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温庭筠词中的爱情悲剧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菩萨蛮温庭筠的主旨及情感1. 爱情的苦与乐1.1 这首词里的情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
温庭筠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爱人的思念与牵挂。
你看,词中提到的“月下独酌”,这不就是把那种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吗?仿佛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明月照我影”的寂寞,心里一阵阵空落落的。
1.2 而且,词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意象,比如花开、鸟鸣,这些都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追求。
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开了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对吧?温庭筠在这些描写中,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爱是苦涩的,但同时也可以是甜美的。
2. 怀旧的情感2.1 说到怀旧,温庭筠在这首词里可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当年和爱人一起度过的时光,那种青涩的回忆就像是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慢慢流淌在心头。
读到这儿,总让人有种想起初恋的冲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2 而且,咱们常说“时光荏苒”,可惜的是,时光总是悄悄溜走,让人无可奈何。
温庭筠用词中那种淡淡的忧伤,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别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3. 人生的哲理3.1 除了爱情和怀旧,温庭筠在这首词中还隐含着一些人生哲理。
比如,爱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挫折和遗憾,这些都成了我们成长的经历。
就像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
3.2 他在表达思念的同时,也在暗示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不管是甜蜜的瞬间还是苦涩的回忆,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来,温庭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以,读《菩萨蛮》就像在享受一场心灵的盛宴,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生活的哲理,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啊!总之,这首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铭记的。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像我一样,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力量!。
菩萨蛮温庭筠表达感情菩萨蛮温庭筠表达感情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那么菩萨蛮温庭筠表达感情是怎么样的?菩萨蛮温庭筠表达感情一引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审美评价。
意象,作为产生诗词意境的基本要素,是词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它是词人为了表现某种内心情感,通过精心的选择 , 提炼客观物象,加工后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义的一种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简言之,即是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如果把一首词的意境比喻为一座建筑物的话,那么意象就是构成建筑物的砖石。
高妙的词人总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体验,精心的选择出适合于他表情达意的艺术表象,创造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意象,以组合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含蓄蕴藉,引人无限遐思,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境界。
前人论温词,或谓“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或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美不出乎绮怨。
”诸如此类,皆与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以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密切相关。
“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歧,字飞卿。
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
”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古人誉之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开创的以侧艳为主要特色的花间词风代表了当时整个词坛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成为当时文人作词纷纷追摹学习的典范,词作影响深远。
温词有富贵气,也有华丽之色,但绮而不俗,类似邓丽君的歌,含蓄委婉,雍容华贵,哀而不伤,蕴着浓的化不开的幽幽之情。
有趣的是邓丽君的歌也曾被归入“靡靡之音”的艳曲,《菩萨蛮》的意境类于《在水一方》或《南海姑娘》,《梦江南》好似《船歌》(《星星索》),《更漏子》则可比《何日君在来》。
温词在意象的选取运用上精美独到,特色鲜明,字里行间透露出香软冷艳之怨,意象组合中不乏飘渺空灵之思。
