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教版化学九下《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常见性质;2.掌握常见酸和碱的名称和化学式;3.能够进行酸碱的简单鉴别。
二、教学内容1.酸的定义及常见性质;2.碱的定义及常见性质;3.常见的酸和碱的名称和化学式;4.酸碱的简单鉴别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 (5分钟)•引入话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酸和碱,你们有遇到过吗?”•引导学生回答并谈一谈自己的经历。
2. 探究酸和碱的定义及常见性质 (15分钟)•分别让学生观察以下实验现象:–实验一:向酸性溶液中加入蓝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实验二:向碱性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颜色变红。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总结出酸和碱的共同点和区别。
2.1 酸的定义及常见性质•询问学生对酸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酸的定义,并进行讲解。
•介绍酸的性质,如酸味、导电性、与金属的反应等。
2.2 碱的定义及常见性质•询问学生对碱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碱的定义,并进行讲解。
•介绍碱的性质,如苦味、导电性、与酸的中和反应等。
3. 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名称和化学式 (20分钟)•给出常见的酸和碱的名称,让学生根据名称写出相应的化学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的查找,查找并补充其他常见酸和碱的名称和化学式。
4. 进行酸碱的简单鉴别 (15分钟)•引导学生提出酸碱的鉴别方法,并进行讨论;•分年级两组,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分别利用红、蓝石蕊试纸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行鉴别;–实验二:分别利用蓝、红石蕊试纸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行鉴别。
•学生观察结果,总结不同试纸对酸碱的鉴别效果。
5. 小结与评价 (10分钟)•学生回答小结问题:“酸和碱的定义是什么?常见的酸和碱有哪些?酸和碱如何进行简单鉴别?”•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提醒学生巩固复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酸和碱的思考,并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讲解。
2019最新人教版化学九下《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懂得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常识。
★★基础梳理一、酸碱指示剂:1、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2、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3、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想一想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的一定是酸性溶液吗?提示:不一定。
中性溶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如食盐溶液等。
二、常见的酸: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相当于稀释)。
(3)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2.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常做干燥剂。
(2)腐蚀性(脱水性)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等(均含有C、H、O等元素)物质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若不小心将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浓硫酸的稀释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
(注: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①加速溶解②散热。
)三、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金属 + 酸 ==盐 + 氢气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H2SO4 + Mg ==MgSO4 + H2↑ 2HCl + Mg == MgCl2+ H2↑现象: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基本定义和性质;2.掌握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实验识别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酸和碱的性质和实验识别方法;3.常见的酸和碱。
三、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基本定义和性质;2.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实验识别方法。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酸和碱的性质;2.概念导入法: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酸和碱的思考;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酸和碱的性质和实验识别方法。
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比如酸雨对环境的影响、肥皂中碱的作用等,激发学生对酸和碱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概念解释(10分钟)1.定义酸和碱:酸是指含有H+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含有OH-离子的化合物;2.酸和碱的性质:酸味酸,酸溶液通常呈酸性;碱味苦,碱溶液通常呈碱性;3.酸和碱的实验识别方法:使用天然指示剂或酸碱指示剂,如红色和蓝色石蕊试纸。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和实验识别方法;2.实验一:使用红色和蓝色石蕊试纸测试不同物质的酸碱性;3.实验二:使用天然指示剂,如红蓝红菜汤、黄绿青葱汁等,观察变化并归纳总结;4.实验三:观察酸和碱的颜色和气味特征。
第四步: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归纳总结酸和碱的性质和实验识别方法,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第五步:拓展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酸和碱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小结,强调酸和碱的重要性和应用。
1.观察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2.收集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归纳总结和思维发散;3.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究和应用。
七、板书设计•酸:含有H+离子的化合物,酸味酸,酸性溶液;•碱:含有OH-离子的化合物,碱味苦,碱性溶液;•实验识别方法:红色、蓝色石蕊试纸、天然指示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酸和碱的常见特征;3.了解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2.酸和碱的常见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2.教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酸性物质和一张碱性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种物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你们平时怎么区分酸和碱?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5分钟)(1)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介绍酸的定义:酸指的是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它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然后介绍碱的定义:碱指的是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它有碱味,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是如何产生离子的,为什么会有酸碱味道以及石蕊试纸的变化。
(2)酸和碱的常见特征•酸的特征:酸有酸味,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具有导电性。
•碱的特征:碱有碱味,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具有导电性。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组织实验演示,将几种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与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接触,观察试纸的变化,同时进行PH试纸的测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加深对酸和碱的特征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就刚才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酸和碱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会产生什么物质?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食品和洗涤用品中酸碱性成分的使用。
6.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知识,字数至少200字。
五、板书设计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酸的定义: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有酸味,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的定义: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有碱味,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酸的特征:酸味,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导电性碱的特征:碱味,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导电性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和拓展应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酸和碱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性质。
2. 难点:酸和碱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试管、滴管等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常见的酸和碱。
那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和碱呀?
