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专题新
- 格式:ppt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17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杜甫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1发生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3锦官城4。
注: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4.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一、填空1、杜甫(712-770),字,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往往以住地(包括斋名、室名等)、官职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杜甫自号,即以住地而取;杜甫曾官左拾遗,入蜀后,经友人推荐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便称他杜拾遗、,这是以官名取号;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又被后人尊为“”。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因而被称为“”。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有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立足现实苦难,吟唱时代之声,是伟大的(填流派)诗人,后人往往用四字形容其诗歌风格。
2、从体裁上看,《春夜喜雨》是近体诗中的,其中联和联要求对仗,韵脚字都在偶数句的最末一个字上,且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就是说,偶数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字。
二、选择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春雨的细腻轻柔;第五、六句以比喻手法绘出美妙的江村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更显鲜润浓艳,垂满技头,煞是可爱。
D.作者描写春雨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到远,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三、简答4、试比较杜甫《春雨喜雨》与周邦彦的《春雨》,完成后面二题。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学习资料精读篇目: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但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南下夔州。
这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生活困窘,病魔缠身。
【注解】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④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⑤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⑥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⑦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古人点评】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清胡以梅在《唐诗贯珠》中说:“‘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
”阅读篇目1.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这首诗是杜甫游齐鲁时(736--740)所作。
【古人点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说:“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
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2.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的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座草房以栖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初夏时节草堂周围清幽的环境。
B.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堂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C.作者借对草堂生活的抒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D.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其中隐含的情感与《登高》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散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
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杜甫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诗歌鉴赏练习(一)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
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春水生①杜甫其一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其二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
②汝曹:你们,指水鸟。
③禁当:阻挡、拦挡。
1.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6分)(五)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专题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感时花溅泪——杜甫“眼泪”诗作一组【单元概说】杜甫在很多诗作中都会用到“哭”、“涕”、“泪”,那是为国家社稠、为黎民百姓、为家人、为自己付出的真情。
从杜甫“眼泪”诗作中,看到他丰富的情感意蕴,看到他善良的天性,看到他对苍生万物满怀的深情,对社会不公充满的激愤,对国家安危的万分忧虑,将此汇于笔倾洒于天地,成就一代“诗圣”。
【学习目标】1.梳理杜甫“眼泪”诗作,体味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2.探究杜甫诗作情景交融的艺术。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时安排】《兵车行》1课时,其他诗作1课时,拓展练习及阅读1课时。
【课堂学习】单篇学习《兵车行》。
阅读并鉴赏杜甫其他诗作。
学习资源一: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秋雨叹唐·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1.找出诗中蕴有“眼泪”的诗句。
这些诗句共同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两首诗歌。
学习资源二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阁夜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