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北大经双项目简介一、北大经双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为了适应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1996年开始为北大在校非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设立经济学双学位和经济学辅修项目。
自项目启动以来,以其科学的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标准规范的教学内容享誉校内外,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宽厚知识背景的经济学人才。
截止到2004年,已毕业六届学生,共1846人,他们来自除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外的各院系。
目前在读双学位学生达1850余人。
该项目不仅为学生增添了新的专业选择,也为其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经北京大学教务部批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自2003年秋季开始招收校外在读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与北京大学校内学生一起修读北大经济学双学位。
经过严格的考试与审查,第一批录取了校外双学位学生50人。
二、北大经双教学计划与学术活动l课程设置:a)必修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国经济专题b)选修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共财政、货币银行、产业组织、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博弈论、会计学、公司金融、金融市场与机构等学术交流:双学位学生可以参加由中心或双学位项目单独举行的各种研讨会和讲座,包括世界级大师(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演讲,使得双学位学生能更及时的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思想。
夏令营:中心每年会举行中国经济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双学位及全国优秀的经济类大学生均可申请参加。
夏令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中心从中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免试继续攻读经济中心的研究生。
奖学金:中心设立多个奖学金项目(蒙代尔国际经济学论文奖、中国经济研究奖学金、钟国光社会服务奖学金、《财经》杂志奖学金),以鼓励北京大学经济学的学生刻苦学习,增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兴趣与能力。
陈平:中国将主导G2.5格局中国模式中国道路金融危机理性经济学国有企业改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2013年12月19日至20日,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中国光大集团联合举办的“光大·世纪中国论坛”在香港举行,观察者网应邀参加。
本文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春秋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在论坛的演讲稿。
观察者网特此整理(文字稿未经作者审核)。
光大·世纪中国论坛在香港举行我非常有幸,又是林毅夫的同事,又是史正富的同事,我是在美国拿的博士,我的老师是欧洲人,所以我对美国很了解。
但是我先要声明,我是物理学家,在到美国留学之前,我是做氢弹和平利用的,我的老师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老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有信心的是,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在科技方面将会引领世界的发展。
我先给大家看一下危机的表现,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座很多人都是做金融的,我就不多讲了。
中国的经济表现,在危机以前,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前,西方媒体还掀起一个渲染大波,要挑战,中国是不是都是假的?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全都震住了。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我来的前两个月,刚刚在美国开一个会,主题是“欧元区能拯救吗?”结论是什么呢?讨论欧元区该拯救但是很难拯救,原因在于西方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过去的30年,不应该把技术和产业大规模移到中国,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我觉得他们讲的是实话。
为什么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这么强?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经济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原来我们做经济学的时候,争论了几十年,到底凯恩斯的财政政策有效呢?还是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有效?这次一看,大伙儿都非常明白,当然是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货币政策无效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因为财政政策只有有效的强政府才能推行,才能推行有远见的结构调整政策,在原来号称的三权分立制衡的情况下,所有的利益集团要抱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财政政策就瘫痪了,所以美国明明知道降低到零利率是一个吸毒政策,没有办法,别的办法没法用。
陈平:过时的华盛顿共识和经济学变革方向为什么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可以作为检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社会实验?因为华盛顿共识的所有主张,都可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中找到理论依据。
这些五花八门的经济学理论,原来只是理论研究中的玩具模型,试图简化对真实经济的描写,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很少放在政府政策和经济运作中实际检验。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的困难,拉美与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使这些国家的政府情不自禁地转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其结果却是全面的经济下降和政策失败。
一、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中心思想,是尽力减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些极端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又被讽刺为原教旨市场主义。
今天,我们把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的推行看作一次罕有的社会自然实验,来检验现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也是我们目前标准教科书上的经济学理论,看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指导现代化的实践。
华盛顿共识是世界银行的一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逊在1990年提出的,它概括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指导拉美、东欧、东南亚等国处理金融危机及经济改革时,向各国政府推荐甚至强迫推行的一整套经济政策,包括汇率、价格、外贸、利率等一系列价格的全面自由化,解除工资、金融、外资、产业等一系列的政府管制,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国有企业和集体土地的私有化,减税以刺激私人投资,强化财政的预算硬约束,停止给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贷款,削减公共开支和财政赤字,改变财政支出的优先顺序,从扩大就业改为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设施等。
其中心思想,是尽力减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华盛顿共识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形成,标志着西方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形成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整套宏观经济学政策的逆转。
