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方位角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方位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方位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方位角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方位角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方位角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方位角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方位角的定义,掌握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方位角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如何将方位角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方位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方位角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方位角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木棍、绳子等,用于展示方位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方位角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方位角的概念,如描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个方向上,以及距离有多远。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方位角。
2.呈现(10分钟)讲解方位角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结合课件和实物道具进行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方位角的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第14课方位角-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一、方位角的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描述物体或者位置的方向。
比如,我们给朋友指路时会告诉他们左转、右转,或者直走多久多远。
但是这样的描述比较模糊,不够准确。
方位角就是一种用来描述方向的具体方法。
方位角通常用角度度量,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来表示。
在数学中,方位角是从正北方向开始,逆时针旋转到目标方向的角度。
方位角的范围是0°到360°,其中0°对应正北方向,90°对应正东方向,180°对应正南方向,270°对应正西方向。
二、方位角的计算方法要计算出物体或者位置的方位角,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找到参照物:确定一个参照物,通常是正北方向。
2.确定目标方向:确定目标的位置或者物体所处的方向。
3.计算角度:根据目标方向与参照物之间的夹角,计算得出方位角。
例如,我们站在一条直线上,正北方向在正面,东方在右侧。
我们想知道右侧一个物体的方位角。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正北方向作为参照物。
然后,我们确定物体的方向在右侧,即东方。
最后,我们计算出东方相对于正北方向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物体的方位角。
三、方位角的应用场景方位角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场景,主要用于导航和定位。
1.地图导航:方位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标位置相对于起点的方向,从而指导我们正确地行走或驾驶。
2.天文观测:方位角常用于描述天体的位置,例如星星、行星等在天空中的方向。
3.建筑定位:方位角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以方便日后的设计和施工。
方位角的应用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意义,还在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方位角的练习题下面是几道方位角的练习题,供大家练习:1.你站在一个正十二边形的顶点上,正北方向在正前方,这个顶点的方位角是多少?2.一个地图上一个城市的位置标记为A,另一个城市的位置标记为B,从A到B的方位角是120°,请问B到A的方位角是多少?3.你站在一个T型十字路口的中心,正北方向在你的正前方,正东方向在你的右手边,那么右手边车道的方位角是多少?4.在一个星空观测的夜晚,你看到一个亮星位于正西方向45°的地方,那么这颗星的方位角是多少?以上是方位角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练习题,通过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方位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2节,主题为《方位角》。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方位角的概念,学会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掌握方位角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方位角的概念,能够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熟练进行方位角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方位角的概念、计算方法及运用。
难点: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位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指南针、三角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指出各个建筑物的方位角,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的概念和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方位角的定义,引导学生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
3. 例题讲解:讲解方位角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地图制作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定义2.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3. 方位角的应用4.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给定的平面图,描述各个建筑物的方位角。
(2)已知点A和点B的坐标,求点A到点B的方位角。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方位角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方位角的定义、计算方法及运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2. 掌握方位角的表示方法;3. 学会使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4. 熟悉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方位角的概念,能正确表示和计算方位角;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方位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方位角演示仪;2. 学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户外探险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方位角的概念,展示方位角的表示方法;(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1)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方位角?(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方位角?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概念;2. 方位角的表示方法;3.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4. 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A、B两点的坐标,求点A到点B的方位角;(2)已知方位角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答案:(1)方位角为α;(2)物体位置为(x,y)。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方位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角度的概念,如俯角、仰角等,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详细解释;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2《方位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方位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学会用方位角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方位角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位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方位角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度的概念,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方位角是一个较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建立起方位角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学会用方位角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进行简单的方位角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位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难点:方位角的计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位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方位角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同探讨问题。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方位角模型、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方位角实例,如地图上的方向、建筑物上的指示牌等,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方位角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方位角。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位角表示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用卡片制作一个简单的方位角模型,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方位角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方位角的概念,掌握方位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位角的定义,掌握0°~360°的方位角表示方法。
