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形态学
- 格式:ppt
- 大小:12.32 MB
- 文档页数:128
---------------------------------------------------------------最新资料推荐------------------------------------------------------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内容及方法:(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
观察: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 18 或 20 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是由 4 或 6 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分别称前胸、中胸、和后胸。
1 / 19这三个体节虽然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结合,不能自由活动。
中、后胸的背侧各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面各着生一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后胸的两侧各着生一对气门,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腹部:由 8-11 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尾须和外生殖器。
在 1-8 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气管系统通过气门与外界沟通。
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观察蝗虫后,再观察其它节肢动物,并注意进行比较。
(二)观察昆虫头部的构造: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
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昆虫纲的特征一、体躯的分节和分段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Somite)所组成。
这些体节分别集合为三个体段,分别是头、胸和腹。
组成头的体节已经愈合不能分了,而每个体节上的附肢(Appendage)则特化形成口器和触角。
胸部三个体节分为前、中、后胸,这三节紧密相连,不能自由活动。
每节各具一对附肢——足;腹部11节,其附肢大部分已退化,并且依不同类群保留了一些附肢。
二、体面和骨化区昆虫的整个身体或每一个体节大体呈圆筒形,以肢基节为准,其上面为背面,下面为腹面,两侧着生肢基节的为侧面。
成虫的体壁大多硬化,称为骨化(Sclerotization)。
体壁的骨化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支撑身体,而且着生肌肉,是重要的运动机械。
每个体节的骨化区为:背面的叫背板(Tergum),腹面的叫腹板(Sternum),两侧的叫侧板(Pleuron)。
这些骨板上常被褶和膜分割为许多块,相应的叫作背片(Tergite)、腹片(Sternite)和侧片(Pleurite)。
为了增强骨板的强度,同时也为了着生肌肉,在骨板上发生了一些皱褶,在表面上留下的褶叫沟(Suleus)。
沟下的陷入叫内脊(Ridge),向下伸达较长或分叉的叫作内突(Apodeme)。
这些Ridge和Apodeme 构成内骨骼(Endoskeleton)。
缝(Suture)是由两块骨片相接而留下的分界线。
在昆虫中可能仅“外咽缝和后颊缝”两条,但也不是真正的缝。
三、分节方式相邻的体节之间形成环状的凹褶(节间褶),可扭曲和伸缩身体,是与胚胎中的分节方式相一致,这种叫初生分节,其节叫初生节(Primary Segment).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叫后生分节,其节叫后生节(Secondery Segment),其以节间膜作为相邻体节的分界。
在后生节中,包含初生节中的节间褶,但节间褶已经骨化形成一条沟。
在背板中,该沟叫前脊沟,内方叫前内脊,沟前骨片叫端背片(Acrotergiye),沟后叫主背片。
鳞翅目昆虫的形态学和进化鳞翅目昆虫是昆虫界中最大的一个目。
该目包括了蝴蝶、飞蛾、天蛾和蛾等很多种昆虫。
这些昆虫有着非常奇特的形态和生态,比如它们的身体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斑斓的鳞片,这些鳞片不仅让它们看起来美丽动人,也起着保护和遮盖的作用。
而鳞翅目昆虫还有着非常特殊的进化史,下面我将从形态学和进化两个方面来介绍这些昆虫的独特之处。
一:形态学鳞翅目昆虫的身体表面是由各种各样的鳞片组成的。
这些鳞片非常美丽,它们的大小和形态的组合各不相同,从而创造了各种颜色和图案的形态。
鳞翅目昆虫身上的鳞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前三角形鳞和后几何形鳞。
前三角形鳞是较大的鳞片,形状类似于三角形,它们通常附着在翅膀的边缘和中央。
而后几何形鳞是比较小的鳞片,形状呈现出各种图案,它们通常分布在前三角形鳞间隙的区域内。
这些图案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使得鳞翅目昆虫在飞行时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
除了鳞片之外,鳞翅目昆虫还有着其他一些独特的特点。
比如,它们的翅膀非常大,通常都可以完全覆盖身体。
同时,它们的触角也非常长而细。
触角通常扮演了昆虫感知外部环境的角色,如在找寻食物的时候,昆虫的触角就可以用来感知气味的方向和强度。
二:进化鳞翅目昆虫有着非常丰富的进化史,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进化事件是在侏罗纪时期。
在侏罗纪时期,这些昆虫的祖先还是与其他昆虫一样的仅有膜翅目昆虫,它们身上还没有鳞片。
直到侏罗纪中期,鳞翅目昆虫的祖先才开始演化出美丽的鳞片。
这次进化事件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有些说法认为这与恐龙的出现有关系。
由于侏罗纪中期是恐龙最为繁盛的时期,那些原始的鳞翅目昆虫如果想要抵挡恐龙的捕食,就必须要有一些好的保护性装备。
此外,鳞翅目昆虫还有着非常独特的生物钟。
它们通常在白天飞行或者在黄昏和夜晚活动。
这与它们的视觉系统有关系。
鳞翅目昆虫的眼睛对光线变化的敏感度非常高,这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不同光线的强度。
同时,鳞翅目昆虫还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系统和听觉系统,这些感觉器官也是它们生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昆虫形态学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虫外部形态结构的学科,它对于了解昆虫的分类、进化以及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其形态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昆虫的适应性进化,还可以为昆虫分类和昆虫病害防治提供基础。
昆虫形态学主要研究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昆虫的体型、体节、附肢和触角等。
首先,昆虫的体型通常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器官和摄食器官的集中部位,其形态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昆虫。
例如,蚊子的头部较小,而苍蝇的头部则较大。
胸部是昆虫运动和呼吸的重要部位,昆虫的六条腿就位于胸部上。
腹部是昆虫的消化、排泄和繁殖器官所在的部位,其形态特征对昆虫分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昆虫的体节是昆虫身体的基本单元,每个体节上都有一对附肢。
附肢是昆虫的运动器官,通常包括触角、口器和足。
