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局部解剖学下肢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5
下肢●概述●境界与分布●境界●前面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内侧以阴股沟与会阴部相隔●外侧和后面以髂嵴与腰、骶部分解●分部●表面解剖●臀部●境界与分区●上界为髂嵴●下界为臀沟●内侧界为臀裂●外侧界为髂前上棘至股骨大转子间的连线●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臀下皮神经●●深层结构●深筋膜●称臀筋膜,臀筋膜损伤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肌层●浅层●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中层●臀中肌和梨状肌●深层●臀小肌●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结构●意义:两者为盆腔和下肢的血管神经通路●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从外侧到内侧依次是: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穿梨状肌下孔的结构,从内侧到外侧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血管,阴部内血管,阴部内神经●坐骨神经及其与梨状肌的关系●坐骨神经为全身最大的神经干●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穿出至臀部,继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的内侧下降进入股后区,后经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行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结构●坐骨小孔的组成●穿行结构●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股部●境界●上端●前方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后方以臀沟与臀部分界●内侧●会阴部●下端●以髌骨上方3横指处的水平线与膝分界●分部●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浅筋膜内容:浅动脉,浅静脉,浅淋巴,皮神经●浅静脉: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经内踝前方进入小腿内侧,继续伴隐神经上行●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进入大腿内侧区与股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最后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大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5条高位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外侧浅静脉,腹内侧浅静脉●浅淋巴结●分为上下两群●上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收纳腹前外侧壁下部、肛门、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子宫的部分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纵行排列●收纳下肢浅淋巴管、会阴和外生殖器部分淋巴●深层结构●深筋膜●又称阔筋膜,为全身最厚、致密坚韧的深筋膜●形成3种结构:髂胫束,隐静脉裂孔或卵圆窝,3个肌间隔●髂胫束:附于髂嵴与胫骨外侧髁,其上部分包绕阔筋膜张肌●卵圆窝:表面覆盖筛筋膜●隐静脉裂孔的外缘锐利称镰状缘,下端有大隐静脉●3个肌间隔:股内、外侧和股后肌间隔,以分隔不同肌群●骨筋膜鞘●分为前骨筋膜鞘,内侧骨筋膜鞘,后骨筋膜鞘●肌腔隙与血管腔隙●位于腹股沟韧带与髋骨之间。
《临床医学五年制局部解剖学课件下肢》xx年xx月xx日•下肢解剖概述•下肢骨与关节系统•下肢肌肉系统•下肢血管系统目•下肢神经系统•下肢常见疾病与防治录01下肢解剖概述医学基础下肢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医学生和医生来说,掌握下肢解剖学知识是必备的基本素养。
疾病诊断通过对下肢解剖学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手术操作在外科手术中,下肢解剖学知识对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手术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肢解剖意义与重要性下肢解剖组织结构下肢主要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等骨骼结构。
骨骼肌肉血管神经下肢的肌肉主要包括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和足底肌肉等。
下肢的血管主要包括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等。
下肢的神经主要包括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等。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横切面。
胫骨内侧髁与外侧髁的连线所形成的平面。
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组成的关节。
下肢解剖基本术语冠状面胫骨平台膝关节02下肢骨与关节系统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组成下肢骨主要支撑身体重量,参与运动,以及维持下肢的形态。
作用下肢骨的发育与年龄相关,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育特点。
发育特点下肢骨下肢关节主要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足关节。
下肢关节组成下肢关节主要参与运动,具有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和旋转等功能。
作用下肢关节的发育与年龄相关,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育特点。
发育特点下肢骨与关节发育特点下肢骨与关节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开始发育,主要通过软骨和骨组织进行生长和发育。
胎儿期和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儿童期下肢骨与关节继续生长和发育,同时肌肉和韧带也逐渐发育,以适应运动需求。
青春期下肢骨与关节的发育达到高峰,肌肉和韧带也逐渐成熟,为成年后的运动和负重做好准备。
成年期下肢骨与关节的发育基本完成,主要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持健康状态。
下肢1.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颈干角成人平均为127°大于此为髋外翻,小于髋内翻2.梨状肌上孔:(外到内)臀上神经、动脉、静脉3.梨状肌下孔:(外到内)坐骨神经②股后皮神经③臀下神经④臀下动静脉⑤阴部内动静脉⑥阴部神经4.坐骨小孔:(外到内)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
这些结构由坐骨小孔进坐骨直肠窝,分布于会阴部的结构5.大隐静脉:5条属支①旋髂浅静脉②腹壁浅静脉③阴部外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6.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
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隐静脉裂孔外缘锐利,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形成镰状,因此又称镰缘7.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通过8.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疏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即陷窝韧带)外界为髂耻弓。
腔隙内有骨鞘(骨鞘内有股动、静脉股管,股管内有淋巴结和脂肪)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骨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9.股鞘: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为血管鞘10.股管:前壁:腹股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的上端和筛筋膜,后壁:髂腰肌、耻骨疏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腔隙韧带、骨鞘内侧壁,外侧壁:股静脉内侧的纤维膈11.骨环:股管的上口称股环呈卵圆形,由腹股沟韧带(前)腔隙韧带(内)耻骨梳韧带(后)和股静脉内侧纤维隔(外)围成12.收肌管:位于股前内侧1/3段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的,长约15-17cm的管状间隙间隙。
前壁是张于股内侧肌和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盖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
13.收肌管内的结构:前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中为股动脉,后为股静脉、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14.腘窝: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界腓肠肌内侧头,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15.腘窝内容:腘窝中部由浅入深: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
第一部分下肢[下肢浅层结构]1、境界与分区:前方---以腹股沟襞(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连线)与腹部分界。
后外方---以髂嵴与腰部分界。
内侧---以股沟和骶、尾骨外侧缘分别与会阴和骶部分界。
2、分层:1、皮肤:厚薄不均,外侧与伸侧较厚,内侧与屈侧较浅。
2、浅筋膜:即皮下组织,包含脂肪组织、浅静脉、浅动脉、浅淋巴、皮神经。
3、深筋膜。
4、深层结构:肌肉、骨骼。
Ps: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对第四腰椎棘突,为临床进行腰椎穿刺的标志。
3、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1、起始:足背静脉网内侧2、行径:经内踝前方1.5cm至小腿内侧(静脉注射可在内踝前方1.5cm处,浅表固定,利于操作)经髌骨内侧缘后方约四横指至大腿内侧经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穿卵圆窝汇入股静脉。
3、伴行:在行经内踝前方和小腿内侧时,有隐神经伴行---膝关节内侧时,有膝降动脉隐支伴行---大腿内侧时,有股内侧皮神经伴行。
4、高位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1)前三支静脉有同名动脉伴行;(2)股外侧浅静脉最粗大;(3)高位属支之间有侧支吻合,故在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术时,对所有高位属支必须分别结扎,以免术后复发。
5、穿通支:(1)穿通支为连接大隐静脉本干或其属支与深静脉的静脉支,其作用为沟通深浅静脉的血流。
(2)多出现在膝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段。
6、静脉瓣:(1)全长共9-11对,呈袋状,两瓣相对。
(2)分布在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
(3)作用是防止深静脉血倒流,促进浅静脉回流至深静脉。
7、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回流困难原因(行程长,离心远,浅表而无肌肉泵作用,无伴行动脉搏动促进其回流。
)4、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1、起始:足背静脉网外侧2、行径:伴腓肠神经绕外踝后方进入小腿---小腿后区正中上行---小腿中段穿深筋膜---上行至腘窝注入腘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