《花间集》收录的《菩萨蛮》十四首最能代表温词特色,因此,若能对这十四首词的意象进行重新认识与分析,或许能对温词产生新的感悟与体会。
细数唐朝八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温庭筠很有才,诗词都写得不错,也是一个风流薄情之辈。
在长安,常常跟裴诚、令狐滈等贵族子弟混在一处,饮酒、赌博、狎妓。
有一天夜里,在狭斜巷(红灯区)醉酒之后,大肆诟骂,跟巡逻的吏卒发生冲突,结果被吏卒打折了牙齿。
温庭筠于是向当时宰相令狐绹投诉,令狐绹去追究具体负责的下层官吏,官吏就列举了温庭筠的种种劣迹。
害得很欣赏温庭筠才华的令狐绹也没有办法,只好对双方都不加追究,不了了之。
事情在京城传开之后,温庭筠到处拜会公卿士大夫,诉说自己是被官吏诬蔑的。
(二)著名诗人元禛也是一个多情的人。
他的传奇故事《莺莺传》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邂逅,发生了一段露水之情的故事。
传奇中,故事结局不同于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夫妻,过上了夫荣妻贵的生活。
《莺莺传》是一个多情而大胆的女性被一个轻薄而虚伪的男子始乱终弃的故事。
故事中的张生的原型,有人认为是张君瑞,有人认为是张籍,也有人认为就是元禛本人。
我比较赞同张生为元禛本人的说法。
(三)赵光远,是宰相赵隐的侄子,在诗界有一定的才名。
生活上他也是一个恃才自傲、不拘小节的人,经常领着一般子弟,寻花问柳。
有文献记载,赵光远撰写了一本记述烟花柳巷(北里)见闻的著作《北里志》。
《北里志》当然是伪托的著作,真正的著者不是他。
《北里志》记载了状元孙龙光、侯彰臣、杜宁臣、崔勋美、赵光逢等人时常在妓女郑举举那里留连尽欢的事情,猜想赵光远有时候可能就是其中一员。
《北里志》还记载了赵光远爱上烟花女子莱儿的故事。
莱儿并不漂亮,但是年轻的赵光远对她一见钟情,恋恋不舍。
当然,莱儿也因为赵光远年轻聪明、相貌俊秀,很愿意讨好巴结他。
两个人都会作诗,因此,更加相知相爱。
如此看来,这赵光远还算是风流却不下流,他在烟花柳巷留恋,其中还是有一定真情的。
(四)卢照邻在四川成都附近新都县尉的任期满了之后,还“婆娑蜀中”,徘徊不肯离去,原因是,卢照邻在那里爱上了一位姓郭的市井女子。
温庭筠《瑶瑟怨》鉴赏 《瑶瑟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绝,描绘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难 眠而鼓瑟听瑟的各种感受,以表达别离之怨。
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瑶瑟怨》鉴赏: 这首诗咏闺怨。
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 只描绘清秋的深夜, 主人公凄凉独居、 寂寞难眠, 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 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 的写景镜头, 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冰簟、 银床、 碧空、 明月、 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 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 “ 怨 ”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
瑶瑟, 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瑟声悲怨, 相传“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 ·郊祀志》)。
在古代诗歌 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 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
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
“梦 不成”三字很可玩味。
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 寻梦不成。
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 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
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 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
浅析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唐代温庭筠可称为“才子词人”,他因出身没落贵族,为人放荡不羁,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
终生困顿。
尽管仕途不顺,却与当时“新进少年”即初出仕的年轻文人和歌伎打得火热,过着“偎红依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虽然政治上失去了进取的机会,但却获得了探索生活奥秘的机会。
温庭筠便是用词专力描写女性的第一人。
他为我们展示了一群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纯真,温柔善良,对爱情坚定执着,处处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笔者试从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解读温词中的女性形象,描述她们绚丽多彩的外姿,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寄窥见唐宋两个时代女性朦胧而真实的面貌之一斑。
一、外表美和内心美的高度统一花间词虽是男子作闺音,但却是代女子而言,是女性化的文学。
温词的特色正在于把女性的外貌特征直接诉诸感觉、听觉和嗅觉,使我们体会它的色、香、味。
故而历来词评家评花间词风格,总以“温派浓艳,韦派清丽”①定论。
词中多次写女子所处的香的环境和饰物:“水晶廉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菩萨蛮·其二》)、“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其十一》)、“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更漏子·其六》),此外“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别离”(《菩萨蛮·其五》)更是“真香生色”②;“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其一》)写女子的浓装;“柳丝袅娜春无力”(《菩萨蛮·其六》)、“舞衣无力风敛”(《归国遥·其二》)写女子的柔弱。
