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连盆地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103.99 KB
- 文档页数:1
二连盆地哈达图地区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分析刘国宁,张锋(核工业二茵八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00)摘要:乌兰察布坳陷位于二连盆地中西部,坳陷中又分为多个次级凹陷和次级凸起,研究区位于坳陷中东部的齐哈日格图凹陷。
文章在综合研究钻孔及其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及地层构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方法,结合测试分析数据成果,对研究区铀成矿形成的构造环境、铀源条件、古气候条件、岩石地球化学条件及岩石蚀变条件进行研究。
构造环境表明研究区受近东西向基底构造、北东向控盆构造及北西向新构造所控制。
铀源条件表明研究区铀源主要来自于基底的一套中酸性岩浆岩及蚀源区的富铀花岗岩体。
古气候条件表明研究区主要的铀成矿时期为晚白垩世-古新世。
岩石地球化学条件表明研究区铀成矿赋矿岩石为原生还原环境砂体,即灰色砂体。
岩石蚀变条件表明研究区受后生氧化、还原作用。
通过研究区铀成矿条件的深入分析,确定了目的层选择依据及地层划分对比,为研究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乌兰察布坳陷;研究区;铀成矿;构造环境;古气候条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汐卜围找矿中图分类号:P6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21)16-0069-04Abstract:Wulanchabu depression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Erlian basin,which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ondary depressions and secondary uplifts,and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Qiharigetu depression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depressio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study of boreholes and other geological data,using sandstone-type uranium metallogenic theory,stratigraphic framework,rock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nalysis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est and analysis data,the tectonic environment,uranium source conditions,paleoclimate conditions,rock geochemical conditions and rock alteration conditions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re studied.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study area is controlled by near-EW-trending basement structure,NE-trending basin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NW-trending new structure.The uranium source conditions show that the uranium source in the study area mainly comes from a set of intermediate-acid magmatic rocks in the basement and uranium-rich granites in the source area.Paleoclimate cond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uranium metallogenic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 is from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cene.The petrogeochemical conditions show that the uranium ore-forming host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are primary reduction environment sand bodies,namely grey sand bodies.The rock alteration condi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area is subjected to epigenetic oxidation and reduction.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uranium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target layer and th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are determined,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ore prospecting in the study area and its periphery.Keywords:Wulanchabu depression;study area;uranium mineralization;tectonic environment;paleoclimate conditions;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peripheral prospecting自20世纪80-90年代中后期,核工业二O八大队先后在二连盆地发现查干、苏崩、努和廷等铀矿床,进入21世纪初发现了赛汉高毕、巴彦乌拉铀矿床及若干个矿产地及矿点。
二连盆地中部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康世虎;杨建新;刘武生;赵兴齐;乔鹏;杜鹏飞;吕永华【摘要】Th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from fault to depression in Erlian basin at the end of early Creta-ceous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paleo-valley in the upper member of Saihan forma-tion on the base of braided river delta of the lower member of Saihan formation.Due to the declination of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long-path paleo-valley sandstone was formed,which provided favorable ore space for uranium mineralization.Long time hiatus between late Cretaceous and Paleocene favored the de-velopment of oxidation and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andstone and uranium mineralization.