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威廉皇帝与小磨坊主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德国威廉一世与磨坊主的故事德国威廉一世与磨坊主的故事国王与磨坊主。
在普奥战争结束后,大获全胜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在沉静于,普奥战争胜利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和荣耀中,但就在此时,威廉一世正在波茨坦的宫殿里,俯瞰宫殿周围的风景,突然,威廉一世看到了一座有碍风景的,德国传统的磨坊,于是,威廉一世,命令他的手下,去询问这座磨坊的主人是谁,以便用高价,从磨坊主手里,购买下这座磨坊,然后把这座有碍风景的磨坊,给与拆除,因为,虽然是个军人国王,可是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私有财产,所以,他想用高价,把这座有碍风景的磨坊买下来,然后予以拆除。
免得给别人说,国王强占别人的私有财产,但是,这个磨坊主却偏偏不给威廉一世,这个面子,他拒绝了威廉一世,要高价收购他这个磨坊的提议,无奈之下,威廉一世,只有命令自己的禁卫军,强行把这座有碍风景的磨坊拆除,结果是磨坊主的一纸诉状,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上了法庭的被告席,法庭经过审理后,最终宣判,威廉一世,强占别人的私有财产,违反了北德宪法,因此,法庭判决如下,命令威廉一世,在被拆除的磨坊原址上,重建一座新的磨坊给这个磨坊主,当威廉一世亲手接过来自法院这份判决书的时候,威廉一世默然良久,他最后决定,接受和服从,法院的判决,这一起象征着,普鲁士司法独立的案例,最终是以,磨坊主胜诉而告结束,而本案的被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也以遵守和服从法律,而被后人所陈道。
笔者认为,普鲁士司法的独立,在1848年3革命失败后。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出来,当时有革命倾向的法官,在3月革命失败后,被普鲁士政府清算,后来都因为,普鲁士政府拿不出过硬证据,而被法院宣布当庭释放,并官复原职,从以上两个案例,就可以看出普鲁士的司法是相当独立的,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实现了司法独立,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即使像,普鲁士,这样的独裁专制国家,也能实现司法独立,那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可以了,再说,一个国家可以不要西方式的民主,但是一个国家绝对不能没有,普鲁士式的司法独立。
关于德国的民间故事中欧和北欧早期的神话和英雄传说,是德国文学中十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题材。
那你知道关于德国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德国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德国的民间故事:磁山奇遇恩斯特公爵的奇遇是由一位无名作家于八百年前撰写的。
故事叙述的是:被皇帝驱逐出境的公爵和他的追随者们所经历的一次迷失方向的航行。
在海上,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绝境中,可又用令人惊异的方式脱险获救了,直到返回故乡。
恩斯特公爵在海上连续航行了12个日日夜夜。
一位熟悉海洋的航海能手爬上桅杆,期待见到陆地。
老远他就看到一座山,山前高高耸立着许多桅杆,密如枫树林。
恩斯特公爵船上的其他随行人员也都认出了桅杆,他们担心海盗在那里埋伏着。
航海能手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因为他已发现大祸将临。
他朝着恩斯特公爵和他的勇士们喊:“我忠实的同伴们,你们听着,我们正濒临痛苦的死亡!我们都得在所看到的这座山那儿死去。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已陷入莱贝尔海并漂向磁山啦!你们所看到的矗立着的树杆全都是搁浅船只的桅杆,船只被吸到山那边撞碎了,船上所有的人早就遇难身亡了。
”当航海能手讲完时,恩斯特公爵安慰了他的手下。
这时,他们的船越来越靠近死亡地点。
这艘船被磁山吸住了,这座山能把方圆30里的一切铁制物吸到自己身边。
瞬间,磁山的火光从水中升起,一股巨大的吸力把船拽过来,使船只劈啪作响地朝着已搁浅的船只驶去而碎裂。
从磁山处高高喷出的火光已把许多桅杆点燃并烧焦了。
燃烧着的木块蹦弹到空中又从高处落下掉在恩斯特公爵的船上,砸死了许多勇士们。
就在尸体不得不扔进海里时,引起了公爵的同情,因此他命令将他们放在船甲板上,因为他想再次看一看死去的同伴们。
在附近的海岸,鹰头狮身的猛禽们盘据在无法攀登的高山上。
巨鸟们闻到尸体的气味,就飞过来,落下,叼着许多被砸尸体飞回窝巢,喂养它们的雏鸟。
恩斯特公爵一行食物匾乏,每天他们中都有几人死于饥饿。
猛禽来叼他们的尸体。
德国威廉一世与磨坊主的故事德国威廉一世与磨坊主的故事国王与磨坊主。
在普奥战争结束后,大获全胜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在沉静于,普奥战争胜利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和荣耀中,但就在此时,威廉一世正在波茨坦的宫殿里,俯瞰宫殿周围的风景,突然,威廉一世看到了一座有碍风景的,德国传统的磨坊,于是,威廉一世,命令他的手下,去询问这座磨坊的主人是谁,以便用高价,从磨坊主手里,购买下这座磨坊,然后把这座有碍风景的磨坊,给与拆除,因为,虽然是个军人国王,可是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私有财产,所以,他想用高价,把这座有碍风景的磨坊买下来,然后予以拆除。
