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观照心灵—上海卷高考作文审题谈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文题展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出题风格,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自由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胸襟,限制体现了考场作文的特殊色彩,而思辨性则是突出了语文关键能力。
因此,这道题文字虽少,信息量却很大。
审题立意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对于文字型作文材料,审题时应该做到逐字逐句分析,绝不放过其中的关键词,对于关键词要廓清内涵和外延,对于句子要拆解分析其构成,在此基础上综合内容,进而提出较为辩证的观点。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注意“转折”一词,“转折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它强调变化后的形势。
“转折”不是“挫折”,“挫折更多强调失败、失利,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压制。
”两个词有相似度,但绝不可偷换概念。
“重要的转折”,限制了对转折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只能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不能写身边琐屑小事,更不能虚构事件。
“意想不到”则是强调了事物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许多”一词则体现了命题者思维的严密,体现了思辨性,不将话说得过头本身就是对考生的引导。
这句话其实是在摆事实,因为现实社会瞬息万变,世界波诡云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些能称得上“重要的转折”自有其发展规律,令人意料不到。
“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在上一句突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之后,紧接着进行了提问,提出了“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的思考:面对无法预料,毫无准备的“重要的转折”,我们是不是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缴械投降了?一个问号恰恰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顺应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哪一个更重要?对于习惯了“非黑即白”二元思维的人来说确实比较难以说清楚,但是对于接受过思维训练的高考生却是日常功课的一部分,“戴着镣铐跳舞”必然成为优秀作文的特征。
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上海卷)考场佳作精选真题回放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佳作精选心存敬畏,事在人为上海考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世上虽然有许多重要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更不代表人要因此而丧失斗志与勇气。
如果只是因为无法预料的转折就丧失信心和动力,那与因噎废食有何区别?因种种原因,人们面临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总有种无力之感。
2020年,本应是欣欣向荣、发展前景大好的一年,可谁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在瞬间席卷全球呢?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许多个美满的家庭,就这样被永远地埋葬在了乍暖还寒的春日。
作为身处其间的个体,我们都饱受了无奈与悲恸,体味了世事无常和人类的渺小。
可即便如此,我们在此期间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逆行者”前赴后继,以一己之力抗争着,奉献着。
正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重要品质,我们才会如此受打动。
相比西方国家群体免疫下的一片乱局,我国能良好控制疫情,广大医护人员有着很大的功劳。
转折的出现有其偶然性,但又有必然性。
有的转折出现是突如其来的,但有的则是源自缓慢而持久的积累。
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对将会发生的所有事不仅要有思想准备,还要有相应的物质准备。
当变故真正出现后,从容应对,不要慌不择路。
而对于那些无法预料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了,也要去从容面对和处理。
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固然显得渺小,但事在人为,如果不拼一拼闯一闯,怎么知道结果如何呢?就像傅雷所说:“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当然,我们在面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对自然、社会及他人抱有敬畏之心,事在人为不代表我们要去打破自然规律逆天而行,忽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否则只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一、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思维情境,考生构思立意时必须默认这一前提,置身试题设定的情境中去思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换句话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社会和时代潮流中,是否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我们是否还要选择积极有为?这是考生所处的思维情境。
2.写作任务的限制。
试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说理性文章,谈对“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生写作时必须抓住以下两点,一是“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二是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为”和“无所为”的,那应该怎么办,文章要表达的是面对客观世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
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二、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