这些脂粉香气、艳妆丽饰、娇姿眉容、病体弱质的女子的外部特征,在温词中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在这错金镂彩的外部特征下掩盖的却是柔婉灵秀、细致乖巧的内部特质,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给人一种距离的美感。
这些如明月花枝一般静美的女子俨然是真善美的化身,才子词人的精神寄托。
温词对女子外美的铺张繁复的描写,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美丽女子形象。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论温庭筠词的情感寄托摘要:自从张惠言标举温庭筠,学术界对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一直争论不休。
较多学者认为:温词没有寄托,张惠言的阐释论流于穿凿附会。
其理由有二:一是温庭筠人品低劣;二是花间词为应歌之作。
笔者另有《温庭筠非“士行尘杂”论》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论述温庭筠的人格。
关键词:温庭筠词情感寄托关于温庭筠词的评价,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其一,认为温词有寄托之意。
所谓“寄托”指的是托物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寄托说”以张惠言为代表,他认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如评《菩萨蛮》(小山重叠)词:“此感士不遇也。
篇法仿佛《长门赋》,而节节逆叙……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青琐’、‘金堂’、‘故国吴宫’,略露寓意”。
又评《更漏子》三首:“此亦《菩萨蛮》之意。
”还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飞卿《菩萨蛮》十四章,全是变化《楚骚》,古今之极轨也。
徒赏其芊丽,误矣!”吴梅《词学通论》云:“唐至温飞卿,始专力于词。
其词全祖风骚,不仅在瑰丽见长。
”其二,认为温词没有寄托之意。
刘熙载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王国维云:“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李冰若《栩庄漫记》云:“嗣见张陈评语,推许过当,直以上接灵均,千古独绝。
殊不谓然也。
飞卿为人,具详旧史,综观其诗词,亦不过一失意文人而已。
宁有悲天悯人之怀抱?……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
”“张氏《词选》欲推尊词体,故奉飞卿为大师,而谓其接迹风骚,悬为极轨。
以说经家法,深解温词。
实则论人论世,全不相符。
”施蜇存也认为温词无寄托,“若谓其词意在比兴,别有寄托,此则飞卿殆未梦见”。
叶嘉莹先生《温庭筠词概说》云:“以作者而言,则自飞卿之生平及为人考之,温氏似但为一潦倒失意、有才无行之文士耳,庸讵有所谓忠爱之思与夫家国之感者乎?……诚以情物交感之托喻作品言之,则飞卿无此性情、身世、修养、人格之涵育;……是以作者言,飞卿词为无寄托之作也。
温庭筠词中的爱情悲剧温庭筠词中的爱情悲剧温庭筠词多以女性为题材,用华丽辞藻、浓艳色彩描写闺阁生活和男女情爱为内容,在表达女性渴望爱情的同时,其中苦苦相思之情让人深思,相思女子的命运其实就是一出爱情的悲剧。
温庭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而且他的词大部分描写女性,在流传至今的六十余首温词中,涉及女性描写和男女情爱的就有五十首左右。
虽然其内容比较单调,但是从那些用华丽辞藻、浓艳色彩描写闺阁生活、男女情爱的词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女子渴望爱情但无法得到真爱的爱情悲剧之苦。
温庭筠词传达了当时女子爱情意识觉醒对爱情执着地追求的时代信息,但是这样的爱情偏偏使千万女子陷入苦思之中。
词人描写爱情又将爱情之悲降在她们身上,其女主人公的坚贞爱情往往化为泪水,变为一出出爱情悲剧。
我们先看这首《南歌子》(其三):鬓垂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从词中看到女主人公的恋情,可以说是“酝酿最深”,蕴含了真挚、淳美的生活意念。
“低”和“梳”两字所表现的那种动作,把女孩子梳头时的珍重、仔细、爱美的感情部传达了出来。
“细扫”两字也一样,饱含了多少珍重爱惜之情,“连娟”两字又是多么纤细,多么美好。
按照中国传统,女子修饰自己的容貌,为了得到男子的宠爱;男子则修养自己的才德,为了得到君王的任用。
温庭筠笔下这个“低梳髻”、“细扫眉”的女子,便是怀有一种自珍自爱,对幸福满怀希望的感情,但是现实偏偏打碎她们的幻想,使她们成为“终日两相思”闺中怨妇。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爱情悲剧为她们打下了思想烙印——苦思。
我们知道,古代女子不能把“爱”、“相思”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否则会拖累男子的进仕,但是爱情的力量控制了她们,使她们敢于直抒其相思之苦,如《南歌子》(其一):“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和《南歌子》(其七):“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可怜的是她们思念之人并非良人,薄情寡义的男子将她们抛弃,可悲的是她们没有从梦中醒来,仍本着从一而终、烈女不事二夫的忠贞去经营维护她那已支离破碎、不堪一击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可悲的,这些女性更是可悲的。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情感世界作者:谢德周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摘要:作为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温庭筠的词作中对女性的描写构成了其词作的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对写作表现的题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对其表现情感的内容进行分类性的分析研究,具体从女性爱情表达、闺怨及女性的固有的孤独感三个方面对其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温庭筠女性爱情闺怨孤独温庭筠是晚唐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但他创作的大量女性题材作品和他率性而为的作风使他给后人留下了浮艳之名。