2. 能够利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方位角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运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正确确定观测点,理解方位角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指南针。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户外寻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方位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纬网,引出方位角的概念。
(2)讲解方位角的表示方法,以0°~360°为例,让学生理解方位角的度数表示。
(3)通过地球仪和指南针,让学生直观感受方位角的变化。
3. 例题讲解(1)给出一个物体和观测点,让学生求出物体的方位角。
(2)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有关方位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定义2. 方位角的表示方法3. 方位角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给出一个观测点和物体,求物体的方位角。
(2)画出校园平面图,标注出某些建筑物的方位角。
2. 答案:(1)物体的方位角为135°。
(2)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方位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方位角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方位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他角度表示方法,如极坐标法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方位角的概念,掌握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并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涉及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方位角的概念,了解其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位角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方位角的计算与应用。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概念及其在描述物体位置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方向板、量角器、直尺。
2. 学具:练习本、铅笔、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户外探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方向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方位角。
(1)介绍方位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位角的定义;(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3)讲解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例题演示。
3. 随堂练习:(1)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方位角的概念;(2)出示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针对方位角的计算和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的定义;2.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3. 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方向板,画出指定方位角的图形;(2)计算给定方位角的问题;(3)解决实际问题,描述物体位置。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方位角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
(1)研究其他类型的方向问题,如方位角与俯仰角的综合应用;(2)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方位角》。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方位角概念,学会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掌握方位角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重点,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方位角概念,理解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学会计算方位角。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方位角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方位角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平面图,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学校大门和旗杆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方位角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方位角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位角含义。
(2)介绍方位角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
(2)讲解如何计算方位角。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校园平面图,描述学校大门、旗杆、教学楼等建筑物位置关系,并计算它们之间方位角。
5. 小组讨论(1)如何用方位角描述物体位置?(2)如何计算两个物体之间方位角?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定义2. 方位角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学校大门、旗杆、教学楼等建筑物位置关系,并计算它们之间方位角。
(2)如图,点A、B、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1=50°,求∠2和∠3度数。
答案:(1)学校大门与旗杆方位角为30°,大门与教学楼方位角为120°。
(2)∠2=50°,∠3=1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12《方位角》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方位角》部分深入探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和掌握方位角概念,学会表示物体之间方位关系,掌握方位角测量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位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方位角概念,掌握测量和表示方位角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方位角概念及测量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位角,以及表示物体之间方位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方位角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户外探险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方位角在生活中应用。
2. 知识讲解:a. 介绍方位角概念。
b. 通过示例,讲解方位角测量方法。
c. 分析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例题讲解:a. 讲解例题1:如何在地图上找到某地方位角?b. 讲解例题2:已知A、B两地方位角,如何确定它们之间相对位置?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方位角概念。
2. 方位角测量方法。
3. 方位角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在地图上找到学校到你家方位角。
b. 已知点A、B方位角,画出它们之间相对位置图。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解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方位角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运用方位角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附录:作业答案1. 作业题目a答案:略。
2. 作业题目b答案: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户外探险视频,让学生解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教案
方位角
教学目标:
1、理解方位角,掌握方位角的画法;
2、通过方位角能确定简单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准确画出表示物体运动方向的设线。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学生阅读教材P142;例4,解决下列问题
1、方位角是以那个方向为基准?
2、怎样画出表示物体运动方向的射线?
二、自学检测
1、如图OA是表示南偏西50°方向的
一条射线,则射线OB表示_______________,
OC表示______________,OD表示______________
OE表示_____________。
2、南偏东15°与北偏东25°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角等于______。
3、A看B的方向是北偏东50°,则B看A的方向是________。
三、教学指导:
1、方位角是以正北或正南的射线为一个角的始边,而表示物体运动方向的射线
是角的另一边。
2、表示方位角时先写北或南,再写偏东或偏西,最后写度数。
四、当堂训练:
1、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画出
表示东南西北的十字线,然后在图上画出
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
(1)北偏西30°
(2)南偏东60°
(3)北偏东15°(4)西南方向(南偏西45°)
2、如图A地和B地都是海上观测站,从A地发现它的北偏东60°方向有一艘船,
同时从B地发现这艘船在它的北偏东30°方向,试在图中确定这艘船的位置。
··
A B
3、如图一只蚂蚁从O出发,沿东北方向爬行2.5cm,碰到障碍物(计作B)后,
折向南偏西30°的方向爬行3cm,(此时位置计作O)
(1)画出蚂蚁的爬行路线;(2)求出∠OBC的度数。
五、课后练习:
1、如图,若OA的方向是北偏西22°,则OB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OC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OD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A、B两条海上巡逻艇同时发现海面上有一不明物体,A艇发现该不明物体在它的东南方向,B艇发现该不明物体在它的南偏东60°方向上,请你试着在图中确定这个不明物体的位置。
(第一题图)
•
• (第二题图)
3、小明从点A 出发向北偏西30°方向走了3.4米到点B ,小林从点A 出发向北偏东45°方向走了6.8米到点C ,试画图定出A 、B 、C 三点的位置(用1cm 表示2m ),并从图中求出B 点到C 点的实际距离。
北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