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专题新
- 格式:ppt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17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杜甫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1发生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3锦官城4。
注: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4.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一、填空1、杜甫(712-770),字,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往往以住地(包括斋名、室名等)、官职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杜甫自号,即以住地而取;杜甫曾官左拾遗,入蜀后,经友人推荐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便称他杜拾遗、,这是以官名取号;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又被后人尊为“”。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因而被称为“”。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有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立足现实苦难,吟唱时代之声,是伟大的(填流派)诗人,后人往往用四字形容其诗歌风格。
2、从体裁上看,《春夜喜雨》是近体诗中的,其中联和联要求对仗,韵脚字都在偶数句的最末一个字上,且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就是说,偶数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字。
二、选择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春雨的细腻轻柔;第五、六句以比喻手法绘出美妙的江村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更显鲜润浓艳,垂满技头,煞是可爱。
D.作者描写春雨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到远,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三、简答4、试比较杜甫《春雨喜雨》与周邦彦的《春雨》,完成后面二题。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学习资料精读篇目: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但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南下夔州。
这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生活困窘,病魔缠身。
【注解】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④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⑤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⑥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⑦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古人点评】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清胡以梅在《唐诗贯珠》中说:“‘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
”阅读篇目1.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这首诗是杜甫游齐鲁时(736--740)所作。
【古人点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说:“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
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2.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的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座草房以栖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初夏时节草堂周围清幽的环境。
B.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堂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C.作者借对草堂生活的抒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D.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其中隐含的情感与《登高》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散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
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杜甫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诗歌鉴赏练习(一)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春水生①杜甫其一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其二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
②汝曹:你们,指水鸟。
③禁当:阻挡、拦挡。
1.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6分)(五)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感时花溅泪——杜甫“眼泪”诗作一组【单元概说】杜甫在很多诗作中都会用到“哭”、“涕”、“泪”,那是为国家社稠、为黎民百姓、为家人、为自己付出的真情。
从杜甫“眼泪”诗作中,看到他丰富的情感意蕴,看到他善良的天性,看到他对苍生万物满怀的深情,对社会不公充满的激愤,对国家安危的万分忧虑,将此汇于笔倾洒于天地,成就一代“诗圣”。
【学习目标】1.梳理杜甫“眼泪”诗作,体味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2.探究杜甫诗作情景交融的艺术。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时安排】《兵车行》1课时,其他诗作1课时,拓展练习及阅读1课时。
【课堂学习】单篇学习《兵车行》。
阅读并鉴赏杜甫其他诗作。
学习资源一: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秋雨叹唐·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1.找出诗中蕴有“眼泪”的诗句。
这些诗句共同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两首诗歌。
学习资源二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阁夜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导语】杜甫善于运⽤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民⽣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居易等⼈的新乐府创作。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杜甫的经典诗词,欢迎阅读!杜甫的经典诗词精选篇⼀ 崔⽒东⼭草堂 爱汝⽟⼭草堂静,⾼秋爽⽓相鲜新。
有时⾃发钟磬响,落⽇更见渔樵⼈。
盘剥⽩鸦⾕⼝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百优集⾏ 忆年⼗五⼼尚孩,健如黄犊⾛复来。
庭前⼋⽉梨枣熟,⼀⽇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坐卧只多少⾏⽴。
强将笑语供主⼈,悲见⽣涯百忧集。
⼊门依旧四壁空,⽼妻睹我颜⾊同。
痴⼉不知⽗⼦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翁能化俗,焉知李⼴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沧浪⼀钓⾈。
戎马相逢更何⽇,春风回⾸仲宣楼。
送韩⼗四江东觐省 兵⼽不见⽼莱⾐,叹息⼈间万事⾮。
我已⽆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峡静滩声转,⽩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故乡犹恐未同归。
泊岳阳楼下 江国逾千⾥,⼭城近百层。
岸风翻⼣浪,⾈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东屯北崦 盗贼浮⽣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唯见鸟,落⽇未逢⼈。
步壑风吹⾯,看松露滴⾝。
远⼭回⽩⾸,战地有黄尘。
棕拂⼦ 棕拂且薄陋,岂知⾝效能。
不堪代⽩⽻,有⾜除苍蝇。
荧荧⾦错⼑,擢擢朱丝绳。
⾮独颜⾊好,亦⽤顾盼称。
吾⽼抱疾病,家贫卧炎蒸。
咂肤倦扑灭,赖尔⽢服膺。
物微世竞弃,义在谁肯征。
三岁清秋⾄,未敢阙缄藤。
⾃平 ⾃平宫中吕太⼀,收珠南海千馀⽇。
近供⽣犀翡翠稀, 复恐征戎⼲⼽密。
蛮溪豪族⼩动摇,世封刺史⾮时朝。
蓬莱殿前诸主将,才如伏波不得骄。
杜甫的经典诗词精选篇⼆ 追酬故⾼蜀州⼈⽇见寄 ⾃蒙蜀州⼈⽇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 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多慷慨,合沓⾼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杜甫初中诗歌杜甫初中诗歌(精选9篇)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初中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初中诗歌篇1朝代:唐朝|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初中诗歌篇2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其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其二】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其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杜甫初中诗歌篇3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初中诗歌篇4朝代:唐朝|作者:杜甫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杜甫初中诗歌篇5朝代:唐朝|作者: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甫(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杜甫前出塞诗歌鉴赏篇一: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前出塞九首》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前出塞九首》使用请咨询淘宝君顾法律咨询《前出塞九首》年代: 唐作者: 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作品赏析【注释】:[1]一作“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最新杜甫诗歌及诗人介绍最新有关杜甫诗歌及诗人介绍唐代: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译文及注释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注释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注释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赏析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
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
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
“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显示全部赏析佚名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