因此,研究其女性题材诗歌,不得不首先对其人其诗的真实面目有一个整体的观照。
《花间集》其中有66首为温庭筠所作,其中以女性为审美主体,体现女性的相思之情,男女情爱主题的词达50余首,占到温庭筠词作的十分之八九,他用那华丽的辞藻和婉约的情思表达女性世界的内在情感。
可以说女性的恋情、情思构成了温庭筠词作的主体。
1.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温庭筠女性题材诗词描写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其中风尘女子形象占半数多,这些女性中除歌妓舞女外,较典型的两个形象是鱼玄机和苏小小。
温词中也有一些以民间女子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他笔下的这类女性朴实、直率,显示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从中可见民歌对温庭筠词作的影响。
1.1风尘女子的女性形象分析在温庭筠七十余首女性题材作品中,有近四十首是以娼妓为题材的。
据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唐代官吏押娼,上自宰相节度使,下至庶僚牧守,几无人不从事于此。
”这种风气从温词中的确可见一斑。
唐代娼妓综合起来,不外“宫妓”“官妓”、“家妓”、“私妓”几种,宫妓是天子独自享受的,“官妓”是一般臣庶所享受的。
温庭绮一生沉沦下僚,接触上层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他诗中的娼妓形象以“官妓”、“家妓”和“私妓”居多,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宫妓的生活。
总体来说,温庭筠笔下的娟妓形象有两个特点:一是美丽的姿容;二是哀怨的情思。
如《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绮丽之极悲情无限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
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
《花间词》66首温词,以女性的闺阁之思为主要内容,对女性形象的描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从而对后世词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温庭筠的笔下,她们柔媚、娇弱、精致、优雅而又幽怨落寞,极尽绮丽之美却又凄苦落寞,构成了动人心魄的美。
《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便是一首代表作。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在这首词中,温庭筠对女性之美不是直接进行外貌五官的描叙,而是通过对所处环境的精雕细刻以及女子衣饰的细腻描摹,使女主人公始终笼罩在华美富贵的氛围里,从而精致地表现女子细微哀婉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思。
词作一开始就用种种精美华丽之物来描绘女主人公的居所: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这些饰物何等晶莹剔透,何等雅洁明净,足见女主人公的身份富贵。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情不自禁地进入香甜的梦乡。
一个“惹”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女子的情感活动。
但“暖香”催她入的梦却并不美好——“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这是探寻女子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句子。
“柳”与“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本词中“江柳”为读者传达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别之情,以此表达别离的伤感。
“飞雁”一般指传书的信使,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长飞光不度”等。
爱人在外,无法相知相逢,女子只好托鸿雁传情。
见月怀人,也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孤独的女主人借月寄托对爱人的怀念:一别之后,相隔遥远,思念万重,希望这月光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心上人。
但一个“残”字就把这样深浓的情撕扯得支离破碎,徒留一帘幽梦,只有刻骨铭心的痛,真是此情难寄!同时,“柳如烟”、“残月天”轻轻弥漫着女子难以言说的哀怨、凄苦、孤寂,使得词作笼罩上了一层迷离朦胧、伤情缠绵的情调。
解读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一首非常特别的情诗,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诗云: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我们前面讲了王维的《相思》,讲了昭明太子的《红豆》,今天就来讲讲温庭筠的这首红豆。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其实我们可以简称它叫杨柳枝词。
那么为什么要叫新添声杨柳枝词呢?是因为杨柳枝是乐府曲名,汉乐府横吹曲《折杨柳》,到了唐代就改名叫《杨柳枝》了,到开元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教坊曲了,之所以又叫新添声,还得益于白居易,白居易呢,是乐府诗作的高手。
所以它也是唐代乐府运动的旗帜性的人物,他依旧曲作词翻为新声,所以他自己写《杨柳枝》词的时候,就写“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因为白居易的影响很大,所以当时诗人纷纷唱和,所以新翻声的杨柳枝词,就像刘禹锡作的竹枝词一样,流传和影响非常广。
所以唐史记载,白居易所养歌姬樊素,“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嘛,说樊素最擅唱杨柳枝词。
所以后来以曲鸣人,新翻声的杨柳枝词,甚至可以代指樊素。
另外要需要补充一点的就是,许多选本在选到温庭筠的这首《新添声杨柳枝词》的时候,有写作南歌子,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误传。
后来被用作词牌,因为南歌子,虽然也是唐代的教坊曲名,但你看它叫子啊,所以肯定是小令,而且据说单调的南歌子就开始于温庭筠,双调的南歌子则有52到54个字不等。
