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发酵2.呼吸作用3.有氧呼吸4.无氧呼吸5.异型乳酸发酵6.生物固氮7.硝化细菌8.光合细菌9.生物氧化10.初级代谢产物:11.次级代谢产物:12.巴斯德效应:13.Stickland反应:14.氧化磷酸化二、填空题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是产生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经、和途径分解葡萄糖。
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合酸发酵、发酵和发酵等。
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是,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磷酸化和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转换到下,糖代谢速率,这是因为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合物。
8.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 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
能量的产生是通过 磷酸化形式,电子受体通常是O 2。
电子供体是 、 、 和 ,还原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 能量。
9.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 2还原为NH 3的过程称为 。
该过程中根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
第六章氧化反应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失去电子,碳原子总的氧化态增高的反应均称为氧化反应;从狭义上讲,凡使反应物分子中的氧原子数增加,氢原子数减少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利用氧化反应除了可以得到各类有机化合物如醇、醛、酮、酸、酯、环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还可以制备有机腈和二烯烃等。
有机物的氧化反应都是强放热反应,因此,氧化反应中及时移除反应热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烃类和其它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几乎都是不可逆反应,反应都能进行到底。
有机合成中氧化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催化氧化和催化脱氢、化学氧化、电解氧化。
此外,生物氧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氧化是一种较缓和的氧化过程。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利用微生物进行氧化反应来进行酿酒、制醋。
生物氧化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收率高,反应条件温和,三废少等特点。
因此,生物氧化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氧化合成方法。
第一节催化氧化和催化脱氢一、催化氧化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有机物在室温下与空气接触,就能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自动氧化。
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使用催化剂,以提高反应的速度和选择性。
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氧化反就应称为催化氧化。
催化氧化法生产能力大,对环境污染小,且作为氧化剂的空气和氧来源广泛,无腐蚀性。
因此,工业上大吨位产品多采用空气催化氧化法。
氧化反应根据反应温度和反应物聚集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液相催化氧化和气相催化氧化反应。
液相催化氧化多在100︒C左右进行反应;气相催化氧化则常在200~400︒C下进行反应。
(一)液相空气氧化液相空气氧化是液态有机物在催化剂存在下,通入空气进行的催化氧化反应。
液相空气氧化反应的实质是在气液两相间进行的,大多采用鼓泡型反应器。
1.反应历程液相空气氧化属于自由基反应历程,其反应历程包括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三个步骤,其中决定性步骤是链的引发。
下面以烃的氧化为例:(1)链引发 烃类R-H 在光照、热及可变价金属盐或自由基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C-H 键的均裂而生成自由基R ⋅。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章)6章思考题6.1 试解释实验中所遇到的下列问题:(1)(1)⾦属钠可⽤于除去苯中所含的痕量H2O,但不宜⽤于除去⼄醇中所含的⽔。
