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梗死心电图改变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7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意思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什么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倒置、ST段抬高、Q波出现等。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心肌梗塞可能出现较轻的心电图改变,这被称为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
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是指存在一些心电图改变,但不足以被诊断为典型的心肌梗塞。
通常,这些改变会在ST段和T波之间出现,表现为ST段向上或向下的偏移。
ST段向上的偏移通常表明心肌缺血,ST段向下的偏移可能是治疗后的代偿性反应。
此外,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也可能包括T波倒置、轻微的Q波等。
治疗方法治疗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的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医生可能会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处一些药物来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减轻疼痛。
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
2. 血管介入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肌梗塞边缘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血管介入手术。
该手术可以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插入支架或球囊来扩张狭窄的血管。
3. 氧疗:给予患者氧气可以帮助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减轻疼痛。
4. 心肌保护药物:此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够加速局部微循环的恢复和改善心肌代谢,减轻心肌缺血程度,防止心肌细胞坏死。
1. 必须及时就医:如果您出现了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的症状,比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 心肌梗塞边缘也需要治疗:即使心肌梗塞边缘心电图较轻,也需要积极治疗,以防病情进展。
3. 遵医嘱进行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4. 每日生活要健康: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运动、饮食健康、戒烟戒酒等,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低血压、头晕、恶心等。
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判断之一急诊室是常与AMI打交道的科室,第一时间发现与做出正确的处理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急诊医师必须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至于处理被动、甚至慌忙手脚,但是及早地处理关键是及早第一时间的识别判断尤为重要,而此时心肌酶往往还没出结果,那么临床急诊心电学对ACS或AMI第一时间的识别尤其凸显其重要性,争取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尊重!第一、重视ST改变及心肌梗塞相关冠脉: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右冠闭塞:下壁右冠血供约占80%,而回旋支约占20%,右冠病变时,ST向量指向右,于是STIII↑>STII↑,STI、STavL↓≥1mm。
如伴有STv1↑提示右冠近端病变及可能有右室心梗,请此时务必加做右心导联心电图,请千万不要上硝酸甘油,而是适当补液扩容,以免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甚至休克的发生。
STavR↓提示右冠近端病变。
2、急性下壁心梗——回旋支闭塞:回旋支闭塞时,ST向量指向左,于是STII↑> STIII↑,STI、STavL↑≥1mm。
回旋支闭avL塞,引起侧壁心肌损伤,avL导联ST段抬高,V1、V2导联ST段↓提示回旋支闭塞伴左室后壁梗塞,请务必加做后壁导联心电图。
3、右室梗死——右冠近端闭塞:右室梗死大多是右冠闭塞所致,小部分右室前壁梗死可以是左前降支闭塞的结果。
右室梗死最敏感的心电图标志是STV4R↑≥1mm伴直立T波(AMI后12小时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V1导联↑常伴有II、III、avF导联ST↑(STIII>STII)也是右室梗死的重要指标。
此时同前面1讲过的注意事项。
4、前降支闭塞:V1、V2和V3导联ST↑,V1、avL导联、avR导联ST向量向上。
前降支近端闭塞:V1、V2和V3导联ST↑及avL导联ST↑伴有avF导联ST↓≥1mm。
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分支后闭塞:V1、V2和V3导联ST↑无下壁导联ST↓或下移<1mm。
疾病状态下的异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与诊断在疾病状态下,心电图波形的异常表现对于医生来说是诊断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以不同的疾病状态为例,探讨与心电图相关的异常波形解读与诊断。
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重要并发症,通常伴随着异常的心电图表现。
常见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增宽。
当导联V1-V6出现Q波时,尤其是QRS波群时间超过0.04秒且振幅超过导联R波振幅的1/3时,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
