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无故事疯语有民魂_狂人日记_叙事技巧探寻
- 格式:pdf
- 大小:309.67 KB
- 文档页数:4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浅读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唐伯虎诗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疯癫之态,对于常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正因常人,即大多数人的不可理解,疯癫之态才经常作为某些人乱世自省的一种方式。
魏晋名士吟啸山林,潇洒鸣琴,诗酒相伴,是中国文人长此向往的榜样。
哈姆雷特在尔虞我诈凶险重重的王宫中,也在装疯卖傻中迷幻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玄思冥想。
可以说,人陷入癫狂状态中的时候,往往是能出独到自由的思想意识的时期。
古希腊有酒神传说,柏拉图提出‚迷狂说‛,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人陷入癫狂状态后的思维活跃性。
鲁迅先生生逢乱世,乱世百态,先生眼见历史纷乱的闹剧起落相杂,借一个疯癫迷狂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一部《狂人日记》。
一九一八年四月,《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第一篇用现代体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这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短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有人说,这开辟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在乱世中,大家都疲于奔命之时,《狂人日记》的横空出世是黑夜的一道闪电,带来一声可以预见的惊雷,而最让人崇敬的是,鲁迅先生能够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绝缘的国度,啸出一声‚异端‛,这是何等英伟!《狂人日记》,是一座预示思想启蒙的里程碑。
但《狂人日记》是否真如公众所说,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呢?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革命现实主义。
一九四九年十月,《文艺报》第一卷第四期,茅盾《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中说道:‚‘革命现实主义’是区别于旧现实主义而言的,高尔基把俄国革命前的旧现实主义成为批判的现实主义,因为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批判了世界的罪恶,却没有指出前进的道路。
‛言下之意,‚革命现实主义‛就应该是,不但批判了世界的罪恶,也还指出了前进的道路。
揭露世界的罪恶,就是现实主义,而批判现状和指明道路,就是革命性,那么合起来,字面上就合成为‚革命现实主义‛。
当然,这个概念理解不包括独尊与变异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
狂人日记深度讲解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了主人公孔乙己内心的狂热、绝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反思。
整个小说以孔乙己的日记形式呈现,记录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类似疯子的无理言行。
孔乙己是一个底层小人物,无依无靠,无事可做,他追求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对社会现实充满不满和痛苦。
他痛斥伪善的人际关系、自私自利的人性,对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从孔乙己的早年描述开始,逐渐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在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遭遇后,逐渐变得愤世嫉俗,对人世间的一切感到绝望。
他以疯子般的言行来表达内心的压抑和反抗,追求一种激烈而自由的存在状态。
《狂人日记》通过孔乙己的自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丑恶。
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精神世界的困境。
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疯子的视角来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常规,通过孔乙己的狂妄言行,展现了一个被边缘化、被压迫的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心灵的痛苦。
它以狂人的形象来传达对世界的愤怒和对现实的逃避,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警醒。
总之,《狂人日记》是一部批判社会现实,探索人性困境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深入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引发了对社会秩序和人性困境的深入思考。
它的独特结构和独特视角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终于开始读《狂人日记》,这本书一直以来都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从
中领略到作者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书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古怪而又令人同
情的人。
他在酒馆里沉迷于酒精,却又有着敏锐的思维和对社会的
深刻观察。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让我不禁为他感到心疼。
通过孔乙己的视角,我看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
的深刻剖析。
他以孔乙己这个底层人物为突破口,揭露了社会上的
种种丑恶和不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愤怒和对人性的
悲悯。
与此同时,书中的语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运用了
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
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笔简洁而有力,让人读来
如饮甘泉,让我对他的文学才华更加钦佩。
通过《狂人日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更加佩服,也让我对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心灵深处的一座灯塔,指引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真理和正义。
《狂人日记》•相关推荐《狂人日记》15篇一天即将完结,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是时候认真地写好日记了。
日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狂人日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狂人日记》1以日记的体裁,以精神病患者的语言,揭露出社会吃人的本质。
且不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白话小说树立的标志,也不论当时新文化运动才刚刚起步,单就这奇异的构思,呓语似的描述,隐喻出深刻的黑暗现实,已使我们望尘莫及。
从小学开始,课本已有收录先生的文章,那时年少轻狂,并不觉得先生的文有何奇妙之处,窃以为不过是后人为了彰显政治理论,推进革命,暴露社会矛盾,才将先生的文章分析的如此深刻。
现在想来,实在汗颜!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他的文章没有一篇是信手拈来,往往都经过了详细的构思。
但在我们眼里,却是一气呵成,寓哲理与平淡之中。
先生的文章着眼于小,折射却大,没有一桩一件,不是从小事说起,却能让你,让我,让他体会到、认识到,哦,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或者不如说,这就是中国!《狂人日记》2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
让我震撼不已。
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
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
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
