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死者同学
- 格式:docx
- 大小:22.28 KB
- 文档页数:6
事件:1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身体出现不适,当晚被送至该校附属中山医院就诊。
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
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
2013年4月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神秘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因此事件出现重要进展,黄洋的中毒终于确定毒源,但已中毒太深。
神秘短信在一审庭审时被证实是黄洋和林森浩的室友葛发的。
2013年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上海警方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依法对林森浩实施刑事传唤。
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黄洋终不治身亡。
黄洋去世后,其父母明确同意警方进行尸检,尸检于4月17日进行,尸检结果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黄洋的室友林森浩。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官方微博透露,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林森浩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案。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时,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2014年2月18日,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一、林森浩投毒行为的原因分析(列出所有可能的联系、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分析出最主要的原因)二、为什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定罪?你是否同意法院判决?法院是否找对了联系?解答:一、原因分析1.学校和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著名教育学者、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以“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行的错位”为题指出:“目前整个校园,学生发生冲突以后往往喜欢用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反映出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缺陷。
从小学时的崇高理想教育,到中学时艰深的理论诵记,再到大学时简单的行为纠正,中国学校看似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实则苍白无力,人格养成教育始终无所适从。
新闻回放复旦投毒案今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称:复旦大学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黄洋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
4月11日晚,公安机关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公安机关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初步查明,与黄洋同宿舍的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
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林某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25日,上海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在15日晚发布黄洋入院,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发现有毒化合物后,当地多家媒体记者赶往事发宿舍楼,该宿舍楼位于东安路130号的学生宿舍区,宿舍管理员拒绝陌生人出入,20号楼内黄洋原来居住的寝室空无一人。
据该宿舍楼同学表示,黄洋寝室的其他室友已全部搬出,整栋宿舍楼只有部分寝室才有饮水机。
昨天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通报,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校方称涉事双方非竞争者记者了解到,刚考上博士生的黄洋,1985年生,四川自贡人。
涉嫌投毒者林某,广东汕头人,1986年生。
两人均为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
此事传出后,有消息称,被警方刑拘的室友林某因妒忌黄洋获得直升博士生的机会,而起意投毒。
昨天,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该说法,称受害人黄洋与嫌疑人林某在两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目前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学校方面也将全力配合警方的调查。
嫌疑人动机尚不明晰黄洋的导师告诉记者,黄洋是四川人,成绩一直很好,前不久刚以同届分数第一考取了五官科方向的博士,正在准备硕士论文的答辩,他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小黄是特困生,一直拿复旦大学的奖助金,多年来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还总是向家里寄钱。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指控:被告人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于2010年9月分别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相关医学硕士专业,并于2011年8月起共同住宿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20宿舍楼421室(以下简称“421室”)后,林森浩因琐事与黄洋不和,竟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
