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整复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11
整复脊柱的步骤与操作技巧
整复脊柱的步骤与操作技巧如下:
1. 触按检查: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偏歪。
在正常情况下,棘突侧缘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连线应与脊拄中心线重叠。
棘突偏歪时,患椎棘突上下角连线偏离脊柱中心线,患椎棘突上下角尖与其上下棘突的角尖连线同中心线呈相交斜线,棘突侧缘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显的压痛。
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
2. 整复手法: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弹跳感。
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完成整复脊柱的操作。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
脊柱固定的手法
脊柱固定的手法包括多种,下面列举其中的一些:
1.手提法:一种古代的正骨手法,适用于脊椎错位的整复。
患者立于桌前,助手
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这种方法与脊椎悬吊复位法近似。
2.双踝悬吊法:这是一种整复脊柱的方法,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描述
过此方法。
患者俯卧床上,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两足由床上徐徐悬吊,使躯干
前倾于0°~30°位约15分钟,利用患者体重将压缩椎体拉开。
复位后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使脊柱过伸,维持整复效果。
此外,对于整复后的脊柱,应予以适当固定。
一般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须仰卧于硬板床,骨折部垫软枕,卧床时间3周~4周。
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应采用脊椎骨折夹板或石膏背心、金屬支架固定,固定时间4周~6个月,必要时亦可手术治疗。
对于颈椎骨折脱位者,经整复与持续牵引后,可给予颈托或石膏围领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还有外固定,如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
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请注意,上述手法和固定方法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建议非专业人士自行操作,以免对脊柱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完整版)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的由来1. 脊柱长杠杆手法的方法学缺陷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手法,可把正骨手法操作时将手法力从力点传递到目标关节的骨、韧带连接视作最简单的机械—杠杆。
早在古希腊时,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就以《以杠杆力整复关节》为书名,介绍了脊柱手法。
因而在手法分类方面,可根据正骨手法施力点与目标作用关节的距离远近而划分为长杠杆手法和短杠杆手法两大类。
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脊柱手法如颈椎旋转扳法、腰椎斜扳法为长杠杆手法,而脊柱按压复位法则归属于短杠杆手法。
脊柱长杠杆手法由于施力位置与手法目标作用节段之间有着较长的力距,可通过杠杆的机械力放大作用,在较省力的条件下完成手法的操作。
然而,有一利则有一弊,长杠杆手法操作时,手法力要通过多个链节的应力传递才能作用于目标节段,从而完成复位移动。
如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来整复颈椎错位时,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首先使寰枕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转动,引起寰枕韧带紧张;紧张的寰枕韧带进一步带动寰枢关节克服摩擦阻力而旋转,使得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韧带依次紧张;带动颈2、3节段发生旋转……这样,扭力通过骨关节—韧带链节的逐次传递,到达下颈椎的目标作用节段。
由于长杠杆脊柱手法需要多应力传递链节实现关节整复,这些应力传递链节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对于传递链节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作用节段的事例发生。
特别是在患者肌肉痉挛难以解除,错位节段处于保护性交锁状态下,更是如此。
其次,由于胶元组织的粘弹体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关节被动运动存在,每一链节在应力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手法应力在各链节的不均匀分布。
来自颅骨的旋转扭力要不断消耗于每一节段运动,在不需要出现超生理运动的上颈椎各节段出现了很高的扭转应力,而在需要产生超生理运动的下位颈椎只有很小的扭转应力,不足以满足关节复位的需要。
脊柱的复位手法王遵来《特色脊诊整脊》脊柱的复位手法有很多种,临床上因专家的经验不同而方法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在摇正法、推正法、旋转法、扳按法和冲压法等的基础上进行演变,或综合运用,以稳妥、安全,且能达到复位为准则。
如果一次复位成功,就不必要再行重复。
如因各种原因复位不完全或复位后易再错位,则需隔日或每日进行1次,3~5次为一疗程。
脊柱复位手法一般应采用卧位式(无体重垂直压力且肌肉易于放松),少数手法也可取坐位式。
现将各段脊柱的一些基本复位手法分述如下。
第一节颈椎复位手法因颈椎的结构较复杂,其活动度亦较其它部分为大,所以,对直接作用于颈椎的整复手法来说,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危害。
这就要求在应用时一定谨慎从事,初学者最好能在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下面简要地介绍颈椎部的一些基本复位手法。
一、摇正法1、仰头摇正法:此法多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动者。
有时在颈椎3~5的关节微小移位中也采用本法。
患者多取卧位(有经验者也可以让患者取坐位,但一般坐位不如卧位安全和稳妥)。
(1)卧位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稍加有限度的顿挫力,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咯登)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坐位仰头摇正法:患者坐位,身体放松,头略后仰。
医生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掌托其下颌,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置其枕后两侧,以整个掌指面托扶住枕后方,此时亦可稍加一个向上牵引头颈的作用力。
接着保持这一状态,轻柔而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颈数次,待感到患者颈肩放松后,突然进行一下快速、有限的地旋转摇动,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应当注意,此手法直接作用于上段颈椎,甚至达到颈椎6个节段,如若旋转摇动时的幅度超过其生理活动的范围,将会发生危险,因此应当认真体会颈椎旋转的范围。
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
整脊复位综合手法36式一、颈椎相关疾病复位手法1、仰头摇正法此法适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2---------颈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将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咯嘚”。
此法也可于坐位下进行。
患者端坐,医者站立于其后,双手前臂分别轻置于患者两肩上,其中一手掌托其下颌,手指紧贴其面颊;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做上仰再慢慢侧转,再缓慢左右摇动2----3下,医者感到患者头部已放松时,托下颌的手将患者的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向患者的后上方加有限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的弹响声。
2、坐位旋转复位法此法用于枕环、寰枢关节错位。
患者端坐矮凳上,身体稍稍向后仰,靠在医者身上。
医者摸准其患者患椎棘突,以第2颈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以左手拇指轻轻扶按于第2 颈椎棘突的右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2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的皮肤被拉紧,头的前弯就以此为度。
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左摆,并将面旋向右。
医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住患者头部,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右前臂,用肘弯勾托患者下颌,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者头部在此角度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右手带着患者头部继续向右稍作超限度旋转,左手拇指同时将第2颈椎棘突向左侧推顶。
此时,常伴随“哒’的清脆响声,重新进行触诊检查,如棘突已复正,则复位完成。
3、低头摇正法用于颈椎2-------颈椎6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医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
4、侧头摇正法此法用于颈2----颈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