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35
初中语文中考课内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内文章的复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4. 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难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
2. 文章分析: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难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阅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运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内阅读训练,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本册语文教材。
九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计划7篇九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计划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初三语文备课组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学工作计划为重点,着眼于中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借鉴以往初三语文的教学经验,强化集体备课,全面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方法,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认真准备中考复习、备考,全面提高合格率,为中考语文成绩的最佳而努力。
二、工作重点:1.充分认识初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团结奋战,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测试,共同讨论商议,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作业布置等,以及教学中的得失,做到资源与经验共享,探索方法,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平时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2.新授与复习并举:争取完成第二学期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中考前的总复习。
规范学生作业,提高学生作业质量,用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升学习层次。
坚持月考制度,做好月考的分数统计工作。
通过考试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调整下一步教学。
一方面要做好培优工作,挖掘优等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优良生的学习成绩,增加优良生的人数。
另一方面,建立起困难生档案。
分析困难生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平时要做好困难生的个别辅导工作。
尽最大努力提高困难生的学习成绩。
月考试卷由组内老师命题,经集体讨论后修改然后用于考试。
3.重视教学常规工作:充分认识初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团结奋战,资源与经验共享,力争打好这一攻坚占。
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有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我们设想是在教现代文阅读时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请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重点体裁现代文精讲》人教实验版五四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考总复习——重点体裁现代文精讲》二. 本周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应注意其文体知识。
2.理解句子,须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须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有四点不可忽视的原则:(1)观点正确,(2)准确释义,(3)简明扼要,(4)须解常用义。
3.鉴赏评价。
即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1.重视整体感知能力的考察。
2.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解读能力。
注意读与写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解读能力。
注意读与写的结合。
2. 能够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四. 知识分析小说阅读(一)小说的特点:阅读小说应该掌握其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决定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决定典型环境;故事情节反映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构成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涵盖故事情节。
1. 阅读分析小说可以通过典型环境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典型环境与主题思想。
2. 阅读小说重在理解小说,理解小说需要必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对于文本中语句与词语的理解。
要理解句子,须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须解释词语。
通常情况下,解释词语有四点不可忽视的原则:(1)观点正确,(2)准确释义,(3)简明扼要,(4)须解释常用义。
(二)小说的分类常识1.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短篇小说《故乡》微型小说《德军剩下的东西》2. 按时代分:现代小说《创业史》古代小说《三国演义》3.按作者国籍分:中国小说《上海的早晨》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按内容或方式分:战争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言情小说《在水一方》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网络小说《阿D 小传》荒诞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意识流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三)小说知识点梳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8《天下第一楼(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旨。
2.品味京味语言及其特色,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了解福聚德衰落的原因,学习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重难点】1.学习通过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品味京味语言及其特色,深刻理解晚清民不聊生、腐朽不堪的社会现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北京烤鸭是名扬世界的美食,但烤鸭店的发展,却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他们在重压下求发展,在狭缝中求生存,政局的变换、同行的倾轧,甚至来自内部的矛盾和争斗,都可能置之于死地。
《天下第一楼》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从一个烤鸭店的兴衰,去认识百态的命运,感悟复杂的人性。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进一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旨。
2.品味京味语言及其特色,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了解福聚德衰落的原因,学习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何冀平,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制作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8年,她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她担任编剧的《投名状》《明月几时有》入围第27届、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2013年,获得第一届香港六艺卓越女性奖。
2.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
至民国初年,掌柜(老东家)唐德源年事已高,两个儿子又不争气,饭店经营不善。
老掌柜去世前,将买卖交给精明强干的同乡卢孟实经营。
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新建大楼,斡旋于各方势力、各类人物之间,将福聚德的事业推上顶峰。
但在东家、官府等的内外逼压、破坏下,卢孟实最终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被逼还乡,福聚德也由盛转衰。
课文是剧本第三幕的节选。
3.字词积累(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师生系统归纳:针对表格横向分析,课外文言文考察关注了人成长的核心价值理念——君子的八端,纵线来看,中考切近与九年级散文类文言文的考察,目的是做好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
三、明确考纲要求,了解中考命题指向。
结合理念中考文言文题型设计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在文言文复习与外拓中应该关注的点。
四、教师课堂环节过渡:那当我们面对一篇课外文言文时首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我觉得同学们首先要知人、明事和定主题,基本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然后由文入里解读文本内容,而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倒推法”的运用。
中考文言文考察题目设计(12分左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
(3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选择。
(2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分)*.筛选文中的信息,结合文章理解。
(2分)1.【读文训练、领会技巧】请阅读两篇短文,尤其关注文中实词、虚词的翻译,联系文本总结答题规律。
郑武公伐胡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齐人说靖郭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谒者,侍卫,负责通报的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3分)靖郭君将城薛因反走乃辍城薛(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荡而失水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B.客有于此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C.鄙臣不敢以死为戏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D.犹之无益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两篇文言文训练设计意图:在文章解读过程中,大多学生对于《郑武公伐胡》中的“谁可伐者?”的翻译是出问题的,问题在于不能够通过后文推解前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理解中基本的“倒推法”的应用。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教案_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教学目标】1.探讨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句赏析是热点考题,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
二、近几年中考题:(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3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2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2分)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两题。
(5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部分。
2.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3.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理解、评价议论文的能力。
4. 提高学生中考语文成绩,为中考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证方法的运用,分析、理解、评价议论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对议论文深层次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议论文的资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3. 实例分析:选取一篇中考真题议论文,让学生独立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作者的观点。
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议论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自主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议论文阅读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议论文案例,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课时:议论文结构与论证方法(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