免得给别人说,国王强占别人的私有财产,但是,这个磨坊主却偏偏不给威廉一世,这个面子,他拒绝了威廉一世,要高价收购他这个磨坊的提议,无奈之下,威廉一世,只有命令自己的禁卫军,强行把这座有碍风景的磨坊拆除,结果是磨坊主的一纸诉状,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上了法庭的被告席,法庭经过审理后,最终宣判,威廉一世,强占别人的私有财产,违反了北德宪法,因此,法庭判决如下,命令威廉一世,在被拆除的磨坊原址上,重建一座新的磨坊给这个磨坊主,当威廉一世亲手接过来自法院这份判决书的时候,威廉一世默然良久,他最后决定,接受和服从,法院的判决,这一起象征着,普鲁士司法独立的案例,最终是以,磨坊主胜诉而告结束,而本案的被告,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也以遵守和服从法律,而被后人所陈道。
笔者认为,普鲁士司法的独立,在1848年3革命失败后。
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出来,当时有革命倾向的法官,在3月革命失败后,被普鲁士政府清算,后来都因为,普鲁士政府拿不出过硬证据,而被法院宣布当庭释放,并官复原职,从以上两个案例,就可以看出普鲁士的司法是相当独立的,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实现了司法独立,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即使像,普鲁士,这样的独裁专制国家,也能实现司法独立,那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可以了,再说,一个国家可以不要西方式的民主,但是一个国家绝对不能没有,普鲁士式的司法独立。
磨坊主诉威廉一世案
1866年10月13日,德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登上仿照巴黎凡尔赛宫式样建造的桑苏西宫眺望美景。
然而,行宫旁侧的一座旧磨坊挡住了他眺望美景的视线,这让他大为扫兴。
磨坊不属于王室,威廉一世只好派人去协商购买磨坊事宜,但倔强的磨坊主坚决不同意转让磨坊。
威廉一世一怒之下派人强拆了磨坊。
磨坊主一纸诉状将威廉一世告上了柏林高等法院,要求赔偿一切损失。
这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第一宗“市民诉国王案”。
高等法院的法官最终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了磨坊主的私有财产权,触犯了1849年《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之规定,应当立即恢复原状并赔偿磨坊主经济损失150元。
在司法独立、法律至上等法治传统的影响下,磨坊主用法律捍卫了自己的财产权,法官用公正的判决树立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威廉一世重建的磨坊至今仍矗立于桑苏西宫旁侧,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理的象征。
本案使德国民众深受洗礼:宪法和法律应当将国王的行宫与穷人的磨坊一视同仁地予以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案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起草和颁行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张京凯。
西方历史的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西方历史的故事。
西方历史的故事1: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1888年,德国正式进入普鲁士大帝威廉二世的统治时代。
经过十几年改革的德国,经济腾飞,军事迅猛膨胀,已经成为新的欧洲强国。
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更是霸道得不可一世。
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威廉二世有个好习惯,就是闲暇喜欢独自坐在书房里博览群书。
为了方便,他在柏林波茨坦皇城旁边建造了一所豪华的书房。
几天后,正在书房的威廉二世,突然听到嘎吱嘎吱的响声,他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打搅了,他打开窗户一看,对面是一座用风车作动力的磨坊,在风力的作用下,磨坊外的风车嘎嘎吱吱地旋转。
威廉二世气愤地对手下的官兵说:“去告诉磨坊主让他搬到别的地方去。
”官兵得令后,马上找到磨坊主,气焰嚣张地说:“皇帝命令你两天内搬离波茨坦,否则后果自负。
”磨坊主是位60多岁的德国老人,听到官兵的叫嚣后,没有反驳,还是安静地干着手头上的活。
两天后,官兵吃惊地看到,磨坊的风车还在旋转。
官兵们勃然大怒,要对老人无礼,老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养家糊口,为什么新国王来了,我就要搬走?要嫌弃这里喧闹,那他搬走好了。
”什么,你竟敢让皇帝搬走?简直是胆大妄为,官兵们欲大发淫威。
没想到老人完全不惧怕官兵,底气十足地说:“俾斯麦首相十几年前就颁布了法典,保障居民的权益,你们不能欺人太甚。
”说完,老人坐在门口,以死抵抗官兵的入侵。
霸道的官兵执意把老人抬走了。
