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段微波通信前景广阔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7
微波无线通信技术理论与应用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微波无线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的无线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系统介绍微波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历程微波无线通信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是应用于军事领域。
二战之后,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
20世纪60年代,移动通信开始发展,微波无线通信技术成为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之一。
70年代末80年代初,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开始应用。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推广,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三、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基本原理1.无线信号的传输方式微波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接收和发送信息。
电磁波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抗干扰能力强等,因此微波无线通信技术成为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
2.微波无线通信的频谱微波无线通信技术一般使用的频段有UHF、VHF、SHF、EHF、THF等。
UHF(0.3-3GHz)主要用于民航、国防等领域的通信,VHF(3-30MHz)主要用于海事通信、天气通信、民用航空领域等。
SHF(3-30GHz)主要用于卫星通信、雷达和通信设备等,EHF(30-300GHz)主要用于雷达和无线通信设备等。
3.微波无线通信的常用技术常用的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包括频分多路复用(FDMA)、时分多路复用(TDMA)、码分多路复用(CDMA)和正交分复用(OFDM)等。
四、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应用领域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高速、高效和大容量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移动通信领域无线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如GSM、CDMA、WCDMA、TD-SCDMA等。
现在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4G)和第五代(5G)。
无线通信系统各频段的特点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无线通信系统各频段的那些特点,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呢。
一、低频段(30kHz 300kHz)低频段就像是通信世界里的“稳健老将”。
它的波长比较长,能轻松地绕过一些障碍物,就好比一个灵活的小胖子,即使碰到点阻碍也不慌不忙地绕过去。
所以啊,它在地面波传播方面表现相当出色,信号能沿着地面传播得比较远。
比如说在一些远距离的航海通信中,低频段就大显身手啦,船只在茫茫大海上,靠着低频段的信号保持着和陆地的联系。
而且呢,低频段的信号相对稳定,受外界干扰比较小。
就像一个性格沉稳的人,不容易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影响。
这使得它在一些对信号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比如一些早期的无线电广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呢,低频段也有它的小缺点,那就是它能承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就像一个小背包,装不了太多东西,数据传输速率比较低。
二、中频段(300kHz 3MHz)中频段呢,可以说是通信领域的“多面手”。
它的传播特性介于低频段和高频段之间。
一方面,它在地面波传播上也还不错,能传播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电离层反射来传播信号,就像是借助了天空中的一面大镜子,把信号反射到更远的地方。
中频段在广播通信中应用广泛,咱们平时听的很多电台广播就是利用中频段来传输信号的。
它能承载的信息量比低频段要多一些,就像一个稍微大一点的背包,可以装更多的“宝贝”啦。
而且它的接收设备相对来说也不是特别复杂,成本也比较适中,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呢,它也容易受到一些干扰,特别是在城市这种电磁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就像在热闹的集市里,容易被各种嘈杂的声音干扰一样。
三、高频段(3MHz 30MHz)高频段就像是通信世界里的“短跑健将”。
它的频率高,波长相对较短,所以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电离层反射和地面反射来实现的。
它能以较快的速度传播信号,数据传输速率比较高,就像一辆跑车,风驰电掣地把信息传递出去。
微波有哪些特点及应用教案微波是指波长在1mm至1m之间,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频率和短波长:微波的频率高于射频和低频电磁波,其波长在1mm至1m 之间。