生:醋是酸吧,还有那个石灰水好像是碱。
师:对啦,非常好。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它们的性质。
首先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
(开始进行实验操作)大家看,我把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有什么变化呀?
生:盐酸里变红了,氢氧化钠里变蓝了。
师:很好,那酚酞试液呢?(继续实验)
生:氢氧化钠里变红了,盐酸里没变化。
师:这就是酸和碱的一个重要性质哦。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生:不太清楚。
师:这是因为酸和碱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研究一下。
(引导学生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常见的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一些性质。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实验操作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常见的酸和碱【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难点】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环节一:慧眼识酸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花的种类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玫瑰粉红色粉红色粉红色万寿菊黄色黄色黄色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
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酸和碱,以及常见的酸和碱的特点;2.掌握常见的酸和碱的常用名称和化学式;3.了解酸和碱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1.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的名称和性质;2.掌握酸和碱的常用化学式;3.理解酸碱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定义;2.了解酸和碱的化学式和常用名称;3.掌握酸碱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酸性和碱性物质、试剂、试管、移液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进行导入,比如:我们平时常吃的柠檬、葡萄、苹果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呢?2. 引入新知识(10分钟)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物质进行讲解,介绍常见的酸和碱,并将其常用名称和化学式呈现在课件中,如下:•酸性物质:柠檬酸(C6H8O7)、硫酸(H2SO4)、盐酸(HCl)等;•碱性物质: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氨水(NH3)等。
3. 核心概念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简要介绍酸和碱的性质和定义,如下:•酸: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有酸性味道,能够腐蚀金属;•碱: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有苦碱味,能和酸中和。
4. 动手实验(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合理选择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酸和碱的反应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1.将酸性物质(如柠檬酸)和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分别溶解在水中,制备酸性和碱性溶液;2.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分别倒入不同的试管中;3.逐滴加入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观察其颜色变化、气体释放等反应现象;4.记录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酸和碱的特点。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介绍酸和碱的应用领域,如下:•酸的应用:酸可以用于制造化肥、肥皂、饮料等;•碱的应用:碱可以用于制造肥皂、玻璃、肥料等。
6. 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2019最新人教版化学九下《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懂得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常识。
★★基础梳理一、酸碱指示剂:1、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2、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3、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想一想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的一定是酸性溶液吗?提示:不一定。
中性溶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如食盐溶液等。
二、常见的酸: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相当于稀释)。
(3)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2.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常做干燥剂。
(2)腐蚀性(脱水性)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等(均含有C、H、O等元素)物质中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若不小心将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浓硫酸的稀释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
(注: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①加速溶解②散热。
)三、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金属 + 酸 ==盐 + 氢气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H2SO4 + Mg ==MgSO4 + H2↑ 2HCl + Mg == MgCl2+ H2↑现象: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
H2SO4 + Zn ==ZnSO4 + H2↑ 2HCl + Zn == ZnCl2+ H2↑现象:反应较快,有大量气泡产生。
H2SO4 + Fe ==FeSO4 + H2↑ 2HCl + Fe == FeCl2+ H2↑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有气泡产生。
(3)金属氧化物 + 酸==盐 + 水Fe2O3 +6HCl == 2FeCl3 + 3H2O(注FeCl3溶液:黄色)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CuO + 2HCl == CuCl2 + 2H2O(注CuCl2溶液:蓝色)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碱 + 酸 ==盐 + 水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 2NaOH ==Na2SO4 + 2H2O◇议一议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提示:不能。
铁锈除净后,露出里面的铁,铁会与酸反应而消耗。
★★★考点拓展及重点例析●考点拓展一、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变色的是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而不是酸或碱溶液。
酸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食盐、水等中性液体也不能使无色酚酞或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指示剂不只是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在酸、碱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的物质都可作指示剂;不溶性的物质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例1】(2009·温州中考)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纸花,分别喷洒下列液体,能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B. 稀盐酸C. 蒸馏水D. 食盐水【规范解答】选B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知识。
关键点: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成红色。