(2)(2)为什么制备Grignard试剂时⽤作溶剂的⼄醚不但需要除去⽔分,并且也必须除净⼄醇(⼄醇是制取⼄醚的原料,常参杂于产物⼄醚中)。
(3)(3)在使⽤LiAlH4的反应中,为什么不能⽤⼄醇或甲醇作溶剂?6.2 叔丁基醚[(CH3)3C]2O既不能⽤Williamson法也不能⽤H2SO4脱⽔法制得,为什么?6.3 苯酚与甲苯相⽐有以下两点不同的物理性质:(a)苯酚沸点⽐甲苯⾼;(b)苯酚在⽔中的溶解度较甲苯⼤。
你能解释其原因吗?6.4 解释下列现象(1)(1)从2-戊醇所制得的2-溴戊烷中总含有3-溴戊烷。
(2)(2)⽤HBr处理新戊醇(CH3)2C-CH2OH时只得到(CH3)2CBrCH2CH3。
解答6.1 答(1)⼄醇的活泼氢能与Na发⽣反应,苯与Na⽆反应。
(2)RMgX不仅是⼀种强的亲核试剂,同时⼜是⼀种强碱,可与醇羟基中的H结合,即RMgX可被具活性氢的物质所分解,如(3)LiAlH4既是⼀种强还原剂,⼜是⼀种强碱,它所提供H-与醇发⽣反应,如6.2叔丁基醚⽤H2SO4脱⽔法合成时,主要产⽣烯烃。
6.3 答甲苯和苯酚的相对分⼦质量相近,但是甲苯的沸点110.6℃,⽽苯酚的沸点181.8℃,这是由于苯酚可以形成分⼦间氢键;甲苯不溶于⽔,⽽苯酚易溶于⽔,是由于苯酚与⽔分⼦之间会形成氢键:6.4习题6.1⽐较下列各组化合物与卢卡斯试剂反应的相对速度:(1) 正戊醇, 2-甲基-2-戊醇, ⼆⼄基甲醇(2) 苄醇, 对甲基苄醇, 对硝基苄醇(3)(3)苄醇, α-苯基⼄醇, β-苯基⼄醇6.26.2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1) CH2=CHCH2OH, CH3CH2CH2OH , CH3CH2CH2Br, (CH3)2CHI(2) CH3CH(OH)CH3, CH3CH2CH2OH , C6H5OH , (CH3)3COH , C6H5OCH3(3) α-苯基⼄醇, β-苯基⼄醇, 对⼄基苯酚, 对甲氧基甲苯6.36.3写出下列各反应主要产物:6.4合成题:(1)(1)甲醇, 2-丁醇→ 2-甲基丁醇(2)(2)正丙醇, 异丙醇→ 2-甲基-2-戊醇(3)(3)甲醇, ⼄醇→正丙醇, 异丙醇(4)(4)2-甲基丙醇, 异丙醇→ 2,4-⼆甲基-2-戊烯(5)(5)丙烯→⽢油→三硝酸⽢油酯(6)(6)苯, ⼄烯, 丙烯→ 3-甲基-1-苯基-2-丁烯(7)(7)⼄醇→ 2-丁醇(8)(8)叔丁醇→ 3, 3-⼆甲基-1-丁醇(9)(9)⼄烯→三⼄醇胺(10)(10)丙烯→异丙醚(11)(11)苯, 甲醇→ 2,4-⼆硝基苯甲醚(12)(12)⼄烯→正丁醚(13)(13)苯→间苯三酚(14)(14)苯→对亚硝基苯酚(15)(15)苯→ 2,6-⼆氯苯酚(16)(16)苯→对苯醌⼆肟6.5某醇C5H12O氧化后⽣成酮,脱⽔则⽣成⼀种不饱和烃, 将此烃氧化可⽣成酮和羧酸两种产物的混合物, 试推测该醇的结构.6.6有⼀化合物(A)的分⼦式为C5H11Br, 和NaOH⽔溶液共热后⽣成C5H12O(B). B具有旋光性.能和钠作⽤放出氢⽓, 和浓硫酸共热⽣成C5H10(C). C经臭氧化和在还原剂存在下⽔解, 则⽣成丙酮和⼄醛. 试推测A, B, C的结构, 并写出各步反应式.6.7新戊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可⽣成不饱和烃. 将这不饱和烃经臭氧化后, 在锌粉存在下⽔解, 可得到⼀种醛和⼀种酮. 试写出反应历程及各步反应产物的构造式.6.8分离下列各组化合物:(1)(1)⼄醚中混有少量⼄醇(2)(2)戊烷, 1-戊炔和1-甲氧基-3-戊醇6.9 下列各醚和过量的浓氢碘酸反应, 可⽣成何种产物?(1)(1)甲丁醚(2)(2)2-甲氧基⼰烷(3)(3)2-甲基-1-甲氧基戊烷6.10有⼀化合物的分⼦式为C6H14O, 常温下不与⾦属钠反应, 和过量的浓氢碘酸共热时⽣成碘烷, 此碘烷与氢氧化银作⽤则⽣成丙醇. 试推测此化合物的结构, 并写出反应式.6.11 有⼀化合物的分⼦式为C7H16O, 并且:(1)(1)在常温下它不和⾦属钠反应;(2)(2)它和过量浓氢碘酸共热时⽣成C2H5I和C5H11I . 后者与氢氧化银反应⽣成的化合物的沸点为138℃.试推测原化合物的结构, 并写出各步反应式.6.12有⼀化合物的分⼦式为C20H21O4N, 与热的浓氢碘酸反应可⽣成碘甲烷. 当此化合物4.24 mg与氢碘酸反应, 所⽣成的碘甲烷通⼈硝酸银的醇溶液, 得到11.62mg碘化银. 问此化合物含有⼏个甲氧基?6.13 写出环氧⼄烷与下列试剂反应的⽅程式:(1)(1)有少量硫酸存在下的甲醇(2)(2)有少量甲醇钠存在下的甲醇6.14 推测下列反应的机理。
人教版(2019年)高中化学教材目录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2离子反应1.3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2.1钠及其化合物2.2氯及其化合物2.3物质的量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3.1铁及其化合物3.2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4.2元素周期律4.3化学键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5.1硫及其化合物5.2氮及其化合物5.3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第六章化学回响反映与能量6.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6.