万般无奈之下,老人一纸诉状递交到国家司法机构——法老院,把皇帝告上法庭,开启了平民百姓状告当朝皇帝的先河。
法老院冲破重重阻力还是受理了此案,开庭那天,执法官问老人:“究竟是先有磨坊还是先有书房?”老人答,先有磨坊。
执法官斩钉截铁地说:“到此事情就简单了,按照先入为主的惯例,要搬只能搬书房。
”老人听到判决结果老泪纵横,他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靠法理战胜皇帝的平民百姓。
自由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
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
什么病?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着的病。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二个故事:十八个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
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
皇帝大为扫兴。
这座磨坊“有碍观瞻”。
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
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
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
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
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
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
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
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
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
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
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
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
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正如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
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评论: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独立的时候是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如果连这一栖身之地都不是自己所有的,人到哪里去寻求和确保自己的独立自主安全和幸福了?财政权是其它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根基。
国王也拆不掉的磨房
1873年,德国国王威廉一世在波茨坦建了一座离宫。
一次,他在离宫登高远眺,发现外面的一座老磨房挡住了许多景物。
他非常扫兴,就让官员去找磨夫,买下这座磨房后即刻拆除。
那个磨夫名叫马克,他听了官员的要求,十分藐视地说:“我这个磨房代代相传,无法计算它的价值,所以我不卖。
”
官员们把马克的话告诉了威廉一世。
他勃然大怒,当即带人强行拆毁了磨房。
马克没有阻止,站在一旁静静看着。
等到磨房被夷为平地后,他才笑笑说:“国王就可以这样胡作非为?我们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呢?”随后,他将国王告上了波茨坦的大法庭。
受理这起官司的法官名叫哲罗苏,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认为国王的意见也不能代替法律。
根据法律,威廉一世被判重建磨房,并向马克书面道歉。
国王没办法,只得按照判决,将已经被拆毁了的磨房重新修建了起来。
二十年后,威廉一世和马克都相继去世了,马克的儿子继承了磨房的产业。
但随着磨米业技术的逐渐发展,小马克的生意越来越差,他便打算结束这份产业。
继任国王的威廉二世得知后,十分难过,亲自找到小马克说:“这座磨房是我们国家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纪念,从今往后,皇宫里的磨米生意都交给你來负责,你必须要将它经营下去。
”
在威廉二世的大力支持下,小马克的磨房得以继续经营,并世代传承下去。
所以,这座磨房直到现在依旧存在,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连国王也不能代替法律,必须要尊重每个人的财产和意愿,哪怕对方只是区区一个磨夫。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真的不能进吗?海归忽悠国人的故事发表于 2006-11-19 22:32:00 波茨坦老磨房近来网上流传一个美国老太太忽悠国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无法判断,但我可以断定的是,国内法学专家在用另一个故事忽悠国人。
国内一直流传一个所谓波茨坦老磨房的故事,故事大概讲述的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也就是建造无忧宫的那位国王,因为无忧宫旁面的一个磨房挡住了他的美景,于是派人拆了这座磨房。