◇变式训练(2008·海南中考)以下是某化学探究的过程。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向NaOH 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1)提出问题: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呢?(2)查找资料:NaOH 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 2O 、 Na + 、OH — 和极少量的H + 。
(3)猜想:是大量的OH —使紫色石蕊试液蓝色。
(4)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①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 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 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论:原假设__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解析】①说明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②中氯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二者都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对照猜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色,只能是其中的氢氧根离子使得石蕊变色。
【答案】(4)①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②Na +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③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 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说明O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5)成立二、酸的化学性质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生成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2.酸与含Fe 元素的物质反应时,Fe 元素显示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单质Fe 发生置换反应时,在生成的化合物中Fe +2价。
如 H 2SO 4(稀) + Fe == Fe +2SO 4 + H 2↑(2)含Fe 元素的化合物发生化学时,在生成的化合中Fe 元素显示的化学价就是反应前Fe 元素的化学价。
如 Fe +32O 3 +6HCl (稀) == 2Fe +3Cl 3 + 3H 2O【例2】(2009·宁波中考)把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盐酸中,充发反应后过滤。
在滤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无现象。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不含铜B.滤渣可能是铜和铁的混合物C.滤液中含有FeCl 2和HClD.滤液中含有FeCl 2和CuCl 2【解析】选B 。
Fe 粉和CuO 分别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 2和CuCl 2,滤液中加入Fe 粉无现象,说明滤液中一定无剩余盐酸和CuCl 2,否则会有气泡和红色物质产生,说明生成的CuCl 2又被Fe 粉全部置换生成铜,故滤渣中一定有铜。
铁粉若过量,滤渣中还会有铁。
选项B 符合题意。
●重点拓展【例3】(2009·兰州中考)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
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 )A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B .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C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D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解析】选D 。
做题时要看清是选错误的。
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故D 错。
【例4】(2009·烟台中考)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选A 。
要使小气球鼓起来,需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瓶内应产生气体或原气体受热,石灰石和稀盐酸及镁和稀硫酸都能产生气体,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可产生热量,生石灰和水反应时也产生热量。
【例5】(2010黑龙江)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
在两只烧杯里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然后分别向左、右两端烧杯中加入质量相等的Fe 和金属A 。
有气体产生时,天平指针慢慢向左偏转(如图Ⅰ);指针偏转到一定角度后,又慢慢向右偏转;反应结束,天平指针指向右端(如图Ⅱ)。
则天平右端加入的金属A 可能是( )A .ZnB .MgC .CuD ..Al【解析】开始天平指针慢慢向左偏转说明金属A 比铁活泼,到一定角度后,又慢慢向右偏转,反应结束,天平指针指向右端(如图Ⅱ)。
说明质量相同的铁和金属A ,铁产生氢气的量多。
答案:A【例6】(2010湖北武汉)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完好)。
(1)打开止水夹a,可观察到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当试管中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时,夹紧止水夹,试管中有沉淀生成。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当打开止水夹时,酸液流下与铁粉混合可产生气体。
答案:(1)有气泡生成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2)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通过导管进入Ⅱ中,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生活中常见的酸有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可能含有酸的是( )①水果②食盐③食醋④糕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
很多水果中含有柠檬酸;食醋中含有醋酸;食盐和糕点中不含有酸。
2.(2010·南昌中考)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 )A.溶质质量都减少B.溶剂质量都增大C.溶液质量都增大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解析】选D。
浓盐酸有挥发性,放置后,溶质减小,溶剂不变,溶液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B、C错,浓硫酸有吸水性,放置后,溶质不变,溶剂增多,溶液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A错,故选D。
3.下列稀释浓硫酸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B。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地搅拌,使产生的热迅速扩散。
千万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沸腾,使液体喷溅出来。
4.(2010·鞍山中考)白蚁能分泌出蚁酸。
蚁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能腐蚀很多物质。
下列最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 )A.镀锌水管B.铜制塑像C.大理石栏杆D.铝合金门窗【解析】选B。
蚁酸能与锌、铝、大理石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在氢的后面,不能与酸反应。
故选项B符合题意。
5.小红学习了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作用后,归纳总结出如图所示的关系。
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其中颜色不正确的是( )A.紫色B.蓝色C.红色D.无色【解析】选A。
酸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使石蕊溶液变蓝色,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图中A应该为红色,故选项A符合题意。
6.(2010·河南中考)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区分氯化钙和碳酸钙B.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白酒和白醋C.用盐酸区分黄金和黄铜(含锌)D.用酚酞溶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盐酸【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