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氧化
- 格式:docx
- 大小:33.81 KB
- 文档页数:3
金属元素的氧化性金属元素的氧化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与氧发生反应的能力。
氧化是指金属元素中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有正电荷的离子,称为氧化态或氧化数。
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氧化性越强,其氧化态越高。
在常见的金属元素中,有些元素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有些元素则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金属元素的氧化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和电负性等。
首先,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决定了金属元素中的电子易于失去的程度。
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少的价电子,使其更容易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
其次,金属元素与氧发生反应时,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低,因此不易把氧原子上的电子转移给氧,而是被氧原子转移电子。
这使得金属元素的氧化性增加。
在常见的金属元素中,有一些元素的氧化性较强。
例如,钠和钾等碱金属元素的氧化性非常强。
它们与氧反应时能够迅速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另外,铝和镁等典型的金属元素也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氧形成氧化物。
这些金属元素的氧化性高主要是由于它们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特点。
相反,有些金属元素的氧化性比较弱。
例如,金银铜等贵金属元素的氧化性较低,它们不容易与氧反应。
这是因为贵金属元素的价电子较多,尤其是外层的d电子相对稳定,难以失去。
金属元素的氧化性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液浓度等。
在化学反应中,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金属元素的氧化性也会相应增强。
而在溶液中,当溶液浓度较高时,金属元素与溶质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以促进金属元素与氧反应,增加氧化性。
总的来说,金属元素的氧化性是互相影响的,不仅与元素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实验条件等因素有关。
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而言,金属元素的氧化性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涉及到金属元素的反应性和化学性质,在材料研究和能源开发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金属氧化处理的几种方法
金属的氧化处理是金属表面与氧或氧化剂作用而形成保护性的氧化膜,防止金属腐蚀。
氧化方法有热氧化法、碱性氧化法、酸性氧化法(黑色金属)以及化学氧化法、阳极氧化法(有色金属)等。
现分述如下:
1)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方法主要适用于有色金属(如铝、铜、镁以及它们的合金)的氧化处理。
处理方法是将零件放于配制好的溶液中,在一定的温度下经一定时间的氧化反应后,则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再经清洗及烘干等操作即可。
2)碱性氧化法处理时把零件浸渍在调配好的溶液中加热到135℃~155℃,处理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零件中的碳含量的高低。
金属零件经氧化处理后,再用60℃~80℃的含量为15g/L~20g/L肥皂水漂洗一下,时间为2min~5min,然后分别用冷水和热水冲洗干净并吹干或烘干5min~10min(温度为80℃~90℃)。
3)酸性氧化法即将零件置于酸性溶液中进行处理。
与碱性氧化法比较,酸性氧化法较为经济,处理后金属表面所生成的保护膜,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均超过碱性氧化处理后所生成薄膜的性能,故应用广泛。
4)热氧化法将金属制品加热到600℃~650℃,然后用热蒸汽和还原剂处理。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金属制品浸渍在约300℃的熔融的碱金属盐中进行处理
5)阳极氧化法阳极氧化法是有色金属氧化的另一种方法。
它是将金属零件作阳极,利用电解法使其表面形成氧化膜的过程。
这种氧化膜既可起金属与涂膜之间的钝化膜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涂层与金属间的结合力,减少水分的渗透,从而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被广泛地应用于涂漆的底层。
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及金属的防腐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然而,金属在与氧气接触时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金属的腐蚀和损坏。
本文将探讨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以及金属的防腐方法。
一、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会产生相应的氧化反应,导致金属表面形成氧化产物。
这是由于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与金属发生反应,使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III)氧化物(Fe2O3),通常称为铁锈。
当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时,容易受潮形成铁离子,然后与氧反应生成铁(III)氧化物。
2Fe(s)+ 3O2(g)→ 2Fe2O3(s)除了铁之外,其他金属如铜、铝等也会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二、金属的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相反,金属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即还原氧化物并恢复金属的特性。
还原反应通常需要提供还原剂,它们可以给予金属所失去的电子,使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
例如,铁(III)氧化物可以通过还原剂还原为金属铁。
