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PPT
- 格式:ppt
- 大小:14.22 MB
- 文档页数:59
东坝郊野公园图文欣赏
公园规划了以田趣园、艺趣园、情趣园为主要游览区的绿色环境区,设置了民族文化广场、老年人休息廊亭、儿童游戏广场、养身健身广场、情趣观景亭、小木屋、旱冰场、网球场、篮球场等游艺场所。
公园基础配套设施体现了为游客服务的主题。
公园管理处、游客中心、小卖部、茶艺室、避雨棚等便民设施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东坝郊野公园的建设,为东坝区域及周边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空间,同时也为东坝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了新的平台。
图片欣赏:
扩展阅读:/news_13454.html。
郊野公园专题英国最早提出“郊野公园”,源于美国的国家公园概念。
香港在殖民地时期,跟随英国划分了多个郊野公园,1976年制定《郊野公园条例》将香港四成的地方辟设为郊野公园。
目前全港已划定了23个郊野公园,每年游客约1200万人次。
深圳从2003年开始,参照香港模式发展建设国内最早的郊野公园,之后是北京、天津、广州和上海等。
近年来,深圳陆续筹备建设10多个森林郊野公园,规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十三五期间,北京提出将新增20处郊野公园,天津将建16个郊野公园,广州规划7个郊野公园,上海规划21个郊野公园。
一、概念二、比较1、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比较郊野公园重在自然野趣,城市公园以人工绿地和人工娱乐为特征,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为特征,湿地公园以湿地景观为特征,国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重在保护珍稀资源,因而客源不同。
2、各地郊野公园功能比较3、郊野公园的运营管理机构及主要资金来源比较三、特征1、自然生境而非人工绿地自然/古朴/野趣是郊野公园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多种保留较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行机制和作用。
2、保护重于建设郊野公园兼具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征。
与城市公园相比,郊野公园不再进行开发建设,而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动植物的庇护场所,并设立必要和有限的服务设施,供市民休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
3、可达性好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距离中心城区两小时车程之内,也就是大约80公里范围之内。
英国65%的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边缘,同时大部分郊野公园位于交通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附近。
四、分区由于郊野公园具有游憩与保护的双重功能,因此郊野公园需要合理功能分区,以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旅游开发的有序进行。
以香港郊野公园分区为例:五、项目郊野公园主要游憩项目郊野公园应举办多种体验自然的活动,激活人气。
如香港渔农署举办了一系列让公众及学生参与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活动、公众教育活动、主题讲座、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日活动、主题游戏与竞赛等,具体有郊野公园义工计划、企业植林计划、自然三步曲–实践、远足植树日、香港郊野全接触、郊野小记者及不同的导赏、野外研习、讲座、比赛及工作坊,让大众加深对自然护理的认识。
2014年第10期现代园艺1国内外郊野公园建设概况郊野公园设计理念源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产生于美国的国家公园思想理念,已经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普遍接受。
郊野公园在英国发展最早也最为完善。
1968年,伴随乡村法提议的通过,英国建立了最早的郊野公园。
2003年,全英国有350个以上的郊野公园,超过250个郊野公园建于城镇周边,大多数建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国创建郊野公园的推动力有所衰退。
2001年,乡村事务局与合作者开始了复兴郊野公园的工作,鼓励郊野公园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确定郊野公园的资助来源与各种收益机会。
香港是国内建立郊野公园最成功的地方。
1972年,郊野公园发展5年计划(1972~1977)获得立法通过,1976年,香港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
从1977年始,20余年间划定实施了23个郊野公园和15个特别保护区,占地约41.000hm 2,已覆盖全港土地面积的40%以上。
郊野公园的建立使香港在高强度的城市发展和旺盛的土地需求情况下,仍然保持青山隐隐、绿意盎然,并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游赏学习的重要场所,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必要条件。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部分大城市逐渐在城郊地带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
深圳目前规划建设的有21座郊野公园,总面积262hm 2,占全市总面积的13%,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7%,其中建成的有4座,另有马峦山、塘朗山、七娘山等郊野公园在建。
南京已规划了46个郊野公园,首批重点规划建设的15个郊野公园计划在2010年基本建成。
聚宝山森林公园、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三桥滨江生态公园一期、仙林羊山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已经建成开放。
2007年初,北京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启动“郊野公园环”建设,规划2年内建成60处约4000hm 2的郊野公园,每隔3000m 建1处。
一期已建成的15处郊野公园分布在海淀、朝阳、昌平、丰台、大兴5个区,并相继免费开放。
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开展了郊野公园建设的尝试,如成都的10大环城郊野公园、广州天鹿湖郊野公园、东莞水濂山郊野公园、上海淀山湖郊野公园等。
享受还是负担?—————郊野公园之我见一、郊野公园的基本情况(一)郊野公园的起源与发展状况1968年英国政府根据乡村法《Countryside Act》提出设立郊野公园。
截至1995年,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充分利用林地、草地、丘陵、湖泊、河岸等自然资源, 建立了约250个郊野公园。
香港在殖民地时期, 亦跟随英国划分了多个郊野公园。
1976年香港政府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 将香港四成的地方辟设为郊野公园。
截至2007年, 香港共有23个郊野公园及17个特别地区(其中11个位于郊野公园之内), 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管理。
随着香港郊野公园建设的成功以及影响力的提高, 为了缓解城市扩建所带来的压力, 国内很多城市引入了郊野公园的建设。
2002年, 深圳市在《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中提出建设21个郊野公园的建议, 目前已建设4处;2005年成都市将城市外环高速路内大面积绿地建设成10大环城郊野公园;2006年, 南京市建委、园林局、农林局等部门拟定了《关于加强郊野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规划46个郊野公园;上海、武汉、广州、东莞等城市也建设了一些郊野公园来保护城郊地区的自然资源。
(二)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分类目前, 虽然国内郊野公园的建设已经兴起, 然而对于郊野公园的理解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郊野公园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
有学者认为国内郊野公园应为: 城市建设用地以外, 位于城市的边缘区, 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投资, 以稳定城市生态格局为导向, 在以良好的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 为人们提供郊外游憩、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服务, 兼具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生产生活等功能的公众开放性公园。
根据游憩内容的不同可将郊野公园分类为: 郊野游憩公园、郊野休闲公园、郊野运动公园、郊野自然公园、郊野文化公园。
根据地形地貌和景观特色的不同将郊野公园分类为: 森林景观型郊野公园、湿地景观型郊野公园、田园风光型郊野公园、人文景观型郊野公园、综合景观型郊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