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就业导向的统计学课程多元教学策略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996.49 KB
- 文档页数:3
统计实践删磁慰溢譬叠誓盗罄熬豳Q§e渺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教学模式宁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是区别于其它教育最本质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也被称为职业能力的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的提高就业能力。
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调整统计教学培养方案。
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f-]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
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
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新理念。
使学生略通理论,侧重于实用,培养学生收集数据信息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强化实践技能的提高。
以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
统计学原理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教授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统计学原理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索统计学是一门涉及数据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能够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教学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
统计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来吸引学生。
例如,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结合真实数据,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统计学例子和故事,以及展示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统计学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和编程工具,例如R、Python等,以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此外,可以组织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策略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中应注重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实验和模拟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实际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分享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学生对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认识。
教学策略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传统的考试形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统计学能力和技能。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他们展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统计学项目和报告,用于评估他们的数据分析和沟通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可以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统计学知识。
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探讨就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也涉及到个体的生计、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指导与基本概念的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以理论指导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为基础。
学生需了解就业的定义、分类、标准和相关指标等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方式加深理解。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培养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学生应学习并熟练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样本调查等技能。
通过实际的调查和分析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就业状况的现实情况,分析就业形势,把握就业趋势,为个体和社会的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三、政策研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应注重政策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策,掌握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机制,学习如何根据就业数据和统计结果制定相关政策。
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政策评估,为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就业指导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还应注重就业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就业市场的运作机制和规律,掌握求职技巧和应聘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生还应参加实习活动,了解企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学习实际工作中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还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
就业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劳动力、社会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学生应跨学科地学习与合作,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研究能力。
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设计统计分析项目和实践课程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刍议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改革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技校的数学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策略则是一项迫切需要实施的任务。
下面我将探讨几个关键点,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需要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
我们应该深入调研各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了解不同职位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学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的应用方法。
可以通过组织实践课程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大多以纸上谈兵为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教育软件、互联网资源等,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工具来辅助教学。
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更生动地展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最后,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技校应该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校数学教学是一项迫切需要实施的任务。
通过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得技校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学生的就业前景提供更好的保障。
抽样调查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抽样调查是收集统计信息的最主要方法和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各领域。
抽样调查是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的主要内容为抽样方法和估计量的选择,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系统抽样、不等概抽样、比率估计、回归估计等等[1]。
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抽样调查的理论知识,培养对实际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及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抽样调查课程内容相对理论与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推导,对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有所忽略,学生理解起来略显困难。
单一以理论方法为主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数据规模和数据形式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无法满足学生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
因此,教师须不断思考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结合抽样调查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及互联网资源,积极从多角度拓展思路,打造多样性、开放性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抽样调查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1 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是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助于教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提升课程的内在价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引入思政元素,避免硬搬思政内容,导致学生反感。
在抽样调查的第一节课,教师可带领学生重温一段鲜为人知的人口普查历史,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向其讲述从1938至1946年间在云南昆明呈贡文庙进行的人口普查,来自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的人口学家建立了现代中国人口普查的基本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摘要】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就业导向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其效果。
文中也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与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指出了未来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就业导向、问题、案例分析、改革方案、评价、展望、总结、建议、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
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未来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促进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1.2 研究意义统计学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专注和努力。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术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推动统计学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统计人才。
最重要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将促进统计学科的发展,并为统计学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人才支持。
探讨和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2. 正文2.1 传统统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统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传统教学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正文中将分析现行统计学教学模式,并深入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设计和方法,评估实施效果,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结论部分将展望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前景,总结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一种适宜就业市场需求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为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就业导向、实验设计、效果评估、教学改进建议、展望、总结、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行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面对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适应职场的需要。