Fe2O3(s)+ 3CO(g)→ 2Fe(s)+ 3CO2(g)该反应中,一氧化碳(CO)充当还原剂,将铁(III)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铁。
三、金属的防腐方法为了保护金属不受氧化反应的侵蚀和腐蚀,人们采用了一系列防腐措施。
1. 表面涂层:涂上一层耐高温、耐腐蚀的保护性涂层,如漆、油、蜡等,以阻隔金属与空气的接触。
2. 电镀:将一层金属沉积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如镀铬、镀锌等。
3. 防腐涂料:采用能够阻隔氧气与金属接触的特殊化学涂料,如防锈漆、防腐蚀涂料等。
4. 合金形成:将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合金化,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金属的抗氧化性能。
5. 热处理:通过热处理手段,如淬火、退火等,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提高其耐腐蚀性能。
6. 使用专门防腐蚀的金属:如不锈钢、铝合金等,这些金属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适用于特殊环境下的使用。
结论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与金属的防腐密切相关。
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的氧化反应\n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
然而,金属与氧气的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金属物体的腐蚀和损坏。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属的氧化反应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n一、氧化反应的机制\n金属氧化反应是指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过程。
这种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简称氧化反应)的一种特例。
在一个氧化反应中,金属物质(还原剂)失去电子,而氧气(氧化剂)得到电子。
简单来说,金属的原子或离子被氧气中的氧原子取代,形成稳定的金属氧化物。
\n例如,我们常见的铁锈现象就是铁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
铁金属的表面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铁锈。
\n二、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n1. 温度\n温度是影响金属氧化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金属氧化反应的速度越快。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和氧气分子的动能增加,原子或离子的运动变得更加活跃,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n2. 湿度\n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湿度越高,金属氧化反应的速度也会增加,因为金属表面的水分可以提供反应所需要的氧和电子。
特别是金属表面的水膜能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
\n3. 金属种类\n不同的金属物质对氧化反应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
一些金属,如铁、铜等容易受到氧化的影响,而其他金属则相对较稳定。
一般来说,活泼性较大的金属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而不活泼的金属则相对稳定。
\n三、预防金属氧化的措施\n1. 使用防护涂层\n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防护涂层是最常见的防止金属氧化的方法之一。
这种涂层可以隔绝金属与氧气的接触,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
常用的防护涂层包括漆、油漆、镀层等。
\n2. 进行阳极保护\n阳极保护是一种常用的金属防腐方法,主要适用于活泼金属的保护。
通过将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金属连接在一起,形成电池系统,使不活泼金属作为阳极,活泼金属作为阴极,从而保护活泼金属不被氧化。
金属的氧化性与反应金属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光泽和延展性的化学元素。
然而,在自然界中,许多金属会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金属氧化物,从而导致氧化腐蚀。
本文将探讨金属的氧化性质以及与氧的反应。
一、金属的氧化性质金属的氧化性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与氧发生反应的趋势。
不同金属的氧化性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于金属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
1.1 活泼金属与稳定金属根据活泼程度,金属可以分为活泼金属和稳定金属两类。
活泼金属具有较大的原子半径和较低的电离能,如钾、钠、镁等。
这些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时,容易与氧气迅速发生反应,导致自燃或爆炸。
稳定金属拥有较小的原子半径和较高的电离能,如铁、铜、铝等。
这些金属在常温条件下相对稳定,不容易与氧气直接反应。
1.2 氧化数与氧化性质金属的氧化数是指金属元素在某化合物中的氧化状态。
金属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时,其氧化数会发生变化。
氧化数较高的金属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质,容易与氧气反应。
例如,铁元素在氧气中氧化成三氧化二铁时,其氧化数从0提升至+3。
高氧化数使得金属元素更容易与氧气反应,导致金属表面形成氧化层。
二、金属与氧的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过程是一种氧化反应,也称为金属的燃烧反应。
在此过程中,金属元素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2.1 快速氧化反应某些高活性金属能迅速与氧气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和光和,形成明亮的火焰。
这种反应称为快速氧化反应。
以钠为例,将其放入空气中,钠表面迅速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同时放出大量热量。
这种反应具有剧烈性,常用于实验室演示或烟火表演等。
2.2 缓慢氧化反应相比活泼金属,稳定金属的氧化反应通常较为缓慢。
这种缓慢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金属氧化物。