这使得微波能够更好地穿透大气并传播在难以到达的地方,例如大气中的云层和雨雾中。
2. 大功率传输:微波传输能力强,能够以大功率传输数据、能量和信号。
这使得微波在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军事和卫星通信领域。
3. 能量集中和直接性:微波能量集中在一个窄的频率范围内,因此能够更好地处理、测量和控制。
此外,微波传输是一种直接传输方式,不需要中转站或中继器,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实时性。
这使得微波在雷达系统、导航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4. 容易穿透和抗干扰能力强:微波能够穿透大气中的云层和雨雾,容易穿透物体表面。
此外,由于微波的高频率特性,其传输更不容易被电磁干扰和噪声干扰影响。
这使得微波在雷达、卫星通信和物联网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5. 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微波无线通信是目前最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微波通信系统能够提供高速、高质量的数据传输和广覆盖的通信能力,满足了人们对无线通信的需求。
根据以上特点,微波在众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通信领域:微波在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无线通信基站使用微波频段进行数据传输,提供移动网络和无线宽带服务。
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微波传输信号,实现地球与卫星之间的通信。
此外,微波还广泛应用于雷达和导航系统中。
2. 食品加热和消毒领域:微波加热技术在食品加热和消毒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微波通过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子来加热食物,相比传统的烹饪方式,微波加热可以更快、均匀地加热食物。
此外,微波加热还能够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减少食物的热损失。
3. 医疗领域:微波在医疗检测、治疗和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微波射频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战争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军事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微波射频技术作为军事通信中的重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军事通信的基本概念、微波射频技术的定义和特点、微波射频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三个部分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军事通信的基本概念军事通信是指在军事方面进行的各种信息交换活动,包括指挥与通信、情报信息和作战装备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军事通信是现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指挥战争、保证信息保密、提高作战效能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微波射频技术的定义和特点微波射频技术是指在高频段(典型的是300MHz~300GHz)的电波中进行通讯和信号处理。
这种技术具有频宽大、传输速率高、精度高、干扰少、保密性好等特点。
此外,微波射频技术还具备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易于集成等优点,适合用于军事通信。
三、1.军事卫星通信军事卫星通信是军队进行信息交流和监控的重要手段。
微波射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卫星通信中,它能够提供稳定、高速、高质量的通讯服务。
此外,微波射频技术还可以提高军队作战指挥的效率,增强指挥官对作战进程的掌控能力。
2.雷达系统雷达系统是军事防卫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微波射频技术应用于雷达系统能够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增加探测能力,提高定位精度。
通过微波射频技术的优化,雷达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作战环境,提高军队作战的准确性和精度,降低风险。
3.电子干扰系统微波射频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应用是电子干扰系统。
这种系统通过使用干扰信号来干扰对方的通信、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有效地破坏对方的军事设施和战时计划。
微波射频技术能够提高电子干扰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军队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4.军事通讯设备微波射频技术还应用于军事通信设备的制造和维护。
通过微波射频技术,军事通讯设备可以实现精准的传输和接收,保证通讯的可靠性和安全。
微波通信系统的优点和挑战作者:韩钧来源:《中国新通信》 2020年第15期韩钧辽宁省广播电视沈阳辽中转播站【摘要】微波指的是频率在300MHZ至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
