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药膳学》第四章第一节四性与五味
- 格式:pptx
- 大小:8.53 MB
- 文档页数:8
食物的四气五味食物的性能,又简称食性、食气、食味等,是指食物的性质和功能,是认识和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据。
各种食物由于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也就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能。
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
四气五味【食物的四气】食物的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也称四性,因为凉仅次于寒,温与热性质相近,所以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
确定食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食物的性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
一般而言,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安神、通利二便等作用,如西瓜、苦瓜、萝卜、梨子、紫菜、蚌蛤等,主要适用于热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头晕头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此类食物也是素体阳热亢盛、肝火偏旺者首选的保健膳食。
温热性质的食物,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通经活血等作用,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狗肉等,适用于寒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喜暖怕冷予肢体不温、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此类食物又是平时怕冷的虚寒体质者适宜的保健膳食。
还有一类食物,其寒热性质不太明显,则称为平性,具有平补气血,健脾和胃等功效,无论寒证、热证均可使用,也可供脾胃虚弱者保健之用。
【食物的五味】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辛、苦、甘、咸五味。
五味的实际含义不只是味觉的概念,更主要还含有功能的内涵。
不同味的食物,其功效各异。
一般说来,酸味,包括涩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胡颓子等,合理食用,可用于多汗、久泻、遗精滑精等病证,多食则引起筋脉挛缩;酸味与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津伤口渴;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用于热性病发热、烦渴、气逆咳嗽喘气、呕哕诸症,多食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滑泻;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腹疼痛等症,多食则窒塞、滞气,使人满闷不适;淡味附于甘味,常甘淡并称,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米、荠菜、冬瓜等,常用于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对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以及肝胃气滞饮食不香、胃脘不适、胁肋胀痛等病证较为适宜,多食则散气耗津;咸味,主要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用于痰瘀互结引起的病证,如痞块、瘰疬结核、瘿瘤等病证,多食则气血凝滞。
在西医的营养学中,常会分析一种食物含有多少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
而在中医理论中,则会着重分析食物的性味。
食物的四性:寒热温凉古代的医学家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这四种属性也叫“四气”,主要是根据人吃下食物后身体的反应归纳而出的。
食物的属性与温度不同。
譬如一杯热的绿茶,刚开始喝下去会有灼热的感觉,但不久就会有清凉的感觉。
这说明绿茶是性寒的,所以夏天可以喝绿茶来清热降暑。
如果一种食物吃下去后,身体没有明显的发热或是发冷的感觉,则为性平,比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就是性平的。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吃法会影响到某些食物的属性。
例如莲藕生吃时是性寒的,煮熟吃时就变成性微温了。
其他一些寒凉的食物煮熟吃时,寒凉的属性也会减弱。
不同属性的食物,吃下去后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魏晋时的名士会服用“五石散”来养生,五石散主要成分是钟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石英等热性的矿物药。
晋朝的历史学家皇甫谧曾说自己吃下去后,“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
”冬天时要脱光衣服吃冰,夏天则会烦闷,可见五石散的属性十分燥热。
吃了五石散之后要不断走路,散出内热,称为“行散”,这就是“散步”一词的由来。
现在当然不会有人再吃五石散了,而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也能找到食物四性的具体应用。
比如我们在吃性寒的螃蟹时,要佐以性温的生姜,用偏凉的蘑菇来炖温性的鸡肉。
食物的五味:酸甘苦辛咸食物的味一是指人们通过鼻子闻到的气味,二是指吃到嘴巴里感受到的滋味。
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尝的便是百草的“味”,神农氏也因此被当作医药之祖。
我们在日常生活常说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
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五味与之类似,只是把甜、辣换成了同义的甘、辛。
食物的滋味是人体的主观感觉,自然和人的情绪、神志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五味会对心神有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中医食疗就是根据不同的身体状态,通过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结合其寒热温凉的性质,顺应或抑制心神,借此调整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以达到五脏平衡和谐的目的。
食物的“四性”与“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同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由于气和味的特点而作用各异。