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动摇了民众对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稳定的信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本院简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是在著名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上新组建的、一个以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教学机构,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规范化、本土化,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将作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个机构继续存在。
作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具有良好的学术气氛和学术传统,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尝试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培养综合性的国家发展高级人才,以综合性的知识集结服务于我国改革发展和全球新秩序的建设,服务于社会科学的发现与探索。
这也是实现北京大学在新时期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研究院将以国家发展为中心议题,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持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参与改革发展与建设国际新秩序的高层对话。
按照“小机构、大网络”的原则,组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培养综合性的国家发展高级人才,成为中国集结高水平综合性知识的一个学界思想库。
国家发展研究院现有博士生导师30名,陈平、宫玉振、龚强、海闻、胡大源、霍德明、雷晓燕、李立行、李玲、梁能、林毅夫、卢锋、马浩、平新乔、沈艳、宋国青、唐方方、汪丁丁、汪浩、巫和懋、鄢萍、姚洋、易纲、余淼杰、曾毅、曾志雄、张黎、赵耀辉、周其仁、朱家祥。
硕士研究生方向包括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金融学、经济史以及国民经济学等。
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和经济学辅修介绍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辅修)项目成立于1996年,其目的是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跨学科优势的新型人才;以及选拔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优秀学生,培养世界一流的中国经济学家,和各行业未来的领军人才。
了解中国经济的书了解中国经济的书籍众多,其中一些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帮助读者对中国经济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中国发展报告》《中国发展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每年发布的一本综合性年度报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政策和前景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
该报告以数据为基础,详细解读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消费、投资等。
阅读《中国发展报告》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较为准确的预测。
二、《中国经济简史》《中国经济简史》是中国经济学家陈平撰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该书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起伏、成就和问题。
通过阅读《中国经济简史》,读者可以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过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三、《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是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撰写的一本畅销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该书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入手,探讨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阅读《中国的未来》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四、《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晋平等人合著的一本经济学著作,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该书探讨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型过程,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以帮助读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特点和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五、《中国经济学100问》《中国经济学100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一鸣等人合著的一本经济学读物,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2002年4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 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发表演讲。
演讲的主题就是半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论的“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需求曲线是否可以向右上方倾斜?”以及“真实世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张五常为了科学的讨论“需求理论”,首先阐释了“科学的方法论”。
他认为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
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confirmed)了。
张五常强调经济理论要解释现实,必须要了解的现实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
因为“局限条件”的改变,直接会影响对行为的解释。
为了满足理论的科学性,前提假设可能不一定都是可以被观察的事实。
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却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调查而观察到“局限条件”;理论研究还可以对“局限条件”的简化分析。
张五常认为“局限条件”非常复杂、调查也非常困难,但是“局限条件”是不可以想象的,它必须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张五常认为他的“需求理论”的分析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对于“局限条件”的调查。
传统的“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必定上升。
但是在鲁滨逊世界里,只有一个人、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但是只要获取缺乏的经济物品,他就必须付出代价(Sacrifice)。
同样物品,他付出代价增加,则需求量就会减少,不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张五常特别强调“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是不同的。
通过讨论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的移动,教科书中的“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认为: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实际收入会增加,需求曲线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但是,张五常认为需求曲线不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就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张五常特别讨论了“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的例子。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平陈平博士教授现任职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退休返聘)网址:/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邮编:100871电话:010-6275-9000邓林转告陈平E-mail:pchen@个人网页:/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通讯址:国权路600号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邮编:200433电话:021-6104-2999蔡陈菲转告陈平网址:/学历196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5年制试验班。