ST段抬高在梗死区域的导联上通常表现为持续抬高,持续时间大于20分钟,伴有相应导联的T波倒置,这种改变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
2.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表现特点是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基本不规则的f波,称为无规律心房颤动波。
在心房颤动波的基础上,心室继发不规则收缩,显现为无规律的QRS波群。
此外,由于心房颤动引起心室率快而不规律,导致心室收缩不充分,可出现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
3.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表现为极度不规则、低电压的心室波形,没有明显的P波、QRS波群和T波。
心室颤动时,心室呈现高度不协调的快速振动,无法有效地泵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况。
心室颤动的紧急处理是电除颤。
4. 心室早搏:心室早搏指的是起源于心室的异常搏动,其心电图表现是QRS波群宽大畸形,形态与窦性搏动有明显不同。
心室早搏常见的心电图特征包括:QRS波群时间>0.12秒,呈宽大畸形,ST段和T波的形态和方向与窦性搏动不一致。
心室早搏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如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等。
5.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心电图上的常见表现是QRS波群宽度增加(>0.12秒),代表心室传导延迟,这是由于心室分支传导系统受到病变的影响导致的。
此外,由于左室扩大以及心室肥厚,可出现ST段压低或巨高T波,表明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6. 瓣膜病变:瓣膜病变是指由于先天性异常、感染或退变等原因引起的心脏瓣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五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先复习一下有关异常Q波知识。
病理性Q波为“异常Q波”中最主要的一种。
系心肌梗死(以前称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改变之一,故而又称“梗死性Q波”;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变是心肌坏死,而Q波正是反映心肌坏死的主要心电图指标,故而又称“坏死性Q波”由于病理性Q波对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回顾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更是主要根据,因而又称“诊断性Q波”。
但出现病理性Q波却不能反证必定存在心肌梗死,更不能说明心肌梗死确系透壁性,而且心肌梗死或心肌坏死不一定出现病理性Q波。
因此“梗死性Q 波”、“诊断性Q波”、“坏死性Q波”与“病理性Q波”又都有不相一致之处,必须根据临床心肌酶学及心电图动态观察,以及病理资料等仔细斟别。
病理性Q波的心电图特点:①面对坏死区的导联出现时间>0.04秒,电压>同导联的1/4R波,其中时间比电压更重要,多伴有ST-T演变。
②通常出现在相关的一组导联(即期有梗死定位性,多个较单个导联病理性Q波的诊断价值大。
③对间隔、下壁所出现的异常Q波,必须充分结合临床资料慎重除外心脏转位、肺气肿、肺心病、左室肥厚及预激等,才能诊断陈旧性间壁或下壁心肌梗死。
近年来病理与实验资料证明,病理性Q波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梗死灶的直径>2~2.5cm。
②梗死灶的厚度>5-7mm,累及左室厚度的50%以上,否则只引起QRS 波形的改变,如顿挫、切迹及R波丢失等所谓的等位性Q波。
③梗死的部位若累及左室起始40ms去极化的部位均能产生Q波,若发生在基底、左室中部、心尖区则无病理性Q波形成。
病理性Q波或异常Q波的新的诊断标准:为相邻两个导联出现时限≥30ms (以前为≥40ms),振幅≥0.1mV(以前认为≥1/4R)的Q波,不包括III、aVR导联。
一般认为只有梗死直径>2.5cm、梗死心肌厚度>左室壁50%或厚度为0.5-0.7cm、梗死部位心肌除极时间在心室除极起始40ms内,才会出现异常Q波。
第五章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部位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严重疾患。
其95%以上的患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所致。
另外5%左右的患者可由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外伤等原因所引起。
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的确定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图形一、缺血型改变表现为T向量异常。
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早期(数分内),受累心肌的主要病变为缺血,一般由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渐扩展为全层心肌缺血。
由于缺血心肌复极延缓,使缺血型T向量背离缺血区并明显增大。
在早期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T向量由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导致正极在缺血区同侧方位的导联出现高耸、直立、宽大之T波(极为短暂,仅数分至数十分)。
继之全层心肌缺血时,T向量背离缺血区,导致正极在缺血区同侧方位的导联直立T波逐渐演变为深倒置。
以后随着缺血的改善,T向量渐趋正常,T波亦渐恢复正常。
同时,缺血型T 波前后肢多对称,与缺血时心外膜下和心内膜下心肌复极速度近于一致等相关;Q-T间期延长, 与缺血时心肌复极延缓等相关。
二、损伤型改变表现为ST向量异常。
当心肌缺血时间较长(约3h后)和程度较重时,则会引起心肌损伤。
由于损伤区心肌极化能力的降低,致使不能完全除极化或完全复极化,使电收缩期末损伤区心肌电位较正常心肌为高(除极受阻),电舒张期末损伤区心肌电位较正常心肌为低(损伤电流),这种损伤性电位差使ST向量异常增大并指向损伤区。
导致正极在损伤区同侧方位的导联心电图出现弓背向上型ST段上抬,甚至与T波相联成单相曲线,以后随着损伤的改善ST段亦渐恢复正常。
