及时跟进支护,对隧道内、外加强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2.2 当7月6日掌子面施工至k7+245处时,通过在隧道圆心上方0.6米处水平方向布设地质雷达测线,对掌子面面向小桩号方向探测所得的地质雷达剖面图解译为:k7+245处掌子面向前22米(k7+223)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程度较高,前方围岩含较多裂隙水。
结合已开挖的掌子面观察岩性为弱风化凝灰质细砂岩,灰绿色、灰色、右侧局部夹紫红色,岩石较软,局部呈粘土状,岩体呈薄层状,变余砂状构造,岩石厚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层产状145°∠82°。
围岩整体完整性仍较差,岩质较软,节理裂隙发育,容易发生掉块等现象。
3 施工安全
3.1 根据k7+268掌子面地质预报的特点,我项目办会同设计单位通过对隧道施工ⅳ级围岩超前支护的特点,将k7+253.5处开始
变更为:ф25x5mm超强中空注浆锚杆,环向间距40cm的超前支护加上纵向间距100cm,i14工字钢的初期支护的ⅳ级围岩衬砌支护方式施工。
确保了该段隧道在开挖和后期施工的安全。
3.2 根据k7+245掌子面地质预报的特点,结合已开挖掌子面的岩性,将k7+245-k7+223段按ⅳ级围岩支护衬砌方式能满足该段围岩的施工安全,则继续采用ⅳ级围岩支护衬砌方式进行施工。
截止7月20日该段隧道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通过改变支护方式已安全通过,积极促进了我省“平安工地”的开展。
4 结论
通过本隧道的施工,有以下体会:
4.1 隧道工程建设的勘测阶段为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受地表探测
方法、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地质资料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别。
通过地质雷达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状况的探测是一种快速便捷、对施工影响较小的超前预报方式,能预先探测开挖掌子面的围岩情况,为安全施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2 对地质雷达波形图的解释和识别具有明显的多解性,所提供的超前预报当以施工进度达到预报里程时,需把预测结果和现场掌子面情况相对比,做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和修正,真正做到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
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叶英.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王正成,谭巨刚,等.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5(2).
[5]王炜.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高才坤,郭世明.采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预报[j].水力发电,2000(3).
[7]何光,马贤贵.安徽省公路水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