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第五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36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黄山四绝 (1)奇松奇松,就是奇形怪状的松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山上的迎客松。
因为它一侧的树枝伸出,就像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所以叫迎客松。
黄山松生存于岩石坚硬、 土壤贫瘠的高峰悬崖之上。
因为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所以才能穿缝而生。
由于植物喜欢向阳生长,加上山谷风大,使得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 形态各异, 像鸟像兽像人,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下观看,形态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黄山怪石。
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 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图表,从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3.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3)云海黄山的云海以美、胜、奇、幻闻名,一年四季都可以观景,冬季观景最好。
由于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一年中雨雾天气可达200多天,加上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升腾或者下雨后雾气没有消散,就容易成云致雾。
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使得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黄山温泉从紫云峰下喷涌而出,水质含重碳酸,可以喝也可以洗澡。
水温常年42度,对神经、消化、心血管、皮肤病等有一定的功效。
温泉成因是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第五章环境管理一、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的分析(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环境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或绿色壁垒,通常分为政府引导和非政府引导两大类型。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严格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应实行清洁生产、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申领“绿色护照”等措施,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
它是应用绿色技术的产物。
为鼓励、保护和监督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些国家已制定“绿色标志”制度,提醒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不仅考虑质量和价格,还应考虑和参与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3)国际合作在地球上,绝大部分污染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不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
因此,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为更好地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国际社会应广泛开展技术和经济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与发展中国家一起保护世界环境。
(4)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从1972年6月5日开始,联合国已经通过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公约。
与义务的共同原则1992.6《里约宣言》,签署《21世纪议程》强调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2002.8~9审议《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制定今后工作的行动战略与措施练习1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绿色壁垒:碰伤中国农产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在环保、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构成新的技术壁垒,它更加隐蔽,更难对付,被称为“绿色壁垒”,它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显露出来,如茶叶,欧盟宣布禁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再如蜂蜜,欧盟提出蜂蜜中的氯霉素不能超过0.1个PPB(10亿分之一)。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截至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为及时救灾,大批救灾物资需运往灾区,据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运量和速度的特点,结合下图所示,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后,一批药品可采取哪种运输方式从成都运往灾区()A.①B.②C.③D.④2.灾后重建需要大量钢材,若一批钢材需从西宁直接运往玉树,最佳的运输方式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在铁路、公路、空运、水运这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最大、速度最慢的为水运;铁路与公路相比,铁路的运量大;空运的速度最快,但运量最小。
由此可判断①为铁路,②为水运,③为航空,④为公路。
第1题,急救药品需要尽快运往灾区,应选择速度最快的空运③。
第2题,“直接”是关键词,目前,西宁到玉树只有公路可以直达,即选④。
答案:1.C 2.D(2011年泰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3~4题。
注:(纵坐标①~⑤代表各种运输方式,1~5代表由优到劣的大体次序)3.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下列物流流向及其所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合理的是()a.小麦:从中国到美国选用③b.鲜花:从中国到日本选用①c.石油:从伊朗到日本选用②d.铁矿:从澳大利亚到上海选⑤A.a、b B.b、cC.c、d D.b、d4.下列产业布局对交通运输条件依赖性较强的是()a.石油化工b.坑口电站c.商品粮基地d.大型仓储A.a、d B.b、cC.a、c D.b、d解析:第3题,方式①运量最小,运价最高,但速度最快,为航空运输;方式②机动灵活,速度较快,运量较小,运价较高,为公路运输;方式③速度最慢,灵活性差,但运价较低,为内河航运;方式④在运价、灵活性、速度方面都居中,但运量较大,为铁路运输;方式⑤运量最大,运价最低,但灵活性最差,速度慢,为海洋运输。
从中国运小麦到美国应用海洋运输,况且两国之间不存在河流;从伊朗运石油到日本应选择海洋运输,况且两国之间根本不存在公路。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乌江黄草—涪陵段约90千米范围内,河床深切狭窄,一般岸坡角10°~30°,峡谷段30°~50°,地形起伏大,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滑坡24个,尤其集中在土坎-羊角(11个)和小溪河一带(8个)。
