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
- 格式:doc
- 大小:460.50 KB
- 文档页数:16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
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
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2017年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①交代了地点(舟中);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7.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8.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练案[24]古代诗歌鉴赏(2)本练案共4页,设计试题24个,赋132分,训练时间132分钟一练本科上线一、(黑龙江齐齐哈尔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 61342770遣兴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解析]B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
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D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分)答: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
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
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二、(四川宜宾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11分)导学号 61342771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对点练1.(2018·河北邢台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草碧完颜璹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
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
更笑老东君[注]。
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
望中倚栏人,如曾识。
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
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注】东君: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2.(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3.(2018·贵州贵阳市摸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4.(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2-5[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一、对点练1.(2018·福建福州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陆深大江①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
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
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
沧浪声里。
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
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
黄歇穿沙,袁崧筑垒,到处堪唏发②。
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
②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袁崧曾疏浚黄浦江,“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
唏发:晒干头发。
这三句写了此地既无水患之来,又无敌寇之侵。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两项是()A.此词题目就点出了“秋日怀乡”的主旨。
上半阕写其家乡上海壮美之景。
“大江东去”,用东坡语,亦切上海特点。
语意俱新,亦极亲切。
怀思之情,此可概见。
B.本词中的景象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景象一样都显得壮阔雄浑。
如“襟带”一句写黄浦江吞噬百水,以五湖为襟带的壮阔;“两岸”三句,动静结合写芦花、垂碧之美。
C.东坡说到“一时多少豪杰”,只及周瑜、诸葛亮等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此词认为江海的“渔父”也是豪杰,如此说来,人物与景物俱胜的故乡,怎不令人思念呢?D.古人写人之清贫,官之清廉,都说是“两袖清风”。
“两腋”句,暗含此意。
“浮沤”,水上浮泡,古人以喻生灭之易,世事之无常。
“闲看浮沤”写出了词人的超旷。
E.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借张翰之典,表达自己尽管思乡,但不会弃官归隐;而本词的“鲈鱼莼菜”是上海的地方美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 B.陆词的景象既有壮美的一面,也有秀美的一面。
“襟带”一句写壮阔之景,“两岸”三句,写秀美之景;E.陆词的“鲈鱼莼菜”也是化用了张翰的典故。
【答案】BE2.(2018·四川资阳市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热点。
诗歌的四大命题热点中,尤其要关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命题;要注意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尤其是宋词作品;比较鉴赏的题型将会受到追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2、赏语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
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各种题材诗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为准确、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作者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选AB。
C项,“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说法错误,“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竹李贺①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
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
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随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娑,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
“华”通“花”。
以露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
竹根似霜白粉,故称霜根。
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
解析:选BE。
B项,“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
E项,“前者借代辛勤劳动”理解错误,“香汗”借代美女。
(2)这首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答: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
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注]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着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着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解析:选AD。
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
D项,应是由实转虚。
(2)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解析:诗人目睹孤峰,心接传说,不禁神驰。
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
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出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离别之情应当有微妙的关系。
答案: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
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四、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瑶瑟怨温庭筠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①冰簟:凉席之美称。
②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解析: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
答案: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邯郸冬至[注]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分析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解析: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第二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
三、四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借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解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这些异国情调,容易唤起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但内容“总是关山旧别情”。
答案: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七、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解析:诗人善于捕捉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写桃花、柳丝、莺啼,并在勾勒的基础上着色,“红”“绿”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以后进一步渲染,花含雨、雨带香、烟笼柳,清香醉人,柳姿怡心。
花落无人打扫,莺啼却不惊梦,虽有动,却一片安逸,越见宁静。
答案:诗中的景物描写绘形绘色,生动形象。
诗中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并用“红”“绿”两个字进行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
又通过“宿雨”带出“花落”,而“莺啼”却不惊梦,透出“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八、人生际遇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之情的?答:解析:“寂寞”往往源于孤独,诗人被贬偏远之地,自然孤独愁苦,而“将何言”则指无人理解之意,寂寞更深。
情感的表达无外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方式,分析本诗的中间两联不难发现,诗人通过“月”“竹”“泉”“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从而表达出寂寞之感。
答案:“寂寞”的原因是诗人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九、生活杂感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
又如: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
又如: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活杂感诗赏析要注意的问题: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的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③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