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
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
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
“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
”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
惨不忍赌啊。
一个“吃人”一词。
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
”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1918年刚从日本归国时所写,反映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痛切批判。
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由一个精神病患者自述日记。
通过狂人的口吻和观点,鲁迅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批评表达出来。
狂人以非常极端的方式解读现实,他宣称一切现实皆是虚幻,人们只是固定在可怜的封建世俗中。
他认为,封建社会所谓的伟大理想其实不过是一种奴隶的责任。
他讽刺地指出,由于服从封建礼教,人们只能陷入无尽的苦海中。
另外,正是通过狂人的叙述,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狂人谴责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守旧,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批判了儒家的礼教思想,称其为“鳏风遗俗业”,认为其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此外,狂人还对科学与文化进行了对比。
他嘲讽了当时中国社会对科学的无知和误解,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远不如对“九九归一”之类的迷信渴求。
他指出,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教育。
《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可以被视为鲁迅自身困扰和困惑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中国社会的讽刺和批评。
通过狂人的叙述,鲁迅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封建文化的愤慨表达了出来。
总的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
通过狂人的视角,鲁迅对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改变的渴望。
同时,他也对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以上为本文的写作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
今天,我又看到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他们像一群愚蠢的羊一样被统治着。
他们被教条和偏见所束缚,一切的思想和行为都被限制在了狭小的框框之中。
我不禁感到愤怒和悲哀,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探索,不愿意去改变?他们宁愿选择安逸和安稳,而不愿意冒险和挑战。
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决定要做一个狂人,一个不受世俗束缚的狂人。
我要用我的行动和言辞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看到真相,让他们追求自由和真理。
我知道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和艰辛,但我愿意承担一切。
因为我相信,只有通过我的努力和奋斗,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们变得更自由和平等。
明天,我会继续我的狂人之路,我会用我的力量和智慧去改变
这个世界。
让那些愚昧的人们看到,狂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理的
光芒是不可抵挡的。
愿我成为一名真正的狂人,为自由和真理而战!。
狂人日记赏析1. 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思想震撼了整个中国的文坛。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文学价值2.1 文风独特《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呈现,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示出一种别样的文学风格。
作者运用大量的流畅句子和长句,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语言美感。
2.2 探索人性《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的狂人对于他所处的社会和现实充满了怀疑和反叛,表现出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质疑。
这种以狂人为代表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问题的视角。
2.3 精妙的结构安排《狂人日记》的结构设计独特而巧妙。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狂人日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个母亲”,以及“药”。
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情节,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结构安排给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3. 思想内涵3.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狂人日记》着重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狂人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察力,对传统习俗和封建道德进行了彻底否定,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3.2 对现代文明的嘲讽《狂人日记》对现代文明进行了犀利的嘲讽。
狂人通过对文明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物质至上等。
这种对现代文明的嘲讽,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深思。
3.3 个体解放的呼唤《狂人日记》透过狂人的角色,呼唤着个体解放的重要性。
狂人通过自己的反叛和行动,试图摆脱文化与社会的束缚,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个体解放的呼唤,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 结论《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结构安排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个体解放的呼唤,引发了对社会问题和个体自由的思考。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日记》鲁迅
《狂人日记》。
今天又是一个无聊的日子,我像个行尸走肉般地度过每一天,
毫无意义,毫无激情。
我看着周围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好像是一场
无休止的闹剧,我感到厌倦,感到恶心。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曾经有过梦想,但现实的残酷让我放弃了一切。
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
角落,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理解。
我想要逃离这个世界,逃离这种无聊的生活。
但我知道,无论
我走到哪里,我还是我,我无法逃离自己。
我感到绝望,感到孤独,感到无助。
或许我真的是一个疯子,一个被社会排斥的狂人。
但我不在乎,因为我已经厌倦了这个世界,厌倦了一切。
我宁愿做一个狂人,也
不愿做一个被动地接受一切的庸人。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我要做出改变。
我要找到属
于自己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狂人,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的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