磨房主人一怒之下将国王告上了法庭,法庭判决国王败诉,国王只好把拆掉的磨房重新盖好,还给其主人。
这个故事常常被国内的法学专家诠释为西方司法独立、民主法治的经典案例(见中央电视台和北大法律信息网),加上一些海归学者的口传身授(比如李炜),大家便信以为真,奉为西方保护物权的有力证据,甚至用来教育当政者,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当我从无忧宫回来后,不禁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那么气派的磨房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建造的,无忧宫附近也没有居民,离城里且还有一段路程,和当地居民产生纠纷的可能性极小。
于是我在德语的维基上搜了一下,居然找到了这个老磨房的介绍,文章中也专门提到了上面这个故事,并把这个故事称为传说(Legend)。
这个传说的起源是1787年法国出版的一本关于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书,书中所说与历史其实并不相符,而是把弗里德里希二世(德国人又称之为老弗利茨alter Fritz) 处理的另一起磨房案混在了一起,原来此磨房非彼磨房也。
无忧宫旁的老磨房其实是老弗利茨的爸爸1739年建的,那还是在修无忧宫之前。
老弗利茨修了无忧宫后,为了给自己的行宫增添一点田园风光,1790进一步改建了紧挨在无忧宫旁的老磨房,之后历任国王不断扩建,到了二战时,颇具规模的老磨房被苏军烧毁,现在游人看的是1983年建的复制品,算是无忧宫历史上的第三座老磨房。
那么和老弗利茨有关的另一个磨房又是如何呢?这个被称为阿诺尔德磨房主案(Mueller-Arnold- Fall)原来在德国法律史上也大名鼎鼎,但却是普鲁士国王干涉司法的一个反面教材。
在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有这样一个故事,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镜厅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现在德国街头还耸立着此国王骑着青铜战马叱咤风云的塑像。
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北戴河。
有一次这位皇帝用伟人们惯有的动作,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欲掐腰感慨江山如此多姣,他的视线却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
如此不合时宜的“违章建筑”,让这位领袖非常扫兴。
但他毕竟还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他派人前去与磨坊的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房。
不料这个磨坊主觉悟非常低,丝毫不顾全大局,心里只有小家,没有大家,一点不把“市政规划”和“国家形象”放在眼里。
就认一个死理,这座磨坊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
几次协商,许以高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组织的关怀,警告威胁领袖安全,影响伟大祖国形象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要知道这里可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来这儿的国际友人多了去了,一百多年以后波茨坦公告都是在这里签的。
可这个老汉始终软硬不吃。
面对这样不识抬举、不可理喻的钉子户,终于威廉龙颜震怒,派警卫员把磨坊给拆了。
有趣的是这个钉子户拆迁时倒很配合,展现了良好的绅士风度,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既没有哭天喊地,满地打滚,也没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胁要自焚。
他袖手站在一边,嘴里叽叽咕咕:别看你是一国首脑,我德国尚有法院在,待我到法院与你理论。
第二天这个老汉,居然就在当地一纸讼状把国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决结果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
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
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高价赔偿损失并按原样将磨坊复原,本来是想办件好事,现在比窦娥还要冤,愣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而那个刁民此时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边数钞票,一边偷着乐,压根就用不着冒着被遣送拘留的危险,背着乡干部三番五次跑到柏林去上访。
按鍵換頁音樂:巴哈<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在波茨坦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名叫無憂宮。
有一次這位皇帝登上無憂宮遠眺美景,視線卻被緊挨宮殿的一座磨坊擋住了。