依靠空间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微波是卫星,光纤,微波,电缆几大传输方式之一。
数字微波通信指的是利用微波携带一定的数字信息,而后可以通过电波空间,传送若干信息,进行再生中继的通信方式。
在终端设备中将各种信号先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合并成基带信号,再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微波频段,最后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通过地面多座中继站建立通信线路,相邻的中继站叫做视距,视距约为50KM。
通过这种方式把信号一段一段的往前传达。
【关键词】微波通信基带信号微波频段韩钧,女,汉族,籍贯:辽宁辽中,单位:辽宁省广播电视沈阳辽中转播站,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微波传输系统。
引言:我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系列微波的研究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微波通信系统有很多的优点,其优点是,具有快速安装的能力,容易穿越复杂地形的能力。
自然灾害后快速恢复通信的能力,不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能力。
一、微波传输的优点微波传输使得通信的灵活性较大。
在很多地区,在建设数字节点和分配网络时,数字微波是常常是和电缆相较的一种可行方案,因为埋设地下电缆发热费用非常昂贵,而且在市区中挖管道常常会对城市破坏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往往都是难以得到批准。
在欧美发达国家,目前还是大部分都采用数字微波系统。
微波链路接力传输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容量传输媒介,在千里林区,山地,草原,沙漠,等困难地区显现的更为明显。
微波电路另一方面的优点即是不易受到大自然的灾害影响,同时也不易受到人为的破坏。
能很好的应对突发情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
由于微波传输没有固定的介质,铺设简单,突发情况中可以迅速铺设开来,保证两地正常通信。
在唐山大地震,20世纪90年代的特大洪水中,当其他手段均失效后,微波传输都能及时保证各路通信的畅通,在出现山洪,地震或者战争等不可避免的灾难时,微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会很强,可以在突发情况中保障正常的通信,满足信息沟通渠道顺畅运行。
微波技术发展与应用案例分享微波技术是指在微波频段(1-100 GHz)范围内应用的一种电磁波技术。
微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微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案例分享:1. 无线通信:微波技术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雷达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微波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高速率、高质量的无线通信。
例如,5G网络的通信频段包括了微波频段,可以通过微波技术实现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更多用户的同时连接。
2. 雷达:雷达是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来探测目标的一种技术。
微波技术在雷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实现远距离、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跟踪。
雷达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航空航天、海洋监测、军事等领域。
3. 医疗诊断:微波技术在医疗诊断中可以用于成像、治疗和监测等方面。
例如,微波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乳腺癌和其他肿瘤,通过测量微波在生物体内的传播特性来得到影像信息。
微波治疗技术则可以用于疾病的热疗、肿瘤的消融等。
4. 无线充电:微波技术可以用于无线充电,通过将微波信号传输到接收设备,实现电能的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方便地给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充电,减少使用插座的依赖。
5. 食品加热:微波技术在食品加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微波加热可以快速均匀地将能量传递到食物中,做到节能、高效、保留营养等效果。
微波炉就是一个常见的微波加热设备。
6. 太阳能利用:微波技术可以实现太阳能的聚焦和转换。
通过将太阳能收集器中的太阳能转化成微波信号,然后再通过微波天线传输到接收设备,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这种技术可以在没有直接太阳照射的地方使用太阳能。
7. 安全检测:微波技术可以用于安全检测,例如人体安全检测、食品质量检测等。
微波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微波与物体之间的干涉和反射来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可以应用于人体的行人检测、非接触式体温检测、金属探测等。
这些案例只是微波技术发展与应用领域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
高频段微波通信前景广阔(1)2000-8-21 9:06:53高频段微波通信前景广阔(1)摘要:本文概述了高频段微波通信的应用前景;介绍了新型设备的组成和先进技术,给出了系统工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重点给出了高频段雨衰的估算方法,传输线路设计和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以STM-90N系列设备为例描述典型产品的性能指标。
