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08 KB
- 文档页数:5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三、总结写法。
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
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前,我听了姚军老师的一节课,很受启发。
在备课时,我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三、总结写法。
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倒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一、引言《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场景,通过对他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能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吝啬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形象;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含义;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如严监生的吝啬形象、细节描写的作用等。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场景,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吝啬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对吝啬鬼的印象。
引出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并介绍作者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教材第七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及心理为主,采用不同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
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描写方法的借鉴。
二、拟定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侄、痰;会写3个生字:监、侄、郎;能正确读写“侄子、穿梭、郎中”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利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节刻画的方法;4、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等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学生特征剖析我班孩子们平常喜欢看绘本故事和阅读中外名著,特别是刘语萱、郭浩阳、魏子晨等教师子女以及部分家庭比较重视阅读的孩子,所以经常也会有一些经典读物在孩子们中间传阅,如《狼王梦》、《第七条猎狗》、《鲁宾孙漂流记》、《窗边的小豆豆》等等。
但是资源有限,没有太多的书籍供孩子们欣赏,而孩子们天性比较好奇,喜欢想象,喜欢阅读,喜欢探究,喜欢模仿。
因此,本文的学习,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兴趣,让他们模仿文中的语言,演绎主人公的动作,揣摩和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感受,促使孩子们学习和借鉴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他们刻画人物、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学科《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及反思株洲市芦淞区龙泉小学许玲玲《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郎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哥子、灯盏、挑掉一茎、登时”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他的内心活动,感受严监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重、难点:品读作者对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揣摩他的内心活动,感受严监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结识一位新朋友(出示介绍严监生的语句)1、你能从中搜集到他的哪些信息?(姓严,是位监生,非常富有)2、纠正读音:监生。
根据学生熟知的秀才、进士,加上自己的姓,练习“严监生”的称呼方式。
3、质疑激趣:这么有钱的严监生临死之前会是怎样的呢?快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吧——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①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
2、检测字词出示文章中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3、再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1、划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仔细读一读,感受他内心的想法。
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如此病重的他,却“总不得断气”,还做着与他身体状况完全不同的动作,是——(学生接: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了什么呢?这带给了我们一个问号,对满屋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针对这“两个指头”,大家有了怎样的猜测,严监生又有怎样的反应呢?(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对于大侄子的猜测,严监生的动作是想表达什么?如果你就是严监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男生、女生对读(大侄子的话、严监生的反应)(3)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描写方法。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严监生的吝啬形象和社会意义。
分析法: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态等。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儒林外史》和严监生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精读课文:分析作者对严监生的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态等,感受其吝啬形象。
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严监生的吝啬形象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总结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描写方法,强调严监生的吝啬形象和社会意义。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严监生的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成功之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流畅。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总结归纳的时间略显仓促。
《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由于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个节选片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原着,仅凭教材上的文字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进误区。
课堂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重在表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
曾经在比赛现场观摩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该课,老师补充了一些原着中的片断,引导孩子感知严监生对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着又让孩子自读自悟,思考:课文中的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时有些孩子汇报严监生的特点是“节约”,老师竟然也认可了,还表扬了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
尽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孩子去体验“吝啬”,但在领悟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涂的: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看似差不多的词语,却代表着对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有了这些感悟,我决定在执教该课时“防患于未然”,从正确理解人物特点入手,引导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刚进入人物评价环节,预想中的难题就出来了:孩子们看法不一,有的说严监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很吝啬;有的说严监生不愿多点灯草浪费油,很节约。
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原着当中的严监生的确是多面化的、立体的,可在这个片段里他的特点是相对扁平的,如果教师直接点出特点,显然不符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不符合“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提出的阅读目标)。
于是,我抛给他们一个话题:严监生临死前有必要点两茎灯草吗?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开始研读课文,找证据,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汇报时,他们激动地陈述了必要性: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即将死亡;夜晚天黑,亲人都来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点;油灯里如果只点一茎灯草肯定很昏暗,点两茎是完全必要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乘势引导:这种用得起、必须用而不用的表现,是节约吗?不,那是吝啬!通过这种情景的补白,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 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 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题引导法。
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对学生的问题引导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但对学生的问题引导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细致。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细致,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之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加强对学生的问题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加强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及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交流《水浒传》里的人物特点。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板书:严监生)注意“监”读第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3、简单介绍严监生。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