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1987年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
GPA:4.0(总平均成绩为满分)。
导师: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教授,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非平衡态统计物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奠基人。
跨学科的指导委员会包扩宇宙大爆炸模型和交通流科学的先驱者赫曼(RobertHerman)和两名经济学家: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的罗斯托(WaltRostow)和Divisia货币指数的创始人巴奈特(WilliamBarnett)。
博士论文:“非线性动力学与经济周期理论”。
工作简历1968-74,成都铁路分局电工。
业余研究理论物理,科学技术史,和经济史。
1974-79,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字体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受控热核反应。
1978年被借调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工作期间,开始参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
1979-80,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研究生,参与农业政策改革的讨论和人才学的研究,被聘为安徽省政协特邀委员。
1980年秋赴美国作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1981年起师从德克萨斯大学普里戈金教授研究非平衡物理学、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在复杂系统(包括生命、社会、和经济系统)中的应用;首先发现经济混沌的经验和理论证据。
1988至2002,先后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普里戈金统计力学与热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
No. C2000015 2000-10经济混沌和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陈平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普利高津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心NO.C2000015 2000年10月经济混沌和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陈平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北京大学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Email: pchen@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普利高津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研究中心I.为什么要研究经济混沌(1.1)什么是决定论混沌?在研究经济混沌之前,先得了解什么是决定论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简称为混沌)。
读者可参考理论物理所的郝柏林教授编的权威文集: 混沌II (Hao 1990).牛顿力学对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线性谐振子模型,其主要的运动特征是产生等幅的周期振荡。
周期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和工程上获得广泛的应用。
分析周期运动的主要方法是频譜分析。
统计物理和信息论对随机过程的研究发展了线性白噪声模型,其主要的特征是产生振幅无规则,时间序列不相关的无序扰动。
对短程相关的色噪声可以用线性迭加的白噪声信号来描写。
例如,经济学家常用的色噪声模型是线性随机的自回归(AR)模型。
分析随机运动的主要方法是相关分析,噪声运动的研究在工程和经济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人们一度以为,只有随机过程才能产生不规则运动,但廿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间对决定论混沌的突破性研究发现:非线性的低维(变量数不多的)决定论系统也会产生振幅貌似无规、但周期结构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所以“混沌”的其他提法又叫“复杂周期”,“非线性振子”。
和无序噪声相比,混沌是更高层次的动力学的复杂结构。
混沌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体物理、气象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等广泛领域获得重要进展,但在经济学中遇到严重困难。
(1.2)研究经济混沌的意义和困难在现实世界中,非线性现象远比线性现象广泛,经济问题更是这样。
但是经济混沌的研究遇到双重的困难。
在理论上,经典和量子力学的框架都可以包容非线性的混沌机制,但微观经济学的公理体系的凸性函数要求,却排除了混沌机制存在的余地。
中大金融考研师资名录【陈平教授】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导师介绍陈平教授:研究领域::国际金融、金融理论和政策、国际经济学个人简介概述::陈平教授1965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1984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12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6-1997年在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和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作为访问学者,2004.1-2004.6在麻省理工学院作为访问学者.目前主持的主要课题有:1.《多主体建模与外汇市场微观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资本帐户开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人民币汇率变动:微观传导机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4.《广东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广东省高校重大研究基地项目);5.《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广东省金融风险的防范管理》(广东省十一五特别委托课题);陈浪南教授:研究领域::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个人简介概述: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1987,加拿大Dalhousie University MBA曾于1994年至1995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1997年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曾多次出席国内外高级学术会议,如亚太金融学会国际研讨会等。
部分论著:1、《货币经济学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10月2、《波动率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10月3、《资产定价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10月4、《衍生品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10月5、《市场微观结构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10月。
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摘要:中国机遇、协商、实验的价值观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启示,也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带来巨大的困惑。
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创新与实验,会丰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并改善现有的世界秩序。