南歌子的体例虽然也很灵活,但它肯定不是这样四句七言的模式,这是杨柳枝词的一个模式,南歌子一般是头两句都是五言,三四句有变化,其实后面还有一个尾句第五句。
之所以后人也把南歌子标注为杨柳枝词,也可能是南歌子这个曲牌,在温庭筠手里头,大放异彩,因为他写得特别好,也可能后人就把杨柳枝词,也误题为南歌子了。
好了,知识性的东西,我们就不多说了,说太多的话,有的时候反而会影响诗味儿,我们还是赶快来看这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对于“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两句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很熟。
温庭筠词全面解析温庭筠词全面解析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初期词风的开拓者和文人词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首词。
一、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大部分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
并且温庭筠的作品都寄身于女子,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抒发出“旷女”的幽怨缠绵。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温庭筠的一首词(《菩萨蛮》其六),这是温氏代表作之一,主要写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思念,往往是痛苦而又甜蜜的,当年的玉楼明月是怎样一种欢畅时光,柳丝袅娜春无力又是怎样一种旖旎景色。
情人的欢聚,爱情的甜蜜,如今都已随风而逝,只留下对着香烛销完残泪的苦痛,和在绿窗下依稀捕捉梦中旧日时光的一丝凄迷。
这种“长相忆”是一种“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无奈与伤感。
文章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可怜,总活在期待中的“旷女”形象。
然而,他们笔下的“旷女怨夫”还是有其细微差别的。
温词的“旷女”着重表达的是浓缩以后的情感。
这种情感重在“伤”,如玉楼长忆,香烛销泪,更具一种凝重感。
而戴诗的“怨夫”着重表达的是稀释以后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怨”,淡如薄雾,轻似云烟,难以捉摸又挥之不去,具有空灵之美。
戴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跳的旋律,他的愁怨经过稀释后,总体基调较之温词就要明朗许多。
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幽怨感伤的诗歌情调导致了温庭筠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含蓄蕴籍的朦胧诗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
在他的笔下只有(《归国谣》其一)的幽约隐晦。
意境的朦胧多义和诗意的蕴籍有致是其含蓄美的主要体现,这点从他们的代表作《菩萨蛮》其二中便能得到最好的注解。
先看看《菩萨蛮》,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
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娇嗔与妩媚。
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
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
浅论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11高级文秘一班郭笑天 201143007114摘要:温庭筠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被誉为“花间鼻祖”。
他也是词中专力描写女性形象的第一人。
他在以女性题材的背景所作的诗中,以独特的眼光和表现手法着力刻画了三种女性形象,颇具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温庭筠;花间词;女性形象温庭筠是花间词的代表人物。
他常站在女性的角度,模拟她们的声口,描写塑造了许多天生丽质、娇艳绝伦却结着愁怨的女子。
词中女主人公或表达对爱人的恋慕与期待,或抒发对恋人牵肠挂肚的思念与寄托,或控诉自己被无情抛弃的愤怒与无奈,或哀叹自身孤独无依的寂寞与伤感。
正是这些丰富的女性形象,使得温词形成了含蓄幽深、柔婉绮丽的风格。
品味研读温词,离不开对词中的女性形象的把握与分析。
一、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原因对混乱政局的失望以及仕途的失意,是晚唐一些文人转向歌席酒筵描写女性的重要原因一,温庭筠也不例外。
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如此有才之人,却数举不第。
后来又因“扰乱科场”、讥刺权贵,招忌被贬。
遂绝了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无奈的心情使他流连于歌馆青楼,借以发泄自身的不满与愤懑,同时获得心灵的慰藉。
所以“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
用他那诗人的心去感知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女性,便更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之感。
因此也便有了香艳中透着哀愁的闺音。
温庭筠被称作“男子作闺音”第一人。
有人说“无论文人怎样肆力去体会女子的心情,总不如妇女自己了解的真切;无论文人怎样描写闺怨的传神,总不如妇女自己表现的恰称。
”如果单从表现真实的角度来讲,男作家或许表现不够完整多元。
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深、受教育少,所以女性很少能用文学来表现自己。
而男性文人却有机会接触、观察、欣赏和描写女性。
男子对女性又往往具有审美的态度和情感。
所以男性笔下的女性也能被描绘得真实细腻。
温庭筠具有文学音乐上的才情,且因其长期寄迹青楼,有着大量接近女性的生活经历,所以他在抒发女性情感、刻画女性心理方面更为深婉和细腻。
千古佳人寂寞心-温庭筠词浅论。
温庭筠词“千古佳人寂寞心”一直在山水诗人的眼中idolized,这些细腻的词句把远古的文化复苏的灵活的年代,揭示了那些文明的痛苦,非常集中地证明了文化的沧桑,以及传递世间最疏离、最孤独的心境。
“千古佳人寂寞心”的寓意也是深沉的。
它讲述了历史上最优秀的人物,无论是当年的王侯将相,还是现在的configure文人墨客,有多少无可奈何,多少无言以对。
即使是最优秀的,也会有寂寞心,他们试图从宽容的环境中找到突围之路,脱离当下的压抑,但仍然迷失在孤独的神经质中。
