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3
⼈教版⼩学语⽂1-6年级古诗词⽬录--按年级⼈教版⼩学语⽂1-6年级古诗词⽬录:⼀年级古诗词(3⾸):静夜思(李⽩)、春晓(孟浩然)、村居(⾼⿍)⼆年级古诗词(8⾸):赠刘景⽂(苏轼)、⼭⾏(杜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赠汪伦(李⽩)、草(⽩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望庐⼭瀑布(李⽩)、绝句(杜甫)三年级古诗词(8⾸):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九⽉九⽇忆⼭东兄弟(唐王维)望天门⼭(唐李⽩)饮湖上初晴后⾬(宋苏轼)咏柳(唐贺知章)乞巧(唐林杰)嫦娥(唐李商隐)四年级古诗词(10⾸):题西林壁(宋苏轼)、游⼭西村(宋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唐李⽩)、送元⼆使安西(唐王维)、《独坐敬亭⼭》(唐李⽩)、《望洞庭》(唐刘禹锡)、《忆江南》(唐⽩居易)、《乡村四⽉》(宋翁卷)、《四时⽥园杂兴》(宋范成⼤)、《渔歌⼦》(唐张志和)五年级古诗词(6⾸):泊船⽠洲(宋王安⽯)、秋思(宋张籍)、长相思(清纳兰性德)、《牧童》(唐吕岩)、《⾈过安仁》(宋杨万⾥)/《清平乐·村居》(宋⾟弃疾)六年级古诗词(10⾸):七步诗(三国·魏曹植)、鸟鸣涧(唐·王维)、芙蓉楼送⾟渐(唐五代·王昌龄、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灰吟(明·于谦)、⽵⽯(清·郑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亥杂诗(清·龚⾃珍)、浣溪沙(宋·苏轼)、⼘算⼦·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教版⼩学⼀年级古诗词(3⾸)⼈教版⼩学语⽂⼀年级古诗词(上下册合计共3⾸):⼀年级上册第6课(静夜思),⼀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春晓、村居)①静夜思(唐李⽩)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②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③村居(清⾼⿍)草长莺飞⼆⽉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8《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
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一、教学效果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
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
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
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1、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
而且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诗意,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快快拿去用吧!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回乡偶书》和《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
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是难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级古诗教学很难,讲浅了学生不明白,讲深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
到底该怎么把握才是恰到好处呢?我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忽视识字写字,低年级无论什么课文,识字写字都是教学的重点。
古诗教学时,同样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识字,并主动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
第二,朗读感悟古诗的意思时,不必逐词逐句地串讲和赏析。
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低年级孩子的领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情感、意境、韵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不断地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
老师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塞读、评读、表演读,让学生体验情感,积累巩固,感悟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师要有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可适当向学生提供一些描写思乡的、送别的古诗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并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丰富课程资源。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
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年级上册语⽂第25课《古诗两⾸》原⽂、注释及译⽂),希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 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离家:贺知章三⼗七岁中进⼠,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年纪⼤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
⑶乡⾳:家乡的⼝⾳。
⽆改:没什么变化。
⼀作“难改”。
鬓⽑衰(cuī):⽼年⼈须发稀疏变少。
鬓⽑,额⾓边靠近⽿朵的头发。
⼀作“⾯⽑”。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本作“却问”,⼀本作“借问”。
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虽未改变,鬓⾓的⽑发却已斑⽩。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是从哪⾥来的呀?【赠汪伦】 原⽂: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词句注释 ⑴汪伦:李⽩的朋友。
⑵将欲⾏:敦煌写本《唐⼈选唐诗》作“欲远⾏”。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的⼀种⼿拉⼿、两⾜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百⾥。
《⼀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潭⽔深千尺⽐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了夸张的⼿法。
⑸不及:不如。
译⽂: 李⽩乘⾈将要离别远⾏,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即使深⾄千尺,也⽐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期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故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故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故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故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李百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词句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情势,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的图片、音乐、动画等。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
3. 课文:学生用的课本和练习册。
4.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播放古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3)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音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 理解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单元祖国风景美如画,名胜古迹、河流山川都魅力无穷。
这些美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受到启发,感触良多。
本组教材就是以“风景名胜”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了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等著名景点。
选编的课文展示了不同的风景,也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我们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对这些美景表达了赞叹和喜爱之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二首两首古诗分别写的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黄山奇石作者具体描述了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形状和样子,概括介绍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写出了黄山奇石“奇”的特点。
日月潭作者围绕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葡萄沟通过介绍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法,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在学习课文和参与活动中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抒发自己的情感。
4.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学会用想象的方式欣赏文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古诗二首》……………………………………………………… 2~3课时2.《黄山奇石》………………………………………………………2~3课时3.《日月潭》………………………………………………………… 2~3课时4.《葡萄沟》………………………………………………………… 2~3课时语文园地四…………………………………………………………… 2~3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文字中体会到风景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想象来领略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观。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导语《古诗两首》是部编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分别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两首古诗。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养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课文概述《古诗两首》是一篇描写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最喜欢写诗的主题之一。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们通过对夜空、月亮、家庭团圆等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对家乡、家人和美好生活的思念之情。
二、《秋夕》《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诗歌,共有七个句子。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銮舆卷尽西风”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来描绘夜晚的景象: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描述了家庭团聚的场景,通过表现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传递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意的手法展开,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诗人运用了对偶句、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朴实自然,引人入胜。
三、《秋夕》《秋夕》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也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与杜牧的《秋夕》不同的是,陆游的诗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再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雾缭绕,月色如水。
他用“触目皆是心期”来形容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困境的痛苦和不满。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陆游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诗歌的共同点虽然这两首诗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它们都以中秋节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夜晚的景象:《秋夕》中的銮舆卷尽西风,《秋夕》中的云雾缭绕,月色如水,都是对夜晚景象的描绘,给人一种沉思和悠远的感觉。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家庭团聚的场景和对家人的思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四课课文1.认识“季、蝶”等15个生字,会写“季、吹、肥”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3小节,并背诵。
3.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识记生字,能根据图片仿照文本拓展说话。
4.借助视频图片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季、蝶”等15个生字,会写“季、吹、肥”等5个字。
教学难点:借助视频图片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你看到了哪个季节?哪些景物?学生讲述自己所看到的——教师随机板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过渡: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年春夏秋冬的轮回我们就叫——四季2.出示:四季——认识“季”的字理——比较认识“李、季”——指导书写——反馈3.出示课题:那么“田家四季又是怎么样的呢?”【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在调取学生已有知识的回忆,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针对课文编排特点,本课属于识字单元的课文,因此识字作为低段教学的重点在揭题环节以情境“四季景物”,引出词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语境中识字巩固,然后聚焦个体“季”采用加一加、比一比、换一换等方式拓展识记,提升学生掌握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者小伙伴。
2.学生自由读文3.反馈:指名读文——出示词语——指名领读——齐读——读好带“儿”的句子(不读儿化)——读好多音字——出示句子读一读4.再读课文【设计意图】低段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因此走进文本就让孩子反复阅读,在多种形式的循环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解决字词的读音,符合识字单元教学的特点。
在语境中读好难点字音:多音字、儿化音,让学生切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始终把握识字课的特点。
三、切入课文,分季节学习1.出示“春季段落”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自由读2.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蝴蝶翻飞图、鲜花盛开图、麦苗绿油油、桑叶正当时……)认识生字蝴蝶:化茧成蝶,关注字形特色,都是虫字旁、字体演变——拓展:《村居》古诗朗读3.再次读好最后一句好——图文结合——认识:麦苗、桑叶——指导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认识生字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