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 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 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在。
“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2020年上海高考英语真题作文点评和范文对上海卷高考题目的预测历来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涉及到的话题从校内活动到慈善话题再到公众活动不一而足,而考察到的类型往往以主观理由型为主,这也是新东方优能一对一的老师在写作授课时最注重的一种类型。
不出意料,今年的英语作文题目同样重点考察了主观理由型作文的写作手法,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三幅学校读书节宣传图片当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对图片进行描述并说明原因。
这也是继20xx年和20xx年连续两年考察书信体与主观理由型文章的结合体之后出现的第三篇主观理由型文章。
整体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似乎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今年英语作文的难度,不管是在文章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面,都有了大幅提升。
因为考生需要同时兼顾三个难点:1、书信体正确的的书写格式;2、对图片内容进行细节的描述;3、找出恰当的理由(2-3点)进行论证,说理充分,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相结合,以及文章语句之间的逻辑严密性。
可以说,近三年来英语作文虽然都在考察主观理由这个大的方向,但是考察的难度确实是在逐年递增。
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写好这篇作文,首先需要拿捏好这篇文章的结构。
在优能一对一的写作课中,我们反复讲解过文章的结构布局。
一般来说,文章第一段用来引出话题,第二段可以对所选择的图片进行描写,描写时要格外注意的地方是对细节的详细描述,例如考生如果选择了第二幅图片进行论证的话,那么有没有写清楚“三位同学围坐在桌边”这个具体的动作,有没有写到桌上摆着的饮料这个背景,甚至学生们在读书时投入的神态都可以作为使我们的文章充满亮点的一些小技巧。
当然对于细节的描述也不必赘述,基本内容讲清楚就可以开始第三段的理由阐述了。
很多学生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可能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具体的理由到底如何展开呢?我们同样拿第二幅图片进行举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个论点的具体内容,三位同学围坐在一起的图片作为读书节的宣传图片,具有什么优势呢?这时大家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拓展丰富内容了,正如我们写作课上给大家讲到的内容扩展的技巧一样,我们要注重思维由点到面,逐步深入。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较为简洁明了。
立意的核心是回答材料中的问题,明确观点,确定立意。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试题解析:限制性: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4.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观照心灵—上海卷高考作文审题谈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审题:上海卷的作文材料指向自我,指向心灵。
我们在两句话的材料中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三次,算是着力强调。
“微光”虽然只出现了两次,却是特别重要的关键词。
“微光”指的是心灵中闪过却被舍弃结果却在天才的作品中复现的微光。
“微光”当指美好的“自我”,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在笔者看来,它可指这样一些东西:1、智慧的微光(1)灵感灵感,指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瞬间产生的突发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
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需要及时捕捉并记录。
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2)思想的火花思想的火花,与灵感不同,它既可由现实与我们的精神相擦而产生,又可以由两个人或许多人的心灵碰撞(阅读、交流)而产生。
思想的火花从实践和发现中来,从生活、学问和智慧中来。
思想的火花可能因为不珍视而消失,可能会因为自我怀疑而消失,还可能因为不坚守,而被他人埋灭。
(3)创新的点子正因创新的点子与众不同,所以容易在从众心理的作祟下舍弃。
2、美好的个性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个性中有许多是美好的,往往会因为我们不会发掘,不积极肯定而自我抛却。
要注意不要让共性掩埋了个性,要让美好个性飞扬。
3、理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理想需要奋斗,理想容易因失败而放弃。
我们往往不明白: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凋谢了可以重新开放。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解读及范文作者:陈海峰徐玲玲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12期【真题再现】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材料的第一部分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交代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境: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
“转折”在现代汉语中一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或趋势;二是指(文章或语义)由一个意思转向另一个意思;(文章或语义)有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根据材料所给内容,这里的“转折”应该取其第一个意思。
因而这个问题情境指向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表明“转折”使世上的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形势或趋势;同时“重要”一词明确了此“转折”对世上事物的重要影响、巨大作用。
这些“转折”的影响是无法忽略的,更无法等闲视之。
同时“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写出“重要转折”是突如其来的,人们是“被动”的,也暗含着“重要转折”存在着“不可抗力”。
