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内斜视怎样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急性共同性斜视为发病较突然的双眼视轴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复视,斜视角在各方向都相等,无眼外肌麻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好发于5岁以后或年长儿童,突然发生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伴有复视,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复像距离在各方面相等,眼球运动正常。
有一定的双眼视。
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成年人较少见,常继发于脑部疾患。
二病因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三临床表现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发病突然,先有复视,后发生内斜,或二者同时发生。
(2)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各方向距离相等。
复像距离看远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离复像消失,复视在主觉上多能耐受。
(3)斜视可表现为内隐斜、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内斜视度10~45△。
(4)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好,无眼外肌麻痹体征。
(5)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大部分有同时视及一定范围的融合力,约有一半病人有立体视,最好者可达30″。
(6)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
常继发于脑部疾患,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1)突然感觉复视和外斜视斜视度在15~40△,呈恒定性。
(2)辐辏功能不足但双眼水平同向运动正常。
(3)双眼视功能正常有明显交叉复视。
(4)眼电图(EOG)检查显示平衡跟踪冲动化。
(5)有时可有双眼上下同向运动障碍可出现瞳孔异常和眼球震颤。
(6)可有脑肿瘤切除术史外伤施行的开颅术史,蝮蛇咬伤,糖尿病引起的脑病及脑血管障碍等病史。
四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应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脑部疾患,明确病因。
五诊断诊断标准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对于年龄较大能叙述复视症状的儿童,成年人或老年人的间歇性复视并伴有恒定性内斜者,应仔细检查各方向的复像距离以及眼球运动情况,用同视机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和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脑部疾患,如具备上述特征即可诊断为本征,但应与展神经麻痹,辐辏痉挛进行鉴别。
共同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概述: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可以出现在1岁内。
有些患者可有混合因素所引起。
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
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3)少数患者在10岁后斜视有自愈趋势。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1)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2)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少,看远减少明显,看近仍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
诊断要点:1.屈光型调节型内斜视(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3)散瞳或戴镜可以矫正眼位。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3)散瞳或戴镜斜视度数减少。
3. 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根据临床特点可以诊断。
4. 混合性调节内斜视(1)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少,提示有屈光性调节因素。
(2)戴镜后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说明有高AC/A因素。
治疗法案及原则: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2)全屈光处方戴镜。
(3)此类斜视不应当采取手术矫正。
(4)一般每年重新验光一次,根据屈光变化决定是否调换眼镜,需要时可以提前验光。
(5)调换眼镜时应满足视力和眼位正常。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一、隐斜视二、内斜视(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4.周期性内斜视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三)继发性内斜视1.外斜视手术后2.知觉性内斜视(四)非共同性内斜视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三、外斜视(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急性共同性斜视急性共同性斜视为发病比较忽然的两眼视轴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复视,无眼外肌麻痹,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