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adatu,Saihangaobi and Bayanwula uranium deposits,three types of pa-leo-valley uranium mineralization models in Erlian basin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were also discussed.%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末期断拗转换的构造应力场背景,为赛汉组上段古河谷沉积的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赛汉组上段古河谷沉积是在下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由于湖泊沉积衰亡,形成了长流程的古河道砂体,为铀成矿提供了理想的赋矿空间.晚白垩世古新世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氧化带的发育.因此,古河谷砂体和氧化带控制了盆地内的铀成矿.笔者通过以哈达图、赛汉高毕和巴彦乌拉铀矿床的对比分析,建立了二连盆地3种不同古河谷类型的铀成矿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潜力分析,指出找矿的方向.【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9页(P206-214)【关键词】二连盆地;古河谷;铀成矿特征;潜力评价【作者】康世虎;杨建新;刘武生;赵兴齐;乔鹏;杜鹏飞;吕永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 430074;核工业208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核工业208大队,内蒙古包头 014010;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核工业208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核工业208大队,内蒙古包头 014010;核工业208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在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国家,古河谷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和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连盆地艾勒格庙地区沉积环境和铀成矿的研究二连盆地作为我国十大能源盆地,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经过对其30多年的不断勘查,陆续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泥岩、砂岩型铀矿床。
艾勒格庙地区随着近年工作,陆续发现铀矿化线索。
本文主要通过野外剖面观察、钻孔岩心观察、室内单孔沉积相剖面分析、剖面沉积相对比、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研究目的层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探讨了铀成矿规律,此研究工作为艾勒格庙地区下一步找矿指出方向。
本文主要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分析,腾格尔组发育典型的断陷陡坡带扇三角洲的重力流沉积,在断陷缓坡带,也可能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赛汉组下段可见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
其中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为重要的产铀体系,其次为扇三角洲体系。
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以大面积的冲积扇-泛滥平原红色沉积为特征,东部发育辫状河沉积。
2、根据对研究区铀矿体分类统计,腾格尔组铀成矿主要位于氧化前锋线附近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
赋矿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砂岩、细砂岩、含泥细砂岩,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
赛汉组下段铀成矿总体为砂岩型矿体埋深、厚度均大于泥岩型,且品位较低。
铀矿化赋存在赛汉组下段辫状河平原亚相的辫状河道砂体或沼泽相泥岩、粉砂岩或者褐煤中。
赛汉组上段铀成矿主要受古潜水氧化面的控制,其次还有潜水-层间氧化及次生还原作用叠加。
矿体产状平缓,以层状、板状为主,少数透镜状。
3、研究区周边出露丰富的富铀花岗岩体,地表存在大面积的放射性异常点及晕,同时含矿层本身具有丰富的铀含量,这些都为后期成矿提供了主要铀源。
腾格尔组的矿体主要分布于断陷陡坡带扇三角洲,在断陷缓坡带。
赛汉组下段主要的矿体主要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靠近三角洲前缘的一侧。
赛汉组上段主要的矿体位于古曲流河谷中。
4、通过潜力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找矿部位在盆地中心,赛汉组下段及腾格尔组主要找矿部位在盆地边缘。
综合分析认为位于乌兰察布坳陷西部的研究区应具备较好成矿的条件,该区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均为铀矿找矿的目标层位。
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含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研究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是中国重要的铀矿床之一,其含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对于矿床成因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的含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找矿方向,在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矿产地质勘探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背景哈达图铀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铀矿产地之一。
矿床主要分布在哈达图地区,已探明的矿区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铀资源储量丰富,矿床类型复杂,矿石品位高,为我国的核能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选取了哈达图铀矿床的典型矿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实验,主要研究了含矿目的层不同岩石类型的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探讨了其与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含矿目的层岩石类型和地质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哈达图铀矿床的含矿目的层主要包括花岗岩、片岩和变质岩,其中以花岗岩为主。