三、坏死型改变表现为QRS向量异常。
当心肌缺血和损伤进一步加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约10h后),可引起心肌急性坏死。
由于坏死心肌不能产生心电向量,使心肌除极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移位。
的异常,在高温伴有辐射、磁场环境之下工作人员的心血管系统均会出现一定的改变,其中高温伴辐射环境之下工作人员的心率过缓表现最为突出,而在高温伴有磁场的环境之下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也比较明显,表现是以高电压、S-T段、T波的改变为主。
整体而言,高温伴磁场环境对于工作人员的心电图影响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1 李开, 柳军, 刘伟强. 磁控热防护系统高温流场与电磁场耦合计算方法[J]. 宇航学报, 2017, 13(5): 511-512.2 李程, 毛保全, 白向华, 等. 磁场方向对圆筒结构内高温导电气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J]. 兵工学报, 2018, 39(5): 22-29.3 秦伟, 范瑜, 徐洪泽, 等. 高温超导运动磁场电磁Halbach初级结构直线感应磁悬浮电机[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 33(23): 41-48.4 龚天勇. 三相行波磁场中高温超导磁体的力-磁-热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7.5 李伟, 吴运新, 龚海, 等. 面向高温的PE-EMAT无损检测系统有限元分析与优化[J]. 等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9, 38(1): 13-17.专题论著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陈路玲(晋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山西晋城 048000)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进行预测的价值,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在我院数据库中调取时间段2016年8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
结果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组以及压低组患者发生单支血管的发生率较未偏移组明显更高,而患者发生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未偏移组患者来说明显更高。
而抬高组以及压低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未偏移组来说明显更高。
结论心电图aVR 导联ST段的抬高或压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数量和血管部位有助于预测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来说都有积极意义。
依据特殊心电图改变诊断早期心肌梗死李 英(乌海市人民医院,内蒙古乌海016000) [关键词]特殊心电图改变;早期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0420473203Accor d i n g Spec i a l EC G A ltera t i o n to D i a gnosi n g Ear ly AM IL I Ying(The People’s H o spita l of W uha i,W uha i,InnerM ongolia016000,China) Key wor d s:Special ECG a lterati on;Early A M I;Cli nica l features 在临床工作中诊断心肌梗死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酶学变化三项指标,而心电图是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判定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典型的ECG改变,已为广大心电图工作者及临床医师所掌握,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典型的、特殊的心肌梗死患者,而早期心肌梗死的酶学变化常常要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4h~6h才会升高,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诊断就会受到一定限制,而心电图则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最敏感的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早期心肌梗死的特殊心电图改变,可极大程度的防止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漏诊,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诊断的阳性率。
本文总结分析了60例不典型的、具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死患者,进一步说明依据特殊心电图改变诊断早期心机梗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病例选择对我院于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具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死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33岁~68岁。
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44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史32例。
所有病例均首次发生心肌梗死,出现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症状34例,不典型症状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