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时时蛙。
--宋赵师秀《存有约》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白居易《暮江吟》5、狂风丁年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怅诗》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黛安娜。
--米芾《中秋凭栏望月》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王安石《初夏即事》9、两只黄鹂鹤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10、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11、纷纷红紫难成尘,布谷声中夏令崭新。
--陆游《初夏绝句》12、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丘为《题农父庐舍》13、择善辨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5、春草例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16、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张籍《春别曲》17、碧玉妆变成一树高,万条头顶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1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19、青山看看神气,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至《高年级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20、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21、满园浅浅色,照曝光在绿波中。
--王涯《春游曲》22、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韦应物《游开元精舍》2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24、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李白《古风》25、绿树阳淡夏日短,楼台倒影进池塘。
--低骈《山亭夏日》2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27、今夜偏知春气冷,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夜月》2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9、一水护田将蓝拖,两山排闼送来青来。
李白诗歌颜色词研究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以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他的诗歌中,颜色词的运用丰富多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世界。
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颜色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特点、意义和艺术效果。
一、李白诗歌中颜色词的特点1.丰富多样李白的诗歌中,颜色词涉及的种类非常丰富。
他运用了红、绿、黄、白、黑等常见的颜色词,同时也使用了蓝、紫、金等较为少见的颜色词。
这些颜色词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2.形象生动李白善于运用颜色词来描绘景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白帝城边秋日微,黄牛峡口暮云飞。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中的“白”、“黄”两字,形象地描绘了秋日的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3.情感表达颜色词在李白的诗歌中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当李白想要表达激昂、豪迈的情感时,他会使用鲜艳的颜色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白”、“银”,使读者感受到瀑布的壮观和诗人的豪情。
而在表达悲伤、忧虑的情感时,他会使用暗淡的颜色词,如“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中的“寒”、“清”,营造出凄凉、清冷的氛围。
二、李白诗歌中颜色词的意义1.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颜色词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通过使用各种颜色词,李白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内心世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2.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颜色词在李白的诗歌中不仅仅是描绘景物,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中的“桃红”和“深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悲伤。
通过使用颜色词,李白传达了自己对人生、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三、李白诗歌中颜色词的艺术效果1.对比与调和在李白的诗歌中,颜色词的运用注重对比与调和。
古诗中的颜色词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不仅通过文字表达情感,还能够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其中使用的颜色词汇更是丰富多样,充满了浓郁的意象和情感。
在古诗中,颜色词既是一种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也是一种表达情感与内心世界的方式。
本文将通过一些例子,详细解析古诗中使用的几种常见颜色词。
红色:红色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它寄托着喜悦、热情和繁华的意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红色暗示着夜晚的灯光和繁星闪烁,给人一种幻境般的美好感受。
红色也常用于描绘花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红色指的是床前的花朵,给人以温馨和浪漫的感觉。
黑色:黑色是古诗中常用来描绘夜晚的颜色,也代表着神秘和沉寂。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黑色象征着夜幕降临,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黑色也与哀伤和离别相联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千里黄河之水,玉门关外,黄昏独归,何处是归程?”描绘了黑色的沉闷与惆怅之情。
绿色:绿色是古诗中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的颜色,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绿色无形中展示了江山的繁茂和壮美。
另外,绿色也常用于描绘花草,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里的绿色呈现出清新和恬静的景象。
白色:白色在古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代表了纯洁无暇,又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里的白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琴音,给人以清澈纯洁的感觉。
