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变人的行为的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369.72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社会行为理论的健康行为干预策略研究在当今社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人在实践中仍然难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增加。
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社会行为理论来干预和改善健康行为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个人信念和态度的影响。
通过了解个体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干预策略,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社会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了社会认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行为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
在干预健康行为时,可以通过向个体展示正面的健康行为榜样,来激励他们模仿。
比如,可以邀请健康生活方式的明星或专家来为大众宣传健康知识,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
在干预健康行为时,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健康目标和计划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比如,可以向个体提供健康饮食和运动计划等工具,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从而提高持续参与健康行为的可能性。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信心和自信心对于行为的改变和维持至关重要。
在干预健康行为时,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增强其参与健康行为的动力。
比如,可以通过给予奖励或强化鼓励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除了以上提到的社会行为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干预健康行为。
比如,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时,更容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与他人建立共同认同和价值观时,更容易接受健康行为。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提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健康干预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合适的社会行为理论和方法,根据不同的干预对象和目标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
安全管理中的人因因素与行为改变策略在现代社会中,安全管理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无论是企业、学校、医院还是社区,都需要有效的安全管理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安全管理中的人因因素往往被忽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安全管理中的人因因素以及行为改变策略。
一、人因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中的人因因素指的是人的行为、态度、认知等因素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在安全管理中,无论是员工、学生还是居民,都是最终执行者。
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安全管理的成败。
因此,了解和管理人因因素对于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人的行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危险情况下的反应。
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安全设施和规定,也无法真正保障他们的安全。
其次,人们的态度也对安全管理起到重要的影响。
如果人们对安全问题漠不关心,或者认为安全管理只是一种形式主义,那么他们就不会主动遵守安全规定,甚至会对安全管理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培养人们正确的安全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是提高安全管理效果的关键。
最后,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对安全管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如果人们对安全知识了解不足,或者缺乏正确的安全认知,那么在面对危险时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因此,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安全问题,是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行为改变策略为了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为改变策略。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策略。
首先,建立正面激励机制。
人们往往会对积极的激励有所回应。
因此,可以通过奖励措施来激励人们主动遵守安全规定和采取安全行为。
例如,在企业中可以设立安全奖励制度,对没有发生事故的部门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其次,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
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让他们了解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对危险的正确方法。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其理论基础包括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lvlov,1849-1936)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主要有以下要点:1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强化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
强化可采取嘉奖或鼓励(正强化)的方式,也可采取批评或惩罚(负强化)的方式。
由此,学习与强化,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的关键。
2、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化使来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特定的学习环境促使来询者改变自我,摒弃不良行为。
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主张对来询者的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处理方法,不必追究个人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作用。
3、行为疗法”的常用疗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松弛疗法”、“模仿学习”“自勇训练”、“厌恶疗法”、“泛滥疗法”等疗法,其核心均在于利用控制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来询者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重塑个人形象。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
因此,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John Wolpe)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
心理学中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养成在心理学中,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
人们经常尝试改变一些不健康或不理想的行为,并努力养成一些积极和有益的习惯。
通过了解行为改变的原理和习惯养成的策略,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行为改变与习惯养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1. 行为改变的原理行为改变的原理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行为变化的阻碍因素。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行为改变时,人们需要识别并满足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提高行为改变的成功率。
此外,行为改变时也会面临一些阻碍因素,如内外部的阻力、习惯的固化、恐惧和缺乏自信等。
了解并应对这些阻碍因素,有助于实现行为改变的目标。
2. 行为改变的策略行为改变的策略可以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策略。
2.1 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设定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的可行步骤,有助于提高行为改变的成功率。
