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八节 游击战
- 格式:doc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原文及教案【原文】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
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的能容二百多人。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
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
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
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
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语文A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赣南游击词》教案篇一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查字典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体会红军游击队员在艰苦斗争生活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有关游击战争的背景资料、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元帅,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在此期间,他为我们留下了《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赣南游击词》(板书)。
赣:江西省的简称。
赣南:就是江西的南部,梅岭一带。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二、初步感知1.以你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1)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遇到不懂的句子或小节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读音。
(1)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出示生字组词,再指名读或开火车读。
(3)把这些生字词放到课文中去,你还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课文。
4.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先自学,不能解决的,再全班交流。
侵:侵蚀;浸润。
交通:指当时游击队的联络员。
淫雨:久雨。
汉代郑玄注:淫,霖也,雨三日以上为霖。
兼旬:两旬,一旬为十天。
若云屯:如云之聚集。
形容多而盛。
二更长:二更多。
更,中国传统的夜间计时单位。
每夜分作五更,每更两小时,二更大约相当于夜晚十时前后。
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游击战术概括文章一:给小朋友们讲《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游击战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红星照耀中国》里超厉害的游击战术!在那个时候呀,红军战士们可聪明啦!他们不像敌人那样有很多很多的武器和装备,但他们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说,他们不会和敌人正面硬刚,而是像小猴子一样灵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有一次,敌人以为红军在前面的村子里,气势汹汹地跑过去。
结果红军早就跑到后面的山上,从山上往下打,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还有哦,红军会在晚上悄悄地行动,趁敌人睡觉的时候搞偷袭,让敌人防不胜防。
小朋友们,红军的游击战术是不是很厉害呀?文章二:和同学们聊聊《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游击战术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聊聊《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的游击战术。
你们想想,红军面对强大的敌人,要是硬拼能行吗?肯定不行!所以他们想出了游击战术。
就像捉迷藏一样,红军神出鬼没。
敌人来这边,他们跑到那边;敌人在白天找,他们就在晚上行动。
比如说有一回,敌人在大路上追着红军跑,红军呢,一转眼就钻进了树林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敌人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红军又从后面冒出来,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这种战术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红军却能一次次取得胜利。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红军特别聪明?文章三:给青年朋友们说说《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游击战术青年朋友们,咱们来谈谈《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里的游击战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的游击战术那可是相当牛!红军不会傻愣愣地在一个地方等着敌人来打,他们总是灵活多变。
比如说,敌人刚到一个地方,还没站稳脚跟,红军就迅速出击,打了就跑。
有一次,敌人的大部队在山谷里行军,红军在山上观察到了。
等敌人走到山谷中间,红军从山上扔石头、开枪,打得敌人乱成一团。
然后红军迅速转移,让敌人根本抓不住。
这种游击战术,充分发挥了红军的优势,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
咱们要从中学到灵活应变、善于寻找机会的精神。
文章四:和中年人谈谈《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游击战术各位中年人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的游击战术。
有关游击战的,课文,五年级下册我是非常爱看课外书的小姑娘。
小时候,妈妈不给看课外书,只给我看语文、数学书。
因为这我和妈妈打起了游击战。
一次,我正在书房看《塔顶上的猫》,突然妈妈走了过来,一把抢过我的书。
我想:“既然不能强攻,我就智取。
”妈妈走后没多久我就大叫起来:“哎哟,妈妈,我肚子痛。
”妈妈赶紧跑过来,把书放在书桌上,连忙揉我的肚子。
我故意大叫到:“妈妈,快让我去卫生间。
”这时妈妈只顾着给我让路,也顾不了那本书了。
我趁妈妈不注意便把书也拿到了卫生间。
我在卫生间里美滋滋地看了起来。