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七章有机化合物7.1认识有机化合物7.2乙烯与有机高分子资料7.3乙醇与乙酸7.4基本营养物质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实验活动9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8.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8.2化学品的合理使用8.3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化学回响反映的热效应1.1回响反映热1.2反应热的计算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2.1化学反应速率2.2化学平衡2.3化学反应的方向2.4化学回响反映的调控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3.1电离平衡3.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3.3盐类的水解3.4沉淀溶解平衡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4.1原电池4.2电解池4.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1.1原子结构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2.1共价键2.2分子的空间结构2.3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3.1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3.2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3.3金属晶体与离子晶体3.4配合物与超分子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1.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2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第二章烃2.1烷烃2.2烯烃炔烃2.3芳香烃第三章烃的衍生物3.1卤代烃3.2醇酚3.3醛酮3.4羧酸羧酸衍生物3.5有机分解。
第三节硫酸一、概述• 高一年级化学•来源于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化学教科书第六章第三节硫酸,本节课需三课时•复习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应用,以及有关不同浓度的硫酸混合后溶液的计算。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硫酸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业上和实验室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复习回忆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2)、探究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3)、通过探究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4)、阅读自学,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
(5)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应用,以及有关不同浓度的硫酸混合后溶液的计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3)、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校为一所重点高中,学生的基础较好;学习认真、踏实、学习方法较好,学习风气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6章思考题6.1 试解释实验中所遇到的下列问题:(1)(1)金属钠可用于除去苯中所含的痕量H2O,但不宜用于除去乙醇中所含的水。
(2)(2)为什么制备Grignard试剂时用作溶剂的乙醚不但需要除去水分,并且也必须除净乙醇(乙醇是制取乙醚的原料,常参杂于产物乙醚中)。
(3)(3)在使用LiAlH4的反应中,为什么不能用乙醇或甲醇作溶剂?6.2 叔丁基醚[(CH3)3C]2O既不能用Williamson法也不能用H2SO4脱水法制得,为什么?6.3 苯酚与甲苯相比有以下两点不同的物理性质:(a)苯酚沸点比甲苯高;(b)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甲苯大。
你能解释其原因吗?6.4 解释下列现象(1)(1)从2-戊醇所制得的2-溴戊烷中总含有3-溴戊烷。
(2)(2)用HBr处理新戊醇(CH3)2C-CH2OH时只得到(CH3)2CBrCH2CH3。
解答6.1 答(1)乙醇的活泼氢能与Na发生反应,苯与Na无反应。