2012年底,林森浩因个人原因不再继续报考博士研究生,黄洋则继续报考了博士研究生。
2013年3月中旬,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揭晓,黄洋名列前茅。
2013年3月底,林森浩决意采取投毒的方法杀害黄洋。
同年3月31日14时许,林森浩以取实验用品为名,从他人处取得钥匙后进入其曾实习过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11号楼二楼影像医学实验室204室,趁室内无人,取出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内随身带离。
当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回到其与黄洋共同住宿的421室,趁室内无人,将随身携带的上述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全部注入室内的饮水机中,随后将注射器和试剂瓶等物丢弃。
同年4月1日上午,林森浩与黄洋同在421室内,黄洋从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林森浩注入了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
之后,黄洋即发生呕吐,于当日中午至中山医院就诊,并于次日下午起留院治疗,随即因病情严重于4月3日被转至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此后,黄洋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仍于4月16日死亡。
经鉴定,黄洋符合生前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功能衰竭而死亡。
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均未供述上述投毒事实,直至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刑事传唤到案后,才逐步供述了上述投毒事实。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因琐事与被害人黄洋不和,竟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害黄洋并致黄洋死亡,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提请对林森浩依法予以严惩。
诉讼代理人认为,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林森浩到案后回避主观动机,没有悔罪表现,建议对林森浩依法予以严惩。
“复旦投毒案”二审开庭
#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称,自己投毒后曾经分两三次用漱口杯从盥洗室的水龙头接水倒进饮水机,是希望进行稀释。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身体出现不适,4月11日,警方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
4月16日,黄洋身亡,4月25日,上海黄浦区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黄洋的室友林森浩。
林森浩:我的同学黄洋就在宿舍里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边说边猛拍同学的肩膀,我看着他很得意的样子,当时就想,那我就整你一下,正好第二天去我以前实验的地方,也是之前听到有别人讲过,拿毒药搞同学的事情,当时就阴差阳错地做了这么一个事情。
林森浩说,黄洋中毒后,自己曾想过请求黄洋家的谅解,但是在得知黄洋的死讯后,头脑一片空白:
林森浩:我是到4月21号,从我律师口中才知道他死掉了,当时脑子里面“砰”的一下子,头脑空白,就什么事情不想了。
本来一直还想着,能不能和解,就是他父母能不能谅解我,得知他死了,就不这么想了。
今年2月18号,案件一审宣判,林森浩因故意杀害室友黄洋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毒杀室友作者:来源:《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3年第07期复旦大学“N-二甲基亚硝胺”投毒案: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
晚10点多的时候,黄洋开始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
导师和同学马上把他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当时医院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给予输液治疗。
4月2日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去看急诊,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
4月3日,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
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成了肝功能的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一时依然难以判断,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4月9日,事件出现重要进展,黄洋的中毒终于确定毒源,为室友投毒所致。
4月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去世。
黄洋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震撼之余,有网友纷纷调侃:感谢室友不杀之恩。
同时也让不少人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两起高校投毒事件。
北京大学“铊”投毒案: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
