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3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中景色及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中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
5. 练习巩固:(1)设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练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山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合作讨论是否有效。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4. 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
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山中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能力。
(3)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想象。
(3)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中访友》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查找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说明其作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大意。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中生字词的听写练习。
(2)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练习。
(3)学生进行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绘画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分析课文结构,写一篇关于课文《山中访友》的读后感。
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山中景物表达的情感。
(2)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山中访友》。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山中访友》。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作者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山中景物表达情感的?(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以口头表达或写作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山中访友”的情景。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中访友》。
2. 家庭作业:运用想象力,以写作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山中访友”的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学习__能够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我定下了__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__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__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①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
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__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__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山中访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感悟内容: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
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
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
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研读赏析: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合作探究: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
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层次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懂得珍惜友情,学会与朋友沟通交流。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3)掌握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从不同角度评价课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大自然有关的诗词或文章,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简介作者李白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每个段落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小练笔,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3. 背诵评价:在课堂上或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山中访友》的背诵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山中访友》。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学会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山中访友》的朗读与背诵。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能够将课文中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山中访友》的学习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2. 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3. 预习下节课文《散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山中访友》,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分析《山中访友》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以作者山中访友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山中的美景和作者在山中的愉快心情。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成果展示:让学生代表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目标细化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作者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欣赏和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情感。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八、教学环境与资源1.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山水风光图片或视频素材。
2. 教学资源:课文教材、参考资料、课外阅读书籍。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成果展示,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
七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文章主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懂得珍惜友谊,体验与朋友共同成长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文章主旨。
2.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 体验与朋友共同成长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学,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山、水、树林等自然景观。
(2)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与朋友一同山中访友的情景。
(2)分享与朋友间的趣事,体验共同成长的快乐。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优秀6篇)课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简说】《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的写景美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设计将课文设计成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受美、体验美;以课文作靶子,发现美、积累美;将课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
一步步导引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教学过程】一、感受美、体验美。
导入:《山中访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访友”的形式,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意蕴的活生生的个体。
文本视角独特、想象奇特、笔调轻松、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这种出神入化的风格,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
(一)认读。
感悟意蕴美1.本设计着力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唱主角,让“读”唱主角,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符”,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悟自然的灵性。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各自解读课文的意蕴。
为了拓展解读的深度,可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讨论:①作者写的上“山中访友”,访的友是谁?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带有特定意蕴的景物的?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点拨之一: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与物,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拨之二:德高望重的古桥,写得敦厚。
它始终“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凝重的画面中充满神韵。
这多么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啊!但这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的性格,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这分明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写照——意与境相谐。
恰如知己的树木,写得也分外醉人。
“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2.能感受作者心情,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3.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4. 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5. 激发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心情,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明确写作技巧
导入: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我们已经欣赏了朱自清笔下春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感受到了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温晴,今天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走进山林,走进山涧跟李汉荣到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一、整体感知课文
(生朗读课文,师提问:)
1.你们跟着李汉荣去山中访友了,他访到朋友了吗?(访到了)
2.他访问到了什么样的朋友?(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
(师找生回答、师评析)
二、揣摩探究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点拨指导评析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
A.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自己的朋友)
B.他访问到了朋友,称他们为“我”的知己,“我”的老朋友,“我”的朋友,那么作者对朋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对朋友说话的有:古桥、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见板书画横线的景物)做的有: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将自己变成一株树捧;石头;拾落叶;采小花;躲雨;捧蚂蚁;看归鸟]
C.设置情境,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作者对朋友说了话,如果你们是作者的那些朋友,你们会说什么?
(二人对话练习)答案不求一致,只需符合情境,教师评出最佳小组,掌声鼓励.
2.品味语言特色
课文如此吸引人还因为它有很多精美的词语和句子,令人余音缭绕,下面请你们找出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说出其原因.(举例:走出门,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理解:写出了天气的晴好,人心情的舒畅,令人喜悦)答案不求一致,合情合理即可.
三、体验与反思
作者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除了语言的幽美文笔生动活泼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就是想象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没有呆板,陈腐的感觉,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再画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融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学生四人一组,透过语言文字,
画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共同进行诗画赏析)走进大自然,让我们更热爱大自然,共建大自然。
四、结束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走进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携手共建大自然!学生共唱《春天在哪里》结束这节课。
五、布置练笔:假如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山中访友
李汉荣
“我”丰
富
“我”的朋友想然像
《山中访友》精彩片段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古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这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都是飞行中地到的好风景!”
一、整体感知此段文字
1.此段文字人称有何变化?变化有何好处?(有第三人称有第二人称,好处:使感情表达得更充分)
2. 此段文字中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朋友?(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云雀弟弟,称呼符合景物的特点,这样显得亲切,从而更能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揣摩、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两人一组,教师点拨评析)
1.作者对这些朋友都说了话,如果你是自然界中的这些景物,你会对作者说什么?(两人合作讨论,对话练习,评出优秀小组,鼓掌奖励)答案不求一致,合理即可,突出自然界对人类的友好。
2. 品味欣赏此段文字的语言
作者的语言优美符合自然接界景物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四人一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举例:“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此句符合景物特点,将溪流的响声说成吟一首小诗,很贴切,想者对自然界的观察致微,更可见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
)
3.写作技巧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容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卓著的文笔,除了优美的语言,作者还用了哪种手法?(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没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在画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这样就会声情、图文并茂,让人更容易走进自然,热爱自然。
(学生四人一组画画,教师点拨指导。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结束。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教案按新课标要求设计,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在课堂活动比例为2 :3。
目的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揣摩、探究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课堂上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1、课前查字典认识,理解生字、生词,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精彩片段的分析教会了学生揣摩语言、欣赏作品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采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体验与反思提高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归结起来,整个课堂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学生静静的思考,有进入情境的丰富想象,有激烈的探究声,有教师与同学亲切的交谈声,有学科的综合运用(美术、地理、音乐等)。
课堂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