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正式)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克勒沟学区新地小学--朱艳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了,这就告诫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心”施教,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从而进一步努力使数学教学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括动的一种反应。情感教育,是在教学情镜中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

种局面,对学生学习数学是相当不利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带有情绪性,如果伴随学生思考的是兴奋,激动和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就能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然而学生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来支配情感,却常常以情感支配影响理智,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对某一任课教师有好感,或情绪高涨时,学习劲头足时,掌握知识的质量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这就说明学生的情感活动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挥自已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利用学科知识,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创造出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取得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数学之美,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中也有美,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图形拼组中图案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100”的故事,这些,我们应该不断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小学生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数学美的深刻内涵,但他们确实能感受和领悟到这种美,只要耐心引导,学生是不难认识和理解数学美的。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他们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该当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这些学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生成强而稳的学习动力。

(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获取知识的情感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既要能走进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的束缚,把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例如,在起始课《我们认识的数》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需要,事先在班级的黑板报中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配以人物、水果、蔬菜、气球、拼音等把1~10的各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块黑板报就是最好的教材。我想,这样会比直接利用挂图或是课件来展现教材规定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更加直观、更加亲切。又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上课,我先打开录音机,寂静中传来“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学生鸦雀无声,录音嘎然终止。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是钟表走动的声音。”接着问:“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抢着回答:“我们每天晚上睡觉,早晨起床,乘车等都要看表。”“好,你们会认表吗?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与我们生活实际有关的时、分、秒的知识吗?”这时由于学生已进入了角色,求知的欲望会促使他们产生获取知识的急切心情,从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变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探索知识的过程带给孩子的乐趣要远远超过知道结果本身,任

何学习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践越多样,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产生的价值就越高,其成效就越明显。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数学活动线索:找出体——观察面——想象形——画图形——给名称——找实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能充分利用旧有知识;能体会面与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平面图形。这种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适时提问:你们知道长方形的“家”住在哪里吗?一个“家”字给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了充分调动。整个教学过程仿佛让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体验成功,培植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中特别提出创新性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时,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1-20个数的因数个数有什么规律的活动,从而为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出,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心,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发计算公式。教材从多方面展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面对挑战,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当他们通过独立思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就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增进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双向评价,渗透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