一、概述我国数字微波通信的研制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而工程建设始于80年代初期,至今它己与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并列为现代通信传输的三大支柱。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竞争的关系;但更多的情况下,却是互补的关系;通过互连互通互操作,组成了完整的传输网络。
我国的数字微波通信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部队,专网和其它应急通信网,它能应用在山区、沙漠、边防、海岛、跨江、跨海、水网地带及其它人迹罕至的地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 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洪汛期间,微波通信均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过去,微波通信的频段主要在100GHz以下,包括0.815、1.5、2.5、4、6、7、8GHZ等频段;容量包括基群、二次群、三次群、四次群以及第一级同步传输模块(155.520MbPS)与其子模块(51.840MbPS);数字系列包括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和同步数字系列(SDH),后者使各国的数字传输体制得到统一,使光缆、卫星、微波等多种介质上的信息得以同步传输;组网方式包括点对点、点对多点以及广播网等;建设站型以固定站为主。
由于天线和设备又大又重,即使车载;其机动性也是十分有限的。
近几年来,随着无线接入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发展,例如无线用户环路(WLL)、时分多址蜂窝网(GSM)、码分多址蜂窝网(CDMA)、数字无绳电话网(DECT)、个人通信网(PCN)和集群无线电系统(Trunked Radio System)等,它们的无线基站之间需要以微波通信进行互连;随着中国电信经营业的改组,引入多家竞争机制,经营商如果认为租用线路太不方便时,则往往会自建微波通信线路;同时鉴于中国即将进入世贸组织(WTO),我们的微波通信设备则应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可以设想;在未来的十年内,数字微波通信仍然具有很大的商业契机和发展空间。
高频段(10GHZ以上)微波通信设备对于上述无线通信基站之间的互连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体积小、重量轻、安装容易。
其室外单元和天线可直接安装于无线基站的轻型铁塔上;使用十分简便,可以无人值守;配置比较灵活,工作频段和发射功率可以捷变,现场按需调整即可,通信容量和备份配置也是多种多样,可供用户选择;相邻的无线基站之间的站距较小,多在20Km 以下,只要合理设计,就能避免暴雨可能引起的微波通信中断;性能价格比高,维护费用低。
比之其它的传输手段,具有较好的竞争性。
因此,有时称这种设备为轻型微波通信设备。
二、新型的高频段微波通信设备从研究、制造的指导思想上看有两种趋势。
一种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工艺手段,功能多、指标高、配置灵活多样;另一种是立足于特定市场需求,追求经济、适用、可靠、技术成熟、设备简单、效费比好。
2.高频段微波通信设备组成通常一个按1+0配置的端站设备由一个室外单元,一个室内单元和一面抛物面天线组成。
室外单元往往紧靠天线并安装于铁塔上或建筑物的顶上。
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
室内单元则安装于室内的标准机架上或直接置于办公桌上,以射频同轴电缆与室创、单元互连,以基带数字电缆与数字终端设备相连。
3.主要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在设备的各个部件中广泛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微带电路(Microstrip Circuit)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
在设备结构上将室外和室内单元分开。
室外单元具有抗恶劣环境能力,往往紧靠天线安装,这样有效地缩短了射频电缆长度,减小射频损耗;室外和室内单元之间的上行信号、下行信号、供电电源等共用一根同轴电缆传输,因为传输频率为中频,往往允许同轴电缆长达300m以上,便于机房远离天线。
在电路设计上采用频谱和功率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解调技术,如网格编码调制(TCM)、连续相位调制(CPM)、高斯型最小频移键控(GMSK)……等;除了准同步数字系列(SDH)的复接外,为了实现辅助业务的数字传输而普遍采用微波帧复接技术;对传输容量在34MbPS以上的系统可设置无损伤自动切换电路;采用前向纠错(FEC)和加扰编码技术;某些情况下还需要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
在网络管理方面采用集中监控式的网络管理系统(NMS),基于标准的RS232接口和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因特网传输协议(TCP/IP)。
建立多层次的网管系统,对网络提供一般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
一般管理包括软件下载、远端注册和时间标记等;故障管理包括告警监视、故障定位和告警日志等;性能管理包括性能数据采集、历史性能记录、阈值设置和超阈值提示、性能数据报告等;配置管理包括网元配置、波道切换和状态控制等;安全管理包括系统注册、标识口令规定和安全等级设定等。
在先进工艺的应用上,多采用模块化、插卡式、元器件老化处理、表面贴装、接插件与电缆之间热塑封、有效的电磁屏蔽和密封措施等。