例如,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逐渐氧化,形成红色的铁锈,即氧化铁。
氧化铁层具有保护金属不继续氧化的作用,但长期暴露于潮湿环境下,仍然会导致金属完全被氧化。
2.3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金属氧化物是金属与氧气反应产生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
金属的氧化实验金属的氧化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在化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金属的氧化实验的原理、步骤与实验结果,并进一步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实验原理金属的氧化是指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过程。
金属氧化物通常呈现不同的颜色并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实验中的金属可以是单质金属,如铁、铜,也可以是金属合金。
将金属暴露在空气中,使其与氧气发生反应,可以观察到金属氧化的现象。
二、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选择需要进行氧化实验的金属样品,如铁块、铜片等;2. 清洁金属样品:使用酒精或清洁剂将金属样品彻底清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进行实验:将金属样品放置在通风处,确保其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并记录其变化;4. 实验结束:实验一段时间后,关闭实验并观察金属的氧化程度;5. 清洗金属:使用合适的方法将金属样品清洗干净,以便下次实验使用。
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将根据所选金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些金属如铁、铜,在氧化过程中可以呈现不同颜色。
铁在氧化后会生成铁锈,呈现红棕色,而铜在氧化后会产生深绿色的铜绿。
此外,金属的氧化程度也可以通过观察氧化物的形态、颜色深浅来判断。
四、实际应用金属的氧化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实验可以观察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和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氧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其次,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其科学素养。
此外,金属的氧化实验还可用于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金属材料与环境氧气的相互作用,预防金属的腐蚀。
综上所述,金属的氧化实验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在化学学科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过程,了解金属氧化的原理与现象,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科学等领域。
金属的氧化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金属氧化处理金属氧化处理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通过将金属与氧气反应,形成氧化层来改善金属的性能和外观。
金属氧化处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建筑材料等。
本文将对金属氧化处理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介绍。
一、金属氧化处理的原理金属氧化处理的原理是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形成一层氧化层覆盖在金属表面。
这层氧化层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同时也能改善金属的外观质感。
1. 热氧化法:通过将金属件加热至一定温度,使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层。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氧化处理。
2. 化学氧化法:通过在氧化处理液中浸泡金属件,利用化学反应使金属表面形成氧化层。
常用的化学氧化处理方法包括酸洗氧化、碱洗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等。
3. 电化学氧化法:通过将金属件作为阳极,置于电解液中,通过电流作用使金属表面氧化,形成氧化层。
这种方法适用于铝、镁等金属的氧化处理。
三、金属氧化处理的应用1. 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金属氧化层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可以有效地保护金属表面不受腐蚀介质的侵蚀。
因此,金属氧化处理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中的防腐蚀处理。
2. 改善金属的硬度和耐磨性:金属氧化层硬度较高,可以增加金属件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这在汽车制造和机械加工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 美化金属的外观:金属氧化处理可以改变金属的外观质感,使其具有更高的观赏性。
例如,彩色氧化处理可以使铝制品呈现出各种颜色,增加其装饰效果。
4. 促进金属和其他材料的粘接:金属氧化层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可以增加金属与其他材料的粘接强度。
因此,在建筑材料领域中,金属氧化处理常用于金属与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粘接处理。
金属氧化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通过形成氧化层来改善金属的性能和外观。
金属氧化处理的方法多样,应用广泛,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美化金属的外观,促进金属与其他材料的粘接。
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及金属腐蚀金属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制造等领域。
然而,金属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遭受腐蚀,导致其性能、外观及寿命受损。
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以及金属腐蚀的原理和防护措施。