有必要考虑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现行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为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学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所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现行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优化。
通过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术和就业两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统计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统计人才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通过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也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要求,推动统计学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面向就业导向的统计学课程多元教学策略探究张逸昕,朱越(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摘要]统计学是经管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对大学生就业选拔与毕业后工作过渡有着重要影响,是大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内容的重要工具。
基于此,首先阐释了就业导向下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多元化与自主支持性特征,然后剖析了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了面向就业导向的统计学课程多元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以便为在校大学生学好、教师教好统计学课程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其它量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统计学;就业导向;多元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09-0185-03Abstract:Statistics is an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anagement.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transition of work after graduation.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for graduates to be qualified to their jobs and competent for the job content.Based on this,this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self-support faced by the employment-oriented statistical course teaching,then analyses the problems for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in the current course teaching,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employment-oriented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statistics course.It will provide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learn statistics well,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quantitative courses.Key words:statistics,employment-oriented course,diversified teaching[作者简介]张逸昕(1975-),女,江苏淮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统计学精品课负责人,研究方向:统计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重点课题(16Z065,16Z06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JC1316085)。
统计学是大学生参加实践和就业的重要工具之一,大学生对统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被国内外公认为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
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统计学,不仅能够培养其基本统计思维,而且能使其掌握识别、辨析、聚透海量数据,正确解读社会现实数据的能力。
但是当前大学课堂上普遍采用的依然是“教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加上统计概念相对抽象、逻辑推理相对严密的特征,统计学课程被公认为是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而且还严重偏离了就业导向这个中心。
当前,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培养就业导向型人才的理念、模式已开始走向成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让学生不仅实现知识蓄积,更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转换能力,而这些是统计学传统教学策略所无法提供的。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选题。
一、就业导向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特征统计学是经管类学生大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
我国高校众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就有2600多所,且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导致相同素质的人才培养过多,间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提出高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并以大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
就业导向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一)多元化特征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按照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其属于应用经济学和理学的交叉范畴[3],因此许多高校都将其列为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
其主要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来对社会现实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是一门方法类基础平台课。
但就业需求导向下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面向应用的,要第2019年第9期(总第517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9,2019Total No.517185--求学生采用统计方法描述社会现象,并对其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展开分析,其实践性非常强,这就要求统计学的教学过程必须是丰富多彩、多元化教学方法并用的。
(二)自主支持性特征就业导向型教育理念背景下,统计学课程必须适应新环境、新形势。
大数据时代使得“泛在教育”成为可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兴趣发展成为学生的首要需求,自主支持性教学方式呼之欲出。
统计学教学离不开市场调研,而调研需要运用的核心知识就是统计知识,统计的生动鲜活性(丰富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资源)使得自主支持性教学得以展开,而自主支持性教学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其内容也应该是多角度和多手段化的。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疑难由于统计学课程处于概率论、微积分等前阶知识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的中介点,因此除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外,许多理工类专业也将统计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以适应大学生就业后的广泛需求,但目前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总体而言,有以下四点:(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学科交叉课程,涉及到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经济等多方面内容。
而现有的教学大纲在内容安排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安排较少,同时理论教学应用性不足,在具体呈现上存在大量“抽象化”和“去情境化”的内容,这将导致学生很难领会统计课程的实用性核心,而且数理逻辑较强的内容易引发学生学习上的抵触情绪,从而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实用案例支撑,更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地选择和改编案例,导致这门基础平台课没有为专业纵深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和衔接。
(二)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化统计学授课教师主动进行教学设计的意识不充分,多元教学能力不足。
教学能力受限就会降低其采取自主支持性教学的动机,产生更多的控制型教学行为。
同时,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大部分为非理工专业的文科生,他们对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并不充分,而授课方式以传统讲授为主,多元方法运用较少,学生主动参与更少,将使课程延展性十分有限,进而诱发学生学习上的畏难心理,最终导致学习动力缺乏,这将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理论教学操作上往往只注重细节,忽视了对统计方法适用情境和限制约束条件的着重强调,导致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碎片化,很难形成对统计整体思维脉络的清晰框架,更别提理解公式背后的内涵及其改进。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统计方法,又何以学以致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同时囊括统计理论、实用案例和软件的教科书也较少。
(三)课程教学手段传统,缺少专门的实训教学环节目前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仍局限于把动画课件作为教学手段的主要内容,没有把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与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
而仅仅依靠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对统计软件应用的讲解仅限于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课外自行练习,没有专业系统的统计软件实践和综合应用实训环节。
学生作图、制表、数据分析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一般,这在后期的专业综合实训与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有突出表现。
(四)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在考核方式上仍是单一的“笔试”,而笔试试题又全部为固定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型,实践性强、社会性视角丰富的开放性题目难觅踪迹,这在客观上诱导了学生以“识记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难以对统计方法运用的真实情境予以拓展考虑。
这种考核方式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准确体现学生处理统计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师想通过课程传授学生统计思维,以作为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而学生更多的只是追求课程成绩,两者目标的差异,也导致了最终统计实践应用的效果不佳。
三、面向就业导向的统计学课程多元教学策略基于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目的,统计学课程应以现实应用性教学为导向,改变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大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学的精髓,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后的工作,相关多元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内容:(一)课程内容贴近现实与专业统计学课程包含信息量大,涉及知识点多。
但受课业压力所限,一般院校的课时设置均较少,尤其对于多元统计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目前仅在部分985院校有所开设。
而正恰恰是这部分内容,虽然有繁琐的计算和复杂的推理过程,却恰好能够满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而需求型学习是提升学习求知欲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这部分理论理解和推理逻辑较难的内容,有必要先借助计算机软件解决一些相对理解较困难的部分,避开其中生涩的原理推导,进而用生活化、专业化的操作实例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运用软件解决问题并明晰该方法的适用情境就足够了。
强化复杂案例教学,案例作为当前使用教材的有益补充,具有与经济管理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
毕业后的工作是引导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复杂案例可以模拟现实工作中的多因素多层面影响因素,从而更加贴近社会现实。
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例如,对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提供一些会计账务处理案例,增加一些财务报告统计分析的内容;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证券价格走势、金融市场波动分析研判的案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则可多提供一些市场调研数据处理的案例。
复杂案例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实际社会问题,意识到未来工作就是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