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测定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水平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hs)、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动态变化与病情发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透射比浊法对35例初发AMI 患者血清CRPhs、cTnI、Mb水平进行动态监测。
结果 CRPhs在发病后不断上升,在48 h 前后达到高峰(13.20±6.69)mg/L,1周后CRPhs 基本降至正常水平;Mb在12 h 前后达到高峰(203.5±92.6)μg/L,48 h 基本降至正常;cTnI在24 h 达到高峰(10.56±4.65)μg/L,1周后检测仍然较正常水平偏高。
结论动态监测CRPhs、Mb、cTnI血清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欲降低死亡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为探讨代表血管硬化斑块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两个不同方面的典型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b)在AM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检测了35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35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08年1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
以上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经病史、临床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确诊。
1.2 标本处理 35例AMI初发患者分别在发病后1 h、发病后6、12、24、48 h、1周各抽1次血。
置于干燥洁净试管中,37 ℃水浴30 min 后,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500 μl 血清于洁净带盖的试管后置于-20 ℃冰箱冰冻保存待测。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发作2h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尿中肌红蛋白的测定
尿中出现肌红蛋白时,称肌红蛋白尿。
在临床上,易与血红蛋白尿相混淆,经肌红蛋白检验即可鉴别。
一、试剂
1.1%邻联甲苯胺溶液:取邻联甲苯胺1g,加甲醇至100ml,溶解后装
于棕色瓶中,暗处保存备用。
2.3%双氧水
二、方法
尿中如混有血液,应将尿液离心,以除去尿中存在的红细胞;尿中如混
有血红蛋白应除去血红蛋白,方法是:取尿l0ml,加硫酸铰5.6g(注意缓慢加入,勿便局部浓度过高,以免肌红蛋白沉淀),溶解后过滤,滤液必须清澈。
取滤液再加硫酸铵2.4g达到饱和,使肌红蛋白沉淀,离心后弃去上清液,沉
渣供试验用。
向处理过的沉渣内加1%邻联甲苯胺溶液2滴,3%双氧水3滴,出现绿色至
蓝色者为阳性,证明尿中有肌红蛋白存在;若不显色,则为阴性反应,证明
尿中原含色素蛋白为血红蛋白,己被硫酸铵沉淀而滤过除去。
三、临床意义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硒/维生素E缺乏症。
此外,
心脏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当心肌受损时,肌红蛋白渗出,随血流由肾排出,
所以检查尿中肌红蛋白,有助于诊断心肌受损的疾病。
1。
NT-proBNP检验指标心衰诊断价值、降钙素原和肌红蛋白临床意义及应用效果心力衰竭由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于心功能不全。
临床上根据其发生的时间、速度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水肿。
心肌损害出现时,心肌发生适应性代偿,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代偿维持血液循环。
现病史家属代诉,患者3月前开始出现咳嗽、发热,家中自服退热药物及阿莫西林口服等,患者发热症状缓解。
3月以来发热反复,每周可出现发热,2天前里者病情加重、伴腹痛、嗜睡,血压下降,医院就诊完善胸腹部CT及血气、血常规等检查,考虑脓毒症休克、肺炎、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损伤,予亚胺培南抗感染、血液灌流+血滤清除,炎症因子、升压、扩容、护胃等处理,患者症状有改善,家属要求出院,拟“脓毒症休克”进一步治疗。
入院时症见神志清,稍气促,无发热,无咳嗽咯痰,无腹痛,无肢体浮肿。
既往史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
4年前右股骨骨折行PFNA术,术中有输血。
多年前行胆囊切除手术、有甲状腺手术史、有子宫内膜癌病史,行子宫切除手术,左眼青光眼手术史。
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辅助检查胸腹部CT:双肺多发炎症,建议治疗后复查;双侧少许胸腔积液,双侧胸膜增厚;食管裂孔疝;左肾结石;升结肠憩室;直肠-乙状结肠大量粪团。
西医诊断脓毒血症、细菌性肺炎、急性胆管炎、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
检验分析降钙素原检测/ml这三项需要报危急值,肌钙蛋白未见异常。
降钙素原升高临床意义<0.05 ng/ml:正常;0.1-0.5ng/ml:为局部细菌感染,发展成全身感染(脓毒症)的风险很低;0.5-2ng/ml:很可能为全身感染,发展成为严重脓毒症风险中等;2-10ng/ml:几乎可确认为全身感染发展成为重度全身感染风险很高;>10ng/ml:重要的全身炎症应答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部分患者血清PCT浓度甚至超过1000ng/mL。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Jun25(11)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陈燕锋(东莞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523000)摘要: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4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采用同样方式选取体检中心的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入选对象都进行Mb和TnI的检测,比较检测结果。
研究组Mb水平为185.59±51.36μg/L,对照组为61.05±16.73μg/L,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TnI水平为3.74±1.05μg/L,对照组为0.46±0.17μg/L,差异显著(P<0.05)。
Mb和TnI水平增高可作为判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
关键词: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 ̄8174(2014)11 ̄2527 ̄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疾病,死亡率较高[1]。
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酶谱检查是一项常见的辅助诊断方式,但检查花费时间较长,不利于对患者救治工作的积极进行。
本次我们选取42例被临床确诊的AMI患者,对其进行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TnI)的检测,并与4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者的检测情况进行比较,旨在了解Mb和TnI对AMI早期诊断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4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采用同样方式选取体检中心的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52~76(69.16±8.95)岁;病变部位:前壁14例,下壁11例,前壁合并下壁10例,下壁合后壁7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69.16±8.95)岁;病变部位:前壁12例,下壁10例,前壁合并下壁10例,下壁合后壁8例。
心肌损害的生化标记物一、酶学标记物(一)肌酸激酶(CK)1.概括: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光滑肌)中都含有大批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批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疗。
2. 参照值:采纳连续监测法。
男: 80~ 200U/L女: 60~ 140U/L3. 临床意义:( 1)当发生 AMI 时, CK活性在 3~ 8h 高升,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 之间, 3~ 4d 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 时 CK高升一般为参照值的数倍,但极少超出30 倍。
( 2)若 AMI 后实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输,则CK 活性成倍增添,达峰时间提早。