另外,白色还常用于写雪景,如白居易的《北风行》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如穷千里目,板船只一楼。
小议杜甫诗歌中的色彩词摘要:诗歌用色自古以来就有讲究。
杜甫是唐代擅用颜色的诗人之一,他运用色彩不仅是作诗,更是他诗风转变及人生轨迹的一个载体。
杜诗中的颜色词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还是所承担的审美意象上都是多变的,以白为底,红黑作衬,五彩各得益彰,是他人生的写照。
杜甫逐渐趋于成熟、完整的用色技巧让他在诗歌用色方面自成一家。
关键词:杜甫;诗歌;色彩词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97-01前言诗画有机的结合,自古就是中国艺术的特点。
在文学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果人生是作一幅画,那每一笔都是前行的步履,每走的一步都是各种色彩的浇灌。
水彩画是艺术情感流露的语言中的一种。
画面中水的渗化作用,浓淡相宜,潇洒风雅的格调中渗透着水的悲哀。
之于杜甫,杜甫的人生像一幅水彩画,起起落落,大部分都是朦胧,迷茫和无尽的奔波。
一、安史之乱前的青春放歌从二十岁起,杜甫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十年的漫游中的杜甫曾一度过着快意的日子,可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快意了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壮游》)在这个时期,杜甫的快意可以说是他一生当中最无牵挂的生存状态,在其前期诗歌运用到的颜色词中,诗人对“青”情有独钟,青是诗人少年生活的象征,青是诗人前期生活的快意。
青是意气风发的青春的体现,以《望岳》为代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泰山的秀丽,齐鲁的苍翠,“青未了”,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尽显在一个“青”字之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安史之乱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杜甫诗风转折的一个关键期。
裘马轻狂的青春并不能长久,它被安史之乱无情地割断。
表现在诗歌色彩中,青色的快意渐渐淡去。
这些在杜甫的《丽人行》当中就早已初见端倪。
杜甫真实客观严肃认真地写下这让人心酸的一幕,当今统治者尚且如此,国将不国,国安在哉?色鲜艳富丽的色彩和作者暗淡的内心感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再明丽也只是让世人煎熬的短暂繁华享乐,黯淡将取代一切。
中国古诗词中的色彩小编收集了部分古诗中的色彩,分别是黛色、琥珀、锦葵、梨白、凝紫、素馨、棠红、松烟、杏黄、胭脂色。
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斑斓的中国色彩吧。
一、黛色1.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唐代·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2.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3.凫声闻梦泽,黛色上昭丘。
——唐代·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唐代·杜甫《古柏行》5.不堪相望病将成,钿昏檀粉泪纵横,不胜情。
——五代·鹿虔扆《虞美人》二、琥珀6.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宋代·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7.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宋代·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8.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代·李白《客中作》9.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唐代·李贺《将进酒》10.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唐代·李商隐《咏史》三、锦葵11.锦葵月夕。
红定瓯圆露华拭。
——清代·沈岸登《暗香尝蚧,为澹人赋》12.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清代·仓央嘉措《情诗˙其五》13.黄帘照映锦葵春,红情绿意犹三月。
——明代·陈霆《踏莎行˙葵花》14.锦葵碧筱閒云底,小几疏帘暮雨馀。
——明代·乌斯道《和刘彦高倪氏园亭即事七首˙其二》15、视草堂前新雨过,锦葵承日不胜春。
——明代·杨士奇《夏日馆閤赋柬马学士曹侍讲》四、梨白16.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
——明代·蔡文范《自瀛德趋东昌道中杂言八首˙其三》17.柳青梨白,春浓月淡,蹋歌椎鼓。
——宋代·鞠华翁《桂枝香(过溧水感羊角哀左伯桃遗事)》18.多情一树山梨白,小立柴门待月明。
中国古诗词中的10种颜色小编收集了部分古诗中的色彩,分别是黛色、琥珀、锦葵、梨白、凝紫、素馨、棠红、松烟、杏黄、胭脂色。
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斑斓的中国色彩吧。
一、黛色1.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唐代·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2.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3.凫声闻梦泽,黛色上昭丘。
——唐代·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唐代·杜甫《古柏行》5.不堪相望病将成,钿昏檀粉泪纵横,不胜情。
——五代·鹿虔扆《虞美人》二、琥珀6.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宋代·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7.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宋代·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8.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代·李白《客中作》9.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唐代·李贺《将进酒》10.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唐代·李商隐《咏史》三、锦葵11.锦葵月夕。
红定瓯圆露华拭。
——清代·沈岸登《暗香尝蚧,为澹人赋》12.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清代·仓央嘉措《情诗˙其五》13.黄帘照映锦葵春,红情绿意犹三月。
——明代·陈霆《踏莎行˙葵花》14.锦葵碧筱閒云底,小几疏帘暮雨馀。
——明代·乌斯道《和刘彦高倪氏园亭即事七首˙其二》15、视草堂前新雨过,锦葵承日不胜春。
——明代·杨士奇《夏日馆閤赋柬马学士曹侍讲》四、梨白16.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
——明代·蔡文范《自瀛德趋东昌道中杂言八首˙其三》17.柳青梨白,春浓月淡,蹋歌椎鼓。
——宋代·鞠华翁《桂枝香(过溧水感羊角哀左伯桃遗事)》18.多情一树山梨白,小立柴门待月明。
方法交流2013-11也许是民族内敛、含蓄的特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诗词,诗人们很少直抒胸臆,往往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景物描写成了诗人情感变化最直接的折射,读懂了景物,也就读懂了诗歌。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作者往往要依靠声音、颜色以及冷暖色调等因素来描摹景物,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所以,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诗中这些或明或暗的表现景物特点的“着色词”,引导学生以“色”味“意”,从而更好地辨析意象特征,关注其表达效果,最终达到深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感情的目的。
