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息技术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摘要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世纪,人类将会全面迈向一个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遍布全球的各行各业。
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等,全面覆盖全球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技术,因此,教育必需彻底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落实息技术和学科教学高效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育必需与时代同步发展,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渗透,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
传统的教育必须从学生、教师、教材中突破,使教育素养、教育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走上另一台阶。
一、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提高自我信息素养1.改变传统教学思想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传统“一纸一书”式的讲授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当今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强调:“新课程不是更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
”新课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把自己掌握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单一教学思维,而是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师为目标,具有创新思想,适应时代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飞速发展,需要教育积极探索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质。
2.明确新课程目标,提升自我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改革课程中要求适应时代,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手段。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提升的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提高自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家吉布森认为,学习中起重大作用的是五种不同知觉系统的作用,在通常课堂教学中听觉通常占70%,其作用是收集知识,但是听觉的感知效率只有11%,而视觉的效率则高达30%,学生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感觉系统收集多方面的知识。
由此表明,只读印象不深,听老师讲一遍印象深一点,一边听,一边看,印象更深,学生理解后能表达出来,记忆效果会更好,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那记忆效果便最佳,正如"眼过千遍,不如手动一遍",这是视觉和运动觉整体作用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提供学生和电脑之间一个极为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境,学生通过视、听、触等方式将全部知觉系统调动起来,形成教学双向互动、互促互补,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调节、选取、组织、传递、反馈各种信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
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及语言实验室等。
);现代进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也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等。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实验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
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的基础。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实验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等特点,使得实验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例如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播放资料:九大行星中最大的是木星,最轻的是土星,最小的是冥王星,金星又叫启明星。
学生捕捉信息,增长知识,丰富了思维的素材,激发了思维的主动性活泼性,增强了对问题的理解。
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科学课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课程应为学生充分的科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向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实验表明,信息技术给实验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率的提高,它更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与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更打开了学习思维的闸门,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二、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1.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
其中,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常见的有课堂示教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
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以促进教学向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人们在有限的时间,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同的知识。
2. 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前提是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硬软件设备作支撑。
充足的软件资源为“整合”提供强大的信息基础,保证教学中信息的方便获取,可以通过购买系列教学软件来丰富教学资源。
3.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播放SWF课件,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植物根部的红色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红色水,缓缓流动的情景。
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对过程进行感悟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4.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声化、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如讲《昆虫》一课,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这是教学的难点,以蚂蚁为例,制作一个课件,通过演示,将蚂蚁的头、胸、腹部分开,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
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不概念和“实体”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能很快识别哪些不是昆虫。
拓宽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5.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此地的情景,只能观察到肉眼看见的客观物体。
对于微观现象,却无法观察和体验。
却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显示,使学生观察那些经过缩微的客观现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重演的历史事件,并把具体图景生动地再现学生眼前,甚至可以预示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之,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教学技术,学生可超越时空的限制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 三、提倡新的教学策略1.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
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同时也是认知的对象。
学习就是这样,不可能完全掌握一种工具的所有功能才去实践,往往需要了解其基本特性和使用方法后,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
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
有人将这种方式称为嵌入式教学。
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实验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信息技术介入到实验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做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实验,深入理解实验结论的生成过程。
例如我校汪老师教学《盘山公路》一课,(出示课件)先由欣赏一组公路的照片导入新课。
思考:为什么山上的公路要修建成盘旋型这个样子?然后研究斜面,从生活经验入手,想一想:人们往汽车上搬重物时,为什么常常会斜搭一块木板,沿木板把重物推或拉上去?引出像这样斜搭的木板,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斜面。
接着进行对比试验,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记录。
在斜着的木板上用平板测力计拉小车。
在斜着的木板下垫1本语文书,再拉小车。
垫2本语文书、垫3本语文书、垫4本语文书,再拉小车。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研究、讨论,最后归纳斜面的作用: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对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谈的非常精彩,对山上的公路为什么要修建成盘山公路?搬运重物时为什么要搭一块木板?理解的很透彻。
要想把自行车骑上陡坡,该怎样行进?动画演示中结束了这堂公开课的教学。
斜面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希望孩子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勇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你的生活和工作中。
4、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小学生好动,对动画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讲《自然界水的循环》一课,文中有插图,但形成雨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播放“雨”形成的过程,谁在阳光下蒸发,上升的水蒸气不断在空中聚集成乌云,在哗哗的雨声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动”,自己寻求答案我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到科学课中,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
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
一位老师在讲《火山爆发》的前一周,让学生查找课外书、查询因特网,获取火山及火山爆发方面的各种信息,上课时让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科学的快乐。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灵活多变、效果逼真等特点,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对学习对象的浓厚兴趣。
只要对学习对象产生了兴趣,爱上了,他们不吃饭不睡觉也乐意去学。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过去的传统教学为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尽量在课前做一些信息量大、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内容丰富、问题多样的课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渐融入到学习中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
”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学生对地震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感受。
教材中只有一幅岩层断裂的插图,学生很难理解,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铁轨弯的弯弯曲曲。
与汶川地震图片结合起来,应用课件把抽象的岩层断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情景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