这些岩石大多呈片状或块状分布,形成了明显的矿化带。
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矿石呈层状产状、矿石颗粒细小、块状矿石包体明显等特点。
2.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室内岩矿实验对不同岩石类型的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发现,含矿目的层的矿石主要由石英、辉钼矿、钍矿、磷灰石和石榴石等矿物组成,其中辉钼矿和钍矿的含量较高。
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含矿目的层的岩石富含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具有明显的放射性异常。
3.岩石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的关系通过对含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与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的关系。
结合地质特征和矿物组合分析,初步推测了矿床的形成机制和矿化规律,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系统研究了哈达图铀矿床的含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意义包括:1.为指导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RESOURCES2020年第二期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1.地质概况准宝力格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的北东部,受北部巴音宝力格隆起和塔木钦隐伏隆起及南部的苏尼特隆起所夹持,凹陷长约70km,宽约5km~12km,面积约600km 2,呈北东向展布,基底呈凹凸相间的特征,埋深800m~1500m。
该凹陷在赛汉期及之后处于连通状态,形成稳定的构造单元。
凹陷内发育下白垩统赛汉组含煤地层,受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局部反转断裂的作用,使地层产生宽缓的褶曲。
研究区自下而上揭露地层有: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K 1s 1)、赛汉组上段(K 1s 2)、古近系伊尔丁曼哈组(E 2y)和新近系,其中赛汉组上段为主要含矿层。
2.目的层砂体沉积特征2.1砂体空间分布研究区内赛汉组上段目的层砂体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位于哈达图成矿带砂体的下游。
河谷中心厚度较大,河谷边部变薄,厚度为20m~60m,平均厚度35.22m,砂体厚度与层厚度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砂体厚度高值带对应于赛汉组上段底板埋深较大处、底板标高最小处和地层厚度最大的区域。
以20m 厚为边界的砂带从南西到北东连续发育,构成长约70km、宽8.0km~12km 的长条形砂带,构成矿床控矿的骨架砂体;而以60m 为边界的厚大砂体分布在T383线以西、T127-T243和研究区东北部,为侧向支流叠加,研究区内古河谷砂体以北东向的主干河道为主,并叠加有侧向支流的汇入,从而组成多物源复合砂带。
2.2砂体的岩性组合及沉积类型区内赛汉组上段砂体是河流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套含煤和杂色碎屑岩建造。
砂体由下粗上细的多个正韵律砂岩组成,砂体中夹少量洪泛泥岩,底部具冲刷面。
单韵律层厚4.5m~15.0m,最厚达30m 以上。
发育板状、不规则楔状和小型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局部见块状和波状交错层理,沉积物中很少见到化石,可见少量炭化植物碎屑。
自然电位与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表现为不规则箱形、钟形,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锯齿状,具辫状河沉积特点,根据测井数、岩心资料和典型沉积剖面等对其沉积类型进行重建,研究区主要沉积类型为辫状河,由河道充填组合、河道边缘组合和泛滥平原构成。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系指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坡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至集(宁)二(连)铁路线,北接中蒙边界,南抵阴山北麓,总体呈NEE~NE向的不规则长条带状,总长800Km,宽度200~400Km,平均宽度300Km。
一、油页岩赋存层位根据20世纪50~70年代地质勘查资料及该区域的1:20万区域调查报告和20世纪80~90年代华北石油物探、钻探资料,二连盆地油页岩及含油泥岩(暗色泥岩)初步确定赋存三个层位,即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和老第三系(E2)。
1、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金刚山组系指发育于赤峰地区不整合中侏罗世土城子组及其更老地层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局部夹中酸性、酸性和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多层沉积岩,底部常有砾岩,含热河群动物化石,其上被九佛堂组平行不整合覆盖。
位于大兴安岭NNE向构造带和阴山EW向构造带复合部位,晚侏罗世断裂构造和火山活动频发,所形成的山间构造盆地呈NE~NNE向展布,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多为地堑型构造,沉降幅度大,NW向及SE向的陆源区很容易向盆地中充填正常沉积碎屑岩,并伴有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在这样规模不大的条形盆地中,很难形成泥岩沼泽和覆水的湖相环境,因此大多数无煤层和油页岩的形成。
在较为宽广的盆地中,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和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可能形成覆水沼泽~浅湖的环境,由于环境多变,故形成了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油率低的灰褐色油页岩。
例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形成三层灰色和灰褐色油页岩,总厚度14.50m,含油率3.95-6.23%,矿层间夹含砾砂岩和粗砂岩;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形成13层,总厚度10m,含油率只达2-3%,单层油页岩形不成可工业开发的矿床。
2、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位于阴山以北的大兴安岭西侧,早白垩世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断陷,在大兴安岭东侧则形成了松辽盆地群,西侧则形成了海拉尔盆地群和二连盆地群等。