(2)RMgX不仅是一种强的亲核试剂,同时又是一种强碱,可与醇羟基中的H结合,即RMgX可被具活性氢的物质所分解,如(3)LiAlH4既是一种强还原剂,又是一种强碱,它所提供H-与醇发生反应,如6.2叔丁基醚用H2SO4脱水法合成时,主要产生烯烃。
6.3 答甲苯和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但是甲苯的沸点110.6℃,而苯酚的沸点181.8℃,这是由于苯酚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甲苯不溶于水,而苯酚易溶于水,是由于苯酚与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6.4习题6.1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与卢卡斯试剂反应的相对速度:(1) 正戊醇, 2-甲基-2-戊醇, 二乙基甲醇(2) 苄醇, 对甲基苄醇, 对硝基苄醇(3)(3)苄醇, α-苯基乙醇, β-苯基乙醇6.26.2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1) CH2=CHCH2OH, CH3CH2CH2OH , CH3CH2CH2Br, (CH3)2CHI(2) CH3CH(OH)CH3, CH3CH2CH2OH , C6H5OH , (CH3)3COH , C6H5OCH3(3) α-苯基乙醇, β-苯基乙醇, 对乙基苯酚, 对甲氧基甲苯6.36.3写出下列各反应主要产物:6.4合成题:(1)(1)甲醇, 2-丁醇→ 2-甲基丁醇(2)(2)正丙醇, 异丙醇→ 2-甲基-2-戊醇(3)(3)甲醇, 乙醇→正丙醇, 异丙醇(4)(4)2-甲基丙醇, 异丙醇→ 2,4-二甲基-2-戊烯(5)(5)丙烯→ 甘油→ 三硝酸甘油酯(6)(6)苯, 乙烯, 丙烯→ 3-甲基-1-苯基-2-丁烯(7)(7)乙醇→ 2-丁醇(8)(8)叔丁醇→ 3, 3-二甲基-1-丁醇(9)(9)乙烯→ 三乙醇胺(10)(10)丙烯→ 异丙醚(11)(11)苯, 甲醇→ 2,4-二硝基苯甲醚(12)(12)乙烯→ 正丁醚(13)(13)苯→ 间苯三酚(14)(14)苯→ 对亚硝基苯酚(15)(15)苯→ 2,6-二氯苯酚(16)(16)苯→ 对苯醌二肟6.5某醇C5H12O氧化后生成酮,脱水则生成一种不饱和烃, 将此烃氧化可生成酮和羧酸两种产物的混合物, 试推测该醇的结构.6.6有一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5H11Br, 和NaOH水溶液共热后生成C5H12O(B). B具有旋光性.能和钠作用放出氢气, 和浓硫酸共热生成C5H10(C). C经臭氧化和在还原剂存在下水解, 则生成丙酮和乙醛. 试推测A, B, C的结构, 并写出各步反应式.6.7新戊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可生成不饱和烃. 将这不饱和烃经臭氧化后, 在锌粉存在下水解, 可得到一种醛和一种酮. 试写出反应历程及各步反应产物的构造式.6.8分离下列各组化合物:(1)(1)乙醚中混有少量乙醇(2)(2)戊烷, 1-戊炔和1-甲氧基-3-戊醇6.9 下列各醚和过量的浓氢碘酸反应, 可生成何种产物?(1)(1)甲丁醚(2)(2)2-甲氧基己烷(3)(3)2-甲基-1-甲氧基戊烷6.10有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6H14O, 常温下不与金属钠反应, 和过量的浓氢碘酸共热时生成碘烷, 此碘烷与氢氧化银作用则生成丙醇. 试推测此化合物的结构, 并写出反应式.6.11 有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16O, 并且:(1)(1)在常温下它不和金属钠反应;(2)(2)它和过量浓氢碘酸共热时生成C2H5I和C5H11I . 后者与氢氧化银反应生成的化合物的沸点为138℃.试推测原化合物的结构, 并写出各步反应式.6.12有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20H21O4N, 与热的浓氢碘酸反应可生成碘甲烷. 当此化合物4.24 mg与氢碘酸反应, 所生成的碘甲烷通人硝酸银的醇溶液, 得到11.62mg碘化银. 问此化合物含有几个甲氧基?6.13 写出环氧乙烷与下列试剂反应的方程式:(1)(1)有少量硫酸存在下的甲醇(2)(2)有少量甲醇钠存在下的甲醇6.14 推测下列反应的机理。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
教学设计
一、本章知识分析(两条线)
1、非金属元素的知识线:
氢化物H
2S(H
2
O
2
) ←单质S(O
2
) →氧化物SO
2
(SO
3
)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
2
SO
3
(H
2
SO
4
)
→酸根的检验(SO
4
2-)
2、环境保护知识线:
臭氧层破坏→酸雨→环境保护(重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大纲的要求
1、注重理论指导——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运用于对氧族的认识
第五章以前的教材知识体系安排:
代表元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关离子检验→元素族概述认识方法:特殊→一般(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基础)
第五章以后的教材知识体系安排:
元素族概述→代表元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有关离子的检验认识方法:一般→特殊(用元素周期律知识认识元素族)
2、学会知识迁移
(1)把对卤族元素的认识应用于对氧族元素的认识
★从Cl2能跟金属、非金属、碱等反应认识→S能跟金属、非金属、碱等反应。
★从HCl+KClO3→Cl2认识
推断下列反应S元素变化为什么物质:
●H2S+SO2→
●Na2S+Na2SO3+H2SO4→
●S+H2SO4(浓)→
●H2S+ H2SO4(浓)→
【思考】SO2有较强还原性浓H2SO4有较强氧化性,SO2能否用浓H2SO4干燥?★从KI+Cl2→I2NaBr+ Cl2→Br2认识
●H2S+ O2→S
●H2S+ O2→SO2
(2)从物质的通性和结构特点来认识
★S具有非金属单质的通性:能跟金属与其它非金属(H2、O2)反应。
★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能跟碱性氧化物和碱反应
★H2SO4具有酸的通性:能跟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反应。
★S和SO2中硫的化合价均为中间价:它们均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双重性质。
(3)对已学知识的再认识
如何理解:Na2O2和CO2反应必须为什么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中进行?
再认识:能更进一步认识Na2O2:
★Na2O2是一种弱酸的盐,Na2O2应密封保存。
★Na2O2能跟其它酸溶液(如:稀盐酸、稀硫酸等)反应并放出氧气
Na2O2+2HCl=2NaCl+H2O2
2H2O2=2H2O+O2
★Na2O2与潮湿的SO2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写出)
过程理解:
3、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
(1) Cl2和S都具有非金属的通性,但S只能把变价金属氧化到低价:
Fe + S ==
Cu + S ==
(2) Cl2能在常温下与碱反应,但S必须与浓热的碱才能反应:
3S+6NaOH(浓) == 2Na2S+Na2SO3+3H2O
(3) 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但随着浓度的增大,浓硫酸又表现出特殊性: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四、本章重要知识回顾
1、认识对于每一种物质的学习应该掌握的主线
【随堂练习】
1、下列反应中硫表现出还原性的是()
A、硫和氢气
B、硫与氧气
C、硫与铁
D、硫与铜
2、下列叙述中,能证明硫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的事实是()
A、盐酸是强酸而氢硫酸是弱酸
B、酸性:HClO4> H2SO4
C、氯气通入氢硫酸中有硫生
D、跟H2反应,硫还原为-2 价。
氯还原为-1价。
3、下列关于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硫的非金属较强,故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能与Cu、Fe、O2等物质反应,S作氧化剂
C、硫燃烧得SO3,可以制得硫酸
D、S与Cu反应生成Cu2S,而不能生成CuS
4、关于二氧化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为气体,难液化
B、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C、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既可溶于水又可与水反应
5、下列有关SO2气体的实验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A、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槽中,进入试管的溶液能呈红色
B、将SO2通入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红色渐褪,给试管加热无明显变化
C、将SO2通入有溴水的试管中,红色渐褪,给试管加热无明显变化
D、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无明显变化
6、将硫酸的性质序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具有酸的通性;
B.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
C.具有吸水性;
D.具有脱水性;
E.具有强氧化性
(1)电镀工业常用硫酸来进行酸洗除锈;
(2)亚硫酸钠中加入硫酸产生SO2气体;
(3)浓硫酸可用铁或铝的容器储存;
(4)浓硫酸能干燥SO2、CO2的气体,但不能干燥H2S、H I的气体;(5)给食盐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小心加热,在空气中有白雾生成;(6)将蔗糖放入小烧杯中,然后滴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迅速膨胀,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