2.2 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改变策略。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如给予自己一些小的奖励或认可,可以增强积极行为的发生和巩固。
而对于不良的行为,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提醒自己不再重复。
2.3 自我监测自我监测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记录自己的行为,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2.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鼓励、理解和帮助。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标和进展,并接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加行为改变的动力和坚持性。
3. 习惯养成的策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时间和坚持。
下面介绍一些习惯养成的策略。
3.1 明确习惯的目标和动机在养成一个习惯之前,明确习惯的目标和动机非常重要。
目标应该具体、可行,并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相一致。
同时,明确养成这个习惯的动机,可以增加坚持的动力。
3.2 制定行动计划制定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步骤。
改变孩子不良行为及习惯的十四大有效策略有效策略之一过度矫正法冬冬今年7岁,是个非常好动的孩子,可是常常将自己的东西丢三落四,而且最令人生气的是:凡是行经之处总会有些纪念物留下。
例如,他会让房门大开,把外套随手扔在沙发上,客厅里有他的运动鞋,完全无视于他人的提醒、警告和惩罚。
他妈妈每天都跟在他身后面替他收拾这收拾那的,根本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对冬冬的行为感到非常的头痛。
于是她和先生商量,决定使用自我矫正和过度矫正法。
他们告诉冬冬,以后不再跟他屁股后面替他拾东西;而且只要一发现他又乱丢东西,不管当时他正在做什么,都必须停下来把东西放妥归位才能继续下去。
不仅这样,只要当时家中有任何一样东西位置不对,他就必须使它归位,直到爸妈满意为止。
冬冬的父母跟他详细说明了这些新规定后,他们还示范表演了一次,直到冬冬完全明白为止。
连着两天冬冬都表现良好,周围一切都是干净整齐的。
但到了第三天,因为他赶着看一个电视节目,又忘了把房门关好,衣服和玩具也散了一地,冬冬的妈妈当场把电视机关掉,然后要他把房门关好并且将东西收拾好,接着又要他清理烟灰缸,整理沙发垫,直到客厅看起来干净舒爽为止。
因为冬冬的动作太慢,结果他想看的那个电视节目,他只看到了最后的5分钟。
第四天他又忘了关门,可是这回他在妈妈发现前就赶快去把它关好。
从此以后,冬冬很少再要别人提醒他做这做那的;而且每次他收拾完毕都会叫妈妈来看看他的工作成果。
曼华是个四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因为无法按时交作业而成绩不佳。
在她连续两个月一直没有改善迟交作业的情形之后,曼华的老师告诉她再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那么要用下课时间15分钟来写功课;另外,她还必须待在教室里,而且必要时,还要请她放学后多留15分钟来写功课;除此之外她还必须完成同一单元的额外作业。
这就是过度矫正法。
老师和曼华详细讨论了细则,并且回答了她所有的问题,直到她同意为止。
为了确定曼华是否了解规定,老师还问了她有关的细节问题。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 理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一)认识目标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二)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个体行为差异的心理分析引言个体行为差异是指人们在相同环境下,对于同一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现象。
这种差异性是非常广泛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差异,比如对待同一问题的态度、处理事务的方式以及对于压力的应对能力等。
个体行为差异的心理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以及指导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体行为差异的心理原因,并探讨个体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改变策略。
个体行为差异的心理原因个体行为差异往往是由多种心理原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个体行为差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环境刺激反应的差异与基因有关。
某些基因可能会使个体更容易对压力产生焦虑反应,而另一些基因则可能增强对压力刺激的适应能力。
此外,有些基因还与个体的性格特征相关,比如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冲动,而有些人则更加理性。
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是影响个体行为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观察来学习和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会促使个体表现出差异化的行为特征。
心理发展阶段个体行为差异还与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心理需求。
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程度、心理需求满足程度等方面会有差异,进而导致个体行为特点的差异。
影响个体行为差异的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原因外,个体行为差异还受到其他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家庭背景家庭背景是影响个体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以及家庭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也会对个体行为差异产生一定影响。
疾病预防中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策略疾病预防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中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群体和不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中。
本文将探讨疾病预防中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策略的重要性,并分别介绍它们的定义、原理以及常用的策略方法。
一、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向个体、群体或整个社会传递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在疾病预防中,健康教育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健康教育可以提供关于疾病预防的正确知识。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早期症状等,从而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通过宣传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可以激发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使其主动采取健康行为。
最后,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行为的转变。
通过向人们传递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式,可以改变其不良的健康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行为改变策略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行为改变策略是指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改变人们的行为和行为习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在疾病预防中,行为改变策略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常用的行为改变策略包括激励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决定论等。
激励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内外部激励的影响,通过设定适当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人们采取健康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们在行为改变过程中受到他人的行为影响,可以通过模仿、认知重构等方式来改变行为。
自我决定论则认为人们在行为选择和改变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可以通过加强自我决定和自我管理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三、常用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策略方法在疾病预防中,常用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策略方法包括群体教育、个体咨询、社会宣传和互联网健康教育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受众群体选用。
群体教育是指通过组织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或行为习惯的健康教育活动,向一组人员传递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引导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并形成合理的行为模式。