他们无法自拔,甚至放弃,继续在无尽的寂寞中游走,对不切实际的梦想,语态从来不迷恋,而只有对自己的沉痛嘲笑。
“千古佳人寂寞心”这句话代表一种深沉的思想,不管看视角如何,它都让我们安心的想到自由的去,停止思考。
我们活在一个肤浅的世界,迷失在人生旅途中,历史的伟人都是佳人,可他们也无力抵抗寂寞的心境,我们也面对寂寞,勇敢地拥抱它吧,珍惜时光,我们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燃亮彩虹般的瞬间。
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承认自己的孤独。
当自己痛苦,几乎要离开前行的路时,请想想温庭筠的这句话,沉浸到历史文化中,想想千古的心境,想想为了未来,我们能有只若隐若现的勇气,坚定的脚步将会带我们迈向美好的未来。
千古佳人寂寞心-温庭筠词浅论第2期2000年6月濮阳教育学院JournalofPuyangCollegeofEducationV0lJ13No.2Jun.2000温庭筠词浅论●梁文娟(濮阳教育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要:本文着重论述温词香软丽密的艺术特征及温词的隐寓托寄的内涵.香软丽密指温词诉诸于读者感官的艺术感受,笔者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具体阐述这一特征.并通过温氏的身世来透视其词的隐寓托寄的内涵.关键词:温庭筠香软丽密词之精神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顽洲.这是温庭筠的两首词,清真质朴,为温词别调.温氏例来以其绮语艳情,被打入艳词一科.余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位孤独的词人独栖于词坛一隅,翘首企盼高山流水的知己.然而"过尽千帆",知音无觅,"山月不知","水风落花".所谓"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写人也?写己也?"肠断白菠洲"怨悱之极.词本源于民间,中晚唐时已有白居易,韦应物,戴叔伦等文人尝试填词,但只是文人偶尔试笔而已.而温庭筠出, 以文人特有的情调和才华填词,使词由巷陌新声转变为文人雅奏.并使词成为与诗并立的一种文学体裁.温庭筠通音律,好绮语.他的词现存六十六首,刻意求工,错彩镂金,色彩绚丽,构图精巧,形成"香软丽密"的艺术特征.由此,词为艳科,形成"诗庄词媚"的艺术特色.1.香"香"指温诉诸于读者嗅觉感官的效果.读温词一股浓郁脂粉气从字里行间溢出.温词以女性为描写主体,或哀伤,或忧怨,温氏多以工笔细描的手法着力刻画她们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读其词仿佛进入一条女性画廊.笔者以其《菩萨蛮》和《归国遥》为例加以说明.菩萨蛮小山重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该词写一女子雍散懒起梳妆的情态.依次写画眉,弄妆,簪花,着衣的过程,细致入微.毫发毕现.环境富丽堂皇,形象华丽照人.归国遥(二)双脸,小风战笼金飚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锦帐绣帏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上阕写女子的首饰,衣服,下阙写她的卧床和妆扮,把她的外部特征描绘得极其细致.篦子,舞衣,花靥,黛眉,各个细部渲染的十分逼真.俞平伯《清真词释》说:"《花问》美八仕女图".那么温词则是仕女图中的精品.2.软"软"指温词诉诸于读者触觉感官的效果.温擅长以欷艳的笔墨去表现女子细腻的内心世界,欷艳细腻, 隐约缠绵.温氏一生落魄无行,混游于秦楼歌伎间,以绮情自遣.他的好友段成式有《嘲飞卿》七首与《柔卿解藉呈飞卿》三首,叙述温氏与歌伎的交往.温氏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深味这些女子的悲凉.她们虽身怀绝艺,却出身卑贱,今日虽有"一曲红绡不知数",①转眼便为"门前冷落鞍马稀".②温氏以女性的特质来观察,描绘她们的生活.往往借助于暗示的手法,透过她们的举止,装饰揭示她们内心的隐秘.诸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自怜自惜,孤独与寂寞自现;"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娥春无力."@一片落寂,"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④思情正永.这些词未歌先咽,欲说还羞,吞吐含蓄.3.丽"丽"指温词诉诸于读者视觉感官的效果,读温词最引人注目的是斑谰的色彩,绚丽的图案,精湛的艺术技巧.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极其生动形象道出温词沂诸读者视觉感官的印象.温氏作词注重构图效果,往往借助大量的欷词丽藻来实现.据《花间集》所录的六十六首温词统计,词人用"红"字十六次,如"香红","艳红","愁红","红袖","红粉"等;"玉"字有十九次,如"玉钗","玉钩","玉炉",玉人","玉容","玉腕","玉签","玉簪","玉箸"等;"香"字二十次,如"香车","香腮","香闺","香雪","香雾","香玉"等;"凤凰"出现十次,诸如"凤凰相对盘金缕",钗上金缕凤"绿檀金风凰"温氏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是一幅工笔细描,着色浓艳的美人香睡图.重叠之小山,明灭之金钿,乌黑之鬓云,洁白之香腮,色彩对比强烈;花红镜明,罗襦.鹧鸪眩眼夺目.构图精致,匠心独具.叶嘉莹先生在其《迦陵论词丛移》中提出温词属客观之作, 一种纯美文学(PureBeanty).仅以包彩,线条,声音等原素组合的和谐统一体,而不牵涉任何意义.4.密"密"指温词丰富的意象.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性极大,意象与意象之间寻求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与意象之间的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和再创造的可能.以《更漏子》为例,来感受体会温词的艺术魅力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该词写一女子在春雨之夜,想念远在边塞的丈夫.上阕前三句,用"柳丝","春雨","漏声"三种意象写出了春夜的悠长与寂寞.接着意象通过女子的想象跳跃到"塞雁","城乌","画屏金鹧鸪".从边塞到城楼,从城楼到闺阁,由远及近,把不同地点的三个意象连结在一起,道出女子绵绵想思.下阕通过描绘女子的静卧,把"香雾","帘幕","谢家池阁","红烛"等意象紧密相结,绘出了女子的痴情.统观全词,温氏通过女子的"春梦",把"柳丝","春雨","漏声","塞雁","城乌","金鸱鸪","香雾","帘幕", "谢家池阁","红烛","绣帘"等意象紧密相连,构成含蓄婉曲的意境,细致地刻画女子的痴情,读来余味无穷.刘熙载《艺概》评温词:"精艳绝伦,类不出绮语."