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义孰为大务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63 KB
- 文档页数:1
《归园田居·其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归园田居·其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六》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此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六首。
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见《冷斋诗话》)此诗又名是《陶征君潜田居》,为南朝诗人江淹所作五言古诗。
这首是摹拟陶渊明的田园诗。
不仅在题材、风格上摹拟陶诗,而且用的也是陶渊明的口吻,体贴得极为逼真。
作品原文归园田居(其六)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作品注释1、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
也泛指田园、原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2、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
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4、归人:作者自指。
烟火:炊烟。
5、檐隙:檐下。
6、百年:一生。
役:劳作。
7、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8、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9、素心:本心,素愿。
10、三益:谓直、谅、多闻。
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语本《论语·季氏》。
作品译文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②股:大腿。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
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
亦称詹子、瞻子。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
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越州赵公救灾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
[1]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文言文注释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14、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辛弃疾《审势》原文及翻译译文《辛弃疾《审势》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辛弃疾《审势》原文及翻译译文辛弃疾《审势》原文及翻译辛弃疾原文:用兵之道,形与势二。
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
何谓形?小大是也。
何谓势?虚实是也。
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
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
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
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
自今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
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
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
焦未必能。
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
臣请得而条陈之: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
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
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
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
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亲而葛王反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
盖虏政庞而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
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溃。
且如中原所签,谓之大汉军者,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田宅罄于捶剥之酷,怨忿所积,其心不一。
《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
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①,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②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
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
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
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③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
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
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
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
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
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昔者唐室④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
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注释:①耆老:老年人。
②裎:裸体。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语文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语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两汉:司马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少年行四首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少年行四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一群急人之难、豪侠任气的少年英雄,对游侠意气进行了热烈的礼赞,表现出盛唐社会游侠少年踔厉风发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成长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行四首的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行四首》原文唐代:王维【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少年行四首》译文【其一】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其二】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其三】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其四】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少年行四首》鉴赏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
“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将进酒》诗云:“昔时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李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
盖游侠之饮原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
第二句言“咸阳游侠”,乃以京都侠少为其代表。
游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闾里市井之中,故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径直称之为“闾里之侠”,咸阳为秦的国都,则京邑为游侠的渊薮也不言自明,这里不过是举其佼佼者以概全体。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诸葛亮《后出师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篇一: 诸葛亮《后出师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
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
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师表原文翻译出师表原文翻译《出师表》文言文选入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是即将开学的九年级的同学们要学习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出师表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古诗为义孰为大务翻译赏析
文言文《为义孰为大务》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
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注释】①选自《墨子·耕柱》。
墨子(约公元前479——前403年):名翟(d ),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战国初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墨家经典的汇总,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
②为:从事。
③为:是,判断词。
④大务:大事。
⑤筑:捣,捣土使之坚固。
⑥实壤:填充泥土。
⑦欣:同“掀”,望,测量。
【翻译】子硕向墨子问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一件)是大事?”墨子说:“(这)好象筑墙一样,能捣土的就捣土,能填土的就填土,能递土的就递土,然后墙就筑成了。
从事正义的事业也是如此,能论辩的论辩,能讲书的讲书,能作事的作事,然后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作者认为,干成一项大事业,工作没有大小主次之分,只有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才能把这项事业干好。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