一、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金属的氧化是指金属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氧化物的过程。
相反,金属的还原是指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作用下恢复为金属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金属有较高的反应性,容易与氧气等氧化剂发生反应。
例如,铁在大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成赤铁矿(Fe2O3)。
这个过程是一个氧化反应。
而还原反应是指氧化物中的氧原子与还原剂反应,将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去除,使其恢复为金属。
二、金属腐蚀的原理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外界介质(如空气、水、酸碱等)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遭受损害的过程。
腐蚀会导致金属表面产生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盐类等物质,进而使金属的性能降低。
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不断进行。
例如,钢材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腐蚀,其原因是钢中的铁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赤铁矿(Fe2O3)。
另外,金属腐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高温、高湿度会加速金属的氧化速度,而酸性或碱性环境可能导致金属腐蚀更加严重。
三、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金属腐蚀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护。
1. 表面涂层一种常见的金属腐蚀防护方法是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隔绝金属与外界介质的接触。
例如,热镀锌是一种将锌涂覆在铁制品表面的方法,以保护铁制品不受腐蚀。
2. 防腐涂层防腐涂层可以保护金属表面免受腐蚀的侵害。
例如,涂覆一层抗酸碱性的涂层可以防止金属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被腐蚀。
3.基体防护一些特殊的金属材料具有高抗腐蚀性能,可以直接应用于有腐蚀风险的场合。
例如,不锈钢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常用于制造厨具、化工设备等。
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引言: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反应类型,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解释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机理为主要内容,探讨金属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一、金属氧化反应概述1. 金属的氧化反应是指金属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氧化物,2Fe + O2 → 2FeO。
这种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也称为燃烧反应。
2. 金属的氧化反应也可以通过间接路线进行。
例如,锌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和锌离子,2Zn + 2HCl → 2ZnCl + H2。
锌在这个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为锌离子。
二、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1. 金属的还原反应是指金属离子与电子发生反应,还原为金属物质。
例如,铜离子和电子反应生成铜金属,Cu2+ + 2e- → Cu。
这种反应通常是吸热反应。
2. 金属的还原反应也可以通过间接路线进行。
例如,铜离子与锌金属反应生成锌离子和铜金属,Cu2+ + Zn → Zn2+ + Cu。
锌在这个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为锌离子。
三、金属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1. 温度:金属氧化反应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有利于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
例如,铁与氧气的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 氧气浓度:氧气的浓度越高,金属氧化反应的速率越快。
例如,铁与纯氧气的反应速率要比铁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速率快。
3. 金属活性:金属活性越高,氧化反应越容易发生。
例如,钠是活泼的金属,与氧气反应产生明亮的火焰。
四、金属氧化反应的应用1. 防锈:许多金属如铁、铝等容易被氧气氧化而生锈。
通过给金属涂覆一层不易氧化的物质,可以防止金属氧化反应的发生。
2. 腐蚀:金属在酸、碱等腐蚀性介质中会发生氧化反应,使金属表面腐蚀。
因此,在工业中要寻找对金属不具有腐蚀性的介质来保护金属。
3. 燃烧:金属氧化反应是各种燃烧过程的基础。
例如,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中的金属与氧气反应释放大量能量。
金属的氧化性氧化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物的过程。
在金属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氧化反应。
金属的氧化性是指金属对氧气的反应能力,即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倾向性。
不同金属的氧化性有所差异,其中一些金属具有非常高的氧化性,而另一些金属则具有较低的氧化性。
金属的氧化性主要受金属性质、结构和外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金属的电负性是决定其氧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负性是描述元素吸引和捐赠电子能力的物理量,电负性大的金属会更容易失去电子与氧气反应形成氧化物。
例如,钠、锂等金属的电负性较低,它们容易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迅速生成金属氧化物。
其次,金属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其氧化性。
金属的原子通常以金属键的形式结合成晶体结构。