一、关注诗词写景的时令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这些景物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于是,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主观感情色彩。
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早春的景物特点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一切带来的无疑都是生命在沉寂后的另一种芳华,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
相对而言,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
同样,秋景(特别是晚秋)则更多表现冷落、萧瑟、凄凉的情景,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因此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悲秋,就成了中国文人百咏不衰的话题,“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面对秋景时所产生的这些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反映到诗人笔下就成了凄清、悲凉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梧桐寂寞,庭院深深,秋意绵长,摄进凄婉之神韵,又以“剪不断,理还乱”的麻丝喻愁,真是“肠回心倒,缠绵之至”。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古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古诗《绝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黄、翠、白、青。
原文《绝句》【作者】杜甫【朝代】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现在诗词里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红、绿、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绛、赤等互换,“绿”也可用翠、青、碧来代替。
也可在这些颜色词前加上表示深浅、明暗、新旧等的形容词,如新绿、暗红、残红等。
此外,诗中还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词,虽不指某一种颜色,却概括性极强,构成五彩缤纷、色彩斑澜的艺术效果。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宿灵岩寺【唐】戴叔伦凉风来殿角,赤日下天西。
和王郎中召看牡丹【唐】姚合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蟹【唐】唐彦谦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
送僧归漳州【唐】吕温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
偶作【唐】杜牧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新春【宋】陆游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感春【唐】白居易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送程六【唐】王昌龄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思【唐】白居易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唐】李白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无题【唐】李商隐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山行【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江下【唐】杜荀鹤自别家来生白发,为侵星起谒朱门。
马上晚吟【唐】白居易出早冒寒衣校薄,归迟侵黑酒全消。
拟醉【唐】元稹怜君城外遥相忆,冒雨冲泥黑地来。
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寄韩谏议【唐】杜甫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作者:张瑛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摘要:阅读古诗词时,绕不开的是景物描写,所以,在感受景物时可以借助景物描写的时令特点、色调特征等能够表现“色”的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义。
关键词:景物描写;时令;冷暖;颜色也许是民族内敛、含蓄的特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诗词,诗人们很少直抒胸臆,往往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景物描写成了诗人情感变化最直接的折射,读懂了景物,也就读懂了诗歌。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作者往往要依靠声音、颜色以及冷暖色调等因素来描摹景物,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所以,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诗中这些或明或暗的表现景物特点的“着色词”,引导学生以“色”味“意”,从而更好地辨析意象特征,关注其表达效果,最终达到深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感情的目的。
一、关注诗词写景的时令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这些景物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于是,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主观感情色彩。
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早春的景物特点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一切带来的无疑都是生命在沉寂后的另一种芳华,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
相对而言,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
同样,秋景(特别是晚秋)则更多表现冷落、萧瑟、凄凉的情景,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因此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悲秋,就成了中国文人百咏不衰的话题,“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面对秋景时所产生的这些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反映到诗人笔下就成了凄清、悲凉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含有颜色的古诗以下是古诗中的颜色描写: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白居易《暮江吟》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白居易《长恨歌》9.“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11.“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杜甫《南溪早春》1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3.“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唐·杜甫《清明二首》14.“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王涯《春游曲》15.“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韦应物《游开元精舍》16.“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