读词正音,理解词语。
3、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假如你就在严监生的旁边,面对他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手指,你会作何猜想?2、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严监生临死前居然牵挂两茎灯草,这实在出人意料。
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他之前是如何念念不忘呢?让我们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品读品读。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细读句子,朗读感受严监生临死前的形象,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读句子,体会写法。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时,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的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阅读分析:我引导学生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以帮助他们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人物分析:我教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让他们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讨论分享: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交流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写作练习: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写人物分析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文学创作:我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如写故事、写诗歌等,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小组写作等,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表达:我鼓励学生用文字和表演表达对小说的喜爱和情感,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和改进通过这次《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我观察到学生对文学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他们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理解了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他们也通过写作练习和文学创作,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他们也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合作和团队意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我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分析能力。
我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学创作和表达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以增加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认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一、谈话导课,质疑课题师: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经典,再来认识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严监生。
生:齐读课题。
师:认识多音字“监”。
出示课件,指导监的读音及相关拓展。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了解严监生1、认读词语。
师:让我们赶快走进故事,解决自己的疑问。
根据老师的读书要求,边读边思。
生:带着问题读书,自主探究。
师:归类学习词语。
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来读第一行?说说你的发现。
良的捺变点,避让右边的右耳旁。
呼吸一声连着一声,病情一日重似一日。
表程度。
揩揩眼泪,互相给同桌做一下动作。
理解诸亲六眷。
2、认读多音字,了解“一茎灯草”。
3、了解古词意思。
三、精读课文,走进严监生1、全班交流,整体感知。
2、师:扫清了古文中的这些拦路虎,让我们轻松上阵,走进严监生。
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全班交流。
2--3个学生回答即可。
3、学习正面和侧面描写部分,了解严监生病重的程度。
师:老师也找到了这一部分,大声朗读,边读边找出正面描写严监生病重的语句。
师:文章借描写其他人的表现来烘托严监生的病情,我们称之为----?谁能找到这些句子并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并贴板书。
这是本课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
师:作者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严监生的样子,你认为哪个词语最恰当?生:回答师:老师也找到了很多词语,让我们齐读。
3、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揣摩人物内心。
师:生命垂危的严监生临死前做了些什么?诸亲六眷又有何反应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剩余段落,用横线画出描写诸亲六眷的猜测的语句。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
同桌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生:全班交流。
师:大家终于知道了,他牵挂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不是两位舅爷,竟然只是两茎灯草。
实在令人费解。
作者巧设悬念,吸引读者在读到文末才恍然大悟。
让我们结合严监生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猜一猜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临死前的严监生》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在上课前我简单的介绍了文中的严监生是怎么样一个人,让学生大致对任务有个了解。
接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两遍,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用字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同时巡视检查,发现学生容易读错的词即刻板书在黑板上。
把一些半白半古的字词讲解一下!接下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下这里你看到怎么样一个严监生。
学生会说:“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严监生奄奄一息的样子……”;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严监生四肢无力地躺在床上……”;还有的说:“我感觉此时的严监生马上要断气了。
”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生死关头,严监生有一个很特殊的动作是什么?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他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一个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的句子。
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接着巧妙地过渡,“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
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的神情变化。
如果当时他会说话,可能说什么呢?”
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依次找到了四处写严监生的亲人猜想两个指头的意思的地方。
“摇头”“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三次猜想三次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呢?最后还是最了解严监生的赵氏揭开了谜底:“只因那灯盏点了两茎灯草,怕费油。
”仅仅因为多烧一茎灯草就放心不下,难以断气。
读到此处,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达到了极点。
学生想象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十分贴切。
顺应学生的理解,刘老师又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对人物的理解。
各小组分工合作,把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表演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评价文中的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吝啬”“小气”“爱财胜过生命”——学生轻松准确地把握了严监生的个性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
”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
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
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
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
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
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
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
“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
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
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
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
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
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
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
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
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