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所得税会计 第一节所得税概述 应付税款法
- 格式:ppt
- 大小:880.50 KB
- 文档页数:29
科学管理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所得税条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而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为企业准确地对所得税进行确认、计量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得税会计信息高层次的要求。
我国原有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认定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理解。
其缺点是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体现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的会计影响,不能反映所得税费用的真实性质。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在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应该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
此方法认为,会计利润和应税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可分为2种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对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也不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对收入、费用所属会计期间的规定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
它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两种方法:(1)递延法是将会计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的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的会计期间予以转销。
递延法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更加合适目前的会计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递延法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2)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它是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为着眼点,注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应付税款法和产负债表债务法两种,而产负债表债务法又包括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吧。
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指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应纳税款数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不必须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纳税,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表中列出的资产、负债和税项的基础上分析税项差异,并依据相关差异确定影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1. 账面价值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后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账面价值分为资产账面价值和负债账面价值。
a.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减值准备一般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将来计算会计利润时应扣除的金额,按会计规定在会计核算后的资产负债表左侧所列的金额。
b.负债账面价值=负债原始账面价值-从负债中扣除的金额它是依据会计规定核算后列在资产负债表右侧的金额。
2.计税基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涉及的计税基础分为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a.资产计税基础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就计缴企业所得税而言可从流入企业的任何所得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额,即将来不必须要缴税的资产价值。
资产计税基础=资产取得成本-依据税法规定上期税前扣除的金额=依据税法规定在将来使用或处置资产时作为成本费的税前分项金额b.负债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将来期间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依据税法的规定可以扣除的金额。
公式为:负债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在将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负债金额=负债账面价值中不同意在将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应付税款法不确认当期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逐渐被淘汰.(二)纳税影响会计法该方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间,即将本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费用观”,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实际作用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和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
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1、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递延法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在这种方法下,递延所得税只表示将在未来会计期间配比过程中进行调整的暂时性差异的累计影响,不表示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具有应收应付的性质,也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
尽管递延法比债务法简单,但因其不能披露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而被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所淘汰。
所得税会计第一节、所得税概述(一)所得税的产生现代所得税始于18世纪末,战争是致使所得税产生的温床,1793年法国出现综合所得税,1799年英国出现个人所得税。
(二)所得税的分类法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不同分为个人所得税(三)所得税与流转税的区别1.征税对象不同所得税:以纯所得额为对象流转税:以销售额或营业额为对象2.课税环节不同所得税:在收入和利润分派环节征收流转税:在流通环节征收3.课税原则不同所得税:以能负担为立法原则,具有公平税负的作用。
流转税:缺乏弹性。
(四)所得税的性质1. 收益分派观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派并调节其收水平的税种,表现国家与企业的分派关系。
2. 费用观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支出。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会计制度一直是把所得税作为企业利润分派的一项内容来处置,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域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准则中,均是作为费用途置。
1994年以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税收制度改革的深人,人们慢慢熟悉到利润分派是企业对税后利润的分派,其性质属于所有者权益;而所得税则是国家依法对企业纯收益课征的税收,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是企业的一项纯支出,从性质上看属于一种费用。
财政部在制定《所得税会计处置规定》中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把所得税作为费用途置。
与一般费用相较,所得税费用有其特殊性:首先,所得税是一种宏观费用支出。
它直接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企业消耗社会资源等而应发生的支出,而不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资产或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其次,所得税是一种法定费用。
它的发生额取决于国家的所得税法,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这与由股东大会决定的按股权比例分派的利润不同。
第二节所得税会计概述(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所得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以国家现行所得税法为准,在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肯定,计量和记录涉税会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反映计税不同,并按必然会计方式计算纳税人在一按时期应交所得税额,应计所得税费,编制并报送所得税会计报表的专业会计。
所得税会计处理关键知识点总结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领域。
它不仅涉及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准确反映,还与税收法规的遵循密切相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关键知识点。
一、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所得税会计,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准则,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而应纳税所得额则是依据税法规定,对企业的收入和扣除项目进行调整后计算出来的。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主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比较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导致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则会导致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少,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例如,固定资产在初始计量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通常是一致的。
但在后续计量中,由于会计折旧方法和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可能不同,就会导致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
再比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而计税基础则是初始取得成本。
四、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一般来说,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负债的计税基础等于其账面价值。
但对于某些预计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形成的预计负债,其计税基础为零。
五、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例如,企业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100 万元,计税基础为 80 万元,这 20 万元的差异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