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
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
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做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
常宇庆从网上搜索到销售硝酸铊的信息,假冒同学王某的名字多次与卖家联系。
5月28日,常庆宇收到卖家寄来的230克硝酸铊晶体。
5月29日,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毫升,致使他们中毒。
发生铊中毒后,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
为什么这些案件均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且多为优秀的学生?下面海岚(资深教育专家)的分析也许会给为人父母的你带来一些启发。
复旦投毒案一.案件背景2013年11月27日,林森浩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上承认投毒行为,林森浩表示:在2013年3月29日自己与同学一起做实验,想起了上次实验中留下来的药品。
正好当天在宿舍,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到愚人节快到了,想做个节目整人。
林森浩当时看黄洋笑得很得意,又想起曾听说其他学校也有过用毒来整人的事,就在心里暗想先投毒“整”黄洋,而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让他难受些。
然而根据警方通报,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
二.调查分析毒物来源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有了“整”黄洋的想法后,于2013年3月31日找到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
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后,林森浩把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拿走。
当天下午5点多,林森浩返回寝室,同寝的黄洋和葛俊琦均不在,林森浩就把所有药液都倒进饮水机。
投毒剂量公诉机关认为,林森浩把至少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超致人死亡剂量10倍以上。
二甲基亚硝胺口服致死剂量为37mg/KG,黄洋体重应为60KG左右,所以理论致死剂量为2220mg,也就是2.22克。
根据百科,二甲基亚硝胺的密度为1.01 g/mL,按照林投毒的剂量50ml计算,总计投毒量为50.5克。
饮水机的水罐实际容量为19L,也就是19000克。
由于二甲基亚硝胺极易溶于水,可以视为完全混合,混合液体的毒物含量为2.658克/L。
所以即便是完全混合,只需口服835ml混合液体,就可达到致死剂量。
以上是完全依据理论数据进行的计算,而实际情况与理论是有所出入的。
其一,林是将药剂直接置于水槽内而非饮水机水瓶内,饮水机工作的原理是先出水槽内存水,再由水瓶内引入水至水槽备用。
故水槽内毒物无法与水瓶内存水发生混合,只能与水槽内备用水发生混合。
其二,如果只计算水槽内存水混合,那么饮水机出口端的含毒物混合水中,毒物含量应远高于理论中2.658克/升。
复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一审开庭复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一审开庭林森浩在法庭接受审判。
上海二中院供图11月27日9时30分,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林森浩被指控以投毒方式故意杀害室友黄洋,除去休庭时间,庭审持续了7个多小时,直至18时15分才结束,审判长宣布将择日宣判。
穿着一件迷彩马甲的林森浩被法警带到被告席上时,一脸冷漠,没什么表情。
一名旁听的同学感到很惊讶:“他太冷静了,也太可怕了。
”两个多月前,林森浩刚刚在看守所里度过自己的27岁生日。
本来,他应该在离家乡汕头很近的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工作,他的研究生室友黄洋应该继续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博士。
而现在,黄洋的遗体已经在殡仪馆躺了半年多,林森浩基本上没有可能再回到家乡了。
“我比较注重公平,黄洋就做不到”7个多小时的庭审中,有近5个小时用于公诉人举证以及被告人和辩护人质证,林森浩发言不多,大多数由其辩护律师代为发表意见。
控辩双方对公诉人出具的大量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无太多争议,公诉人提供的证据大致描述出林森浩从起意到实施投毒直至黄洋死亡的全过程。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起诉书指控,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学生,居住在同一寝室内。
林森浩因琐事与黄洋不和,逐渐对黄怀恨在心。
2013年3月底,林森浩决意采取投毒的方法杀害黄洋。
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从其实习过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得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当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剧毒化学品全部注入宿舍内的饮水机中。
4月1日上午,黄洋从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注入了剧毒化学品的饮用水。
之后,黄洋发生呕吐,去医院治疗。
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鉴定,黄洋符合生前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功能衰竭而死亡。
4月12日,林森浩经公安机关传唤到案后,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
对于公诉人的指控,林森浩表示,“对投毒的事实没有异议”,但是认为指控中“因琐事不合、决意杀害黄洋”不是事实。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
今年的4月16日,复旦大学的天子骄子黄洋被同学投毒而死,这件事要从今年的4月1号说起了。
