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同云冈石窟佛像服装的艺术审美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5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卓越代表之一,其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云冈石窟在造像的形象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丰满圆润,脸形宽阔,是典型的中国面容。
与印度佛教艺术的修长瘦削相比,云冈石窟佛像更加体态丰满,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在佛像的服饰、头饰等细节上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佛像头顶的宝冠多采用华丽的凤凰造型,展现了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冈石窟在壁画绘制上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为特点,注重表现人物的形态和动态。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充满生气和活力。
壁画中的背景也经常描绘中国的自然风景和建筑景观,如山川河流、宫殿楼阁等,体现了中国画中常见的背景描绘手法和构图方式,使整个壁画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
云冈石窟在雕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雕刻精细且细腻,雕饰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尤其是在头发、衣纹等细节的处理上,雕刻师巧妙地运用凿刻技法,将线条和纹饰刻出栩栩如生的效果。
云冈石窟中的石窟结构和装饰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如殿堂式、楼阁式的造型,以及梁柱上的彩绘和雕刻,都凸显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特色。
云冈石窟中的佛教主题和故事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
云冈石窟中的佛教壁画和佛像常以佛陀坐化或讲经弟子为主题,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修行者对解脱和救度众生的追求。
这些主题和故事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的知行合一、显本觉源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佛教的渗透和融合。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体现在形象、绘画、技法和主题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谈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摘要:我国拥有较多的佛像石窟,这些佛像石窟反映时代更迭变迁、佛教的推广以及佛造像多地域、多民族的艺术融合。
本文主要分析了云岗石窟的佛造像艺术特征,以及它的美学风格。
希望可以普及在欣赏佛教造像时对他们艺术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风格,从而提升我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美学风格引言:云冈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它位于我国的山西大同,因为云冈石窟蕴含着诸多文化价值,所以给山西大同带来了雕塑之都的美誉。
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代,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艺术特征,它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云冈石窟因为自身的佛造像艺术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具有较大的鉴赏价值,而被广泛誉为在艺术领域里的独树一帜的“云冈风格”。
一、云岗石窟中的佛造像艺术云冈石窟的形成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它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不断推广,经过较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完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云冈石窟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
早期的云冈石窟主要是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当时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这位高僧在建造的时候一共凿刻了五尊佛像,分别对应着当时北魏的五位皇帝。
这个时期的佛像雕刻主要是同当时的政治结合在一起,在造像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世佛,在造型上可以看到佛像的特点是佛像高大,眉眼细长,八字胡须,面相圆润,鼻高。
这时候的佛造像主要表现出雄伟庄严,刚劲稳健的特点。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琢的鼎盛阶段。
中期的佛造像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并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等故事。
在造型方面,佛造像的面部比较丰满,秀丽而庄严。
不同的是在凿刻的时候,服饰加入了的汉式大衣风格,开始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行制方面也加入了比较多的美丽图案。
谈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作者:尹雁华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7期摘要: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云冈石窟作为典型代表之一,无论在佛造像艺术还是在美学风格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特征。
正确认识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是深入了解云冈石窟的重要基础。
本文从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两方面,对云冈石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75-02云冈石窟地处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与武州川北岸之间,其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给山西大同带来了“雕塑之都”的美誉。
从云冈石窟的起源来看,其为北魏统一北中国后,于河西地区以外对石窟进行开凿的最早一处,即佛教从河西东传平城的时期所开凿。
[1]云冈石窟为唐以前我国佛教艺术石刻造像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的高峰之一,其独特的佛造像艺术及美学风格为其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其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云冈石窟艺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云冈石窟的开凿并未局限于具体的时间段内,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间。
在不同的开凿时期,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其开凿时间与佛造像特点,对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的分析,可以从早、中、晚三个时期加以入手。
(一)早期佛造像艺术云冈石窟早期所开凿的洞窟,主要由高僧昙曜进行主持修建,因此又被称为昙曜五窟,分别为北魏五位皇帝的象征,为皇权政治同宗教佛道加以结合的典范。
从石窟形制来看,这一时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外壁满雕千佛,在主要的造像上为三世佛;从造像特点来看,普遍造像宏伟,表现出“刚劲稳健”的特点。
通过对该时期云冈石窟造像题材的观察来看,能够明确地看到其佛教造像已经脱离玉门关以西早期石窟特点,多仅将一佛或一菩萨作为中心,在左右的佛造像上以较多的胁侍为主。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窟之一。
其建造始于公元五世纪,历经数百年的建设,形成了南北朝至唐代的宏大体系。
作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云冈石窟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特点,更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特色。
云冈石窟的“中国化”,首先体现在其艺术风格的融合上。
在云冈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
在佛像的塑造上,雕刻师们通过充分吸收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将佛陀形象加工成中国人的面孔和身材,使其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云冈石窟中还出现了许多以中国传统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壁画,这些壁画在内容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教和生活的情境,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云冈石窟中还出现了许多以中国传统美术技法为基础的艺术作品,如泥塑、砖雕、瓷器等,这些作品在技艺和造型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云冈石窟的“中国化”还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在云冈石窟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如斗拱、螭首、琉璃瓦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元素。