触角是昆虫的感觉器官,可以用来感知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味等信息。
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的形态和数量也不尽相同,这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不同种类的昆虫的口器形态差异很大,有些昆虫的口器可以用来针刺、咬取或吸食不同类型的食物。
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通常分为前、中、后三对。
不同种类的昆虫的足形态也存在差异,有些昆虫的足适应于跳跃,有些昆虫的足适应于攀爬。
昆虫的外部形态还包括其他一些特征,如翅膀、鳞片和颜色等。
翅膀是昆虫独特的特征之一,可以用来进行飞行。
不同种类的昆虫翅膀的形态和结构也存在差异,这对于昆虫分类和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鳞片是昆虫体表的一种特化结构,可以起到保护和伪装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昆虫体表鳞片的形态、颜色和分布也不尽相同,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区分昆虫的种类。
颜色是昆虫外部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昆虫体色鲜艳或暗淡,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有关。
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虫外部形态结构的学科,通过对昆虫的体型、体节、附肢和触角等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昆虫的分类、进化以及生物学功能。
昆虫学的研究进展昆虫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昆虫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昆虫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从形态研究、生理学研究和行为学研究三个方面介绍昆虫学的研究进展。
一、形态学研究形态学研究是昆虫学的基础,主要研究昆虫的外形结构和内部器官的组织结构。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昆虫形态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能够清晰地观察昆虫身上的微观结构,从而对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更加精细的描述和分类。
此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对昆虫形态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析昆虫的基因组,研究人员能够揭示昆虫形态迥异的原因,探索昆虫进化的机制。
这种综合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生理学研究生理学是昆虫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理机制。
近年来,昆虫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涉及昆虫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殖等多个方面。
例如,研究人员对一些昆虫的呼吸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
通过观察昆虫的呼吸器官结构和呼吸道的运作方式,他们发现一些昆虫能够利用氧分压梯度以及空气流动的原理来实现高效的呼吸。
此外,还有研究揭示了昆虫血液中荷尔蒙的运输方式,对昆虫生殖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行为学研究行为学是昆虫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昆虫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特征。
昆虫的行为对其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了解昆虫的行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近年来,行为学研究中的一大突破是利用昆虫的化学信号进行昆虫监测和控制。
通过研究昆虫释放的信息素和昆虫对信息素的感知行为,研究人员能够制造出吸引性物质或干扰性物质,从而在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控制昆虫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起来,昆虫学的研究在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鳞翅目昆虫进化学和形态学的研究鳞翅目昆虫是现代昆虫界中最为多样化和广泛分布的一个大类,包括了大约15万个物种,占据了昆虫纲总物种数的1/5。
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利于繁殖传播,又对食物链、生态平衡等生态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鳞翅目昆虫的进化学和形态学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探究昆虫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还可以揭示其与自然环境、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鳞翅目昆虫的起源和演化鳞翅目昆虫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当时的地球气候适宜、水域广阔,为昆虫的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鳞翅目昆虫的演化历程中,飞翔能力和口器适应性的改变是最为显著的。
起初,鳞翅目昆虫仅具备简单的飞行能力和较为萎缩的口器,随着物种的不断演化,其飞翔能力逐渐提高,体型和外壳结构也逐渐趋向多样化。
鳞翅目昆虫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生态环境中演化出了海量的物种。
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鳞翅目昆虫的形态和生态适应性往往发生重大变化。
例如,一些翅膀上具有不同颜色斑块和图案的物种,在不同环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一些进化较快的物种,例如蝴蝶和蛾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种类不断增多,甚至形成了新的亚种和变型。
二、鳞翅目昆虫的形态学特征鳞翅目昆虫的外壳由大量微小的鳞片组成,这些鳞片可以帮助昆虫的翅膀在飞翔时产生颜色和反光效果。
鳞翅目昆虫的体形形状多样,常见的形态包括球形、板状、椭圆形、长方形等。
根据形态特征,鳞翅目昆虫可分为蝴蝶类、飞蛾类、鳞翅类、鳞翅亚目和原双翅亚目等多个大类。
除了外观形态上的差异,鳞翅目昆虫的口器结构和内部器官也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植食性物种的口器比较发达,能够钻取叶片或茎杆,而一些昆虫的口器则具有吸食血液等特殊功能。
鳞翅目昆虫的内部器官,如呼吸器官、消化和循环器官,也在不断演化和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鳞翅目昆虫的生态角色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够对繁殖生育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对食物链、生态平衡等生态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