下图示意乌江黄草-涪陵段地质构造与河流位置关系。
指出乌江土坎-羊角和小溪河一带较大规模滑坡分布较多的缘由。
解析:从自然和人为缘由两方面分析。
自然缘由主要从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方面分析;人为缘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平衡关系的破坏方面。
答案:自然缘由:地形坎坷,坡度较大,重力作用明显;背斜或断层构造为主,岩层比较裂开;流水侵蚀作用强,坡脚破坏严峻,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关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坡体中脆弱面含水量增长速度快,坡体增重而下滑力增加,脆弱面摩擦力降低。
人为缘由:筑路、采矿等人类活动加大了坡脚的破坏作用。
2.阅读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2021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强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造成大量房屋倒塌。
在首都加德满都,大量的老旧房屋倒塌,很多名胜古迹遭到破坏,地震经济损失超全年GDP。
下图为尼泊尔本次地震位置示意图。
(1)简述尼泊尔多强震的缘由。
(2)分析此次地震尼泊尔受灾惨重的缘由。
解析:第(1)问,从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入手分析。
第(2)问,从地震震级大小、人口密度、建筑物抗震力量、救灾抗灾力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1)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强震。
(2)地震震级大,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人口密集区距离震中近;建筑物抗震力量差;救灾抗灾力量弱。
3.(2022·黄冈市调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2021年6月19日~25日四川省累计降雨量分布图。
试分析2021年6月26日后川西地区需重点防备的地质灾难的类型及缘由。
解析:暴雨过后的川西地区主要警惕的地质灾难是滑坡和泥石流。
[基础巩固](2022·湖南省师大附中段考)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缘由是()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人类活动D.下垫面状况2.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简单性C.整体性D.稳定性解析:第1题,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缘由是大气环流。
第2题,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A 2.C(2022·黑龙江大庆期末)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制约性C.整体性D.平衡性4.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A.气候B.大气C.水文D.生物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滥伐森林,导致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区域生态环境的失调,都与滥伐森林有关,故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生物。
答案:3.C 4.D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很多物种濒临灭亡,粮食短缺、生态恶化、自然灾难频发等现象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因此,建立自然爱护区、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进展道路等一系列观念,逐步深化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的生活。
据此回答5~6题。
5.物种灭亡、生态恶化等现象说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理环境的()A.净化功能B.生产功能C.平衡功能D.循环功能6.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峻,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缘由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随之影响了地理环境的()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净化功能D.循环功能解析: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力量。
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过程。
答案:5.C 6.A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7~8题。
7.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单一性C.整体性D.区域性8.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暖和潮湿,下列选项与其相符的是()A.风力大B.沙漠广布C.光照猛烈D.植被茂密解析:第7题,图中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24·吉林月考)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1~4题。
1.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途中,由北向南依次为()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2.下列各运输干线与山西大型煤炭的外运组合正确的是()A.大同、大秦线B.平朔、焦日线C.长冶、神黄线D.太原、京包线3.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及其解决措施是()A.水—南水北调B.自然气—西气东输C.电—西电东送D.煤—西煤东运4.关于山西省煤炭基地建设,叙述正确的有()①把山西省建成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适中②有利因素之一是交通发达,水资源丰富③已建铁路大秦线,目的是为了增加煤的外运量④尽量扩大煤田面积,提高煤炭的开采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图中三条运煤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是大秦线、神黄线和焦日线。
第2题,大秦线与大同煤矿相连。
第3题,图示地区为华北地区,最短缺的资源是水资源,解决措施为南水北调。
第4题,山西省作为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是煤炭丰富、地理位置适中;大秦线能增加煤炭的外运量。
答案:1.B 2.A 3.A 4.B(2024·山西月考)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到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回答5~6题。
5.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6.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了环境爱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第5题,该地能源丰富,在开发初期,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