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高一-必修2 套中人鲁人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第8课《套中人》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第8课《套中人》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2 《套中人》教学设计东方市铁路中学黄少梅教学目标知识培养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欣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学习领会作品中讽刺幽默手法2、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思维习惯。
(2)培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3、思想培养目标认识沙皇制度的反动与黑暗,激发学生爱憎情感。
教学重难点1、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及典型意义的把握。
2、讽刺笔法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布置学习预习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写一篇《我眼中的别里科夫》。
目的是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及事先思考及表达的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中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世界。
(板书课题)3、整体感知(在学习预习的基础上,师生互动,通过研讨下列问题,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自己动手整理,归纳)?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思考讨论)有形的套子(生活方面):衣着打扫生活习惯无形的套子(思想方面):职业上思想上论调上(2)作者是如何在“婚事”情节中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讨论)(3)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几部分?(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划分标准)(4)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讨论)4、形象鉴赏(以下问题讨论进行)(1)别里科夫是一个中学希腊语教师,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是一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
分析课文,你认为他的性格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自由发言)(2)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请你结合创作背景及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深层认识(3)假若你是一名医生,别里科夫是你的一个病人,你该怎样在病例卡上填写他的症状、病因、病源、病害?(4)本文中主要出现三个人物,即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姐弟,我们已对别时科夫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柯瓦连科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5、主题把握(1)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了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3)别里科夫的安葬本是大快人心的事,“我”为什么要做出忧郁的脸相?(4)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往日的样子”,对这样的结尾你如何看?6、手法把握归纳:(1)夸张变形画丑态(2)鲜明对照揭破绽(3)精妙细节戳画皮7、生活拓展有学者认这任何的人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定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显出来而已。
第四单元人生百相8套中人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医院已经给这位病人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因为他马上要垂头丧气....了。
②一辆商品运输车冲出护栏外,驾驶员与14台奔驰车竟安然无恙....。
③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因为习惯,会觉得理所当然....。
④他虽然长得像个正人君子....,但背地里却做些不光彩的事。
⑤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课将由特级教师王鸣老师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⑥有传闻称,高档小区竟然有18部电梯年检不合格,因此居民整日战战兢兢....。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解析:①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不能用来指将要死亡。
④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不指长相。
⑤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不合语境。
答案:C2.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揭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反映了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B.近年来,随着中国移民的不断增加,中餐馆在美国遍地开花,现在在美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小镇,都能找到地地道道的中餐馆。
C.面对频频发生的践踏事件,许多专家认为,是否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逃生技能的训练是避免事件发生的关键。
D.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人为的蓄意破坏以及恶劣的天气变化,都会引起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解析:A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反映”“愿望”。
C项,“是否”和“关键”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
D项,成分赘余,可以删去“人为的”和“蓄意”中的一个。
答案:B3.导学号30584022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A.惊悉家父仙逝,不胜哀伤,特致沉痛哀悼。
B.阁下能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我感到十分荣幸。
C.贵校师生十分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我很受感动。
D.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你留步,恕不远送了。
解析:A项,“家父”是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这里应用“令尊”。
巧设婚事揭套子妙写人物批奴性——《套中人》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结合典型环境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2. 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别里科夫、华连卡姐弟、“我们”这三类人赋予的深刻含义及其时代意义。
4.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结合典型环境分析典型人物,探究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2.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别里科夫、华连卡姐弟、“我们”这三类人赋予的深刻含义及其时代意义。
三、教学创意本教案是围绕单元教学重点,紧扣小说的情节与主题来设计教学步骤的。
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激趣导入引出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紧扣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重要情节,以文本为载体来探讨作者赋予别理科夫、华连卡姐弟以及“我们”这三类人的深刻含义,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出时代背景,体会到情节的巧妙设计,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最后部分是引导学生结合对“套子”的理解关照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江苏卫视有一档非常火的相亲节目,大家知道吗?(学生:《非诚勿扰》)这年头相亲可是一个很火的现象哦,全民都在努力地为适龄男女青年提供交往的平台。
其实不仅现在如此,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的一个小镇里,那儿中学里的校长及老师的太太们也在极力地怂恿、撮合一对大龄男女青年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套中人》,去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说说婚事——梳理故事情节1.请大家齐读第六段,然后说说这桩婚事涉及到了哪三类人?明确:别里科夫(男方)、华连卡姐弟(女方)、“我们”——同事及同事的太太们(红娘)。
2.小说围绕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共叙述了哪些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明确: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摔楼事件3. 我们如果把这些事件总括为别里科夫的婚事,那么文章在叙述婚事之前及之后又分别写了什么呢?请用“别里科夫的”句式分别概括出来。
鲁人版高中语文《套中人》精品教案《套中人》教案一、1.授课时间:2.课型:新授课3.教学创意: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开课)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三、课前预习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文本,列出小说情节提纲。
3.找出别里科夫身上套子的具体体现?四、授课过程预习内容展示(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