4月1号黄洋的同学林某和黄洋因生活琐事让林某对黄洋不满,实验课后,林某在饮水机中投入了从实验室中偷偷拿来N-二甲基亚硝胺4月16日,黄洋因抢救无效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完全是因为几件不足挂齿的小事,我想:再怎么样不满也就打几下骂几下吧!不至于把自己的同学给杀了吧?可林某这样做了,他因为区区几件小事,把同学和自己的命都搭上去,要知道这可是要死刑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办法,林某只能绳之以法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定要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为一件小事而去伤害他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会宽容别人的心
Tips: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个体现。
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离不开平时对身边事物的观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勤快的练习,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复旦投毒学生被执行死刑,听听他最后向世界忏悔了什么那个杀死了同学的林森浩,“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投毒学生,今天被依法执行死刑。
林森浩在行刑前说,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能倒流,只有意识到这点大家对生命才会敬畏——可惜林森浩意识到生命可贵的代价是两条年轻的生命,两个破碎的家庭,以及全社会的惋惜遗憾。
林森浩的教训,能否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如何防止悲剧重演?两个生命的逝去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悲剧发生?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并于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去世。
黄洋,这个逝去的生命,在他同学眼里是这样的:他是独生子女,他挣到钱改善个人生活,送爸爸手机,送妈妈羽绒服。
黄洋的父亲黄国强说:“他读书8年没让家里花一分钱,他赚了钱我们也不许他寄回来,不想给他添负担。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森浩。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今天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这个夺走同学生命的林森浩,也曾被同学这样描述:林森浩的母亲患有心脏病,林森浩就想让她过上舒坦日子。
从家乡到上海求学,林森浩需要先坐40多分钟的汽车到汕头,然后4个小时路程到厦门,最后买一张8小时的火车站票。
林森浩挣到钱,首先想到的就是节省下来,寄给父母。
行刑之前,林森浩与父亲林尊耀等亲属进行了会见,这是他与亲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复旦投毒案:一个是找死,一个是作死!2015年12月14日08:05 阅读1591原创老九沸沸扬扬近三年的复旦投毒案终于尘埃落定,林森浩昨天被执行了死刑。
林家和黄家的遭遇都让人扼腕长叹,这两个孩子都太可惜了,这两家都值得同情。
今天我想谈谈,我们的孩子能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直说就是:你会不会也遭人恨?你会不会也有被毒死的可能?我觉得今天谈这个对广大九友是有重大意义的,善莫大焉。
最难搞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与客户,不是与外人,而是日常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身边人!如果你也正在经受着人际关系的困扰,那么建议你细细品读本文。
别都把别人得罪死了你还在那儿傻乐呢。
“不懂别人”带来的杀身大祸问题的关键就是:黄洋是怎么“作死”的?黄洋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同屋同学林森浩忍无可忍决心下毒?也就是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烈的结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预防?这个问题不弄清楚,那么,从朱令到黄洋,从马加爵到林森浩,还会……这绝不是杞人忧天。
因为你不懂别人,你可能是无心的,但你惹人烦了,招人恨了。
与人相处,如果你不具备足够的正能量,引领身边人共同成长、成熟,那就别惹人烦,别招人恨!这是起码的体谅和尊重。
否则,轻则被疏远,进而生怨恨,重则演变到决裂。
碰上下毒的林森浩,算你倒霉。
可怕的是:你竟然不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你竟然对你给别人的伤害一无觉知。
这才是最要命的!!大标题说“林森浩是找死,黄洋是作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复旦投毒案的背后,其实是黄洋和林森浩之间两种性格的激烈冲突。
两个室友,都是博士,都特优秀,之所以会上演如此悲剧,从“相互看不惯”一步一步发展到杀人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内在根源就是性格冲突,再加上情绪能量的推动。
先看他俩的面相,体会一下他俩性格的差异。
左边是投毒的凶手林森浩,右边就是被毒死的黄洋:是不是一个偏冷、偏硬、偏内向,一个偏热、偏软、偏外向?这都是对他二人外在气场的感受。
要搞清楚性格冲突的本质,还需要探查清楚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搞清楚他们两位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罪犯林森浩11 日被执行死刑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11 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据悉,行刑之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安排林森浩与其父亲林尊耀等亲属进行了会见。