不合時宜的“違章建築”讓國王非常掃興,但他畢竟還是愛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種公道的方式來解決,於是派人前去與磨坊主協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坊。
這幅畫中,威廉一世出門遛狗,用手杖指著磨坊,好像與路遇的磨坊主人格勒文尼茨在爭執,而磨坊主人拖家帶眷,也給國王施加道德壓力。
豈料磨坊主人約翰.威廉.格勒文尼茨(Johann WilhelmGrävenitz)一點不把“市政規劃”和“國家形象”放在眼裡,堅決地拒絕了皇帝的請求,理由竟然是:磨坊是祖先留下的,不想賣!要知道這可是一個國家的門面,來這兒的國際友人很多。
100多年以後的波茨坦公約就是在這裡簽訂的。
真是個不識抬舉、不可理喻的“釘子戶”。
威廉一世皇帝龍顏震怒,立即派警員把磨坊給拆了。
這個“釘子戶”此時倒很配合,他站在一邊,嘴裡嘰嘰咕咕:別看你是一國首腦,待我到法院與你理論。
第二天,約翰居然就在當地一紙訴狀把皇帝告上了地方法庭。
判決結果居然是:威廉一世擅用王權,拆毀由私人擁有的房屋,違犯了帝國憲法第79條第6款應立即重建一座磨坊,並賠償損失費150塔勒。
威廉皇帝貴為一國之君,拿到判決書也只好遵照執行。
而那個“刁民”約翰此時躺在新蓋的磨坊裡一邊數鈔票,一邊偷著樂。
壓根用不著冒著被遣送拘留的危險,也不擔心什麼打擊報復,秋後算帳。
從此以後不管什麼國際友人來訪,他天天心安理得地磨他的麵粉。
數十年後威廉一世和磨坊主相繼去世,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就寫信給威廉二世,自願將磨坊出售給他。
他覺得皇宮肯定認為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既可以給行宮以開闊的視野,又可銷毀威廉一世在世時官司失敗的物證。
威廉二世接到信後,感慨萬千,便親筆回信:可愛的鄰人,我怎麼忍心讓你丟掉這份產業?你應當竭力保住這份產業,並傳之子孫,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權之下。
盘点国外拆迁故事:德磨坊主告皇帝传达法治理念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围绕土地占用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有关征地拆迁的恶性事件频发,社会上对尽快出台新条例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被称为“新拆迁条例”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15日起第二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行政法规出台前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而今天,我们不谈意见不摆条例,只讲四个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国外拆迁故事的真假。
这其中,有些故事是真实发生的,而有些则被讲述人进行了“加工”。
然而我们发现,当这些故事被我们讲述时,它们所包含的对法治的期盼和向往都是真切和真实的。
故事一磨坊主告倒德国皇帝真实度:★★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当年在距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
有一次,这位皇帝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视线却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这让他非常扫兴,于是派人与磨坊的主人协商,想买下这座磨坊。
不料,磨坊主人就是不卖。
威廉震怒,派警卫把磨坊给拆了。
第二天,磨坊主竟把威廉告上了法庭,判决结果居然是皇帝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把磨坊复原。
后来威廉一世和磨坊主都死了,磨坊主的儿子希望把磨坊卖了,就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
威廉二世回信道:“亲爱的邻居,你说要把磨坊卖掉,我以为不可。
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代保留在你家。
随信送上3000马克”。
提起这个故事,很多法律界人士都可以津津有味地讲出来,但不同的人讲的内容有不同的版本。
有学者对此故事的真实提出异议:一、故事的创作日期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为那一年该故事被汇编入一个故事集出版,而德国威廉一世皇帝生于1797年,卒于1888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在1871年,因此故事中的皇帝当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
二、在德国的波茨坦确实有一座“历史磨坊”,1787年该磨坊因为太过残破而被拆除。
不久,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个人喜好,重建了这个磨坊,没有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这个情节。
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真相打开文本图片集提起德国老磨坊的故事,可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一位国王蛮横地把自己老邻居的磨坊给拆除了,磨坊主依法抗争,把国王告到法院,最后国王败诉并重修老磨坊。