所谓“四气”,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另有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饮食物,属于平性。
中医治病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两大原则,即治疗舌红,苔黄,口干,烦渴内热等,需用寒凉性的药物以清除之;治疗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等,需用温热性的药物以温壮之。
日常饮食物的运用,也应如此。
寒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消炎,解读等作用,适用于夏季炎热,汗多口渴或平时体质偏热的人,以及急性热病,发炎,热毒疮疡等。
例如,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者宜多选用之。
其他如生梨、甘蔗、芦根、荸荠、生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作用。
温热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振阳气、驱散寒邪、驱虫、止痛、抗菌等作用,适用于秋冬寒凉季节肢凉、怕冷,或体质偏寒的人,以及虫积,脘腹冷痛等病症。
例如,生姜、葱白二味煎汤服之,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民间常用生姜红糖茶温散寒邪,既可治淋雨受凉,又可治胃寒冷痛呕吐;妇女痛经喜温喜寒者,于上方中加入艾叶3~5片煎服,能调经驱寒止痛。
其他如胡椒粉能驱蛔止痛,又可治肺寒喘咳;茴香、桂皮其气芳香,既可温中理气,又能治疝气寒痛,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韭菜炒猪肝能治疗肾虚腰痛;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治产后血虚等症,皆取其温壮之功。
平性的食物,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
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
例如,扁豆能健脾止泻,可以治疗脾虚腹泻,体弱无力之症;山药、南瓜能治消渴(糖尿病),既可充饥,又能疗疾;薏仁能健脾渗湿,常用治脚气,水肿,湿疹,痿痹等病症;黄豆、花生仁均饱含油脂,煮食之,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疗方法;用米煮粥浮在上面的一层衣皮,名曰“粥衣”,前人有“天然人参汤”之比喻,有很好的固精养神,强壮作用,对遗精滑泄、身体衰弱的人是一良方。
食疗材料的四性五味药膳养生是按药材和食材的性、味、功效进行选择、调配、组合,用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功能之偏,使体质恢复正常平和。
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也是指人体食用后的身体反应。
如食后能减轻体内热毒的食物属寒凉之性,食后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
"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分别对应人体五脏,酸对应肝、苦对应心、甘对应脾、辛对应肺、咸对应肾。
§中药材的"四性"§四性又称为"四气",即温、热、寒、凉。
温性和热性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证。
寒性和凉性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
"四性"外,还有性质平和的"平性"。
温热性质的中药包含了"温"和"热"两性,从属性上来讲,都是阳性的。
温热性质的药材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
典型中药材有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桂圆肉、鸡血藤、鹿茸、杜仲、淫羊獾、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寒凉性质的中药包含了"寒"和"凉"两性,从属性上来讲,都是阴性的。
寒凉性质的药材和食物均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如金银花可治热毒疗疮:夏季食用西瓜可解口渴、利尿等。
寒与凉只在程度上有差异,凉次于寒。
典中药材有金银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菊花、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平性的药食材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药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并容易消化。
中药之“四性”“五味”返回中药之“四性”“五味”“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中医根据药物的四性辨证用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只是总的原则,而病人的证候表现,又分表里寒热。
表寒之证只能治以表热之药。
如麻黄、桂枝、防风、羌活之类辛散温热之品,解表散寒,而不宜温里散寒的附子、干姜之药。
里寒之证,只能治以温里散寒的辛热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呉萸之类,若误用之,或无功效,或使病证变得更加危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中药之五味分为:辛、甘、酸(涩)、苦、咸。
一、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
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菟丝子、蛇床子等。
二、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黄精、党参、熟地、饴糖、枸杞子等。
淡味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泽泻、猪苓。
三、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
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脂、罂粟壳、桑螵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等。
四、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子、大黄、苦参、黄连、杏仁、厚朴等。
五、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气(性)、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于一体之中,决定着药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须把气和味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到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和正确使用。