11 日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2013 年4 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件,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经侦查确认投毒者系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
本案因发生于大学校园等原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4 年2 月18 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
2015 年1 月8 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2013 年3 月31 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从他人处借得钥匙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 号楼204 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出其于2011 年参与医学动物实验后存放于此处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
当日17 时50 分许,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 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将试剂瓶等物装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丢弃于宿舍楼外的垃圾桶内。
4 月1 日9 时许,黄洋在421 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即于当日中午到中山医。
复旦177学生为“投毒案”被告人求情:给条生路社会万象法制晚报[微博]2014-05-07 12:53我要分享181132月18日,林森浩在上海市二中院等待一审宣判。
随后,法官宣布了死刑判决。
新华社记者裴鑫摄法制晚报讯(记者温如军)日前,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之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
建议给被告人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今年2月18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作为二中院的上级法院,上海市高院将开庭审理林森浩上诉案。
复旦投毒案进入二审程序。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通过多种渠道拿到了这封由复旦大学177名同学联合签名的“请求信”,177名学子表示,希望国家、社会、法院综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给林森浩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多位律师及专家则表示,“请求信”对二审量刑的影响可能性不大。
上书 177学子为林森浩求“免死”“我们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我们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立即执行。
”请求信写道,林森浩投毒,导致同学黄洋死亡,其罪严重,后果惨重。
林本人必须痛彻心扉地忏悔,如果得以生存,应以一切办法为受害者父母尽孝、赎罪。
“我校老师学生对受害同学黄洋的死,极为难过、极为悲痛、极为同情。
”记者看到,在这封177名同学联名的请求信中,此处用了3次“极为”。
请求信还显示,全校师生,很多为黄洋的父母捐了款,表达惋惜的同时,“让全社会从中汲取教训,绝对不能再发生此事。
”177名同学恳切表示,“我们愿意代黄洋尽孝,尽一切力量帮助他的父母。
”知情人士、上海著名律师严义明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封“请求信”是由复旦大学一教授发起的,177名学生自愿联合签名后,直接寄往上海市高院。
昨日,《法制晚报》记者联系到了参与“上书”全程的复旦大学同学。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复旦投毒案死者父亲拒绝接受学生联名求情信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2月18日,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
一审判决之后,复旦177名学生签署请求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立即执行。
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并不接受请求信的内容。
上海知名律师严义明认为,并不能确定请求信能否影响二审判决结果。
学生自愿草拟命令信参与起草《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的复旦学生吴先生介绍,作为法学院的研究生,他一直关注着“复旦投毒案”。
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后,他就考虑到是否判刑过重,跟多位同学和老师交流之后,他们想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向法院表达自己的意见。
据介绍,一位教授和学生一起草拟了命令信,至宿舍和教室内跟同学交流,征询自愿亲笔签名。
由于随机性很大,亲笔签名的177名学生源自各个系院,但主要分散在法学院和林森浩所就读于的医学院。
3月31日,复旦学生将命令信轻易寄到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后获得了法院答复。
4月20日,部分学生又向法院提交了一封“声明书”,说明“命令信”就是学生真实意愿的抒发,期望法院聆听其心声,考量其主张。
吴先生说,请求信中,同学们认为林森浩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林森浩在学校做了一些好事,不是一个凶残的人,从情理上讲,希望能给他一次机会重新做人,请求法院不要判其死刑立即执行。
同学们表示愿意代黄洋尽孝,尽一切力量帮助其父母。
“我们也不想干扰法院的判决,但是希望能从情理上讲减轻对林森浩的判决”,希望法院能够慎重判决死刑,尽量减少死刑的用刑。
另一位亲笔签名的学生指出,从人情的角度来说,黄洋的返回已经使他们非常疼,他们不敢再丧失林森浩,“我们无法为了惩罚一个人而必须褫夺他的生命”。