总之,人们遭受了“重要转折”带来的诸多影响。
既然“意想不到的”许多重要转折突然来袭,第二句话据此提出了疑问: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个问题的提出水到渠成,其中自有玄机:一是“是否”,这就表明可能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二是“人对事物发展进程”,这就明确了写作的主要方向是关于“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问题;三是“无能为力”,这个成语是对“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态度的拷问,命题指向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
看似疑问,实质上命题者的意图可见一斑:希望考生给出否定的答案。
接着材料的第二部分就给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明确了写作主体是“你”,确定写作核心是“面对世上许多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的认识和思考。
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审题构思详解2020年上海卷原题如下: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无能为力。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关注时代,思考生活亮亮老师在朋友圈的照片里看到了一条横幅:“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对啊,这届考生大部分在2003年出生,当时的非典给我们的记忆犹新,但非典并未在全国肆虐,只有广东和北京的疫情较为严重。
而当时2003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是: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再回顾今天上海卷的命题,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上海的命题人也在关注疫情之下整个时代的巨变。
而我们每个人身处于新冠疫情中,能够从自我的真实生活中获得无穷的体验和感悟,使得本题具备了生活性。
从命题趋势上看,近年来,全国各道作文题都在贴近生活,体察这个时代的变化,唯独上海卷依然专注于哲理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显得有些“高冷”,似乎跟不上时代了。
但本题却让亮亮老师看到了上海卷的作文命题在全国作文命题关注时代的洪流之下,也迎来了自己的“转折”,体现出了时代性。
从命题形式上看,本题依然秉承了不在审题上设置难度的理念,材料的讲述非常简单,用选择疑问词“是否”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体现出了上海卷一贯的思辩特点。
总之,本题兼具了生活性、时代性、思辩性,同时具备了以往的上海卷命题中所没有的多个特点,也体现了创新性。
值得庆幸的是,亮亮的课上讲过2003年的北京卷,而且把“转折”作为素材活用的训练,几乎所有上过我课的同学都有素材可以使用了。
审题篇前半句陈述事实,“转折”是意想不到的,即人无法意料和掌控的,照应后半句“是否”。
后半句点明“事物发展进程”,提示考生需要考虑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转折只是事物发展时间轴中的一个点。
2020上海卷作文精准解析及下水优秀作文3篇【上海卷作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思维情境,考生构思立意时必须默认这一前提,置身试题设定的情境中去思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换句话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社会和时代潮流中,是否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我们是否还要选择积极有为?这是考生所处的思维情境。
2.写作任务的限制。
试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说理性文章,谈对“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生写作时必须抓住以下两点,一是“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二是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为”和“无所为”的,那应该怎么办,文章要表达的是面对客观世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
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
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原题呈现】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一、题目解析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承延和展现出海派作文思辨性的风格与特点,以及命题立意与思路,为思辨提供了更广阔、更明晰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与哲学思辨。
体现出命题的稳定性与一惯性,并且与2017年高考作文主题“预测”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道试题,语言简洁明快,意义通俗易懂,能够给人以心领神会之感,因而很容易引发考生的共情、共鸣、共振与共思,但又不乏思维含量。
材料聚焦人与事物和世界的关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只要能够从理性思辨的角度切入,每个考生都有非常巨大的写作空间。
具体来看:前面一句话:“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判断句,其中的“许多”就告诉和启发考生,可以选取的事物、事情和事件是大量的、开放的、多样的、别具一格的,诸如个体的人生际遇,大灾大难的不期而至,科技文明的快速进步,人类奔向太空的卓越历程;“转折”就是事件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变、变化,“重要转折”则要求必须是非同一般的、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特征,可以是个体人生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发展中的,更可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意想不到”自然是出乎意外、不可预知和事先预测的,却又的的确确是“发生”了的,因而,具有突然性、偶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常常在不经意间,事物方向、性质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变化,事起于仓促之间,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此时最容易产生“束手无策“之感。