二连盆地与地沥青密切相关的砂岩型铀矿床微观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王文广【摘要】内蒙古二连盆地产在下白垩统碎屑岩系中的砂岩型铀矿床,其矿化与地沥青密切相关,有铀矿物存在之处必有地沥青;岩石中也普遍含地沥青.笔者通过蚀刻α径迹示踪,对铀含量在(200~1770)×10-6的碎屑岩进行扫描电镜分析,采用分子量计算方法确定了该地区含铀碎屑岩中的铀是以多种超显微铀矿物形式存在.其中,以赛汉高毕铀矿床为代表,铀主要形成复成分磷钙铀矿.其它铀矿床也普遍有复成分磷钙铀矿产出:巴彦乌拉矿床样品因钙含量低、硅含量高,则铀石多于复成分磷钙铀矿;道尔苏矿床以铀石和磷铀矿为主,有少量沥青铀矿及复成分磷钙铀矿;哈达图矿床主要是沥青铀矿,未见复成分磷钙铀矿.除了地沥青之外,各矿床中与铀矿物共生的主要矿物还有草莓状、鲕粒状黄铁矿.由此推断,铀矿床的可能成因是:来自盆地深部的UH3、PH3、CaH2、SiH4、FeH2、H2S等在伴随油气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降低和氧化作用而发生分解及凝聚,形成草莓状、鲕粒状黄铁矿;同时派生出含U、P、Si、Ca等的氧化物的低温热水溶液,并最终结晶析出铀矿物,形成有大量黄铁矿共生的铀矿体;而油气经过长期挥发,最终演变成地沥青,成为铀矿物的载体.【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9页(P270-278)【关键词】下白垩统碎屑岩系;砂岩型铀矿床;草莓状黄铁矿;铀矿物;U、P、Ca的氢化物【作者】王文广【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二连盆地从1983年立项进行区域地质调查,随后开始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取得了大量区域地质资料和对盆地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认识,至今已发现6个大、中型铀矿床。
但是,由于该盆地规模大、分布广(由许多次级小型裂谷盆地组成),其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各处不尽相同。
尽管范光等(2013)确定了盆地内赛汉高毕矿床铀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水磷钙铀矿,但显然不会只有这一种铀矿物,盆地中各矿床可能存在不同的铀矿物组合。
二连盆地可地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性及铀潜力分析摘要:二连盆地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产铀盆地。
近期,在不断的对该盆地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其蕴藏着大量可地浸砂岩型铀矿。
本文从系统研究和找矿成果分析两方面入手,逐步寻找出二连盆地找矿目标层的方法和途径。
其找矿目标层主要分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赛汉组,第二层级二连组和伊尔丁曼哈组。
并且,在二连盆地运用的找矿类型是层间氧化带型(含潜水-层间氧化带)。
进而得出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存在的依据。
然后从理论的角度列出二连盆地的找矿前景和找矿方向。
abstract: erlian basin is a large cenozoicuranium-productive basin. recently, after the ongoing visit to the basin, it found that it con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leachabl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from system analysis and prospecting results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the ways and means to ore-finding target layers of erlian basin. its ore-finding target layer mainly comprises two levels, the first-level group is saihan group, and the second level is erlian group and yierdingman group. and, theore-finding type used in erlian basin is interlayer oxidized zone type (including dive-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thus it concludes the basis of leachable sandstone-type uraniumdeposits.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this paper lists prospects in erlian basin and its ore prospecting direction. 关键词:二连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前景;找矿方向key words: erlian basin;leachabl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metallogenic prospect;prospecting direction0 引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将寻找铀矿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上面,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赛汉组铀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摘要:近年来,我队对赛汉塔拉凹陷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及成矿环境进行探索,落实了宝拉格铀矿产地,含矿层为赛汉组上段,在凹陷北部赛汉组上段圈定了宽10~20Km,长约60Km的辫状河道砂体,对指导找矿意义重大。
本文从赛汉塔拉凹陷的构造、沉积演化、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出发,分析凹陷内铀成矿的有利条件,认为赛汉塔拉凹陷具备形成中型–大型铀矿床的潜力。
关键字:赛汉组;铀成矿条件;赛汉塔拉凹陷1. 前言赛汉塔拉凹陷属于二连盆地苏尼特隆起上的次级凹陷,位于苏尼特隆起的南东部,南侧紧邻温都尔庙隆起,东接查干诺尔凸起。
为一单断式箕状凹陷,整体呈北东-南西走向,东西宽17~29km,南北长约85km,面积约2300km2(曹彤,2006;闰文华,2008)。
核工业230研究所对赛汉塔拉及北部邻区开展了调查评价(2001~2005、范少云),主攻目标层位为伊尔丁曼哈组,在乌尔塔高勒庙地段见到工业铀矿化,当时施工钻孔大多数在160m以内,对深部探索不够。
随着近年来,对赛汉塔拉凹陷环境查证和深部探索,认为在本区的找矿目标层位应为赛汉组,本文通过对赛汉组地层结构、沉积相的研究及内外铀源的研究,分析区内铀成矿潜力究竟如何,旨在为今后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2. 沉积-构造演化赛汉塔拉凹陷受亚洲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向漂移影响,在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于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凹陷,经历了初裂、断陷、断坳转换、萎缩四个阶段(表1)。
侏罗纪,在强烈的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位于康保断裂北部的海西褶皱基底由于年轻脆弱、强度小、不稳定,沿康保断裂发生左旋走滑,赛汉塔拉凹陷开始了拉张下陷,东部和西部的边界断层开始发育,出现了凹陷的雏形,是断陷盆地的形成期。
表1 赛汉塔拉凹陷构造-沉积演化表早白垩世阿尔善组-腾格尔组沉积期,随着左旋走滑形变的进一步发展,东部边界断层开始不断地拉张下陷,同时北部的边界断层随之发育,凹陷的深度和面积不断扩展,进入了扩张深陷阶段,形成了凹陷的主体,是断陷盆地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