三、高频段微波通信系统设计1.设计思想按照高频段微波通信的特点,趋其长,避其短;贯彻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尽量采用先进而成熟的通信技术、元器件和装配工艺;在全面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系统应预留余量,以便于实现廉价的升级和扩容;整个系统运行应该稳定、有效、安全、可靠、简便、经济。
2.系统使用要求和主要技术指标通信环境和特点,合地理位置、地质、气象参数及可能的干扰源;微波通信系统的总体构成,与其它通信网的互连互通关系;适应特殊用途的性能、业务种类和可靠性要求;通用技术要求,例如网络结构、技术体制、接口要求、电磁兼容性、安全性和电源供给等;主要的技术指标,如频率范围、波道配置、传输容量、设备备用方式、系统误码率;系统中断率、波道切换、中继方式、系统增益、衰落储备、分集要求、网管能允等。
3.系统技术方案不同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定;系统组成和配置;路由分析和选定;系统指标的合理分配;互连互通方案;设备备份方案,如1+0、1+1和2+0等;中继方案;干扰协调方案;防雷接地方案;供电方案;网络管理系统方案;可靠性方案等。
4.微波传输线路设计(1)线路设计主要内容绘制路径剖面图,选用合适的等效地球半径因子;选择和计算相关参数,如天线方位角、仰角、挂高、余隙、反射点等;各种衰落性能的分析、衰落概率和衰落储备的估算;电波传输可靠性的估算。
(2)电波传输中断率数字微波电波传输的总中断率为:P1=Pfr+Ps+PIZ式中Pt一总中断率;Pfr一平衰落中断率;Ps--频率选择性衰落中断率;PIZ一干扰引起的中断率;而Pfr=PR·10-Fd/10(单位为:%)式中PR-等效瑞利衰落发生因子;Fd一平衰落储备(dB)。
又有PR=KOfBdC或中K一地形及气候条件因子;B一频率因子;C一距离因子;Q一除了f和d之外,考虑路径其它变量影响的因子。
按国家标准GB/T14617.3-93,我国按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分为4个类型,给出了相应的B、C、KO等参数取道。
(3)对中断率的分析频率选择性衰落中断率PS;也叫做“色散衰落”。
是指对一个己调无线电波的不同频谱分量起不同作用的衰落。
在低频段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中,由于相对带宽较大,所以频率选择性衰落比较严重;而在10GHZ以上的高频段,由于相对带宽很小,频率选择性衰落常常可以忽略不计。
干扰引起的中断率PIz:任何无线电通信,都会遇到五花八门的干扰,对一条微波线路来说,除了本系统内部各种干扰外,还有系统间的干扰和系统外干扰。
系统间的干扰包括相邻微波线路的干扰和汇接点系统间干扰;系统外干扰则有来自卫星通信的干扰、散射通信的干扰、雷达干扰、广播干扰及其它强功率电子设备的干扰等。
对于这些干扰大多数可以通过合理配置频道、采用不同极化、距离拉大、路由走向避免干行、减小发射功率、提高天线方向性、增设滤波器和降波器以及干扰协调得以消除,另外的少数干扰也会大大削弱,只要宽打一些衰落储备量就可以了。
平衰落中断率Pfr:平衰落是任何微波线路无可避免的。
是由于来自大气折射率不规则变化而产生的大气多径衰落,且与来自地面的反射有一定的关系。
发生平衰落时,在接收机通带内,各个频率点上的信号和干扰接收电平在同一时刻按相同值上升或下降。
平衰落的中断率可按Pfr =KQfBsdC求得。
但在高频段微波通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中断率,就是雨表的影响。
随着无线电波长变短,雨滴会对微波传输造成吸收衰减、散射衰减和极化鉴别率的降低。
当微波波长远大于雨滴直径时,雨主要为散射衰减;由于雨滴的尺寸是上下方向长而横向方向短,所以垂直极化波比水平极化波的衰减要大,故应优先选用水平极化;雨滴的大小和密度最终体现于瞬时降雨强度(单位为 mm /h)上,通常只有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才会对高频段微波产生显著的衰减;雨滴还会对微波产生微分相移,这会使正交极化的微波通信系统的极化鉴别率降低,导致干扰的增加。
5.高频段微波通信雨衰的估算(1)降雨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5个基本降雨区,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属第5区,江南属第1区,华北平原属于第2区。
我国又将全国分为12个雨气候区,以A、B、D、E、F、G、H、J、K、M、N、P命名,与之相对应的0.01%时间的雨强值依次为 8、12、19、22、28、30、32、35、42、63、95、1.45mm/h。
微波应用所使用的雨强,其积分时间不能过长,不然,持续时间短的高强度降雨将被平滑排。
国际上倾向于以1分钟抽样时间为标准,对于积分时间长于1分钟的雨强数据。
需要转换到积分时间为1分钟的数据,我国也规定了暂用雨强转换参数,详见GB/T1467.3标准。
(2)正确认识雨表中断率大暴雨可能导致微波通信的瞬断,但如果正确设计,则可将瞬断的概率降至用户可接受的程度。
对10GHZ以上微波衰减比较显著的是雨强值≥ 25mm/h的大暴雨,但这种大暴雨的有效范围通常不大于3Km,持续时间每年只有几分钟。
而一个微波中继段往往十多公里。
计算时则要分段来计算雨衰,同时要计及其造成通信中断的时间概率。
高频段微波通信由于受雨衰中断的制约。
一般中继距离比较近,例如13GHz频段≤20km,8GHz频段≤10km ,38频段≤3km。
当然这些数据仅供参考,还需具体条件具体分析。
(3)雨表中断率的估算雨衰的详细计算十分繁杂,在工程设计中可使用以下简便算法。
先查明拟建微波通信线路处于哪个雨气候区,即可得到相应地区的0.01%时间的雨强值;再按允许的雨衰中断时间百分数求出年平均中断时间的分钟数,再由此中断分钟数换算出与之相对应的雨强值,例如允许雨衰中断时间百分数为0.001%,则年平均中断时间为5.3分钟,其相应的雨强值肯定比0.01%时间的雨强值要大;再从以雨强为参变数的雨衰系数(db/km)一工作频率(GHz)特性曲线图上查出雨衰系数值(dB/km),乘以微波线路在该雨表区的距离(km),即可得雨衰值;将雨衰值和该中继段的自由空间衰减值相加得到该中继段传输衰减,再与该中继段的系统增益(发射机输出功率电平+发、收天线增益--接收机门限电平)进行比较;若前者小于后者,则表明该中继段可在规定的中断时间百分数(或者说规定的可用性)下稳定可靠地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