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3.60 MB
- 文档页数:12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微生物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1. 合理使用的重要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该基于明确的诊断和临床需要,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处方。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 临床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应根据当地的微生物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数据,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时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
3. 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控耐药性的意识。
此外,向公众普及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1. 耐药性的定义和机制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微生物的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或表达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耐药性的危害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出现多药耐药的细菌感染,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效,导致严重的后果和死亡。
3. 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抗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及时向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相关信息。
三、应对策略1. 多学科合作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药物。
2. 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为了应对药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对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力度,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同时,加强对已有抗微生物药物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
3. 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在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概述分为两部分: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
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A: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但并非绝对。
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mRNA+30S亚基);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③70S起动复合体的形成(由大小亚基、mRNA、tRNA组成),形成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蛋白体(rRNA)。
【抗菌药物作用点】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①进位:tRNA进入核蛋白体的受位(A位);②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将给位(P位)上的tRNA所携带氨基酸转移到A位上,缩合形成肽键。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一、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管理医疗机构中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确保其合理、安全和有效使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三、责任与义务1.医疗机构-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药品,确保抗微生物药物的供应和质量。
- 设立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规范、培训和监督执行。
2.医生-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处方。
- 完整记录药物使用情况,并留存必要的检测结果和病例资料。
-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3.护士- 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按时给药并妥善记录相关信息。
-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
四、管理措施1.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专业机构的最新指南,医疗机构应制定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种感染病情对应的药物选择和使用时长。
- 指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更新和评估。
2.药物审批与登记-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微生物药物的审批与登记系统,确保医生开具的抗微生物药物处方符合规范。
- 药物审批与登记记录应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指导、病例信息等。
3.用药监测与评估-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 对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医务人员应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五、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微生物药物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加强对抗微生物耐药性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六、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应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纪律处分等。
七、附则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医疗机构制定,并在全体医务人员中进行推广和宣传,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目前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及其研究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因为随着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和病原菌的变异,使得传统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了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当前细菌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甚至被称为“抗冰川时代”的到来。
而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抗微生物药物的现状抗微生物药物是指针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抗生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微生物药物,但随着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许多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疗效。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700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死亡原因是由于细菌抗药性导致的难以治愈。
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全球卫生工作的紧急任务,因为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和作用原理抗微生物药物根据其作用原理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增殖,使得细菌不能正常进行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则不同。
抗病毒药物能够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生产过程,从而控制病毒感染的扩散。
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病毒抑制剂和病毒解脱剂两大类。
前者是针对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特定环节进行干预,而后者则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来抵御病毒感染。
抗真菌药物则是针对真菌感染而设计的药物。
真菌感染常见的表现是皮肤疹、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和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两大类。
前者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多糖类药物,而后者则是对真菌膜进行直接作用的药物。
3. 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目前,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制流程漫长、耗时和耗资,而研制成功率却非常低。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抗菌药物(一)为什么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
1.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抗菌药物的发展速度、品种、产量及销售量均处于所有药品中的第一位。
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左右,全球抗生素的市场份额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大制药企业投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出现。
在中国医药市场中,抗感染药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为2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30%,全国6700国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1000多家生产各类抗生素,竞争十分激烈。
我国抗生素产品种类齐全,在抗生素/抗菌素领域,我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是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螺旋霉素以及磺胺类产品,其中青霉素规模最大,我国青霉素年产量超过2.2万吨,约占全球市场的70%。
我国青霉素产品基本上集中于华药、哈药、石药和鲁抗四家,四家产品占国内青霉素总产量的75%。
四环素、氯霉素、土窃案、链霉素等产品,由于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因此国际上主要产设集中在我国,但由于这些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应用于人群,而且由于毒副作用在畜牧市场也受到限制,所以市场需求并不大。
我国抗生素行业呈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原料药的生产销售在全球占较大比重,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但在高端产品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抗生素行业在全球已是一个成熟行业,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
但不同的品种在成长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差别较大,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多已处于衰退期,而头孢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总体上仍处于成长期。
发展速度、品种1907年发现磺胺药物,1929年发现青霉素G生物来源天然的抗生素衍生物9000种人工化学半合成的抗菌药衍生物10万多种每年以200-300种速度递增世界抗生素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临床实际应用的抗菌药只有200多种年产量70年代年产量1.2万吨,80年代年产量2.5万吨90年代年产量4~5万吨,2000年产量7万吨年销售量1982年世界药品销售800亿美元,其中抗菌药为110亿美元,占12.5%。
简述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是指在医疗实践中科学、经济、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1. 临床必要性:抗微生物药物应仅用于治疗真正需要的感染,避免滥用和误用。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来决定是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2. 确诊治疗: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之前,应尽可能明确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敏感性测试,确保选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对细菌有有效的杀菌或抑菌作用。
3. 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来进行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和治疗失败。
4. 调整治疗:在给予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后,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或更换其他抗微生物药物。
5. 最短疗程: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疗程应在恰当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治疗时间。
根据不同类型的感染和病原体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治疗时间。
6. 防控感染: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同时,应采取其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清洁消毒、手卫生等,以减少或预防感染的发生。
7. 限制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抗菌谱的局限性,选择对目标细菌最为敏感的药物,并尽量避免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的剂量,以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产生。
总之,在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特点和药物疗效来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万仁玲抗微生物药是指对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根据作用对象可分为抗菌药、抗病毒药、抗镇静药等。
其中,抗菌药又分为抗生素、合成抗菌药两类。
那么抗生素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酰胺醇类、林可胺类等等。
合成的抗菌药主要有磺胺类、喹诺酮类。
临床应用抗菌药时,要考虑的首先是“三不用”:一是根据临床症状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发热一时半会儿查不出原因的不用,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其次考虑的是皮肤粘膜局部治疗的时候,要选用局部用的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细菌,再就考虑的是要尽快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病畜机体的抵抗能力,如多给些水、改善饲养环境,必要的时候可以给输液等等这些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应根据病原和药物特点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抗菌谱和适应症选用药物。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疾病病原菌是什么,这时候选用一些窄普药;如果不知道或者出现混合感染和并发感染,选用要广谱一些的药物,如果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二根据药动学特性选用药物。
防治消化道感染的时候,应选择一些口服不吸收,或者吸收比较困难的、可以在消化道有较高浓度的药物。
防治泌尿系统感染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一些以原形从尿液排出的药物。
如果防治呼吸道感染,就选择一些吸收容易,或者在肺组织中有选择性分布的药物。
三要有准确的剂量和疗程,按规定的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给药,不要长期大剂量使用。
一般开始用药或急性传染和严重感染的时候,给药的剂量要稍大一些。
严重感染多采用注射给药,一般感染以内服为宜。
四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
一般我们不轻易联合使用这些抗菌药,在非常情况下,只采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因为多种因为联合使用的时候,可能出现毒性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切忌盲目组合给药。
下面我们针对具体的药物来进行选用讨论。
(一)青霉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我们以青霉素钾钠为例,这类药在口腔及消化道当中大部分被破坏,仅有少量被吸收,因此不宜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