关键词: 中国模式 新古典经济学中图分类号: F120.3文/陈平作者简介:陈平,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普里高津统计力学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比利时索尔维国际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经济波动理论与宏观经济学,非稳态时间序列分析与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等。
陈平教授在新兴交叉学科——复杂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的研究中居于世界前沿,并曾受邀在多所大学,研究所和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启示,也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带来巨大的困惑。
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中,中国话题成为最有争议,也可能是最有新意的话题。
一、西方媒体难以理解中国崛起之谜西方媒体流行的几种简单说法,意在否定中国崛起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这些说法初看似乎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某些特征,细想却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不符。
其一是廉价劳工论。
根据此论,似乎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唯一优势在中国的劳工成本低,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
西方媒体一面批评中国帮助国际资本剥削中国劳工,另一面又主张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独立工会和社会福利制度,来提高中国的劳工成本。
其所谓的呼吁拉动中国内需,实质是希望以此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假如此说成立,则南亚国家(例如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劳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为什么他们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不如中国呢?发展中国家劳工的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似乎成立,但对比中国更穷的发展中国家就无优势可言。
其二是外资推动论。
陈平:宏观调控要严防凯恩斯-弗里德曼的结构性陷阱2012-02-22流动性陷阱与结构性陷阱货币主义的鼻祖弗里德曼声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类似大萧条的经济危机。
但是凯恩斯主义怀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主要论据是流动性陷阱的存在。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在大萧条时期提出的一种货币流动情境,在央行降低利率水平到接近零时,无论增发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无法刺激投资或消费,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用通缩引发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否定流动性陷阱的存在。
但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和90年代日本的停滞,通常被视为流动性陷阱的历史案例。
凯恩斯派主张用财政政策来克服流动性陷阱。
作者对历史经验的分析认为,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只是从货币政策分析的表面现象。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全过程清楚地显示,产生流动性陷阱的根源不是心理预期,而是经济和体制的结构性陷阱。
西方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的分析框架,回避了利益集团阻碍结构调整的政治经济学现实,才是宏观调控治标不治本的基本原因。
中国的宏观调控要同时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高度警惕凯恩斯-弗里德曼短期政策可能导致的结构性陷阱。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局限和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这次2008年在美国发源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检验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政策效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经验。
到目前为止,美国先是实行大规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然后是大规模的财政政策,虽然避免了银行的挤兑风险,然而至今没有打破金融寡头的垄断,也没有改革导致财政危机的福利制度和军备扩张,使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复苏乏力。
最近美联储再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了全球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我们必须注意西方宏观经济学框架的重大局限,避免重复西方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发展的歧途。
大萧条以来主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宏观经济学,以凯恩斯主张的财政政策与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政策为中心,一度被西方经济学界誉为拯救资本主义,避免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尽管两者在政策工具的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思维方式的共同目标都局限在恢复经济的短期均衡,也就是维持既得利益集团的现状。
复杂经济学基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春季研究生选修课(3学分)陈平教授【时间】:2007年春季9-16周(4月17-6月14日),周二周四下午7-9节课【对象】:经济学研究生,与对经济学研究有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要求】:学过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与计量经济学,有英语的听读能力。
【目的】:用研讨班的方式教给学生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现代经济学各主要流派的争论焦点,以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尽早进入国际前沿课题。
【方法】:尽量用定性,历史,与图解的方法介绍复杂经济学的前沿,在少用或不用复杂数学的前提下,理解现行均衡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局限,探索新的经济学理论。
(数理基础好的学生愿意深入研究者因材施教,不求一律)【评分方法】:出席,讨论,与基本概念的选择性测验获得基本分(60%)。
要求每个注册学生报告自己现有的研究课题,方法,与成果,学会比较均衡思维与复杂思维的不同思路,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40%)。
对原创性研究给予个别指导与奖励。
没有大考。
陈平:复杂经济学引论课程大纲第1章. 引论:为什么要研究复杂经济学1.1. 经济学流派的冲突与经济学方法的局限1.2. 复杂科学的兴起与经济学整合的可能1.3. 凯恩斯的理想和新古典综合的退却1.4. 复杂经济学的进展与前景1.5. 本书的计划与安排第2章. 均衡经济学的成就与局限2.1. 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2.1.1.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静态供求曲线:市场稳定性的基础与问题2.1.2.计量与金融经济学的布朗运动与随机游走模型:市场公平的表象与幻觉2.1.3.优化理论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数学的简化与现实的差距2.1.4.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的提出与疑问2.2.均衡经济学的弱点与难题2.2.1.边际定价缺乏价格实践的经验基础2.2.2.经济波动本质的争论与微观-宏观效应的冲突2.2.3.金融中介的作用与金融危机的机制2.2.4.规模经济的难题与劳动分工的矛盾2.2.5.自然实验的检验:大萧条,股市崩溃,转型实验对均衡理论的挑战2.3.均衡经济学的哲学含义与社会效果:无社会的经济人假设与无创新的趋同秩序2.4.经济学面临的三大难题: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和历史进程第3章. 复杂科学的起源和复杂经济学的研究3.1.牛顿与拉普拉斯的理想世界:决定论的轨道与可预测的概率3.2.混沌的发现与复杂科学的研究3.3.生物复杂性的物理基础:维纳的控制论,薛定锷的量子生物学,和普里高津的非平衡物理学3.4.从生物复杂性到经济复杂性3.5.连接物理世界与生命人文的桥梁:非线性,非均衡,非稳态的历史与演化3.6.老子对复杂性的远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复杂金融学(3学分)2009年春季研究生选修课条件:修过微观I、宏观I、金融I、计量I和微积分的基本课程的经济学研究生,但欢迎有数学物理背景的北大四年级学生选修,但要证明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