四性五味,食物的健康密码,常见的寒、凉、温、热性食物中药有四性五味之说。
中医认为食品同中药一样,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
食物的性味指的就是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位。
健康的饮食就是根据食物的四性五味和人体的寒热虚实,从而选择适合的食物以补充相应的食物来进行调养。
例如热毒炽盛的人,饮食上要避免选择温热食物,如桂圆、羊肉等,而要选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白萝卜、绿豆和属性偏凉的鸭肉、鹅肉等食物。
又如脾胃虚弱的患者,温热助补的食物才是最佳选择,如红枣、羊肉、牛肉等。
四性,根据中医理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
不懂得食物的“性”,就不知道如果养阴敛阳,也就很难明白饮食宜忌的道理。
寒凉性的食物:寒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等作用。
使用夏季发热、汗多口渴或平时体质偏热的人,以及急性热病、发炎、热毒疮疡等症。
例如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患者宜多选用;其他如梨、甘蔗、莲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作用。
温热性的食物:温热性的食物大多数具有温振阳气、驱散寒邪、驱虫、止痛、抗菌等作用。
使用于秋冬寒凉季节肢凉、怕凉或体质偏寒的人,以及虫积、脘腹冷痛等病症。
例如,生姜、葱白二味煎汤,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
常见平性食物:平性的食物,无偏盛之弊,应用很少有禁忌。
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
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
例如,黄豆、花生仁均包含油脂,煮食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补方法。
常见寒性食物:蔬菜类:苦菜、苦瓜、西红柿、茭白、蕨菜、冬瓜、黄瓜、竹笋等。
瓜果类:西瓜、甜瓜、香蕉、柿子、桑葚、荸荠等。
水产类:紫菜、海带、田螺、蟹、藕等。
调味品类:淡豆豉、酱、盐等。
常见凉性食物:粮豆类:大麦、小麦、小米、绿豆、豆腐、荞麦、薏米等。
最全详解食物的四性五味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发现食物有四性五味。
食物的四性即寒、凉、温、热;食物的五味即酸、甘(甜)、苦、辛(辣)、咸。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别详细讲解下食物的四性和五味。
【食物的四性】食物的四性即寒、凉、温、热,食物的寒凉性和温热性是相对而言的,还有一类食物在四性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通常将之称为平性。
在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食物次之,寒凉性食物最少。
食物在烹饪时,讲究相互搭配、寒热均衡,这样才能保证膳食平衡,才不至于对人体体质造成伤害。
一、温性食物温性食物的功效:增强体力、补气血。
温性食物的适宜人群:适合温性体质、虚性体质、湿性体质,以素食为主的人群。
温性食物的代表食物:糯米、猪肝、牛肉、韭菜、枣、姜。
二、寒性食物寒性食物的功效:除燥热、利尿。
寒性食物的适宜人群:适合热性体质、实性体质,以肉食为主的人群。
寒性食物的代表食物:大白菜、冬瓜、螃蟹、海带、西瓜、甘蔗。
三、凉性食物凉性食物的功效:除燥热、静心。
凉性食物的适宜人群:适合燥性体质。
凉性食物的代表食物:小麦、鸭肉、菠菜、草莓、菊花。
四、热性食物热性食物的功效:暖身散寒。
热性食物的适宜人群:适合寒性体质。
热性食物的代表食物:辣椒、胡椒、鳟鱼、肉桂、花椒。
【食物的五味】食物分五味,酸、甘(甜)、苦、辛(辣)、咸。
五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是和人体、季节紧密相连的。
如能按照季节、身体状况,调节五味饮食,就会对养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酸:对应内脏是肝,其功效是促进消化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预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
最具代表食物有山楂、狗肉、韭菜、芝麻。
但是过量食用酸味会伤脾,会引起胃肠道痉挛,消化功能紊乱。
甘:对应内脏是脾,其功效是补气养血、补充热量、解除疲惫、调养解毒。
最具代表食物有大枣、粳米、牛肉。
但是过量食用甘味会伤肾,心气烦闷、喘息、肤色晦暗、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使人发胖,诱发心血管疾病。
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
“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
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
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
临床实践说明,药物的味与成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确实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
”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
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
食物的四性五味以及归经功效食物的“四气”,又称四性,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有所不同,食物对而的寒凉性和温热性是相言的,还有一类食物在四气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则称之为平性。
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
正常状况下,我们的身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寒热之性不明显,因此我们选择摄入的日常食物也多属性质比较平和的,例如玉米、花生、猪肉、牛肉等。
在机体处于阴阳寒热失衡状态时,可通过食物不同的性味进行调理。
《神农本草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根据中医理论,凡是能够治疗寒证的食物,大多数属于温性或热性,但是温热性的食物却有助热生火、耗伤人体阴液的弊端。
例如羊肉、辣椒、干姜、葱、酒等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寒性病证或虚寒怕冷的人宜多吃,但是热性病证或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则应忌食。
相反,凡是能够治疗热证的食物,大多数属于寒性或凉性,但寒凉性的食物却有抑制、损伤人体阳气的副作用,例如绿豆、西瓜、冬瓜、苦瓜等食物多具有清热生津、泻火止渴等功效,对于热证或火气偏重的人宜多食,但是阳气不足或虚寒体质的人则应忌食。