父亲不接受请求信内容据成都全系列搜寻新闻网消息,获知177名复旦学生联署上奏后,黄洋的父亲黄国强则表示,这就是林森浩的辩护律师实行的一种方式,不拒绝接受这封信的内容。
他说道,学生们在信中说道愿代黄洋不孝,只不过就是再加了一种方式期望免去林森浩有罪。
复旦投毒案始末:被毒死的青春新闻背景:在毒死室友黄洋7个月后,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站在了被告席上。
法庭上,林森浩一身灰色囚服,神情冷静,首次公开讲述这桩离奇案件的具体动机和细节。
而在距上海约两千公里的四川自贡,28岁的黄洋仍躺在冰冷的殡仪馆里。
黄父称,只有在凶手受到应有惩罚后,才会让孩子入土为安。
这个在下岗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曾是黄家最大的骄傲:20岁考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5岁转临床医学并获直研机会,去世前,他还在读博、就业、创业中纠结,并最终选择了前者。
家贫不掩志,业精不倨傲。
他曾在获得直研资格后吐露心声:“我来自四川一个小县城,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了大笔钱。
我动过放弃直研出去工作的念头。
是老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我决定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
”但他无法再走下去了。
2013年4月16日15时23分,被室友投毒的黄洋,在经过15天的抢救后,终因多脏器衰竭而遗憾离世。
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
他喝了一口饮水机里的水 4月1日早上,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感觉味道有些古怪,自然以为是过期了。
心性善良的他,担心同学和他一样误喝了过期水,便把水倒掉并清洗干净了饮水机。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口水里,隐藏着致命毒药。
除了林森浩。
在11月27日的庭审中,林森浩回忆,当时听到黄洋用勺子清洗水杯的声音,知道黄倒水了。
此前,他已经把毒物放进了这台饮水机的水槽里。
林森浩担心被发现。
毒物为黄色液体,气味也比较浓。
他甚至听到了黄呕吐咳嗽的声音。
害怕黄发现异常,他选择继续躺在床上,一个同学的电话“拯救”了他,他随即离开宿舍,避免和黄洋对话。
当日晚10点多,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及发烧症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步诊断以为他吃坏了东西,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进行输液治疗。
4月2日,黄洋症状却并未好转,手和脸都肿了起来。
医学专业的同学见此情景都感觉到,这肯定非吃坏了肠胃那么简单。
4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6楼第一会议室,有一个人缺席。
缺席者是黄洋。
他本应该在这个晴好的初夏早晨,坐到这个会议室里,参加博士研究生复试。
在将近一个月前,黄洋参加了初试并顺利通过。
顺利几乎来得没有任何意外。
黄洋的专业成绩不仅受到同学认可,导师更对黄洋赞誉有加。
但一杯清澈透明的饮用水,改变了黄洋整个生命轨迹。
数月以来,被师友均笃定认为将稳进博士研修的黄洋,尚需为完成一篇漂亮的硕士毕业论文而继续努力。
4月1日,按照黄洋的日程表,他会前往学校图书馆,为他的论文润色。
“时间不够,”勤奋的黄洋此前对身边同学说,“我的研究实验还没做完,论文也没写完。
”那个中毒的早晨那是个阴霾的清晨。
黄洋起床,打开寝室的饮水机,喝了一小杯水。
黄洋立即觉得味怪,便将饮水迅速吐出,但剩余的部分有毒水,已径直被咽了下去。
毒物并没有立刻发挥作用。
直到黄洋来到图书馆,最开始的呕吐方才出现。
中午,黄洋独自步行前往距离学校仅一街之隔的中山医院就诊。
当日,他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医生为他开出了抗感染及解痉的处方。
黄洋的同校学弟莫慈(化名)在当天中午接到了黄的电话。
“他说感觉不舒服,要打针,希望我过去看他。
”莫慈回忆。
大约下午两点,莫慈赶到点滴室。
彼时,黄洋正在接受头孢滴注,手呈惨白色。
在有暖气的注射室里,黄洋持续向莫慈抱怨身体很冷,因为体感难受,黄洋一度还像个负气的小孩子,对莫慈说,不想再打针了,要回学校。
迅速爬升的体温摧毁了黄洋坚持回校的念头。
下午4点,黄洋的体温攀升至39.3度,坚持不愿打退烧针、吃退烧药的他终于松口,对医生表示愿意接受打退烧针。
对于突如其来的病痛,黄洋在当日就已对莫慈说,他怀疑清晨喝下的那杯怪味的水,可能就是突发急病的原因。
莫慈说,在当日黄洋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时,医生即已由黄洋的主诉推测,寝室饮水机内的桶装水可能因置放日久,细菌滋生而引发食物中毒。
当日,N-二甲基亚硝胺远未进入任何人的视线。
黄洋、莫慈和医生均推断,导致黄出现病症的原因是饮用水内可能滋生的细菌。
在众多被考虑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当时嫌疑较大。
这是一种常见的细菌,由其引发的感染会导致患者剧烈呕吐。
但看似对症下药的处方并没有缓解病情。
黄洋的病历显示,在4月1日完成所有注射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
第二天早晨,黄洋仍呕吐、发热,并感到腹部隐痛。
当日,黄洋第一次接受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查。
结果显示,这两大项内的数个重要指标均不在正常值内。
黄洋开始接受保肝及输血治疗。
病情随后急剧恶化。
3日,黄洋的血小板开始减少,被送入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7日,鼻孔出血;8日,陷入昏迷。
在此期间,治疗团队不断尝试确定引发黄洋肝功能重度损伤的毒素来源,直至9日,黄洋的一位师兄收到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经过院方及师生努力,最后发现引发黄洋中毒的是N-二甲基亚硝胺。
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方明对媒体说,学校和中山医院曾组织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试图寻找黄洋的病因,但一直未能完全确诊,最后想到提请警方介入调查。
11日,在饮水机弯管的残余饮用水中,警方确认找到了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黄洋的室友进入警方排查视线。
