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人教八上13
- 格式:doc
- 大小:6.53 KB
- 文档页数:3
亲爱的爸爸妈妈人教八上 Unit 13内容简介本文档是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单元的内容整理而成,主要围绕“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主题展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关于家庭与亲情的话题,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增强对家庭的理解和尊重,培养爱家、爱亲人的情感。
本文档将逐步介绍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一、课文文本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涉及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妈妈,我对不起你》和《爸爸,我爱您》,下面依次对这两篇文章进行详细介绍。
1. 《妈妈,我对不起你》这篇文章是一篇校园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位中学生小林在学习和家庭方面所遭遇的问题。
小林似乎常常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一直被妈妈看作一个无法自理的孩子。
妈妈对他的帮助一直延续到了中学,由于大量的学习压力和更多的自由,小林变得越来越堕落,成绩每况愈下。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后,小林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努力改变。
他主动向妈妈坦白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刻苦学习,最终在坚持努力下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家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一直在关注并付出。
2. 《爸爸,我爱您》这篇文章是一篇亲情散文,讲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爸爸的感激之情。
作者从小和爸爸相依为命,爸爸用自己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教育。
在成长的过程中,作者苦乐与共,感受到了爸爸的默默支持和关心。
无论是考试的奖状还是生活中的困难,爸爸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作者。
最后,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爸爸表达了自己对爸爸感激之情和深深的爱。
二、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了解和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培养对父母和家庭的尊重和感激之情;3.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和词语来表达对家人的爱与关心;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的重要性和关系;2.家人间的相互关心和默契;3.表达对家人的爱与关心的方式和词语;4.分享与家人的亲情故事。
下面是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 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 如何 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 提高 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
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 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四个部分之间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 现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从中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由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学生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三、问题探究 1。
由学生齐读引文,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 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
同时明确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 1 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 7000 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 300 个孩子。
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
气氛。
苦雨。
天昏。
地暗。
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
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
突出了*的残酷和悲惨。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悼念(屹立()肃穆()恍惚()荒谬()憧憬()2.解释下列词语。
杀戮:荒谬:憧憬:缭绕不绝:恍惚:肃穆:响彻云霄:3.作者简介。
请学生们搜集有关聂华苓的相关知识,交流、补充、归纳。
4、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5、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合作探究】1. 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 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3. 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感悟成功】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
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课堂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执著.()荒谬.()憧.()憬蜿.()蜒恍惚.()肃穆.()杀戮.()【中考链接】花边饺里的母爱(有删改)肖复兴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
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
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原文及赏析《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原文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的。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却很少能够感受到。
下面是一篇名为《亲爱的爸爸妈妈》的课文,让我们一起感受父母的爱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因为有你们的爱,我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每天早上,你们都会早早地起床,为我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
每次我生病,你们都会紧张地照顾我,直到我康复。
你们不仅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大的支持者。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谢谢你们的爱!你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你们的爱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我会好好学习,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为你们争光。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健康、快乐。
我会尽我所能,帮你们分担家务,让你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和享受生活。
你们的幸福,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篇《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通过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感激和爱意。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父母的爱,懂得回报。
赏析这篇文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和敬爱。
通过描述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日常琐事,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和付出。
同时,孩子也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祝愿,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此外,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得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孩子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父母的爱和付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总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用真挚的感情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温暖,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原文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
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一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
”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
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雨哗哗地下。
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走不完的人。
望不断的路。
“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
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
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
你看!”莫马指着前面。
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
”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
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
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目的:1、把握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2、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当我们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得到的是父母亲切的回应的呵护,但是,在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灭绝人性的枪声。
现在我们就来读读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介绍背景、作者简介:1988年十月,作者在南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1、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讨论主题:明确:要和平不要战争三、问题研究:1、如何理解"沉重"和"美丽"?2、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讨论明确: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
历史与纪念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3、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这些诗句是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价值",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未来"在阳光下奔跑",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协,歌唱孩子的可爱,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西斯的残酷暴行。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构思精巧、富于情感的写法。
(3)培养学生问题探究、口语表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提取概括主要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培养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与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的主题。
【学法指导】课前充分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选择专题进行探究。
文本学习过程重视对立比较法的使用。
整个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
【教与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设想】《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文章记叙了女作家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一场悼念集会(二战时,德国纳粹在此屠杀了300多名孩子,每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人民都会自发赶到当年的屠杀地举行集会,悼念那段悲惨的历史。
)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文由引文和四小节正文组成,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文章脉络不甚明显,此外许多含义丰富的语句散见于文中,需要细细揣摩,而这些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层层引导。
本次教学预备由课文引文中“沉重”与“美丽”这一对矛盾字眼入手,解读正文的四小章节,有效串联起相对散漫、跳跃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四小章节间的内在联系。
围绕“沉重”与“美丽”指导学生进行感性品读,进而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思想内涵,层层深入,理性地把握本文主题,即牢记历史、直面现实、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度有效的思考与表达训练。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从文题入手通过二战残暴画面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感悟文章寄寓的强烈感情。
乍看到这个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温馨的字眼,仿佛听到了依偎在父母身旁撒娇的孩子幸福的呢喃;可接着读下去,这种幸福却被酸楚、苦涩甚至愤怒绝望代替了。
一、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88年南斯拉夫人民纪念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活动,作家们围绕“放逐与文学”
2、这次活动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吗?
(沉重)
三、细读课文分析品味
为什么说这次记忆是沉重的?