这是多么感人的法治故事,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事实真相。
历史的真相远比传说更丰富普鲁士王国的缔造者是腓特烈一世,第二任国王就是威廉一世。
在威廉一世统治时期,风光如画的波茨坦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驻有军队和贵族的行宫。
为了满足人口增多和粮食飞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兴建一些风力或水力的磨坊。
1736年,威廉一世亲自批准了约翰·威廉·加运利兹在一座八面来风的山上修建大风车磨坊,次年就建成了。
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史称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下令在大风车磨坊旁边依照法国凡尔赛花园的形式修建一座夏宫即桑苏西宫。
不过,由于桑苏西宫的围墙又高又厚,阻挡了大风车磨坊周围的风力,导致了大风车磨坊无法正常运转,从而引起了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与菲特烈大帝之间的法律纠纷。
具体过程没有资料记载,但结果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推断出来。
根据一份德文资料记载,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对腓特烈大帝提出了要求:要不减免租金,要不就由国王承担费用,在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新磨坊。
1746年6月4日,腓特烈大帝命令波茨坦法院审查大风车磨坊主对他的申诉。
面对事实,腓特烈大帝认可了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的申诉,并答应了加运利兹的请求。
腓特烈大帝出钱给加运利兹修建了新磨坊,可是加运利兹并不厚道,他把旧磨坊卖给了卡勒茨,卡勒茨又把旧磨坊转给了科格。
1781年,旧磨坊主的第三任主人科格又以同样的理由把腓特烈大帝告上法庭,这一次大风车磨坊主又赢了,国王承认其权利,并且从1781年开始免除了他的租金。
1786年,威廉二世成了普鲁士新的国王。
威廉二世命令拆除了有50年历史并且破旧不堪的老磨坊,他自掏腰包请一位荷兰工匠修建了三层楼的荷兰式风磨,并继续租给科格来经营。
德国威廉皇帝与小磨坊主的故事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道出了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公权力和私权力有明确的的界限,必须恪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
当然,不是说公权力不能进入私领域。
公权力进入私领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非请莫入”。
私人事务没有请求公权力救济,政府不能介入。
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有着严格的分界线。
当事人行使了请求权后,公权力才能进入私领域。
十九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建造了一个行宫,但他有一天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磨坊影响了该行宫的美观,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派人前去与磨房的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坊。
不料,这个磨坊主很犟牛,偏说这祖上传下来的家业卖不得。
威廉一世很生气,派出军队强行去拆除了那磨坊。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业毁于一旦却阻挡不了,那可怜的磨坊主只得站在一旁恨恨地怒吼:“你是一国皇帝我斗不过您,但德国尚有法律在!”之后,怒气冲冲的他果然一纸诉状就把皇帝告上了法庭。
令人吃惊的是,地方法院的判决结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不但要把那磨坊“恢复原状”,还必须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磨坊主的一切损失。
威廉一世最终还是服从了法院的判决。
岁月如梭,转眼威廉一世和老磨坊主都已经去世。
小磨坊主由于经营不善,面临破产。
当他
想到把磨坊买了进城去谋生时,不由想起了住在皇宫的那个老买主,于是便心血来潮地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
但威廉二世小磨坊主回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我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
得知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
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万万不可。
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
至于你的经济困难,我派人送三千马克,请务必收下。
如果你不好意思的话,就算是我借给你的,解决你一时之急。
你的邻居威廉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