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集体捐赠电子形成金属离子,这些电子以海洋般自由流动,不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当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时,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氧气分子则接受电子形成阴离子,最终形成金属氧化物。
这种捐赠和接受电子的过程决定了金属的氧化性。
此外,外部条件也会对金属的氧化性产生影响。
温度、压力和存在的杂质等因素都可能改变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速度和方式。
在高温下,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通常更加剧烈,反应速度加快。
而存在杂质的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因为杂质会破坏金属晶体结构,使金属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金属的氧化性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金属具有较低的氧化性,在空气中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用作结构材料和耐腐蚀材料。
例如,铝具有较低的氧化性,在空气中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以有效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进一步氧化,因此被广泛用于航空、汽车等领域。
然而,一些金属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容易与氧气反应并丧失其原有性质。
例如,钠金属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时会剧烈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由于钠的氧化性非常高,它不能直接在常温下与水接触,因为它会引发激烈的反应,释放出大量的氢气,甚至可能爆炸。
氧化
狭义的金属氧化指金属与氧化合成为氧化物的过程,即M+n
O2=MO n 广义的金属氧化
2
指金属失去电子从而正原子价升高的过程,即M=M n+n e金属的氧化能否发生,取决于热力学条件。
金属氧化在金属表面生成的覆盖物,称为氧化膜。
在金属氧化的初始阶段,膜的增厚与时间常呈线性关系。
达一定程度后,膜如果有裂纹,或疏松多孔,则无保护性,金属的氧化继续进行,膜的增厚曲线保持原来的直线形;膜如果比较致密,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氧化受到阻滞,膜的增厚曲线转为抛物线形;膜如果非常致密,便具有良好的保护性,氧化基本停止。
金属与氧或氧化性气体介质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发生氧化反应判据
(1)初始系统(金属和氧)的等压-等温自由能与最终状态时的差值。
(2)系统中氧的分压高于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压力。
氧化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
一、化学反应过程,氧与表面金属接触反应,形成氧化膜。
氧气或者氧化性气体吸附到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膜。
二、电化学反应,内部金属腐蚀,分7步骤。
1)氧分子吸附至氧化膜;
2)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
3)氧原子形成离子;
4)氧化膜中的阴离子向金属表面迁移;
5)金属原子电离及阳离子向氧化膜过渡;
6)氧化膜中的阳离子和电子向膜气相界面迁移;
7)阳离子和阴离子作用并产生金属氧化物。
氧化膜的保护性能
(1)氧化膜能完整性,指完整地覆盖在基体金属表面
(2)氧化膜的强度,塑性及与基体金属结合力 (3)高温下的稳定性。
实例分析
不锈钢防锈的原理主要就是Cr 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一层氧化膜,阻止其进一步腐蚀。
在钢中添加了较高含量的Cr 元素,Cr 元素极易氧化,能在钢表面迅速形成致密的Cr2O3氧化膜,使钢的电极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耐腐蚀性发生突变性提高。
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主要依靠表面覆盖的这一层极薄的(约1mm )致密的钝化膜,这层钝化膜与腐蚀介质隔离,是不锈钢防护的基本屏障,如果钝化膜不完整或有缺陷,不锈钢仍会被腐蚀。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这层金属氧化膜生成的过程。
1.初期氧化
金属的初期氧化是O 在金属吸附并参加反应的过程,也是氧化膜二维的生长过程,在一般氧化条件下,这一界面过程是在瞬时完成的。
在初期氧化膜覆盖金属表面后,不但金属/氧化膜的界面反应过程,还有离子在氧化膜中的传质过程对金属氧化有明显影响。
2. 金属氧化的经典扩散理论
金属初期氧化完成后,氧化过程接着受到两个串联步骤的控制:金属与氧化膜的界面反应以及阴阳离子在氧化膜中的扩散。
Wagner 的氧化扩散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金属与氧化膜的界面反应。
Wagner 氧化扩散理论
ξ表示氧化膜的生长厚度,t 为氧化时间, k ’是抛物线速率常数
当金属氧化过程受阳离子扩散控制时,可表示为 :
当金属氧化过程受阴离子扩散控制时,可表示为
式中:D M 和D O 分别代表金属M 和O 通过氧化膜的扩散系数。
D M 和D O 可分别表示为如下的形式:
3、化学氧化
ξξ'd d k t =⎰
=M M
d D RT k M '''1'μμμ⎰=O O d D RT
k O '''1'μμμgb M L M M fD D f D +-=)1(gb O L O O fD D f D +-=)1(
金属的化学氧化并导致形成氧化物膜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在化学氧化的特定条件下金属上转化膜的形成是由于氧化物自金属-溶液界面液相区的过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结果。
①表面金属的溶解。
②溶解产物与化学氧化所用的介质发生反应,导致某种中间产物的生成。
③氧化物自过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
从电化学的观点来看,在由金属与介质组成的体系中,金属的自溶解可以视作是局部电池的作用。
事实上,在金属表面上总存在着活性较高的部位(纯金属专区)以及活性较低的部位(晶界、杂质、腐蚀产物等)。
前者是局部电池的阳极,后者为阴极。
在化学氧化的情形下,膜的厚度增长与时间呈负指数关系。
也就是说,随着金属表面上阳极区面积被生成的氧化物所覆盖面逐渐减小,其过程便产生了自身的阻碍作用,于是膜的成长速度将按指数规律下降。
显然,这同阳极化时膜的理论成长随时间呈线性关系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
氧化膜生成之后,隔绝的钢与氧化性介质,从而阻碍了钢的进一步氧化,这就是不锈钢不锈的主要原理。
氧化过程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其机理,从而合理的避免有危害的氧化,也可以利用氧化来保护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