论改变人的行为的策略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论改变人的行为的策略
摘要
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概括的讲人们的行为包括个人的习得行为、亲个体行为和反个体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因行为等等。
我们都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个体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无论从群体规范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而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改变自身习惯。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因素影响
目录
前言
人的行为受心理的控制和影响,因此通过心理影响何可改变人们的行为。
而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等。
当然,除了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的着作《社会心理学》,以及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着作《社会心理学的导论》两本着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产生。
1.基于社会心理学个体行为的概念
个体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个体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个体行为包括个人的习得行为、亲个体行为和反个体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因行为等等。
个体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景。
勒温(,1936)提出过一个着名的公式:B=f(P,E)
公式中,B是指行为,P是指个体,E是指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指函数关系。
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个体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景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联。
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
两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2.影响人行为的个体因素
认知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由于出生环境、后天教育等的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知,而由于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则决定了我们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造成不同的个体行为。
需要和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的个体行为都是有其内部力量促进发生的,这种力量就是人的需求。
需求以欲望、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人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就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来满足自身。
当人们意识到某种需求的时候,这种需求就会转化成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力量,从而促使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射。
情绪、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有喜怒哀乐,这是人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这种态度和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当外界事物正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愉快的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体验。
不同情绪下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例如现在的企业就十分重视消费者的情绪与情感,良好的购物环境,亲切的服务态度无时无刻不再刺激着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下消费者往往会消费的更加满意也消费的更多。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首先,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每个群体都有的行为准则。
这种准则,有的是文明规定,有的是约定俗成的,但都有约束和指导成员行为的效力。
参照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也就是说,成员既可以主动模仿别人的行为,也可能在群体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某些行为。
后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从众现象,即一个人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
其次,信息性影响是参照群体将关于个体本人、他人、物质环境方面等的有用信息传达给个体。
个体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做出反应。
第三那,功利性通常是个体为获得赞赏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个体行为。
当个体认为参照群体能够控制奖励和惩罚而且他们本人也希望得到相应的奖励或避免某种惩罚的时候,这种功利性的影响就出现了。
第四,参照群体对价值表达的影响表现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自我认同感,这是以个人对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规范的内化为前提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个人也会按照群体规范来行事的,因为群体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了个体自身的价值观。
第五,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
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
换句话说,这个有影响力的人是他的追随者所愿意追随和模仿的,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受到追随者们的格外重视,并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生活和工作。
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人们总是与同一文化下的其他人一样行动、思考、感受,这样一种状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只有当我们被暴露在另一个不同文化价值观或者习惯的人的面前时(例如,当我们在另外一个不同地区或者国家做客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所有的这种文化已经塑造了我们自己的行为。
社会文化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社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和习惯等的变化文化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3改变个体行为的策略
我们都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下。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个体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无论从群体规范的角度还是从社会
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而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改变自身习惯。
改变一个人的个体行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改变认识
我们要是试图改变一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消极的个体行为。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对这种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认识,只有追本方可溯源,在改变了最根本的认识以后才能有动力去改变它。
强化行为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变时,并下定决心去改变时,就需要科学的方法了。
的和方法——当一个行为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这个行为将被重复。
好的结果就是强化。
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但更多的是内在的。
研究表明,成就带来的快乐可以在脑内产生,从而生出快乐、愉悦感,这将强化同一行为继续发生。
当然,要想使一个行为消失,就要进行惩罚。
这就是对奖励、惩罚原则的充分利用,一个行为要想得到重复,一定使其获得好的结果,相反,一个行为要想使其消失就要使这个行为受到惩罚。
奖励和惩罚可以在一项行为改变中同时使用。
不断重复
行为改变的基本原则渐进原则。
行为改变不能一步到位,要遵循渐进原则。
目标要进行分解,个体需要不断去重复这种我们要改变的行为,直到它可以将原来的行为在潜意识里替换掉,成为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