食物的“五味”就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不过一般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
中医对五味的认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食物的具体口感味道,即滋味;二是食物性质的抽象概念,即食物的作用。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
食物五味之中以甘味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少,苦味最少。
五味的含义及作用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通血脉等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证、气血运行不畅或风寒湿邪证等。
如外感风寒感冒者,宜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荜拨、砂仁等辛辣食品,以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宜饮用辛辣的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食物的四性五味一般情况下,可从食物的颜色、味道、生长环境、地理位置、生长季节几方面来看。
”杨教授说,从颜色来看,绿色植物与地面近距离接近,吸收地面湿气,故而性偏寒,如绿豆、绿色蔬菜等。
颜色偏红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枣、石榴等,虽与地面接近生长,但果实能吸收较多的是阳光,故而性偏热。
从味道上来看,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多,所以性热,如大蒜、柿子、石榴等。
而那些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芋头、梅子、木瓜等。
从生长环境来看,水生植物偏寒,如藕、海带、紫菜等。
而一些长在陆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药、姜等,由于长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干,所含水分较少,故而性热。
从生长的地理位置来看,背阴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湿气重,很少见到阳光,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
而一些生长在高空中的食物,或东南方向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由于接受光热比较充足,故而性偏热。
食物寒热还与生长季节有关。
在冬天里生长的食物,由于寒气重,故而性偏寒,如大白菜、香菇、白萝卜、冬瓜等。
在夏季生长的食物,接收的雨水较多,故而性寒,如西瓜、黄瓜、梨、柚子等。
饮食养生首先要讲“性”。
“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从中医角度说,食物分为五大性,一般是平、寒、凉、温、热这五性。
凉性或寒性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
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
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
食物的四性五味在我国的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发现了食物有不同的性和味,性是指食物的四气,味是指食物的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还有一类食物,它的性质平和,称为平性食物,由于它们偏凉偏温不明显,所以在药理上没有单独把它们称为一气。
由于性味不同,功效作用有异,所以饮食疗法在选择食物时,应注意其性味要与疾病挂得上钩,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凉性与寒性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和解毒的功能,可以用来治疗热症和阳症。
其症状的表面现象是:面红目赤,口舌干苦,喜欢冷饮,手足温,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芡而干燥。
适用食物有苦瓜、苦菜、白萝卜、番茄、竹笋、冬瓜、西瓜、丝瓜、黄瓜、油菜、菠菜、荸荠、甘蔗、西洋菜、白菜、绿豆、豆腐、小米、荞麦、芋头、柑、苹果、梨、枇杷、橙子、紫菜、海带、鸭蛋、兔肉、田鸡和甲鱼等。
2、温性与热性食物: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症和阴症。
症状是脸色苍白,口淡,喜热饮,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淡润,脉沉迟,适用食物有生姜、葱、韭菜、刀豆、芥菜、大蒜、杏、桃、樱桃、石榴、大枣、胡桃仁、蚕豆、莲子、辣椒、鳝鱼、虾、鸡肉、鸭肉、羊肉、牛肉、海参等。
3、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
对热症和寒症都可配用,尤其是对些虚不受补的病人,是十分适合的。
适用的食物有大米、糯米、黄豆、黑豆、山药、花生、猪肉、苹果、胡萝卜、玉米、黑芝麻、无花果、白木耳、鸡蛋、蜂乳等。
五味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和咸五种味道。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由于它不偏不倚,因此就没有将它单独作为一味。
不同的味便会产生不同的功效。
1、辛味(辣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多用于治疗表症。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生姜、葱、白萝卜、洋葱、大头菜、芹菜、辣椒、胡椒和酒等。
2、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症。
如蜂蜜、番茄、丝瓜、竹笋、土豆、菠菜、南瓜、扁豆、胡萝卜、白菜、冬瓜、黄瓜、豆腐、木耳、罗汉果、荔枝、黑芝麻、无花果、百合、牛肉等。
中药的四性、五味、五色与养生……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各不同“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人体五脏,酸对应肝、苦对应心、甘对应脾、辛对应肺、咸对应肾。
酸味药材和食材酸味药材和食材对应于肝脏,大多都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常用于盗汗自汗、泄泻、遗尿、遗精等虚证,如五味子,可汗止泻、缩尿固精。
食用酸味食物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消食化积,如山楂。
酸性食物还能杀死肠道致病菌,但不能食用过多,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等症状。
代表药材和食材五味子、浮小麦、吴茱萸、马齿苋、佛手、石榴皮、五倍子;山楂、乌梅、荔枝、葡萄、橘子、橄榄、西红柿、醋等。
苦味药材和食材苦味药材和食材有清热、泻火、除燥湿的作用,与心对应,可增强心的功能,多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等,但食用过量,也会导致消化不良。