再看后面一句话,是一个选择疑问句,要求考生以前一句话为基础和前提,结合自身的见闻与思考,作出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判断,即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毫无疑问,大量事实证明,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处理意外和转折的事情和事件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发挥了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
贴近生活,理性思辨——2020年上海卷作文评析今年上海卷的命题来源和考生的生活体验具体相关,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转折,考生可以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充分注入个人真实体验。
同时又可以超越个体视角思考这个题目,从“事物发展的进程”出发,讨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文明进程遭遇的转折。
既可以从具体问题出发,也可以从宏观角度立意。
将自身与外界关联,将个人体验与群体认知关联。
需要把握题目中两个条件,“重要转折”和“意想不到”,在此基础上讨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无能为力还是积极有为,无论考生的选择是“无能为力”还是“积极有为”,最初的判断可能来自于考生的感性体验,在剖析概念、阐述理由的过程中,辩证的思考将推动考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对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形成更理性的思考。
【高分范文】于转折之际力挽狂澜世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在意想不到时发生,自然界不可捉摸的变化、事物发展突如其来的转折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当转折发生时我们真的只能选择听天由命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感受过面对意外某种程度的“无力感”。
个人发展进步总会被历史的进程影响,而人类种群面对自然灾害更显得格外渺小。
然而在人生面对突如其来的转折时,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
着眼个人命运,当意外突然发生,有人化挫折为机遇,走向人生新的高峰;放眼文明历史,当巨变如狂飙将至,一代代先辈曾积极作为,推动历史的进步。
纵有危机,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面对突然的转折,我们首先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它,要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的苏轼来说,被贬黄州使他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
年过不惑遭遇变故,很多人会变得颓废,但苏轼选择乐观依旧,勇敢面对,在山水和先贤著作中追寻大美与大智。
危机苦难促使人脱胎换骨,真正走向成熟,《赤壁赋》中沉淀出宇宙人生、自然平和的智慧,更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危机时刻,积极的态度都是可靠的心灵摆渡船。
面对突然的转折,从至暗时刻到柳暗花明,转危为机的关键在于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观照心灵—上海卷高考作文审题谈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审题:
上海卷的作文材料指向自我,指向心灵。
我们在两句话的材料中会发现,“自己”出现了三次,算是着力强调。
“微光”虽然只出现了两次,却是特别重要的关键词。
“微光”指的是心灵中闪过却被舍弃结果却在天才的作品中复现的微光。
“微光”当指美好的“自我”,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在笔者看来,它可指这样一些东西:
1、智慧的微光
(1)灵感
灵感,指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瞬间产生的突发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
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需要及时捕捉并记录。
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2)思想的火花
思想的火花,与灵感不同,它既可由现实与我们的精神相擦而产生,又可以由两个人或许多人的心灵碰撞(阅读、交流)而产生。
思想的火花从实践和发现中来,从生活、学问和智慧中来。
思想的火花可能因为不珍视而消失,可能会因为自我怀疑而消失,还可能因为不坚守,而被他人埋灭。
(3)创新的点子
正因创新的点子与众不同,所以容易在从众心理的作祟下舍弃。
2、美好的个性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个性中有许多是美好的,往往会因为我们不会发掘,不积极肯定而自我抛却。
要注意不要让共性掩埋了个性,要让美好个性飞扬。
3、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理想需要奋斗,理想容易因失败而放弃。
我们往往不明白: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凋谢了可以重新开放。
理想,每个人都会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轮回,很多人却已经把最初的梦想抛到了脑后。
少了什么,少了坚持。
要明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
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4、其他
还可以是善心、正义感、责任感、感动等,这一些东西也可能因为客观的原因和主观的原因让我们舍弃。
总而言之,“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当指人的内心中萌发的最美好的东西,极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品质、精神和灵感。
明白了“微光”所指这重要一步后,我们还要继续观照与审视自我内心,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一是:为什么我们会舍弃“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1、客观原因
(1)微光不易觉察
(2)社会共性圈的强大威势等
2、主观原因
(1)自信不足
(2)目标不明
(3)从众心理
(4)意志力不足
(5)不具有智慧预测与判断“微光”价值的眼光等
二是:为什么“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能铸就天才?
1、“微光”本身的价值
2、天才具有强大的自我
(1)有追求
(2)有耐挫力
(3)能坚守自我等
通过以上心灵观照,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抑或是其他,都能轻易下手,并且能铸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