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课时 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力作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18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方式: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却进行得十分缓慢。
4.主要方式: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地壳运动的分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水平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7.垂直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地位比较: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举例:水平运动的例子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脉等;垂直运动的例子有台湾海峡等。
10.意义: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风化作用的意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作用的意义: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6.侵蚀地貌简介:分为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等;其中海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岩石海岸,波浪侵蚀岩壁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如大洋路;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如绒布冰川、北美五大湖区。
7.搬运作用的概念: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8.搬运作用的意义: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9.堆积地貌简介: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分为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如在沙质海岸形成沙滩(海水堆积地貌)、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地貌)。
第一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力作用一、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的种类及形成0102(1) 岩浆岩:由□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
(2) 堆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堆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 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必定的□03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停的循环转变之中。
以以下图所示:[ 自我研究 ]三大类岩石相互之间可否直接互相转变?提示不完好能。
岩浆岩只好由岩浆生成,堆积岩和变质岩不可以直接转变成岩浆岩,变质岩和堆积岩能够互相转变。
二、内力作用1.能量根源:来自□01地球内部,主假如□02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分类(1) 快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或□ 03地震。
04(2) 极其□ 迟缓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及影响(1)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05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 地壳运动 (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自我研究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相互孤立的吗?提示 不是。
这两种运动密切有关、同时存在,并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运动结果也常常互相浸透、叠加在一同。
『自我反应』1.和田玉散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
和田玉属于( )A .侵入岩B .堆积岩C .变质岩D .喷出岩答案C分析 据题干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质岩。
2.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堆积岩B .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C .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D.各种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答案C分析岩浆岩一定经过岩浆的冷却凝结才能形成。
3.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聚积作用答案A分析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内部;聚积作用属外力作用。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第一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力作用一、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01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02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03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如下图所示:[自我探究] 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提示不完全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
二、内力作用02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1.能量来源:来自□01地球内部,主要是□2.分类03地震。
(1)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或□04缓慢的内力作用。
(2)极其□3.表现形式及影响(1)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05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自我探究]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彼此孤立的吗?提示不是。
这两种运动紧密相关、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自我反馈』1.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
和田玉属于(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答案 C解析据题干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质岩。
2.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答案 C解析岩浆岩必须经过岩浆的冷却凝固才能形成。
3.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答案 A解析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内部;堆积作用属外力作用。
4.关于地壳运动中垂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②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③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④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地壳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做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垂直运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区别两种不同的运动及两种运动带来的不同后果。
垂直运动往往会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①④正确;由于水平运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因此②③错误。
探究点岩石圈物质循环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2015年,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了古植物化石,据初步推断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
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现已绝灭。
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
(1)你能推断形成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2)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1)沉积岩。
(2)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芦木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1.岩石圈物质循环中的地质作用2.三类岩石的特点及形成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e为变质岩B.a为沉积岩C.d为岩浆岩D.c为岩浆(2)图中各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⑤是外力作用B.⑥是变质作用C.③是重熔再生作用D.①是冷却凝固作用[解析] 读图可知,经过③作用,b、c、d、e转化为沉积物,说明③为外力作用;沉积物经过④转化为d,说明④为固结成岩、d为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可生成变质岩,⑤为变质作用、e为变质岩;变质岩可转化为岩浆,⑥为重熔再生、a为岩浆;岩浆经过侵入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①是冷却凝固作用,b、c是岩浆岩。
[答案] (1)A (2)D[方法指导]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解读方法第一,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岩浆只能直接生成岩浆岩,所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第二,岩浆岩和变质岩均可通过外力作用生成沉积岩,各种岩石均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第三,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第四,各类岩石都可以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转化为岩浆。
探究点内力作用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 000 km。
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m不等。
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 (1)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张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2)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下图为一个岩层剖面,因其中岩层呈香肠形态,故名为石香肠构造。
由于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石香肠构造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属于( )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地震作用(2)形成石香肠构造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不同岩层有韧性差异②受到强大的压力③地形起伏大④火山活动强烈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解析] 第(1)题,据材料信息“由于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可知,形成石香肠构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属于地壳运动。
第(2)题,据材料信息“由于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可知,形成石香肠构造的重要条件是岩层受到强大的挤压;据材料信息“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可知,形成石香肠构造的重要条件是不同岩层有韧性差异。
[答案] (1)B (2)A[方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地壳运动探究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2018年6月27日,阿贡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高达2 000米,导致巴厘岛国际机场关闭。
读图,回答1~2题。
1.图二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 )A.①⑥ B.④⑧ C.⑦⑧ D.④⑦答案 C解析读图二可知,图中箭头标注①⑥表示各类岩石都能熔化成岩浆,不符合题意;④表示变质岩受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不符合题意;岩浆不能生成沉积岩,⑦标注错误,符合题意;变质岩不能生成岩浆岩,⑧标注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项。
2.图一中山体的岩石来自( )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答案 D解析图一中山体的岩石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岩,故D项正确。
探究点2内力作用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的地壳( )A.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B.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C.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D.以垂直下降运动为主答案 A解析根据图中地层和岩石的分布可知,红海处地壳发生断裂,地壳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故A项正确。
4.下列岛屿或群岛的形成主要与地壳垂直运动有关的是( )A.冰岛B.台湾岛C.夏威夷群岛D.南沙群岛答案 B解析冰岛和夏威夷群岛的形成主要与火山喷发有关;台湾岛的形成主要与地壳垂直运动有关;南沙群岛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有( )①侵蚀作用②风化作用③岩浆活动④变质作用⑤地壳运动⑥沉积作用A.①③④ B.①②⑥C.②③④ D.③④⑤答案 D解析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形成大理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搬运作用C.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C解析形成大理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变质岩,C项正确;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或沉积岩,A、B、D三项错误。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它的上截和下截保存得比较完整。
读图完成3~4题。
3.导致大理石柱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水平运动B.火山喷发C.垂直运动D.板块碰撞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不同时期海平面以上大理石柱的高度不同,这说明石柱发生升降现象,这主要与地壳垂直运动有关。
4.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③以垂直运动为主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B解析读图,根据海平面变化,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以垂直运动为主;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 844.43米,比之前的8 848.13米“矮”了3.7米,专家大致认为是“雪降岩升”。
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
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答案 B解析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6.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C.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答案 B解析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