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之抑郁症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29
变态心理学案例:17岁,学生,高中文化,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
其中考试成绩由原来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医院抢救。
出院后不愿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
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
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往医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41岁,职工,高中文化。
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
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
一次购买2000元假首饰送亲友。
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
睡眠减少,外出不归。
情绪高涨,言行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
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出院。
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
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言语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
挥霍无度,一天买西装1套、休闲西装6件、衬衫2件、皮鞋2双。
自夸“在上海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外追逐女性性欲亢进。
因旧病复发,第2次入院。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有家属精神病史。
精神检查(略)23岁,未婚,中专文化。
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
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破难为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得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的学科,变态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通过学习变态心理学,我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这里,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学习变态心理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变态心理学给我带来了对人类心理的更深入的了解。
正常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正常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变态心理学则关注人类异常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通过学习变态心理学,我了解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等。
对于这些心理疾病,我不再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了解,而是深入了解了它们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那些患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
其次,学习变态心理学让我对人类行为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类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变态心理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和偏差。
通过学习变态心理学,我明白了人类行为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而独特的心理原因,这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思考。
再次,学习变态心理学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大的关注。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疾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我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对个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稳定和人群的整体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排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以及与他人进行积极沟通等方面的方法。
通过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我能够更好地和他人相处,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学习变态心理学让我了解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在变态心理学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心理咨询技巧和治疗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法、心理动力学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和方法,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心理学学生,我有责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名词解释:1、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明显减低或丧失,以及精神活动缺乏反应为特征的状态;可有意识紊乱(主要依病因而定)。
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1、强迫: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
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
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2、虚构:意识清晰背景下出现对既往4事件或个人经历的错误叙述。
自己对叙述内容只保持松散记忆并需提示(有时可以是自发而持久的),且有夸张倾向。
虚构一般见于有器质性基础的遗忘综合征,如Korsakov综合征。
也可由医源性诱发,但不应与分裂症所涉及的记忆性幻觉或幻想性谎言相混淆。
3、错构:错构(paramnesia)错构症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常混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张冠李戴,如把过去可能在生活过程中确曾经历过、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里却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当作该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诉说,并且不自觉地固执地加以歪曲和渲染。
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智力落后、脑器质性精神病和外伤性痴呆等患者常有这种记忆障碍。
4、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6、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变态心理学——精神障碍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与其他妄想型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二、偏执性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癔病性精神病、妄想阵发、旅途精神病、病理性激情一、精神分裂症一组常见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病程多迁延,有精神衰退的可能。
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自知力丧失二、病因:至今未明(一)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二)素质因素(三)社会环境因素(四)躯体生物学说:(五)神经生化假说:多巴胺过度活动假说。
总之:SP的发生是由遗传的易感性,再加环境中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激发而致。
部分病人有脑结构和发生上的异常。
三、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表现可有很大差别。
(一)思维障碍: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特征性症状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中断、思维云集病理象征性思维、思维贫乏。
(二)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三)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四)感知障碍1、可见多种幻觉;2、言语性幻听最多见;3、行为常受幻听支配;4、人格解体:精神、躯体、现实。
(五)妄想:1、多原发,突然发生;2、内容怪异,离奇荒谬;3、结构松散;4、易于泛化;5、多不愿主动暴露;6、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最常见;7、被控制妄想、影响妄想、被洞悉感对sp的特征性诊断最有意义。
(六)自知力缺乏偏执型:1、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起病较缓慢;2、起初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并有泛化趋势;以妄想、幻觉为主3、人格变化轻微;4、发展较慢,自发缓解少,治疗彻底可获满意缓解。
青春型1、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临床:语言增多,内容怪异,离奇荒谬;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喜怒无常,行为幼稚,常有兴奋冲动;幻觉妄想片断零乱;本能意向亢进,意向倒错;/ 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3、病程发展较快,可自发缓但易复发;4、系统及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变态心理学,也称为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
