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
人类的文明史,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1.什么是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地去解决它们。
要详细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其实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处理当前所遇到的疑难情境。
也就是难题。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必然含有四个基本的成分。
一是目的,即在某种情境下想要干什么。
一种情境可能有许多目的,也可能只有一种目的;目的可能很明确,也可能很模糊。
教学情境中的大多数问题目的是相当明确的。
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一开始就已具备的知识技能。
三是存在的障碍,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
四是解决的方法,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方法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能力、知识、工具等。
另外,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是问题,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者则未必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倾向于把问题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就呵获得问题的答案。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2)结构不良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单项选择题1.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A.对样性B.迅速性C.流畅性D.价值性()2. 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映了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变通性B.流畅性C.独创性D.先进性()3.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既定疑点B.理论假设C.刺激情境D.给定途径()4. “对代数式a2 – 2ab + B2 进行因式分解,属于的问题A.有结构B.无结构C.创造性D.认知性()5. 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A.创造性B.认知性C.有结构C.无结构()6.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问题属于的问题A.有结构B.无结构C.一般性D.认知性()7. 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的完成对心里问题的表征C.有效的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9. 下面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无目地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10.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分析问题D.理解问题()11.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头脑中形成的过程A.问题结构B.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D.问题空间()12. 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13. 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B.推理式C.算法式D.演绎式()14. 由先前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里准备状态叫A.潜意识B.前意识C.定势D.潜伏学习()15.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训练学生的A.发散思维B.推测与假设C.好奇心D.独立性()16. 下列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__________A.吃饭穿衣B.漫无目的的幻想C.猜谜语D.回忆电话号码()17. 依据经验或自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A.推理式B.启发式D.演绎式()18.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自觉思维D.发散思维()19.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则表明其思维的__________越高A.流畅性B.独创性C.目的性D.结构性()20. 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A.习惯B.功能固着C.定势D.定向()二、填空题21. 现实中的问题各种各样,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问题解决的过程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
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已有的观点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河南教师资格网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2013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辅导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讲义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指点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等也影响问题解决。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两种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6.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过程,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
掌握创造性的含义与心理结构,理解如何培养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创造性思维;难点是问题解决的训练。
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
关于问题解决的学说有联想理论和格式塔理论。
本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出现了新的转折。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此来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对人的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含3个基本的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
第一,给定成分: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即间题的起始状态。
第二,目标成分:关于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也就是问题的目标状态。
第三,障碍成分: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之间的中介状态与各个步骤。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是指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在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可能操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算子都是清楚的。
明确限定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归类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重新排列问题。
归纳结构问题给予几个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隐含再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
例如:类推问题转换问题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例如:著名的河内塔问题,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水罐问题等常见于研究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中学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精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创造性及其特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
(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7.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推荐:教师资格备考在线模拟考场免费进入测试责任编辑 : 吖冯【素材积累】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概述
·创造性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概述
概念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问题解决:指个⼈应⽤⼀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
⽬的性;
认知性;
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142)
问题的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定时与功能固着;
个体的个性⼼理特性。
提⾼问题解决能⼒的教学(P142-144)
1、提⾼学⽣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及其培养
概念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个性
创造性的培养(P148-151)。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单选题1.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B.无序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2.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C.专家的智力水平较高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A.回忆同学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公主”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8.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10.“350+1896=?”属于下列哪种问题()A.有结构问题B.无结构问题C.情境性问题D.程序性问题11.从完整的问题解决来看,()是首要环节。
A.解决问题B.提出问题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12.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定势B.讲解C.启发D.迁移13.下列最符合真正的创造的是()A.鲁班发明锯子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14.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漫无目的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15“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16.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训练。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项选择题1.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缩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试误法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3.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4.发散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是()。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应了创造性的()特征。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6.搜寻解决方法的首选策略是()。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启发式策略D.问题分解E.想法-检验7.当人们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
A.流畅性B.变通性/灵活性C.独创性D.新颖性8.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表征是在()阶段。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A.目的性B.序列性C.结构性D.认知性10.有一种创造,它所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
这种创造叫做()。
A.假创造B.真创造C.类创造D.虚创造11.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l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一、单项选择题1、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定势B.功能固着C.认知态度D.顿悟2、()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情境。
A.疑问B.限制C.创造D.问题3、下列不属于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的一项是()。
A.回忆B.分析C.联想D.比较4、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是()。
A.提出假设B.检验假设C.发现和提出问题D.分析和明确问题5、能保证成功地解决问题,但却费时费力的方法是()。
A.算发式B.启发式C.手段—目标分析法D.爬山法6.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进行算子搜索是()方法。
A.算法式B.手段—目标分析法C.目标递进策略D.爬山法7.常常用于几何题的反证法,实际上是()。
A.算发式B.爬山法C.目标递进策略D.目标递归策略8、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A.爬山法B. 手段—目标分析法C.逆向工作法D.尝试法9、一般性解决问题阶段的第三阶段是()。
A.提出假设B.分析问题C.检验假设D.发现问题1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有()。
A.思维突破B.思维创新C.能力或特性D.能力或经验11、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法称为()方法。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12、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定势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迁移1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创新性思维B.发散性思维C.逻辑性思维D.想象思维14、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为()方法。