与莫泊桑(法)、欧·亨利(美)并称为世界文坛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万卡》等。
后期转向戏剧创作,写过十多个剧本。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写作风格独2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简练的手法、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
2.写作背景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工农运动高涨,新事物不断涌现整个俄国处在革命的前夜,沙皇政府为维持其腐朽、黑暗的反动统治,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禁锢人民的思想,扼杀一切新生事物。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一方面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十分惶恐不安。
(二)理清脉络,把握小说情节结构。
第一课时导语:文学作品中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成为生活中的代名词了,如你真是条变色龙(见风使舵),你典型的孔乙己(要面子、忠厚、迂腐),他活脱脱一个诸葛亮啊(聪明),还有一个——你千万别成了别里科夫啊,(幻灯2)这是为什么?别里科夫又是什么的代名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的名人。
一、剖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题目中最关键的是哪个词?(套)那就让我们从这个“套”字入手吧!1问(1)看图(看图说话),先请一位同学起来描述一下我们的主人公。
《套中人》说课稿(鲁人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套中人》说课稿桓台二中魏巍教学设想:《套中人》这篇小说,在二十年前就作为必修篇目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中,今天它继续以必修篇目的身份出现,使人不能不认真思考编者的良苦用心和文章的社会意义。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生活在套子当中呢?可是生活中的套子有好有坏,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套子,保留好的套子,而又不被老旧的套子束缚而失去自由的天性和创造的激情呢?理解了编者的苦心,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的社会意义。
然而对文章社会意义的理解正是学生阅读的难点。
破解这一难点就要从引导学生认真把握文章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入手。
而把握性格之前,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又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这篇文章有一万多字,朗读一遍,需要40分钟左右。
所以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任务:1.整体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探讨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体味这篇小说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学习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学习任务,初步感受语言特色。
整个课堂活动以对话为主,老师为学生预设展示思维成果的平台,并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堂以导语--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社会意义的顺序展开。
第二课时通过和《儒林外史》中的片段做比较,欣赏这篇小说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第一课时预习学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辖制祈祷讥诮撮合谗言怂恿吃荤瘦削削铅笔丧事垂头丧气2、搜索一下全文,摘录文中的四字短语并领会其文本意义。
(谈笑风生翩翩起舞唉声叹气战战兢兢闷闷不乐兴高采烈平心静气心慌意乱……)3、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梯后,狼狈地逃回家,躺在床上,反复思考后,决定给亲爱的瓦连卡写一封信,并寄回瓦连卡的相片。
请你借助文本代替他写完这封信。
(不少于80个字)4、阅读小说,思考:小说名为“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哪些?找出来做好整理。
《套中人》习题同步测控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是我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大约两个月前在我们城里去世了。
当然,您一定听说过他。
他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的雨伞总是装在套子里,怀表也总是装在一个灰色的麂皮套子里,遇到他拿出小折刀来削铅笔,就连那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小的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
他戴黑眼镜,穿绒衣,用棉花堵上耳朵。
他一坐上出租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
总之,在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心意,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所谓的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称赞过去,称赞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实际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无异于他的套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了现实生活。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
2.别里科夫“老是称赞过去,称赞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称赞过去,称赞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称赞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称赞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导学重点难点: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导学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关于作者:1、作者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
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
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
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
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三、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选出对黑体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 胆怯(qiè)鞭笞(tà)塑造(sù)B 难堪(kān)怂恿(cǒng)虽然(suī)C 怔怔(zhēng)撮合(cuō)讥诮(qiào)D 滑稽(jī)辖制(xiá)鲜见(xiǎn)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A 孤陋寡闻故守成法廉洁奉公B 黄梁美梦合盘托出碌碌无为C 忠心耿耿玲珑剔透根深蒂固D 各行其事戮力同心雷厉风行3.选出黑体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A 诚惶诚恐诚心诚意诚然诚恳待人B 移风易俗平易近人交易轻而易举C 义不容辞无情无义义愤顾名思义D 延年益寿精益求精利益多多益善4.对黑体字词解释有误的一词是()A 外强中干(空虚)陶冶(制造陶器)迄今(到)B 安然无恙(病、意外)讨教(请求)郁闷(忧愁积聚在心里)C 与人为善(对、给)辖制(管束)过问(迅问)D 纲举目张(网上绳子)消遣(消除)扼杀(用力掐住)四、整体感知:1、根据情节发展理清课文结构。
鲁教版必修二《套中人》说课稿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套中人》是必修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它与《鸿门宴》组成了“人生百相〞这一模块。
《套中人》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作,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涉入小说瑰丽之门。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 整体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 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探讨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 体味这篇小说语言中表达出来的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艺术。
三、说重点难点由于本文是篇小说,所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是重点。
主人公的社会意义是鉴赏的难点。
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方式:课前充分阅读,教学中采取归纳概括法、分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将讨论、质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学生精读文本,理清情节;细心体会小说对话描写和矛盾冲突的妙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以契诃夫的《变色龙》唤起印象。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自读课文,理清情节。
〔10分钟〕结构特点:特征——婚事——死去主体:婚事开端:准备结婚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高潮:科瓦连科交锋结局:婚事告吹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0分钟〕〔重点〕与小说题目结合分析,重点在“套子〞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