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 五数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能够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念,区分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2.能够使用简单的方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能够在生活中应用可能性概念,做出正确的预测。
二、教学准备1.课件:PPT或者教材图片2.教具:骰子、硬币等3.试卷及答案4.课堂活动安排–第一环节:复习上节课知识点–第二环节:引入新知识,讲解可能性概念–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计算可能性,鼓励学生自己计算–第四环节: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讨论–第五环节:小组合作练习–第六环节:课堂讨论和总结–第七环节:作业布置三、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知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能性概念。
2. 引入新知识•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可能性概念,引导学生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 讲解可能性概念•通过示范和练习,讲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4. 生活应用实例讨论•展示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
5. 小组合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讨论,共同解决可能性问题,促进合作学习。
6. 课堂讨论和总结•整合学生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可能性概念,梳理重点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家继续练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念,掌握可能性计算方法。
•难点: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如何灵活应用可能性概念解决。
五、板书设计1.可能性概念介绍2.可能性计算方法3.生活应用实例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可能性计算方面存在困难。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全部集体备课教案,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5个5个数数》一、教学目标:1、计数:能够准确无误地数出1~10个物品,数物品时注意条理性、不漏数,而且不重复数。
2、数形结合:通过“5+5=10”的图形展示,让幼儿对数形结合有直观感受,并能对简单的数学操作进行正确简明的口头表达。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团队合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具:十个小球、计数卡、五宝石图形。
2、内容:(1)师生一起拿出十个小球,让幼儿数一数,确定小球数量。
(2)将五颗宝石图形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识别图形,并观察宝石的数量。
(3)口头引导幼儿:“我们来数数,数出图形中有多少个宝石?”(4)幼儿说出结果后,师生再用计数卡验证是否正确。
(5)进一步引导幼儿:“现在我们把两个‘5宝石图’放在一起。
学习一下:‘五加五等十。
’数一数它们在一起有多少个宝石?”(6)幼儿在数宝石的同时,师生也可以通过手指和语言提示幼儿,帮助幼儿加深对“5+5=10”的理解。
(7)最后,师生可以将十个球分成两组:5+5。
鼓励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将两组小球相加,验证“5+5=10”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难点:1、口头简明、贴近幼儿的语言;2、引导幼儿形象理解“5+5=10”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融入生活实际,鼓励幼儿参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2、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幼儿社交能力。
五、评估方法:1、口头询问幼儿能否正确计数;2、观察幼儿是否跟随在课堂操作中;3、多样的操作和练习。
六、教学后记:此课程主要是针对五岁幼儿的学习,课程不长,但足够幼儿体验自己的能力、自信和团队合作意识。
要加强一些互动巧思,如让幼儿与同伴交流“数宝石”的方法,这些小小的调整可能会对课程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提升。
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评估,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念,能够分辨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2. 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概率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可能性事件的分类,学会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学具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可能性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可能性事件的定义及分类:讲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讲解概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4. 实际问题中的概率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可能性事件的特点和概率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可能性事件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新案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分析事件的可能性。
3. 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4.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集体备
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相乘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能够通过小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件:准备包括小数乘法的基本概念讲解、示例演示和练习题等内容。
2.板书: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包括小数乘法步骤和规则。
3.教具:计算器、小数计算圈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运算。
第二步:概念讲解
•通过课件讲解小数乘法的定义及规则,引导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概念。
第三步:示例演示
1.通过几个示例演示小数乘法的具体步骤,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运算
过程。
2.强调小数点位置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第四步:实际问题解决
1.讲解如何通过小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场景。
2.带领学生一起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第五步:练习巩固
1.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练习,包括计算小数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批改学生答案并解释错误之处。
总结与反思: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小数乘法的重要性。
2.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常犯的错误并给予指导。
3.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小数乘法知识。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设计的小数乘法课堂教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念,能分辨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2. 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可能性事件的分类,概率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道具等教具。
2. 练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可能性事件的存在。
2. 讲解概念:讲解可能性事件的定义,区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3. 实例演示:通过道具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能性事件。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并计算其概率。
5. 拓展应用: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可能性事件的理解和概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运用概率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解答。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数学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概率论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3. 开展课后小组研究,让学生深入研究概率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学习收获等方面的反馈,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2.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会议、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概念,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列表或画树状图等方法收集数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培养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发展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概念。
2. 利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等方法收集数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概念;利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等方法收集数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对于复杂事件,如何通过列表或画树状图等方法收集数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概念。
2. 讲解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定义,让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抛硬币、抽签等,收集数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 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学会利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等方法收集数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问题,如购物时的优惠活动、猜谜语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的概念,以及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有关可能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察,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
3. 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评价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可能性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基本概念,知道什么是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能够用概率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1.2 教学内容可能性定义: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概率的计算:实验概率、理论概率概率的表示:分数、百分数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可能性、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用概率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难点:实验概率的计算方法,理论概率的推导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可能性的概念和概率的计算方法。
1.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实践活动材料等。
1.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可能性、概率的概念。
讲解:讲解可能性、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的计算方法。
实践: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概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可能性、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实验概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验概率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来估计事件的概率。
能够运用实验概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实验概率的定义:通过实验来估计事件的概率。
实验概率的计算方法:频率、样本空间、概率公式。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估计事件的概率。
2.4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实验概率的计算方法。
2.5 教学准备准备实验材料、数据等。
2.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实验概率的概念。
讲解:讲解实验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频率、样本空间、概率公式等概念。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运用实验概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实验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章:理论概率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理论概率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理论推导来计算事件的概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方法,理解面积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集体协作中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包括正规多边形面积计算和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几个不规则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面积,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与讨论•讲解正规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组织学生讨论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引导他们发现规律。
3. 练习与合作•分组让学生自行计算几个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各小组展示计算方法,共同探讨和纠正。
4. 总结与展示•整体梳理计算方法,总结规律;•展示各小组的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五、课堂反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六、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写出计算过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集体备课形式,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探索能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色,但仍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总结。
以上内容为本节课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祝愉快教学!。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主备人:何铁旦
参备人:吴群德吴小义刘大滚
学习目标: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一、前置性作业
(一)、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 周跑步22.4 千米,平均
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二、新授: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情况:(1)生:22.4 千米=22400 米22400÷4=5600 米5600 米=5.6 千米(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追问:24 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 除以 4 相比,224 除以4 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三、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 题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吴楼小学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