多发生于年龄较大儿童或者成年人甚至老人,发病日期比较明确。
临床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常见,急性共同性外斜视少见。
病因:1.融合功能失调因精神或者心理、环境等因素,破坏了两眼眼外肌的平衡,导致外融合力减弱,不足以克服内隐斜,致使内隐斜变成间歇性或者恒定性内斜视。
如在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盖一眼后或者一眼因患病或者受伤后失去视力者可能引起急性内斜视。
而Bielschowsky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则认为和近视有关,未经矫正的近视眼阅读时离书比较近引起内直肌张力增多,外融合力不能控制内直肌的张力,同时另外一种代偿性的、平时用以克服内隐斜使辐辏松弛的神经支配力量减少,所以引起内斜视。
道理相同,因为内融合力失调,不能克服外隐斜,导致外直肌的张力增加以致表现为间歇性外斜视或者恒定性外斜视。
2.中枢神经系统病患因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偶伴中枢系统肿瘤,凡有眼球震颤与经适当的外科手术或者戴镜后斜视不能矫正的ACS患者要及时进行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或者误诊。
关于脑瘤引起该病的机制还不清楚。
3.急性共同性外斜视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成/人比较少见。
其发病除遮盖引起外,多和脑部疾病或者手术有一定的关系。
融合功能破坏使原有的外隐斜变为恒定性外斜视,出现辐辏不足和水平交叉性复视,并且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眼球震颤与瞳孔异常等。
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发病骤急,复视和内斜先后或者同时发生。
2.斜视可表现为内隐斜或者间歇性内斜视、恒定性内斜视,斜视度10度至45度。
3.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好,无眼外肌麻痹体征。
4.复视像检查水平同侧复视,物像分离各方向相等,但是看远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离复视消失。
复视在主觉上多能耐受。
5.同视机检查具有一定的两眼单视功能,大多数患者有同时视和一定范围的融合力,约有一半患者有立体视。
共同性内斜视_ Gong Tong Xing Nei Xie Shi一概述共同性内斜视是指双眼视轴分别,眼外肌其神经支配的无器质性病变,在各个方向,不论何眼为凝视眼其偏斜度均相等。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分为调整性及非调整性两大类。
调整性内斜视分屈光性及非屈光性(高AC/A)两种。
二病因1.屈光性调整性内斜视是由于有未被矫正的远视合并有融合性散开幅度不正常。
患者是否产生内斜不仅取决于远视的量,也取决于融合性散开的储备力。
假如融合储备力超过调整性集合,则两眼保持正位,否则即呈内斜。
2.高AC/A调整性内斜视在调整性内斜视,由于AC/A比值高,所以每调整一个屈光度时,产生过多的调整性集合,由于过多的调整性集合,影响了融合储备力,患者表现为内斜视。
三临床表现1.屈光性调整性内斜视屈光性调整性内斜视多在2~3岁时发病。
开头时内斜为间歇性,可有临时性复视。
小儿可消失烦躁担心、易受激惹,并闭合一眼。
2~3日后斜视眼开头有抑制,即不再闭眼。
最终间歇性内斜视进展为恒定性内斜视,单眼凝视,斜视眼发生弱视。
屈光性调整内斜视,亦可合并其他眼肌特别,如垂直性偏斜及A-V征等。
2.高AC/A调整性内斜视应对患者做全面检查,用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测量看远及看近的斜视度,睫状肌麻痹检查,确定AC/A比值。
检查眼底以除外眼底病。
3.部分调整性内斜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部内斜视都是部分调整性内斜视。
因为赐予正球镜,都可使斜视度削减。
婴幼儿内斜视,其调整成分,通常是在2~3岁时最为明显,是发生调整性内斜视的高峰。
失代偿性调整性内斜视,是由于双侧内直肌肥厚或挛缩而引起。
不论其缘由如何,部分调整性内斜视,通常是恒定性,常常伴有抑制,特别视网膜对应及弱视。
四检查可做视力检查、眼底检查等。
五诊断1.发病无明显诱因。
起病初期有数月的不稳定期,有时消失斜视与复视,有时没有斜视与复视,斜视、复视的程度也是不稳定的,一般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
2.看远的斜视角度、复视程度大于看近的斜视角度、复视程度。
小儿斜视种类一、共同性斜视小儿的共同性斜视可有意思啦。
这是一种双眼视轴不互相平行,又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情况呢。
它还可以细分成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斜视哦。
内斜视就是我们常说的“斗鸡眼”,宝宝的一只眼睛或者两只眼睛会向内偏斜,看起来超级可爱又有点让人担心。
外斜视呢,就和内斜视相反啦,眼睛向外偏斜,就像在看旁边很有趣的东西一样。
垂直斜视相对少一些,就是眼睛一高一低的,像个小调皮在做怪脸呢。
这种共同性斜视啊,通常在小儿时期就会被发现,而且眼球运动基本没有什么限制,也就是说眼睛转动还是比较灵活的。
二、麻痹性斜视这麻痹性斜视就有点复杂咯。
它是因为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出现了问题,导致肌肉麻痹才出现的斜视。
就好比一个小机器人的某个零件坏了,不能正常工作了一样。
它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因为某些疾病,像脑部的一些疾病或者眼部周围神经受伤之类的引起的。
小儿如果得了麻痹性斜视,除了眼睛斜视之外,还常常会有复视的现象呢,就是看一个东西会看成两个。
而且眼睛运动也会受到限制,想往某个方向看的时候就不那么顺畅了,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
三、特殊类型斜视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斜视在小儿中也可能出现哦。