正当我看得来劲时,妈妈敲着卫生间门说:“你快一点,要不然,你该迟到了!”我看了一下表:“呀,两点钟了!”我赶紧提起裤子把书藏在卫生间的角落里,然后背起书包跑向学校跑去。
第一场游击战算是胜利了。
这天,我又迎来了第二场游击战。
最近,我迷上了《哆啦A梦》这本书,吃完午饭,我按照妈妈的规定,把数学书拿出来看。
数学书枯燥无味有什么好看的。
嗯,我可以把《哆啦A梦》夹在数学书里,然后把书捧起来看,这样妈妈就看不见我在看《哆啦A梦》,而是看见我正认真地看数学书。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走进了我的房间,围着我转了一圈,脸色先是红润的,后来就变成铁青的了,“好啊!你敢骗我啊!”第二场,我输给了妈妈。
不久,我又迎来了第三场游击战。
妈妈不给我看课外书,我就在晚上打开台灯偷偷地看书。
不好门外有动静,肯定是妈妈来“巡房”了,我赶紧把书藏在被窝,灯还没来得及关,妈妈就走到了房间,妈妈刚走,我就把台灯又打开了继续看书。
谁知妈妈又来第二次“巡房”。
我还没藏书,妈妈就闯进来了。
妈妈见我这么喜欢看课外书,便对我说:“好吧!既然你这么喜欢看课外书,那你以后就大胆地看吧,妈妈以后再也不阻止你了!”虽然,第三场游击战没打成,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为自己赢得了看书的权力!。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游击队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2.感悟革命英雄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了解游击战争中的一些基本战术和战略。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2)感悟革命英雄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2. 教学难点(1)了解游击战争中的一些基本战术和战略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教案、演示板、图片或视频、学生文具等。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纸、研究用品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由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游击队之战。
2.讲授(20分钟)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游击队之战的背景以及国民政府和代表团在会谈中为了人民利益进行的“斗智斗勇”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游击战争中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感恩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勇于奋斗的情感,从而带领学生领略游击战争的威力和伟大,体验五四精神。
3.讨论(15分钟)小组内进行长达十分钟的分组讨论,接着向全班展示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游击战争中的战术和战略的理解和思考,激励学生勇于开口表达、互动、思考,从而达到扩大知识面、增强理解力的目的。
4.巩固(10分钟)请学生以游击队之战为背景,撰写一篇150字作文,介绍一个感悟到的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领悟的精神内涵,并以此来在语文学科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小结(5分钟)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重点内容?需要在课后研究、复什么?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五、师生感悟学生通过学习难忘的英雄事迹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信仰和决心。
同时,学生在讨论表达中激发起了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赣南游击队教材分析: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的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由于陈毅在8月28日的兴国老营盘战斗中右胯骨中弹负重伤行动不便,再加上他知军善战,而且对苏区根据地比较熟悉,所以被留在中央苏区领导游击战争。
他担任了苏维埃政府的中央办事处主任,并参加中央苏区中央分局的工作。
1935年春,陈毅与项英等率中央苏区红军突破敌人重重包围,从中央苏区转移到粤赣交界的大庾岭一带,在此坚持开展了近三个年头的游击战争。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陈毅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为艰苦最困难得阶段。
面对强大敌军的残酷清缴和物质条件的极端困苦,红军游击队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掩护,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不仅渡过了一道道难关,保存了革命的力量,而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支持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
由于敌军的不断袭击、清缴以及叛徒的告密,红军游击队员多有牺牲,陈毅和项英也多次遇险,在这期间,陈写了十几首词,这些词真实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这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并构成了其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一个高潮。
《赣南游击词》是陈毅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最负盛誉的作品之一。
本文特色陈毅对诗歌的主张是,不反对形式技巧上的探索,但鄙视单纯玩弄形式技巧,不能让死板的形式规则束缚住。
《赣南游击词》正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
这首词是按《忆江南》词牌的句式写成,但并不依照《忆江南》词的平仄格律。
各节都含着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极富生活情趣,而在形式和格律上则给了自己相对的自由,不过分拘泥于死板的形式规则。
在语言上,陈毅采用群众口语,如“乖乖听安排”、“重生亲父母”、“好儿郎”等,同时又善于吸取有生命力的古语词,如“兼旬”“怨嗟”、“禹鼎”等。
在用典上,承其义,如“铁树要开花”。
在风格意境上,或质朴无华、明白畅晓,如第9、10节;或雅致洒脱,含蓄有味,如第1、4、5节;或有民歌的情趣,或有古诗的风韵,不拘一格,而又多样统一,构出一派清新豪迈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