”——唐·王维《书事》1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刘禹锡《乌衣巷》。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
在古诗里,常常出现很多关于描绘色彩的诗句。
大家平时会关注描写颜色的古诗词吗?关于描写颜色的古诗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颜色的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一)
南歌子·柳色遮楼暗唐代: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
画堂开处远风凉。
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二)
满庭芳·晓色云开宋代: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三)
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五代:和凝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四)
斗百花·煦色韶光明媚宋代: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
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
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
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描写颜色的古诗词(五)
西桥柳色清代:许德溥
渠畔龙宫枕大堤,春风夹岸柳梢齐。
羊肠白道穿云出,雁齿红桥亚水低。
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
更添蜡屐游山兴,为问平湖西复西。
咏鹅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咏鹅》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咏鹅》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表示颜色的词语翠绿鹅黄天蓝血红米白丹紫火红桔红湖绿草绿海蓝色草绿色花红色柳绿色油黑色墨黑色杏黄色桃红色湛蓝色藏青色灰白色朱红色赤红色黄白色白花花绿油油黑黝黝蓝幽幽蓝湛湛黑漆漆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红艳艳黑乎乎黑洞洞白皑皑绿莹莹金灿灿黄: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金黄、米黄、嫩黄、淡黄红:品红、紫红、桃红、朱红、赤红、银红、殷红、绯红、深红、火红、暗红、鲜红、艳红、亮红、粉红、米红、棕红、浅红、血红、淡红蓝:天蓝、淡蓝、青蓝、亮蓝、湛蓝、海蓝绿:新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亮绿、鲜绿、草绿、墨绿、水绿黑:墨黑、油黑白花花白茫茫白皑皑白嫩嫩白生生白蒙蒙黑乎乎黑洞洞黑压压黑漆漆黑糊糊黑油油黑幽幽黑压压黑生生红艳艳红彤彤红通通红殷殷金灿灿金亮亮黄澄澄黄灿灿绿油油绿森森绿莹莹绿茸茸绿茵茵蓝盈盈蓝幽幽蓝湛湛蓝晶晶紫微微紫盈盈亮晶晶亮铮铮亮闪闪灰蒙蒙青幽幽粉扑扑1、花红柳绿:红红的花,绿绿的柳条。
形容颜色鲜艳纷繁2、花花绿绿: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形容颜色鲜明多彩3、面不改色:面:颜面;色:颜色。
脸色不变。
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样子4、呼卢喝雉:呼、喝:喊叫;卢、雉:古时du具上的两种颜色。
泛指赌博。
5、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
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6、花里胡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
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
7、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
形容着力描写。
8、目迷五色: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9、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10、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暮江呤描写颜色的词语暮江呤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是(瑟瑟、红)。
拓展资料:暮江吟作者: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
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6>;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译文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羁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一道残阳①铺水中ؤ半江瑟瑟半江红②可怜③九月初三夜ؤ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你看看赏析就明白了:翻译: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可以给古诗词增添色彩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三首》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夜雨染成天水碧。
朝阳借出胭脂色。
——欧阳修《渔家傲》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丘葵《芙蓉》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浅红欺醉粉,肯信有将梅。
——晏几道《诉衷情·小梅风韵最妖娆》浅红残萼一丝丝,只待春风吹。
暮江呤描写颜色的词语暮江呤诗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是(瑟瑟、红)。
拓展资料:暮江吟作者:白居易一道残阳砌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解<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4>;心疼:调皮。
<5>;真珠:即珍珠。