(1)杀戮的人数
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
(2)杀戮的对象
孩子、老师、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身份:普通)
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个性:纯朴勤劳、心地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热爱亲人)分析诗歌:抒写孩子们“爱和盟誓”的“梦想和秘密”,及对“阳光”的渴求与热爱。
这些孩子还年幼,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
在诗中,校园生活是如此的亲切、温馨,令人留念;孩子们的身影是如此的熟悉、清晰得如在眼目前;孩子们的心灵是如此透明、澄澈,可感可见。
分析遗言:对亲人的爱
分析老师:整个民族的英勇美丽
(3)杀戮的理由:
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荒谬
四、揣摩体验深入探究
1、面对本民族曾经犯下的滔天罪孽,德国人(作家明赫白)和日本人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
(忏悔狡辩)
2、周围人们听完他们的发言后,又是什么表现呢?
(1)分析“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
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个细节
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原谅了西德作家。
作家们对西德人的尊敬。
(2)分析称谓“日本人”
作家们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他的孤立。
许多人和明赫白握手,却没有人答理那个日本人。
3、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两个民族的民族性格?
补充资料一:
那是六年前,在与一位曾在欧盟任职的德国教授座谈经济改革问题时,有人不合时宜的地提起日本对侵华罪行的暧昧态度,询问教授的看法。
就在大家感到有些难堪时,这位德国教授回答道:“对于日本的态度我无法评价,但对于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我们完全承认。
尽管我是战后出生的,但如果在座诸位需要的话,我可以在这里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会议室中的空气骤然凝固了。
大家都被这位德国教授的坦诚态度所震撼。
他赢得了入会者的尊重,正像德国人民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一样。
深究下去,这是与德国知识分子坚持理性原则,并对青年进行理性主义的历史教育分不开的。
有关法西斯的历史,是德国学生必学并反思的一段历史。
补充资料二:
1970年12月7日上午,整个东欧大雪压境,这是东欧最寒冷的季节。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仪式,随行的人开始等着这个仪式的结束。
突然,勃兰特的双腿跪在了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下,他这一举动让所人都猝不及防。
所有人都被勃兰特的举动惊呆了。
广场上一片肃静,只有大雪在天空中纷纷扬扬。
随即,在场的记者醒悟过来。
镁光灯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碑前划出道道耀眼的光芒。
第二天东欧的各大媒体上,都登着德国总理跪在二战时期被德国人杀害的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照片。
凡是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忏悔,这一跪的份量重如泰山。
三年后,当勃兰特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亚娜-法拉奇的采访时,问他为什么在敬献花圈之前没有安排这个仪式,而你自己突然作了这个决定。
勃兰特说:“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在国外从事反法西斯的斗争。
但是现在我是西德的总理,我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觉得有道义上的连带责任。
那天早上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觉得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
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
”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
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
”
在这里,人性、良知、公道占据了勃兰特的思维,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形同虚设。
勃兰特这是向正义和公道下跪,他敬畏的是天道人心,是向数千万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的灵魂下跪。
世界也许就在那一刻原谅了德国,这一跪成为一段光辉的历史载入了人类的史册。
有人问犹太人:你们恨德国人吗?他们说不恨,因为德国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民族!因为他们跪着都比站着的日本人要高大!勃兰特这一勇敢的行为使他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多年后,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当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一个反差。
跪着的德国总理,
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
30多年后,德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沿着维利-勃兰特的足迹又踏上了这块土地:德国统一后的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在对波兰进行短暂访问期间,再次来到他的前辈曾经真诚下跪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
随后,施罗德为安放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附近的维利-勃兰特纪念碑揭了幕。
施罗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阳光下,纪念碑上这位前西德领导人维利-勃兰特下跪的浮雕侧影显得凝重而神圣
总结:
借用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对于历史犯下的错误,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是一个高大的“人”。
德国是一个理性的民族,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
补充资料三
日本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也没有侵华战争这段历史。
参拜“靖国神社”
在战争赔偿方面,德国为230万纳粹时期劳工幸存者建立赔偿基金;日本即使对血泪斑
斑的“随军慰安妇”赔偿也百般抵赖和拒绝。
总结:极端的民族主义
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抵御外来入侵,捍卫民族尊严,促进民族进步,是捍卫人类基本价值规范的正义之剑。
而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自大、因循守旧、仇视异族,则往往是践踏人类基本价值规范的邪恶之剑。
五、拓展延伸,反思自我
补充资料
每次日本灾害过后,我们的网络上往往会很快响起一阵欢呼雀跃,即使有哀悼和惋惜,也被狂风暴雨般的批判打得抬不起头。
这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仇恨运动”了,每一次那个岛国发生灾难,都如同气象学里的那只蝴蝶,在海的彼岸卷起阵阵幸灾乐祸的飓风。
其实每次灾害过后,其潜在或现实受害者,多是和你我一样的小老百姓、守法公民,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奔波、为儿女呵护、为社会出力。
在他们身上,没有军国主义的影子,没有鹰派政客的嘴脸,没有极右狂热者的脸谱,甚至不少人都是中国人的朋友。
然而,不知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一听说某国遭灾了,马上就联想到n年前的国仇家恨,翻出历史的旧账,让“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反华分子”所在国度的后人们来偿还。
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单一错乱的“报仇”思维依然生生不息,而“生命至上、同类相悯”这些最基本的人本价值观,还没有深入人心。
甘地、马丁•路德•金在执着反对某个恶的制度的同时,不忘告诫人们要学会宽容,因为“因剑得到的也必将因剑而失去”——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思想却还寂寞地躺在蒙尘的书本里。
吗?难道“宽容和仇恨”就真的与我们一些的愤怒年轻人,格格不入吗?
宽容不意味着怯懦,而是一种强大后的自信,自省不意味着忘记,而是让悲剧永不重演的自我强大。
我们也应该反思:在批评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同时,是不是自己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记住雨果说过的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记住塞尔维亚人每年举行纪念活动的目的吧: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但愿新时代的我们也不要不丧失理性的独立思考,仅仅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