云冈石窟中的佛寺建筑,既体现了佛教寺院的功能需求,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云冈石窟的建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以中国传统宫殿和园林为蓝本的建筑,如有“国宝殿”之称的“六大场”佛龛,其造型和布局均体现了中国传统宫殿的特点。
这些建筑风格的“中国化”,不仅体现了云冈石窟所属时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趣味,更表达了佛寺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合和再创造。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不仅表现在其艺术风格的融合上,更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上。
云冈石窟的“中国化”不仅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演变过程,也展示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合和再创造。
云冈石窟的“中国化”之美,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本文将从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像、壁画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在云冈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像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化特色。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形态优美,神态庄严,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
这些佛像的服饰、身姿以及面容都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与印度佛教艺术中的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的佛像更加丰满圆润,体态丰腴,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影响。
而且,云冈石窟中的佛像表情温和,眉目含情,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情感的体现。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诠释,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壁画是石窟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最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都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在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麒麟等神兽,以及云彩、山水等中国传统意象。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壁画的内容,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壁画艺术中的影响和地位。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运用了大量的红、黄、蓝等颜色,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感知。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中的其他艺术作品也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比如石窟中的石雕、铜器等,都融合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色。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纹饰图案,如云纹、莲花纹、螭龙纹等,这些纹饰图案不仅装饰了艺术作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2019年第1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大同市科技项目“大同云冈石窟艺术品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122作者简介:王文静(1976.04-),女,北京市人,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2日。
前言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势而建造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洞窟数量为四十五个,石雕佛像更是多达五万余躯,云冈石窟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古人啧啧称奇的精湛技艺,石窟中佛像的特色造型更包含了北魏时期汉民族文化、鲜卑族文化以及佛教文化三种文化的融合下产生的奇妙艺术美,与其说云冈石窟是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窟艺术群不如说是一座石窟文化宝库。
对于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美的探究应当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只有通过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进行了解后才能客观的对云冈石窟造型进行分析。
1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云冈石窟的初次开凿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是鲜卑族皇室为了稳固政权使国家人民更具信仰崇拜而对古印度佛教文化进行的吸收转化,这种文化渗透是双向的佛教文化的推崇使得鲜卑族人民能够通过佛教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实现汉人化,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使得传统的佛教经典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出了属于中原特色的佛教文化。
当今,人们在重视这座石窟群时会发现云冈石窟其实是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向人们展示的是独特的鲜卑文化、传统汉文化及佛教文化。
例如在云冈石窟中最受世人追捧关注的昙曜五窟,洞窟的形制顶尖下圆与鲜卑民族中极具代表的毡帐十分相似,昙曜五窟也被称之为帝王窟,洞窟中的佛像造型是按照北魏时期执政者的形象进行打造,将北方游牧民族的雄伟豪迈、健硕质朴的姿态气质进行了完美还原,而佛像归位于毡帐造型的洞窟中也正是说明了游牧民族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而在洞窟的雕花纹饰上展现最多的是在第七窟和第八窟,窟洞内顶部的藻井与四壁交接,并通过三角纹与一字纹的花纹形式进行雕刻,三角与一字形的花纹所组成的图案与汉民族文化中皇室宫廷内雕花的打造设计具有几分相似,这也说明了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融汇交流。
浅谈云冈石窟雕饰纹样的特点刘颖(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00)云冈石窟位于北魏王朝的首都平城———今天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整个石窟依山开凿,坐北朝南,从东到西有1公里长。
在这条蜿蜒的石窟走廊上,共开凿有45个洞窟,附属小窟207个,雕刻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
其中,最高大佛像有17米,而最小佛仅有2厘米,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是北魏平城时代鲜卑文化的突出代表。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上看,云冈石窟分别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大区域。
东区开凿有1~4个石窟;中区开凿有5~13个石窟;西区开凿有14~45个石窟。
几乎每个区域的洞窟周围,都有蜂窝状的附属窟龛,形成了云冈石窟窟龛密集、万佛生辉的壮丽景象。
从艺术风格上说,云冈石窟的雕饰纹样大致以东汉纹饰图样为蓝本,风格相似,但受云冈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在两汉纹样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养料,形成豪爽、精巧、样式单一、图形之间的排列组合简单的风格,形成最早的二方连续纹样。
这一时期的纹饰图样大多以植物纹样为主,题材采用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莲花、藤蔓枝、叶、荷叶、藕等。
而动物纹样与人物纹样、风景纹样出现得较少,起初风景纹样都是以简单的山形为主配以飞天的形式出现的。
几何纹样处于陪衬的地位(在以格子为画幅的边缘加以简单的倾斜线条组成的几何形加以最后的修饰,即主要应用于画幅边框修饰用,与佛像主题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关联)。
两汉时期流行一时的神兽、女娲伏羲以及流云纹样在此时也有出现,只是车骑出行、奔兽、飞禽纹样使用得已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藤蔓、飞鸟、莲花、飞天以及狮子等纹样图案,这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云冈石窟雕饰纹样是石窟建造、佛像雕塑等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装饰艺术与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
更加完美、整体、全面地为人们展现了佛教世界的绚丽多彩,它为佛教艺术在中国更为深远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也是敦煌艺术得以辉煌灿烂的起源,为后世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美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