代表的药材和食材绞股蓝、白芍、骨碎补、赤芍、栀子、槐米、决明子、柴胡;苦瓜、茶叶、青果等。
甘味药材和食材苦味药材和食材有清热、泻火、除燥湿的作用,与心对应,可增强心的功能,多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等,但食用过量,也会导致消化不良。
代表药材和食材绞股蓝、白芍、骨碎补、赤芬、栀子、槐米、决明子、柴胡;苦瓜、茶叶、青果等。
甘味药材和食材甘味药材和食材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补益气血、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也能中和毒性,有解毒的作用。
多用于滋补强壮、缓和因风寒引起的痉挛、抽搐、疼痛,适用于虚证、痛证。
甘味对应脾,可以增强脾的功能。
但食用过多会引起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导致肥胖病等。
代表药材和食材丹参、锁阳、沙参、黑芝麻、银耳、桑甚、黄精、百合、地黄;莲藕、茄子、萝卜、丝瓜、牛肉、羊肉等。
辛味药材和食材辛味药材和食材有发散、行气、通血脉的作用,可促进肠胃蠕动,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表证、气血阻滞或外感风寒湿邪等。
但过量服用会使肺气过盛,有痔疮、便秘的老年人要少吃。
代表药材和食材红花、川营、紫苏、霍香、姜、益智仁、肉桂;葱、大蒜、香菜、洋葱、芹菜、辣椒、花椒、茴香、韭菜、酒等。
药膳应用原则之——善用四性五味作者:陈涛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09年第10期我们知道,药膳是用药物和食物烹制而成的,也有自己的四性五味:用食物、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即是药膳食疗之根本所在一这就表明在制作、使用药膳时,需要辨清食物性味,合理选择食物和药物,才能达到治病防疾之功,四性不同,药膳不同不同药膳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占人用药膳治病的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也就是说,热证病者用寒凉药膳,寒证病者用温热药膳治疗。
寒凉性的药物、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热症,如(黄芪性温不性凉)菊花、绿豆、丝瓜、鸭肉等;温热类药物食物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寒症,如附子、干姜、桂枝、葱、粟米、雀肉、羊肉等人体也有寒热之分。
对寒凉体质人群,应多食温热药膳;对温热体质者,应多食寒凉药膳。
五昧相调,调理脏腑药膳还有酸、苦、片、辛、咸五味五味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酸味能收涩、止汗、止泻;苦味能燥湿、坚阴、泄热;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辛昧能发散、行气、活血;成味能软坚散结、泻下。
此外,五味还与五脏相对应,酸味人肝、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成味入肾。
古人云:“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也就是说,辛味具有宜、散、行气血的作用,如气血阻滞、肾燥等病,可选葱白粥、姜糖饮、萝卜饮等药膳;H‘味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对脾胃气虚、胃阳不足等病,可选用红枣粥、糯米红糖粥等药膳;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遇有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泄泻不止、尿频、遗精等,可选用五味饮、乌梅粥等;苦味具有泄热、燥湿、坚阴的作用,遇有热症、湿症、气逆等病,可选用凉拌苦瓜、苦瓜粥等;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等作用,遇有热结痰核、瘰疬等病,可用猪肾粥、黄芪蒸乳鸽、龙马童子鸡等药膳二可见,五味入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与疾病性质密切相关,只有五味相调,才会取得疗效=◆酸味酸味食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元素的吸收。
药膳的四性与五味您了解吗?养生药膳食材的一般性能(一)深入研究发现,养生药膳需秉承一定的原则,一般需要在药膳方中添加一些具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或较为常见的天然药物,但它的基本材料仍是食物(本地特色食材或本地市场易购食材),如果离开了食物,药膳也就不存在了。
药膳理念认为,食物是指如糯米、黄豆、黑豆、萝卜、苹果、梨、猪肉、羊肉、菊花、茶叶、茉莉花、木棉花等等。
在饮食中,食物除了人们普遍熟悉的普通食材外,还有许多事药和食物相兼的(即药食同源),如生姜、葱、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葚、酒、醋等。
药膳食材的性味1 药膳食材的性是指“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食性。
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定的同性。
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别。
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称为平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
一般认为,寒凉性食物大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常用于热性病证。
温热性食物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于寒性病证。
平性食物则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
凉性食材有:荞麦、玉米、白萝卜、冬瓜、蘑菇、芹菜、莴笋、油菜、橙子、苹果等等。
寒性食材有:小米、绿豆、还带、绿豆芽、苦瓜、西红柿、黄瓜、香蕉、西瓜、甜瓜等等。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不论是食材本身的味道,还是佐料,都会对五脏起不同的作用。
五味食物虽各有好处,但食用过多或不当也有负面影响,要根据不同体质来食用。
如辛味食得太多,而体质本属燥热的人,便会发生咽喉痛、长暗疮等情形。
辛味食材: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可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可暖肠胃、除寒湿;韭菜可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可发表散寒等。
甘味食材: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
如白糖可助脾、润肺生津;红糖可活血化瘀;冰糖可化痰止咳;蜂蜜可和脾养胃、清热解毒;大枣可补脾益阴。
酸味食材:可以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