亚里士多德《诗学》说:"雕琢的词藻,只应用于停顿,行顿,不表示'性格'和'思想'的地方;因为太华丽的词藻会使'性格'与'思想'模糊不清."正因温氏刻意工巧,致使后人误入歧途,往往只赏其词外在之精美,而疏其词之精神.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日:"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馀象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一12一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糸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飞卿《更漏子》首章云:'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次章云'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此又言盛者自盛,衰者自衰,亦系上章苦乐之意.颠倒言之,纯是风人章法,特改换面目.人自不觉耳.飞卿《菩萨蛮》十四章,全是变化《楚辞》,古今之极轨也,徒赏其纤丽,误矣."温氏高就高在写己之情含而不露,假笔下女子现之.温庭筠身世蹉跎,颇具传奇色彩.《唐才子本传》载:"少敏悟天才,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瑟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必吹,何必爨桐与棒也;侧辞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他因词名,亦因词累.他在《过陈琳墓》有:"词客有灵应识我,霸主无才始怜君"的诗句,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无抱负的人,却屡试不第,仕终国子助教.这是有原因的.《唐诗纪事》五十四卷载:"宣宗爱唱《菩萨蛮》,丞相令孤绸假甚(温)修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嘛之."(《唐才子本传》,《北梦琐言》,《乐府纪闻》均有记载)由于温氏泄露,令孤绸丢了脸,也使自己倒了霉,终身难以入仕,流落于烟花柳巷,在花月诗酒中消耗他的才华和光阴.纪唐夫感慨:"凤凰沼下虽霜命,鹦鹉才高却累身."自古文人与女子便同病相怜,息息相通.所谓"儒冠多误身,"红颜多薄命.温氏匠心独运,以"香草美人"的手法,将己之情移于她人,借女子似水柔情抒己难以排遣的忧郁与失意.在词中词人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持一种超然态度,主体最大限度地同描绘对象保持情感距离,词人的观察仅仅呈为一种有限的知觉形象,局限在词的表象上,读者只能得到描绘对象的外部形象,词人情感在叙述中呈零度或低度状态.吴梅《词学通论》日:"其词全祖风骚,不仅在瑰丽见长.……尤有怨悱不乱之遣意."读温词虽无惊心动魄之处,却多婉曲低迪之曲,亦是另一风味.穷其一生,温氏终未能逾越"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人生第一种境界.0 注:①②白居易.长恨歌.③⑤⑦温庭筠.菩萨蛮?花问集,卷一④温庭筠.更漏子?花间集,卷一.⑥温庭筠.酒泉子?花间集,卷一.⑧杜甫.奉赠韦丞丈.⑨王国维.人间词话.。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的词,写得真是太好了,那么虚无缥缈,那么轻快而空灵。
你听听“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读起来那么美,那么意犹未尽的感觉。
暖香惹梦,惹得人心里痒痒的,有恋爱的感觉。
我一遇到心情不好或者工作疲惫,就想读诗词,读一会儿就什么都忘记了,进入到那个低碳的世界里去了。
上面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话“翻译”一下,大意如下: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嘛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藕丝衣服上染上了浅浅的、像秋天一样的颜色,在正月初七那天,我剪的五彩花朵,戴在头上,一定比其他人剪得好看。
我的双鬓被一朵鲜红的花朵隔开了,玉钗呢,在头上也好像能随风飘动。
这样美好的词,确实不太好“翻译”,用今天的话讲出来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我们只是感觉,温庭筠写得美,太美了。
“温八韵”名不虚传,果然大才。
这样的才子竟然屡试不中,可见大凡考试,都免不了埋没天才,今天如此,唐代也不例外。
温庭筠能将汉字驾驭得出神入化,却独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
他的一生就是穷困潦倒的一生。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另类天才在哪个时代都难以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呢?你看,那个时代李商隐的诗也写得好吧?同样不得志,总是遭人排挤,同样承受落魄之苦。
温庭筠和李商隐还是好朋友呢,两个人私交还比较深,人们常常将他们两个叫为“温李”。
可是,人家李商隐至少在长相上没那么丑,温庭筠不一样,他太丑了。
《旧唐书》里说他貌丑且不修边幅,那个时代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温钟馗”。
温庭筠长得太“惊世骇俗”、“随心所欲”了,这似乎昭示了他一生的悲情命运,这种丑相甚至延续到他的孙子。
浅论温庭筠词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以女性为题材,用华丽辞藻、浓艳色彩描写闺阁生活和男女情爱为内容的温庭筠词,在表达女性渴望爱情的同时,其中苦苦相思之情让人深思,相思女子的命运其实就是一出爱情的悲剧。
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词中描写女子相思的几首词进行分析来探讨其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温庭筠相思爱情悲剧
温庭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而且他的词大部分描写女性,在流传至今的六十余首温词中,涉及女性描写和男女情爱的就有五十首左右。
虽然其内容比较单调,但是从那些用华丽辞藻、浓艳色彩描写闺阁生活、男女情爱的词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女子渴望爱情但无法得到真爱的爱情悲剧之苦。
温庭筠词传达了当时女子爱情意识觉醒对爱情执着地追求的时代信息,但是这样的爱情偏偏使千万女子陷入苦思之中。
词人描写爱情又将爱情之悲降在她们身上,其女主人公的坚贞爱情往往化为泪水,变为一出出爱情悲剧。
我们先看这首《南歌子》(其三):鬓垂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从词中看到女主人公的恋情,可以说是“酝酿最深”,蕴含了真挚、淳美的生活意念。