比如说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专业吧。
这种斜视的宝宝,眼睛的肌肉就像是被冻住了一样,肌肉发育有问题,整个眼睛的运动都很困难。
还有间歇性外斜视,这种斜视不是一直都有的,宝宝有时候看起来眼睛是正常的,有时候就会出现外斜视的情况,就像一个小开关,有时候开有时候关,很是神奇呢。
另外,还有一些和综合征相关的斜视,像唐氏综合征的宝宝可能会伴有斜视等眼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这些特殊宝宝的眼部健康啦。
共同性斜视概述:概述:共同性斜视(comitant strabismus)是指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度不随注视眼别不同和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的斜视,又称为共转性斜视。
另外临床上对肌肉或神经有轻度麻痹,日久肌肉间产生了代偿性变化,两眼尚能进行协调运动的斜视,以及斜视矫正术后的残留斜视,手术过矫所致斜视也归为共同性斜视的范围,称之为继发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多在幼儿期发病,此时正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斜视的发生,不仅有碍于外观,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幼儿的视觉发育。
如果是单眼恒定性斜视,则导致斜视眼视功能发育障碍,形成不同程度的弱视。
如果双眼交替斜视,两眼虽然可能有正常的单眼视力,但如不及时处理,则终生不能形成双眼单视。
这些视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上的不便,而且在心灵上也可造成严重创伤。
因此,应当早日发现,及时治疗。
有人认为斜视无大的妨碍,长大后再治,或者认为随着儿童年龄逐渐长大,斜视能自愈的看法和观点是错误的。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共同性斜视的发病率国外统计为1%~1.5%,国内统计斜视占儿童群体的1.3%,其中共同性斜视占80%以上。
总之,共同性斜视是一种多发性眼病。
病因:病因:共同性斜视的病因目前还未能彻底了解,形成共同性斜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某一斜视病人而言,也可能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解剖因素眼外肌先天发育异常、眼外肌附着位置异常、肌肉鞘膜异常、眼球筋膜与眼眶发育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引起眼外肌力量不均衡,继而导致眼位的异常。
由于这种异常是很轻微的,肌肉间日久产生调整和代偿性变化,逐渐表现为共同性斜视。
国内有人测量共同性斜视病人的眼外肌附着位置时发现,内斜视病人的内直肌比外斜视病人的内直肌的附着位置更靠近角膜缘。
而外直肌的附着位置更远离角膜缘,内斜度数越大,内直肌的附着位置距角膜缘越近。
外斜视病人的内直肌的附着位置距角膜缘远,且外斜角度越大,内直肌附着位置距角膜缘越远。
共同性斜视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屈光不正、视力不良、弱视、斜眼抑制、复视、交叉注视、斜视1.眼位偏斜眼位偏斜(deviationofeyeposition)即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就偏离目标。
共同性斜视的眼位偏斜方向以水平偏斜多见,单纯的垂直偏斜者少见,有的可合并垂直偏斜。
如有的内斜病人当眼球内转时出现上斜,此种垂直偏斜并非完全是由于眼外肌麻痹所致,而往往是由于下斜肌较上斜肌肥厚并力量过强,当眼球内转时,下斜肌力量强于上斜肌而导致眼球上转所致。
共同性斜视的眼位偏斜可以是单眼性的,即眼位偏斜经常固定在一眼上。
也可以是双眼交替性的,即有时右眼偏斜,左眼注视;有时左眼偏斜,右眼注视。
但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
通常把健眼注视目标时斜眼的偏斜角称为第一斜视角;而斜眼注视目标时,健眼的偏斜角称为第二斜视角。
共同性斜视的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这一点与非共同性斜视不同。
由于共同性斜视时眼外肌与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无明显损伤,因而眼球运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眼球向各方位注视时,眼位偏斜度大致相同,而且用任何一眼作注视眼时,另一眼的偏斜度都大致相同。
但在A-V型斜视患者及继发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可表现出某一眼外肌轻度的力量增强或减弱。
如内斜病人可表现出轻度外转不足与内转增强的现象。
A-V型斜视向上注视与向下注视时水平偏斜度出现较明显差异,其主要是由于水平或垂直肌肉力量过强或不足所致。
一眼注视目标,另眼偏斜。
就是说用用左眼注视时,斜度就集中在右眼上;右眼注视时,斜度就集中在左眼上,并且斜度都是相同的。
即用健眼注视目标,斜视眼的偏斜角(第一斜视角)与用斜视眼注视目标,健眼的偏斜角(第二斜视角)相等。
眼球运动无障碍,两眼向各个方向转动时偏斜的程度保持不变。
但在某些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下,如在沉睡、麻醉或使用调节集合等不同情况时,其斜度可能有所不同。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因容貌关系而就医。
共同性内斜视的分类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在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 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多为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天津254医院眼科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
(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