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技术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54
第十一章、基础技术环境子系统目录第十一章、基础技术环境子系统 (1)11.1. 概述 (2)11.2. 系统需求 (3)11.2.1. 系统供配电、空调、UPS (3)11.2.2. 系统防雷 (4)11.2.3. 机房施工、装修 (4)11.2.4. 布线 (4)11.3. 设计方案 (4)11.3.1. 系统供配电、UPS、空调 (5)11.3.2. 系统防雷 (19)11.3.3. 机房施工、装修 (27)11.3.4. 布线 (38)11.1.概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安防技术的广泛应用,怎样确保系统设备和其他弱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怎样给从事系统操作的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计算机及安防智能设备不同于其它的机器设备,不同的系统对运行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的大、中、小型安防设备都要求安装在一个专用的机房里。
机房环境除必须满足设备对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供电电源的质量(电压、频率和稳定性等),接地地线,电磁场和振动等多项的技术要求外,还必须满足在机房中工作的人员对照明度、空气的新鲜度和流动速度、噪声的要求。
安防智能设备属于贵重精密型设备,它又常常是安全保卫的重点。
系统对机房的消防、安全保密也有较高的要求。
国家关于机房建设有一个最新的国家级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目前,这个标准就是机房建设的主要依据。
机房建设是一门实际、复杂、涉及技术面比较广的综合工程。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机房,在具体施工建设中都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要解决。
可以说机房及其环境技术已经发展成了一门新兴的行业。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提高,在各类计算机机房、服务器中心、数据中心、网络中心、安防中心拥有数台、数十台乃至数百台计算机、服务器或其他设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如何更高效、安全地管理这些服务器、计算机或其他弱电设备,成为机房管理人员及操作维护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环境管理方法和技术(1)环境术语污染物排放类: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所需的氧量。
TSP:总悬浮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µm。
包括:粉尘,固体粒子(落尘,粒径大于10µm,飘尘,粒径小于10µm),烟:气溶胶,粒径0.001~1µm,雾,粒径在200µm以下。
SS:悬浮物,水中呈固体状的不溶性物质。
重金属:汞、镉、锰、铬、锌、铜、镍、铅。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它能引起疾病增加或导致死亡,如管理或处理处置不当会对人类及其他生物体产生近期或潜在危害。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环境问题类: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需求所能够提供物质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需求所能够提供的能量酸雨:PH值低于5.6的降水。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
氟里昂:(freon)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因此又称“氟氯烷”或“氟氯烃”,可用符号“CFC”表示。
氟里昂包括20多种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氟里昂-12(化学式CCl2F2),其次是氟里昂-11(化学式CCl3F)。
氟里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冷冻剂,在家用电冰箱和空调机中广泛使用。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并越来越关注逸到大气平流层中的氟里昂对臭氧的破坏作用。
哈龙:(Halon 的音译),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211 和1301 的商品名称,它属于一类称为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于灭火药剂。
ISO14001 环境管理基础知识与基本要求目录1. ISO14001 基础知识1.1 ISO14000 系列标准中的主要标准1.2 ISO14001 的产生1.3 ISO14001 关注的焦点1.4 ISO14001 的管理核心1.5 ISO14001 的基础1.6 两个重要的名词1.7 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1.8 企业建立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可产生的效应1.9 ISO14001:2004 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间关系2. 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对全体员工的基本要求2.1 废弃物管理2.2 能源资源管理2.3 应急准备与响应2.4 消防安全知识2.5 废水废气噪音治理知识3. 公司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介绍3.1 环境方针3.2 环境目标指标4. 环境因素培训1.1 IS014000 系列标准中的主要标准IS014000 系列标准是指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系列国际标准,在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主要依据ISO14001 并参考ISO14004 。
IS014001:2004 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_规范及使用指南IS014004:2004 GB/T24004:2004环境管理体系_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1.2 ISO14001 的产生£014001:1996 是ISO在1996年制定的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它是第一版.第二版的英文版于2004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布。
1.3 ISO14001 关注的焦点:预防污染节约资源树立环保理念1.4 ISO14001 的管理核心: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
1.5 ISO14001 的基础ISO14001 的基础: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
1.6 两个重要的名词: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术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来源;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原则等的内容。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01)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02)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 (09)第4节清洁生产 (19)第5节运作的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 (23)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或术语,它的含义和内容既丰富又随各种具体状况而不同.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2.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2。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次生环境问题通常又可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基本方面。
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2.3生态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2。
3。
1生态资源破坏生态资源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2。
3。
2环境污染a。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浓度急剧增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恶化等现象.b.环境污染的类型,常因目的、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化学需氧量(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废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
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又称生化耗氧量,它说明水中有机物出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其单位以ppm成毫克/升表示。
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其适用对象包括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和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
清净下水:间接冷却水、循环水排水等、或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废水。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染指标。
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