如在发病4h 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 3)实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惹起CK值的高升。
(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以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害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亲密有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 20h 达到峰值,并保持36~ 48h。
( 6)各样肌肉损害(如伤害、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生)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粘液性水肿)时,CK极度高升。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久卧床, CK可有降落。
4.注意事项:( 1) AMI 诊疗时注意CK-MB与 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照值上限,可清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剖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扰乱物质是腺苷酸激酶( 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其丰富,可以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防止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概括:CK-BB( CK1):主要存于脑组织CK-MB( CK2):主要存于心肌CK-MM( 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别的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
临床应用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肌红蛋白(Myoglobin)肌酸磷酸激酶—MB同功酶(CK-MB)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心肌来源的肌钙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
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
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
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
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
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
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cutoff:>0.1ng/ml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
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心梗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金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多年前临床医生AMI检测“金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渐渐被肌钙蛋白取代,。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的正常值
一、肌红蛋白的正常值二、临床意义三、异常结果四、肌钙蛋白i 检测Mb在AMI中的判断应用五、血液检测注意事项
肌红蛋白的正常值1、ELISA法:3.5~22.8ng/ml;
2、RIA法:29±16.3μg/L。
临床意义1、测定血清中的Mb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从胸痛发作后12小时取血,血清Mb就出现升高,此时CK和AST正常。
发病24小时达高峰。
2、心脏外科手术病人血清Mb升高,可以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程度及愈合情况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3、在临床肌病研究中发现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人血清Mb升高;最高可达1150μg/L。
异常结果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长期休克等。
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内即恢复正常。
血、尿中肌红蛋白均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
1、血中升高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高醛固酮血症、肾功能不全、恶性高热以及剧烈运动后等。
2、尿中升高卟啉病、血红蛋白尿症、血尿等。
肌钙蛋白i检测Mb在AMI中的判断应用1、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在AMI发病后1~3小时血中浓度迅速上升,6~7小时达峰值,1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
心肌损伤6大生物化学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它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能很快从血中清除,并可以作为复发诊断的指标等。
由于单一标志物不能满足条件,所以一般把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诊断。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蛋白及心肌酶等,前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后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等。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是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细胞质中的亚铁血红素蛋白,具有高度敏感性。
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目前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之一。
参考值:2— 68.9g/L(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参考范围可能有所差异,具体请参考检验标准)临床意义:①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后MYO水平即可快速升高4-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②其他:肌肉损伤、休克及肾衰竭时肌红蛋白也增高。
③有助于溶栓成功的判断。
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Mb增加的数值超过150ng/ml•小时;溶栓后第一次Mb和2小时后Mb相比增加4-6倍;实施溶栓或介入疗法后90min,无再灌注损伤,将出现一迅速上升和下降的冲洗小峰,达峰时间小于6小时。
④有助于评估再梗死的发生率。
由于Mb半寿期短,峰值持续时间短,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以上,或下降过程再度升高形成双峰、多峰,则提示可能发生心梗延展或新的部位又发生心梗。
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一般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几乎测不到。
心肌损伤时心肌肌钙蛋白释放到循环中,因此在心肌损伤时cTnT/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参考值:cTnT: 0.02~0.13μg/L,>0.2μg/L 为临界值,>0.5μg/L 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cTnI : 0.1-0.2μg/L,>1.5μg/L 为临界值。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心梗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
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金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
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
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
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多年前临床医生AMI检测“金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渐渐被肌钙蛋白取代,。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
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