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共9页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①齐读②比赛朗读(男女生)③同桌互读④齐读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a.自背b.互相抽背c齐背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
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认识“鹂、鹭”等3个生字;会写“紫、尺”等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行”;明白得诗句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得诗歌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写的景象,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认识“鹂、鹭”等3个生字;会写“紫、尺”等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行”;明白得诗句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得诗歌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写的景象,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预备】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一)通过“预习”,你明白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明白了,哪些还没读明白,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紫、川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明白得诗意(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确实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明白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明白得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明白得。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耀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看瀑布?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
前:前面。
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会生词和词语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巩固记忆。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朗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第一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学生自读第二首古诗,并尝试理解其意思。
(3)教师讲解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 讨论与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以古诗为主题的简短故事或绘画。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2. 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赏析文章,评估学生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生词和词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于古诗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反思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内容和理解了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学会生词和词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古诗《春晓》(1)朗读和背诵古诗。
(2)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
(3)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古诗。
(2)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
(3)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学习第一首古诗《春晓》(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3. 学习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默写两首古诗。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记忆。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默写评价:检查学生对两首古诗的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古诗文本: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包括生词和词组的解释。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感受自然美、生活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古诗感受自然美、生活美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2. 课件:两首古诗的图片、生词和词语的卡片。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录音机、课件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词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详细讲解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3)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和背诵练习。
(2)运用所学生词和词语,进行情景对话或小作文创作。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下一节课分享。
3. 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下一节课交流。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2、篇章2: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3、篇章3: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篇章1: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4、抽读、齐声读三、学习《咏柳》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古诗《春晓》(1)朗读和背诵古诗。
(2)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
(3)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古诗。
(2)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
(3)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步骤:1. 第一首古诗《春晓》(1)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声调。
(3)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5)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理解。
(6)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2.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发音和声调。
(3)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5)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理解。
(6)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四、作业:1. 抄写两首古诗,加强记忆。
2. 选择一幅与古诗相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并简要解释为什么选择这幅图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汇报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古诗和完成描述图片作业的质量。
3. 背诵效果: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背诵情况,包括发音、声调和流畅度。
六、教学资源:1. 古诗朗读录音。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记忆力。
(2)借助图片、注释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优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2)学会欣赏自然美,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文本、图片、注释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3.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首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借助图片、注释等。
(3)学习生字词,让学生组内讨论、分享。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借助图片、注释等。
(3)学习生字词,让学生组内讨论、分享。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默写古诗,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2)设置填空题,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5. 小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古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两首古诗的朗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朗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一些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 诗中某些抽象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第一章:导入1. 课程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学习两首新的古诗。
第二章:古诗《春晓》学习1.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春晓》,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解释生僻字:对诗中一些生僻字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和背诵古诗《春晓》。
第三章:古诗《静夜思》学习1.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静夜思》,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解释生僻字:对诗中一些生僻字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和背诵古诗《静夜思》。
第四章:综合活动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两首古诗的大意。
2. 引导学生讨论两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学生进行古诗改写活动,将两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向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改写活动,评价学生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课堂互动游戏1. 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两首古诗。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二、检查预习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三、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4、抽读、齐声读三、学习《咏柳》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1)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3)指导朗读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 生字词卡片:准备与两首古诗相关的生字词卡片。
3. 古诗文本: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标注出生僻字词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一(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5)教师总结,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习古诗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5)教师总结,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课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经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持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述的境界,深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育学生自学能力和赏识美的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课要点: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课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境界,感觉诗人的感情。
教课准备:生字卡片、教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会春季自然光景的美。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季在哪里》,创建快乐的学习情境,调换学生学习兴趣。
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一同来学习一首写春季的诗——《咏柳》。
谁来谈谈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沉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叹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诵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现一下你们的朗诵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表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领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诵全诗,初知粗心——领会美。
生自由朗诵。
检查朗诵状况。
检查自学状况:经过预习和方才的朗诵,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谈谈。
学生自由讲话,谈谈读懂的地方。
看来大家经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
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引人喜欢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叹、喜欢)我们一同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三、怀疑问难沟通朗诵——品尝美。
1.方才,同学们沟通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2.学生怀疑问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三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养成教育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锄禾》。
2.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
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
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悯农》。
2.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绿、化妆,咏叹、垂柳、丝绦、春风、细叶”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积累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年代:宋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指名读,正音。
(2)再指名读。
(3)男生读。
(4)女生读。
(5)齐读。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导入: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它充满了生机、它充满了艳丽,谁能说一说春天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随同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一起走进春天的世界。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①课题讲析:“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咏柳,即赞美柳树。
②介绍作者:贺知章4、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咏、绦”,会写“咏、碧”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新知。
(一)、一读古诗,扫除生字障碍。
1、引领自学,质疑合作。
师导入: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就让我们走进字里行间,一步一步的来完成吧。
请看:出示自学指导一:(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文中注释或与同桌交流讨论解决。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
2、精讲释疑,训练点拨。
(1)出示生字:Yǒng bì zhuāng cái jiǎn咏碧妆裁剪①带音我会读。
指名读—齐读,纠音—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去音我会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③听写。
(2)理解重点词语。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嫩绿的柳树枝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一”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细叶:柳树新萌发出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似:好像。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指导二: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2)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①“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②“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③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④“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四、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五、背诵古诗。
自由背、分行背、同桌背。
六、课堂检测:1、选择正确的读音。
妆(zhuāng zuāng)裁(chái cái)咏(yǒng rǒng)绦(tāo tāin )2、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咏柳,万条垂下。
(1)诗句中有两个字意思相同,它们分别是和。
(2)《咏柳》的作者是,诗句中的“绿丝绦”指的是。
诗句“,”自问自答,想象丰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作业1、同音字难不倒我。
Zhuāng 服()梳()Jiǎn ()刀()单Cái ()衣刚()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咏()裁()剪()泳()栽()箭()3、课文精彩内容我知道。
1、《咏柳》,“咏”的意思是。
在本课是。
作者描写,歌颂,赞美2、《咏柳》是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诗的前两句用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两句用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
4、阅读大舞台。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①把古诗补充完整。
②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妆:。
一:。
万条:。
绦:。
③这首诗中有三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比作;第二个比喻句把比作;第三个比喻句把比作;④解释前两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课前积累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指名读,正音。
(2)再指名读。
(3)男生读。
(4)女生读。
(5)齐读。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①课题讲析:“春日”,意思是在春天里。
以此为题,点明诗中所描绘的季节及诗的内容,是春日游览的体悟。
②介绍作者: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4、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泗、滨”,会写“万紫千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新知。
(一)、一读古诗,扫除生字障碍。
1、引领自学,质疑合作。
师导入: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就让我们走进字里行间,一步一步的来完成吧。
请看: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文中注释或与同桌交流讨论解决。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
2、精讲释疑,训练点拨。
(1)出示生字:sì bīn zǐ泗水滨紫①带音我会读。
指名读—齐读,纠音—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去音我会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③听写。
(2)理解重点词语。
胜日: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滨:岸边。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指导二: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2)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①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②“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自由背、分行背、同桌背。
五、课堂检测:1、选择正确的读音。
泗(sì shì)水海滨(bīn bīng)寻(xún xǘn)2、课文内容我知道。
《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它的作者是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作业1、选择正确的读音。
泗(sì shì)水海滨(bīn bīng)寻(xún xǘn)2、课文内容我知道。
《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它的作者是代。
3、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解释词语的意思。
胜日:。
光景:。
等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4、拓展阅读。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⑶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他是代诗人。
(2)这首诗写的是(季节)(地点)的景色。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