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称为飘尘(后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飘尘可经过呼吸道沉积于肺泡。
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肺癌的发病与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明显相关,当长年接触颗粒物浓度高于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气时,其呼吸系统病症增加。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即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记作PM10,简写为IP。
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简述4个环境管理基础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方法和体系,它着重于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基础的四个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绩效评估。
一、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EM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一个组织为有效地管理环境因素而建立、实施、运行、维护和持续改进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组织合理分析、评估和控制环境风险,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环境政策:是组织对环境目标和义务的宣言,用于为环境管理提供指导。
环境政策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易于理解、实际可行。
2.规划:通过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以及实施、运行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实施与运行:根据规划确定的环境管理要求,组织人员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并确保相关流程和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4.检查与纠正措施:通过监测、测量和评估环境绩效,及时发现和纠正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确保不断改进环境绩效。
5.管理评审: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管理评审,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并及时修订和更新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二、环境政策环境政策是指一个组织或国家针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方针和目标,它是组织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环境管理的导向。
环境政策应该基于科学、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并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保的平衡。
环境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和合规:环境政策要求组织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不进行违法的环境行为,并定期检查、纠正和改进环境绩效。
2.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要求组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实现平衡,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用于组织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
该标准于1996年首次发布,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要求组织从环境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种框架,以确保组织在实施其业务活动时,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与环境相关的风险和机会。
该标准的应用范围涵盖了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ISO 14001标准要求组织建立适应其实际情况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应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并应满足组织所处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该标准要求组织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环境政策、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预防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ISO 14001标准的主要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政策:组织应制定并实施适应其实际情况的环境政策,明确其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和目标。
2. 环境管理计划: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计划,包括确定环境风险和机会、制定控制措施、确定资源需求等。
3. 实施与运营:组织应根据环境管理计划的要求,实施和运营环境管理体系,并确保其得到持续有效的实施。
4. 检查和修正:组织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5. 管理评审:组织应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始终符合ISO 14001标准的要求,并进行持续改进。
通过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组织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 提高环境绩效: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组织可以明确环境政策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目的。
2.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ISO 14001要求组织遵守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组织可以确保自身的合规性。
技术,环境,管理学基础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会出现很多新产品、新服务。
而这些新产品、新服务都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进行不断地改良与创新才能产生,因此如果人类还没有掌握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还没有发明新的技术方案,就不可能有进步。
科学认为“科技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产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因此为了实现目的、克服现有科学技术上的不足,人类就必须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于将来有希望发展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用到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工具。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科学和非物质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造成影响的规律和理论的话,那么对于社会历史文化及人类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这些知识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并最终实现我们理想的“思想工具”。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知识以支持、推动和改变人类自我实现人生抱负与目标,也就是所谓技术进步(minimum construction)——“技术与环境优化”。
1.技术(技术哲学)技术哲学(Technical Artificial Practice)是一种有关人类技术哲学的理论分析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它试图从人类认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技术,试图对技术如何发展变化进行哲学上的思考,试图从科学视角来研究技术变化、发展和新技术的实现过程。
由于目前人类并没有对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因而也就没有系统地探讨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现象之间相互关系。
技术哲学是一个较为系统和广泛地探讨人类技术问题如:技术是否进步了、应该怎么改进等等问题的理论分析研究学科。
技术哲学一般分为哲学技术学和社会科学技术学两大领域。
哲学技术学以哲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科学技术学则通过分析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哲学技术学着重分析人类对技术问题及其变化反应机制、技术发展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中出现的一些重大概念和理论问题或社会现象,同时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影响或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关键因素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社会和自然做出解释与反映、分析和解决对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