考试:课堂测验占50%,独立研究40%,课堂讨论10%。
可以1-3人自组织为课题组,选读一篇论文或一个课题,做讲读、评论、和发展。
无大考课程简介新古典经济学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危机的起源和机制。
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有必要着重研讨和现实紧密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并结合现实做数据分析,模型研究,案例分析,和政策研讨。
内容包括:金融危机理论的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与历史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包括马歇尔供求曲线,有效市场理论,现金流的折扣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期权模型,风险模型。
新的数学工具: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形,分岔,突变,小波与时频分析。
历史案例:大萧条,股市崩溃,地产泡沫,转型特大萧条,长期资本危机,次贷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基本文献:Chen, Ping. “Equilibrium Illusion, Economic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ary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5(1), 2008.Chen, Ping. “Complexity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Kyoto Economic Review, 76(2), 139-153 (2007).Chen, Ping. “Mark e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Complexity: Theoretical Lessons from Transition Experiments,” in Yang Yao and Linda Yueh eds., 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hapter 3, pp.35-58,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6).Chen, Ping. “Evolutionary Econo mic Dynamics: Persistent Business Cycles,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Kurt Dopfer ed.,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Chapter 15, pp.472-50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Chen, Ping. “Microfoundation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the Laws of Probability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Large Numbers vs. Rational Expectations Arbitrag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49, 327-344 (2002).Chen, Ping. “A Random Walk or C olor Chaos on the Stock Market? -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S&P Indexes,” 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 Econometrics , 1(2), 87-103 (1996).Chen, Ping. “Imitation,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Central or Polarized Patterns in Collective Actions,” in A. Babloyantz ed., Self-Organization, Emerging Properties and Learning, pp. 279-286, Plenum, New York (1991).Chen, Ping. “Origin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Stochastic Mechanism of Differenti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30, No. 3, pp. 246-250 (1987).陈平, 金融工程--后冷战时代全球竞争的新战场 (1998) 。
陈平, 金融改革的战略选择和经济秩序的良性循环(1996)。
陈平, 经济改革的现实问题和战略选择-从国企困境、信用瓦解、及民富国穷的源由谈起(1996)以上文章可在中心陈平网页下载:/cn/faculty.asp?SecondClassId=1212004年前的多数文章收入:陈平, 《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
(经典原作)Prigogine, Ilya. Order Out of Chaos, Bantam, New York (1984).Schrödinger, Erwin. What is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48).Marshall, Alfred.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20). Schumpe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3d ed., Harper, New York (1950).Von Mises, Ludwig,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 Liberty Classics, 5th Ed. (1980).Knight, Frank H. 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 Sentry Press, New York (1921).John M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vestment, and Money,Macmillian, London (1936).Minsky, Hyman P. John Maynard Keyn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5). Minsky, H.P.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1986).Friedman, M. “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in M. Friedma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53).Modigliani, Franco, and Merton H.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 Eco. Rev. 48(3), 261-297 (1958).Ross, S. A. "Return, Risk, and Arbitrage," in I. Friend and J. Bicksler eds., Risk and Return in Finance, Ballinger, MA: Cambridge (1976).De Long, J.B., A. Shleifer, L. H. Summers, and R. J. Waldmann.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45(2), 379-395 (1990).Stiglitz, Joseph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 393-410 (1981).Ferguson, Niall, The Cash Nexus: Money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 Basic Books, New York (2001).(关于大萧条的原因的争论)Friedman, M. and A.J. Schwartz, Mone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1867-196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J: Princeton (1963).Temin, Peter. Did Monetary Forces Cause the Great Depression? Norton (1976).Temin, Peter. Lesson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Lionel Robbins Lectures), MIT Press, MA: Cambridge (1991).Kindleberger, Charles, P.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Revisedand enlarg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