“低”和“梳”两字所表现的那种动作,把女孩子梳头时的珍重、仔细、爱美的感情部传达了出来。
“细扫”两字也一样,饱含了多少珍重爱惜之情,“连娟”两字又是多么纤细,多么美好。
按照中国传统,女子修饰自己的容貌,为了得到男
子的宠爱;男子则修养自己的才德,为了得到君王的任用。
温庭筠笔下这个“低梳髻”、“细扫眉”的女子,便是怀有一种自珍自爱,对幸福满怀希望的感情,但是现实偏偏打碎她们的幻想,使她们成为“终日两相思”闺中怨妇。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爱情悲剧为她们打下了思想烙印——苦思。
我们知道,古代女子不能把“爱”、“相思”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否则会拖累男子的进仕,但是爱情的力量控制了她们,使她们敢于直抒其相思之苦,如《南歌子》(其一):“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和《南歌子》(其七):“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可怜的是她们思念之人并非良人,薄情寡义的男子将她们抛弃,可悲的是她们没有从梦中醒来,仍本着从一而终、烈女不事二夫的忠贞去经营维护她那已支离破碎、不堪一击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可悲的,这些女性更是可悲的。
被男子抛弃之后,她们还苦苦等待,等到的是高阁的寂寞,她们对情爱的痴迷换来了精神上的忧郁症。
在温庭筠词中,女性的自我和个性就在对爱情的痴迷中丧失殆尽。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词:谢娘凋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河读神》
谢娘翠娥愁不销,终朝。
梦魂迷晚潮。
《河传》
愁闻一霎清明雨。
《菩萨蛮》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
《更漏子》
蝉鬓美人愁绝。
《更漏子》
宿妆惆怅倚高阁。
《酒泉子》
玉客惆怅妆薄。
《河传》
梦残惆怅闻晓莺。
《河传》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酒泉子》
惆怅谢家池阁。
《更漏子》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菩萨蛮》
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菩萨蛮》
很明显,这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惆怅”、“愁”。
她们的情感世界里只有这一种“灰色”的抑郁,而且控制了她们一生。
这些“女性似乎有点心理疾病,体验不到愁之外的任何情感,甚至连梦里的‘一饷贪欢’与爱极而恨的感性体验都没有。
”[1],她们的情感处于被动依附的地位。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
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揭示出她们“惆怅”的根由——“为思君”。
深究其根源是男权制社会赋予她们的快乐原则:男人就是女人快乐的根据,男性的缺席就意味着女性快乐的丧失,而封建时代的男性又肩负着经邦治国的重任,经常缺席,于是她们只能一味地幽怨,痴迷于无条件的情爱,不能自拔,也无法自拔,基本与快乐绝缘。
[2]从心理学的病情分析,这些女性都处于非健康的病态状态,都患有“抑郁症”。
然而,患心理病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她们的这种能力不是自动丧失的,而是被男权制社会剥夺的,更可悲的是她们根本不想治好这样的抑郁症。
在真正的爱情生活中,因爱产生悲剧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或因相爱而不能相聚产生悲剧,或因爱人移情别恋产生悲剧,这些情况都会涉及到男女双方,但是温庭筠的词中极少费笔墨描写男方,
而都是描写“忆君肠欲断,恨春宵”或“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一类的女子形象。
一旦男子出现,给女主人公留下的将是更深的精神痛苦,造成更悲惨的爱情。
《菩萨蛮》的第六和第八首: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两首词同是写夜间相思情,并都以杨柳明月为伤感之因,不同的是一人在高阁,一人在庭院。
前者之悲因长久相忆而颠倒于迷离的梦魂中,心中苦思之痛就犹如马在嘶叫,子规在啼血,伤心流泪像“香烛之泪”,何等的凄惨;后者之悲则因相忆不能成眠,花开花谢,难以入睡,连在梦中看看爱人都无法实现,寂寞难耐,流泪至干。
这里男子出现了,但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稍纵即逝间,给女子带来了更大的长夜之中凄凉孤独的痛楚,这样的短暂相聚又分离所造成的悲剧是更大的悲剧。
从下面一首《更漏子》中便能更清楚理解这一出更大的悲剧: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我们看到“暂时相见”之后的结果,便是一去不归。
温庭筠笔下女性的性格,多是既有着敢爱敢牺牲的勇气,又有着为情所困的
优柔和无奈。
我们清楚的看到主公内心的苦闷世界,却看不到负心男子的正面行动。
一个闺妇怨女全停格在一个既痴情又无奈,在绝望中寻找幻梦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女子是悲哀的。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贞妇烈女在被情所负后仍以一腔痴情苦候傻傻地等待的时候,全然,这是一出悲剧在上演。
既美丽又可怜,既被动又无望地被爱情控制着,并且总怀着还有可能获得爱的希望而生活在期待之中——这就是温庭绮笔下爱情悲剧总体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活在封建思想下女性的命运,长期的封建意识将女子定为“附属”的地位,毫无自主性,一旦失去男子的依托,她便像菟丝花少了大树寄托一样迅速凋萎,这就是温词中青年女子的爱情悲剧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
所以,温词中的女性在失去爱情之后,除了空等爱情之鸟的再度临幸别无他法。
但难能可贵的是,温词中的女性并没有因为爱情落空就蓬头垢面,自暴自弃,仍然“徽起画娥眉”,然后一遍遍数着记忆,以一副犹如待嫁娘般的心情整装对着那扇潜意识中明知不可能再响起敲门声的门,心由渴望到期待到怀疑到期望到失望到恐惧到绝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死亡。
此时的悲剧色彩便显得更浓了,因为这样的妇女像是一个被爱逼疯的疯女,因爱生活会变的美好,但是因爱而痛苦成疾是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