一个“有点悲观倾向”的人15日晚间,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告称,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沐(化名)存在下毒嫌疑。
黄洋的寝室位于医学院20号寝室楼背阴的四层。
寝室本可供四名学生入住,但在2010年黄洋开始就读研究生后,这个寝室一直仅住有三名学生。
由于一位上海籍的学生经常回家,寝室实际上仅有黄洋及林沐日常居住。
林沐正是目前被警方认为具有重大作案嫌疑的黄洋室友。
2010年,这位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潮汕小伙,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部。
由于医学科室甚多,在医学院研究生部,寝室室友各自拥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情况极为正常。
黄洋在研究生阶段的方向是耳鼻喉科,而林沐则主攻超声科。
在科研方面,林沐的成绩并不逊于黄洋。
201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青年论文论坛上,林沐的一篇文献被评为优秀论文。
第二年,在新一次的会议上,林沐又作为嘉宾在青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两段青春的悲剧交集?《东方早报》引述林沐高中同学小吴的话称,林在中学时期“性格比较安静,不过待人真诚,挺聪明,是一个和善的人”,但有时候“脾气确实有点古怪”。
林沐的近照显示,他有着高颧骨、剑形浓眉、戴眼镜的青年形象。
然而即便是去旅游,林沐出现在照片里的表情,大多数仍显严肃。
“那些良心被狗吃了一大半,不分轻重乱开检查,乱开药的医生,通通他妈的不得好死!”这是一条由林沐发布于2009年6月的签名,目前仍被记录在他的空间里。
彼时,林正在中山大学本科就读。
在医学专门论坛丁香园,林沐针对如何防止医院暴力的帖子回复:“对待迷茫的患者的疑问要耐心,再忙也得平静下来解释。
对于专门找事的就不能手软,该出手时就出手。
”林沐对自己的情绪状况也曾有过不满。
“周围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我的状况却像天气,反复无常——像个神经病。
”在复旦读研的第二个学期末,林沐发表日志,这么写道,“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喜言辞,不善言辞……我想,我是个有点悲观倾向的人。
这种悲观倾向会在不恰当的时刻提醒我事情的不确定性,让我动摇、害怕、继而放弃。
”即便在这篇日志里,林沐把自己称为“怪人”,他仍寄语说,“要成为一个简单的人,要乐观,要自信”。
一次悲剧的交集?在莫慈看来,黄洋、林沐等三人组成的寝室关系看起来“挺好的”。
外人已无法从黄、林口中听到他们对彼此的评价。
不过在去年底,林沐在微博上曾经透露他对黄洋的称呼是——“黄屌丝”。
“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屌丝的呼噜声。
”林沐说。
外人也已很难确认,“黄屌丝”究竟是寝室好友间的一个玩笑,抑或是暗藏玄机的一种嘲讽。
黄洋的家境确实不好。
他曾在演讲中提到,其来自四川一个普通的小县城,父母在上高中那年就双双下岗,母亲还体弱多病,光医疗费用已经让家里欠下了一大笔钱。
不过刻苦的黄洋在本硕阶段的成绩有目共睹。
然而由于家境的原因,黄洋对于继续攻读博士的选择曾有过两次反复。
2012年,黄洋的成绩实际上足以让他获得直升博士的资格,但他却选择放弃。
莫慈回忆,黄洋当时并未想过考博,对他来说,医生这份工作责任重大,他觉得自己承担不起,他想要去公司。
“作为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赛扶团队的前任领队,黄洋的领导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莫慈说,“无奈黄洋因事耽搁而错过了公司的招聘季,最后在2012年底才决定考博。
”莫慈强调,黄洋和林沐的专业和就读的医院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在获取博士就读资格的问题上,根本不会有利益冲突。
官方尚未披露林沐涉嫌毒害黄洋的原因。
本报记者则从一位接受过警方调查笔录的黄洋同学处获悉,林沐已对警方供述了毒害黄洋的动机,但警方对动机的核实尚在进行中。
更多的人则在网上呼吁,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要“重证据,轻口供”,不轻易给嫌疑人下判断,并由律师及时介入。
莫慈则告诉本报,4月1日,在结束陪同黄洋并返回医院的途中,他曾见过林沐。
而那天下午,林沐正前往就读中的中山医院。
“我当时告诉林,黄洋患病打了针,现在在寝室,希望他回寝室后能帮忙照顾一下,”莫慈说,“林则对黄洋患病表示同情。
”莫慈说,黄洋直到去世前,都不知道他的病是因为被下毒。
治疗期间,他还曾请超声波专业的林沐为他做B超检查。
黄洋曾对康复很乐观。
大约在4月3日,黄洋打电话给复旦“圆梦墨脱”志愿者项目的负责人小高,说自己食物中毒,等痊愈后还会参与到志愿者的工作中去。
2010年,黄洋曾作为志愿者远赴西藏墨脱支教。
而今年暑假,黄洋本计划带队再度前往墨脱,而前期的准备工作,黄洋一直亲力亲为。
林沐在黄洋发病期间,也显得并不慌张。
黄洋入院治疗后,莫慈和同学在探视返回途中偶遇林沐。
据莫慈回忆,当时林还与同学一起讨论黄的病情。
4月3日,黄洋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当晚,林沐则观看了同学推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影片讲述一个台湾青年因情侣猝死而走向犯罪道路。
“它有在抨击女人是祸水吗?”林沐发表了简短的观后感。
8日,黄洋病重陷入昏迷。
而林沐则在当天凌晨发布了被警方带走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这是林沐在社交网络上第一次对医生这个职业表达负面情绪。
四年前,他曾在《内科学》扉页写下这么一句话:“我热爱医学,立志献身医学事业,为祖国医学发展与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就在将要踏进复旦校园前夕的暑假里,林沐在空间写下:“要有一种执着:骂粗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武力”。
他的朋友打着哈哈开玩笑评论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能解决你。
”“我知道还有一条: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林沐回复到。
“你那么瘦,打得过人家么?”另一个朋友问。
林沐没有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