A.推理式B.启发法C.讨论法D.头脑风暴法15、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方法。
A.算法式B.递推法C.启发式D.爬山法1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相处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单选题] 1、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 漫无目的幻想B 走路C 联想D 发明创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
[单选题] 2、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A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 苛勒的顿悟说C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 杜威的分阶段说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逐渐减少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
[单选题] 3、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是首要环节。
A 理解问题B 提出假设C 发现问题D 检验假设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单选题] 4、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 定势B 讲解C 启发D 迁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
[单选题] 5、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 定势B 讲解C 启发D 迁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学校情境巾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
[单选题] 6、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 定势B 讲解C 启发D 迁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
[单选题] 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 既定疑点B 理论假设C 刺激情境D 给定途径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由问题的定义可知C项正确。
[单选题] 8、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 积极作用B 消极作用C 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D 没有作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干扰作用。
前者有助于认知思维活动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进行,后者则相反,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受到限制,难以突破旧框框,或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知的歪曲反映。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1.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1=1标Z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 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口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口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起始状态到口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3. 种类从给定状态和1=1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来分,可将问题分为两类:结构良好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特点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1=1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1. 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算法式算法式指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尝试。
(二)启发式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在丿1发式法中,常用到的有:手段一H的的分析法、后推法、简化法和类比法几种具体的方法。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问题的特征;2. 已有的知识经验;3. 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1. 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人量的知识;2.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学牛运用策略1.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 鼓励学牛主动发现问题;2. 鼓励学牛多角度提出假设;3. 鼓励白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与创造性(一)创造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戒过程“:—•飞「产空宀即“(二)创通性扌;洱二咔即指个体产生独特产品的能力或待性. 1列外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人类普道存在的一种潜能,魁毎一个人郝有的一种心理品质.(三)真创遗与类创违L. •:躱莎股根据创逍产品的价值意义不同•创逍可以分为金创造和类创适・真创造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疔创性戒品的活动. 3£耳订八石爲宀 ,类创适是指创逍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冇创•只是对个体而玄具有独创性・《四)创谨性的两个主要成分A- ' 创造性想彖与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ift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1・创造性想彖: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适出新形第的心理过稈•2.fi'Jifi性思维:简单地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待的思维方式. 站念也创造性思维蹇一个包括发HL恩维、集中思维即认非认知因索一种辩证思维形式・H 中•发敵思维是其核心. 迓金綾卩;“3•发敵思维,发敵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或扩傲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7.创造性与()无关。
A.智力B.发散性思维C.生活条件D.人格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10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式反馈。
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11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2 .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地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13 .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14 .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1.问题。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
(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14.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15.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1)将较复杂的技能分解成许多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并分别掌握;(2)促进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组合;(3)多次综合练习,使其达到自动化水平。
16.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7.创造是根据一定目的,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创造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
1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19.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
2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1.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22.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23.环境因素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1)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3)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纪律和规范,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也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4)社会文化中过分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探索那些有可能失败的未知事物,也会限制个体创造性的发展。
24.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的智商一般不低。
25.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6.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的思维策略。
27.创造适宜的环境要:(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8.要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该做到:(1)给学生应有的信任;(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3)不作评判;(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5)提供某些集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
29.注重个性的塑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保护好奇心;(2)接受学生的想法,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0.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7.创造性与()无关。
A.智力B.发散性思维C.生活条件D.人格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C.启发式D.演绎式10.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式反馈。
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11.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地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13.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15.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属于发散思维训练中的()。
A.结构扩散B.方法扩散C.形态扩散D.用途扩散16.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A.原型B.定势C.变式D.问题17.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是()。
B.桑代克C.杜威D.格拉斯18.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
A.问题结构B.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D.问题空间19.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20.提出问题的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的是()。
A.纽厄尔B.杜威C.格拉斯D.巴甫洛夫2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
A.创造性B.无结构C.有结构D.一般性22.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获得规则B.理解概念C.创造性D.知识迁移23.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是思维()的表现。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2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A.问题的呈现方式B.问题的具体性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D.知识结构25.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即为()。
A.问题空间B.问题表征C.问题搜索26.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
A.集中思维B.负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27.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手段-目的分析法B.逆向工作法C.尝试错误法D.爬山法28.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2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30.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现出了思维的()。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聚合性31.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B.苛勒C.布鲁纳D.纽厄尔和西蒙32.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的过程。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33.“如何造就天才儿童”这类问题属于()的问题。
A.有结构B.无结构C.感性34.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无目的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35.下面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36.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3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38.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