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6>;月似斧:上弦月,其弯角例如斧。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译文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羡慕的就是九月凉露上升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是粒粒珍珠通常,一弯角新月仿佛就是一张精巧的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羁旅】一道残阳砌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解】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心疼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斧⑤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为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你看一看赏析就明白了:译者:一道余辉砌在江面上,在阳光的反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暮江吟》就是白居易“卤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想妙绝之处,是摄入了两幅幽静的自然界的画面,予以国光电器。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扩散了诗人自愿靠近朝廷后随心所欲惬意的革命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并使全诗变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
作者:张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
摘要:阅读古诗词时,绕不开的是景物描写,所以,在感受景物时可以借助景物描写的时令特点、色调特征等能够表现“色”的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义。
关键词:景物描写;时令;冷暖;颜色
也许是民族内敛、含蓄的特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诗词,诗人们很少直抒胸臆,往往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景物描写成了诗人情感变化最直接的折射,读懂了景物,也就读懂了诗歌。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作者往往要依靠声音、颜色以及冷暖色调等因素来描摹景物,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所以,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诗中这些或明或暗的表现景物特点的“着色词”,引导学生以“色”味“意”,从而更好地辨析意象特征,关注其表达效果,最终达到深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感情的目的。
一、关注诗词写景的时令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这些景物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于是,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主观感情色彩。
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早春的景物特点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一切带来的无疑都是生命在沉寂后的另一种芳华,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
相对而言,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
同样,秋景(特别是晚秋)则更多表现冷落、萧瑟、凄凉的情景,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因此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悲秋,就成了中国文人百咏不衰的话题,“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面对秋景时所产生的这些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反映到诗人笔下就成了凄清、悲凉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梧桐寂寞,庭院深深,秋意绵长,摄进凄婉之神韵,又以“剪不断,理还乱”的麻丝喻愁,真是“肠回心倒,缠绵之至”。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写的是暮春之景。
前两句“春残”“鸟稀”“杏花飞”三个词语一气而下,渲染出春
光逝去、凄清凋零的幽冷,伤时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把握住作品的时令特色,捕捉意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二、关注诗词所展现的冷暖色调
就生活经验而言,明亮的暖色调常常代表的是昂扬积极、充满活力的事物,所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喜悦的;而灰暗的冷色调往往表示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暗示的心情是悲伤的、忧郁的、压抑的。
所以,聪明的古诗人也把生活的经验融入诗歌的表达中,使景物具有冷、暖不同的色调。
诗词中的冷色调往往与人物冷落、孤寂的心情吻合,而暖色调则能反映人物心情的春意融融。
我们看到“菡萏香销翠叶残”“绿树浓荫夏日长”“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天寒色青苍”中,诗人所要传达的情以及我们所能感知的境在同样的颜色下有着千差万别。
鉴赏诗歌时,如果懂得辨明不同的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明媚春光图:阳光普照,春风微暖,花草飘香,泥融燕飞,衔泥营巢,沙滩和暖,鸳鸯闲卧。
整首诗采用了暖色调,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春色的赞赏之情。
在众多的诗人中,王维以其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受,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歌里将色调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日落昏暗则现江湖之白,潮水铺天则溢天地之青,诗中色调相衬相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冷暖色调相辅相成,读不懂诗歌的色调,又如何体会王维诗歌自然美与心境美的融合,又如何感受其诗空明无滞碍的纯美诗境呢?
三、通过体会古诗词中的各种颜色,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有时作定语,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又成群结队,但无论哪一种形式,他们都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客观景物或鲜艳明亮、或清淡朴素、或灰暗无光,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以青色与白色相对使用,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诗人们最喜欢借助鲜明的色彩来展现自己或孤高、或凄清、或明快、或惆怅的情感。
《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就是以白为基础色来展现诗人的与环境的冲突,孤高、伟岸、清冷之感跃然纸上。
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是一幅萧瑟之景,其中“黄花地”“霜林醉”的色彩尤其能给人带来凄凉的别离之感,所以当最后读到“离人泪”时,我们也就有了深切的情感共鸣。
通过鲜明色彩的组合,特意营造浓郁的画意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画面,体现出中国诗歌诗画相和的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就是利用黄、绿、青、白四色的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4.
[2]张楷.唐诗三百首释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08.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