以下是一套变态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不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A. 幻觉B. 妄想C. 焦虑D. 思维紊乱答案:C2.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持续的悲伤情绪B. 兴趣或愉悦感丧失C. 过度兴奋D. 睡眠障碍答案:C3.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中,以下哪项不是必要条件?A. 持续的担忧B. 明显的焦虑情绪C. 社交恐惧D. 焦虑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强迫症的典型行为?A. 反复洗手B. 反复检查门窗C. 冲动购物D. 强迫性计数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人格障碍的特点?A. 长期稳定B. 社会功能受损C. 与文化期望不符D. 情绪不稳定答案:D6. 以下哪个症状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特点?A. 闪回B. 回避C. 情绪麻木D. 过度兴奋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A. 抑郁期B. 躁狂期C. 情绪稳定D. 情绪波动答案:C8. 以下哪个不是进食障碍的特点?A. 厌食B. 暴食C. 强迫性运动D. 情绪稳定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治疗的方法?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药物治疗D. 人本主义疗法答案:C10.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评估的工具?A. 心理量表B. 心理测试C. 医学检查D. 观察法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答案: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生活;康复训练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功能。
2. 描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答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低落情绪,兴趣或愉悦感丧失,以及至少五项以下症状:体重或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反复出现死亡念头或自杀行为。
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概述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心理状态的工具,旨在帮助专业人士确定个体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
该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一系列症状和行为指标,用于诊断各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二、诊断标准具体内容1.症状描述: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进行详细描述,以便临床医生进行诊断。
2.行为指标:制定了一系列行为指标,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这些指标包括情感反应、认知功能、人际关系等方面。
3.诊断标准分类:根据症状和行为指标的评估结果,将个体分为正常、疑似异常、异常三个等级。
三、诊断标准的应用1.临床诊断:医生可以使用该诊断标准对个体进行初步诊断,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
2.研究应用: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该诊断标准对个体进行分类和研究,以深入探讨心理障碍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可以使用该诊断标准对个体进行评估和治疗,帮助个体改善心理状态。
四、诊断标准的注意事项1.诊断标准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每个个体的症状和行为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2.诊断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对心理障碍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发展,诊断标准可能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3.对于一些复杂的心理障碍,可能需要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准确地诊断个体的心理状态。
五、诊断标准的适用范围该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主要适用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诊断心理障碍。
同时,也可以适用于心理治疗师和治疗过程中对个体的评估和治疗。
六、诊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随着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修订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包括:增加新的心理障碍类型和症状描述;完善现有的症状描述和行为指标;提高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等。
七、总结和展望变态心理学诊断标准是评估个体心理状态的重要工具,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变态心理学: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3.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4.学习障碍: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5. 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6.心理动力学模型: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把人看做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所推动的.弗洛伊德的模型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7.共病:是指两种疾病共同存在8.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9.闪回:PSTD患者有时可能会生动的看到当时的情境,并伴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好像创伤再次发生.10.社交恐怖症: 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11.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12. 强迫症:又称强迫-冲动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13.广泛性焦虑障碍: 具有队一系列生活实践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14.心境障碍:明显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种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15.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怒为主16.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7.双向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有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18.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患者可以再数年内一直属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致其成为了病人的一种生存方式19.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20.扩大性自杀: 是指已经有强烈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由于怜悯他们的亲人,包括自己的配偶和子女,所以他们在自杀之前可能先将他们的配偶或者子女杀死后再自杀21.自杀未遂: 指出现了自杀意念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成功,获得挽救22.人格障碍: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陷.23.性心理障碍: 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24.易性症: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属于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和性别身份相违背.25.性别认同障碍: 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26.精神分裂症: 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27.儿童多动症: 它是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明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28.精神发育迟滞:是以智力较低,适应功能较差为主要特征的障碍29.惊恐障碍: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30分离性障碍: 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身份识别,记忆或遗失破坏或分离而这些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都是整合的.。
变态心理学一、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3)内感性不适: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2、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①幻听:言语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幻听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②幻视(包括原始性幻觉):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高热患者;③幻嗅: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④幻味:精神分裂症;⑤幻触: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⑥内脏型幻觉: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症发作;【(3)和(4)有时会在妄想中出现】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1)功能性幻觉:精神分裂症,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2)思维鸣响(又思维回响):精神分裂症;(3)心因性幻觉:应激相关障碍,癔症;(3)区别:①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②内脏型幻觉: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感觉;3、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2)非真实感: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3)窥镜症: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2)思维迟缓: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4)精神分裂症: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精神分裂症早期),破裂性思维(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 ,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又强制性思维)(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5)语词杂拌:严重的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7)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赘述;(8)区别:①思维贫乏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这是与思维迟缓的鉴别要点②思维迟缓: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③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的非常简单;(9)区别:破裂性思维的语词杂拌和思维不连贯的语词杂拌------后者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10)区别:①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还有属于自己的,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活动;②强制性思维时,患者认为他的思维活动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了;2、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①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精神分裂症: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也可见于偏执性精神病),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也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自罪妄想(又罪恶妄想)(也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疑病妄想(又虚无妄想)(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嫉妒妄想(也可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②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A.原发性妄想: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妄想知觉;妄想心境------精神分裂症;B. 继发性妄想: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诊断精神分裂症时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2)强迫观念(又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区别: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超价观念: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1、注意障碍:(1)注意减弱: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2)注意狭窄2、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2)记忆减退: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遗忘:①顺行性遗忘:脑震荡、脑挫伤患者;②逆行性遗忘:脑外伤性精神障碍;③心因性遗忘症(见于癔症);(4)错构:脑器质性疾病;(5)虚构:脑器质性疾病;(6)柯萨可夫综合征(又遗忘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绝大多数是脑器质性的;(3)区别:痴呆与假性痴呆,假性痴呆---少见、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由心理应激(精神创伤)引起,预后较好;4、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变态心理学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在参与变态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后,我获益匪浅。
变态心理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现象的学科,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异常心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边的人们。
首先,变态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课程让我深入了解了常见的心理异常,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通过学习症状和病因,我能更好地辨别和理解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并与他们建立更有效的沟通。
这对我个人来说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时。
我学会了如何更加耐心和理解他人,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变态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课程还教会了我一些应对心理异常的方法。
我学到了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技巧,通过深呼吸、冥想或其他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紧张感。
此外,我还学习了一些帮助他人的技巧,比如倾听、鼓励和支持。
这些方法不仅对我自己的心理健康有益,也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带给他们安慰和力量。
最后,变态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我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了解和研究心理异常,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心理困扰,因此我更加愿意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
我意识到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就像身体健康一样,我们应该对待它们一样重视。
通过参与变态心理学的健康教育课程,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和理解心理
异常,并学到了一些应对和帮助他人的方法。
同时,我也增强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技巧将对我未来的发展和人际关系起到积极的影响。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个体的思维和情感到群体的社会互动。
在心理学中,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各自关注不同的方面,但都对人类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一、变态心理学1. 定义和范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的领域。
它探讨人类存在的异常状态,例如心理障碍、个性障碍和精神疾病等。
变态心理学致力于理解和解释这些异常状态的原因、病因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异常心理和行为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和病症。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都属于变态心理学的范畴。
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
3. 原因和病因变态心理学探究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原因和病因,以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这些原因和病因可能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环境、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4. 治疗和康复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恢复健康,并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
二、健康心理学1. 定义和范畴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资源的领域。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等方面,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健康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心理健康不仅包括缺乏心理疾病,还强调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自我实现和积极情感等方面。
通过提升这些心理资源,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健康心理学致力于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工作。
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活动,它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4. 干预和辅导健康心理学不仅着眼于疾病的治疗,还强调心理干预和辅导的重要性。
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培养积极心理资源等方式,它帮助个体应对压力、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实现全面的健康和幸福。
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啊,听起来就很神秘又有点小刺激呢。
其实啊,它就是研究那些偏离正常心理状态的学科。
比如说啊,有些人会有一些很奇怪的癖好,像特别喜欢收集某种东西到了痴迷的程度,这可能就跟正常的爱好不太一样啦。
再或者呢,有些人总是莫名地特别焦虑、恐惧,这些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了,这也是变态心理学要研究的范畴。
它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那些我们平常可能不太理解的心理现象拿出来仔细研究。
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可多啦。
首先就是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啦。
像抑郁症,那些患者会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会有伤害自己的想法。
还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感觉自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者坚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其次呢,它也研究这些心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是因为遗传呢,还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创伤,比如小时候被虐待啦,或者是长期处于压力很大的环境中。
最后啊,它还研究怎么去治疗这些心理问题。
是通过药物治疗呢,还是心理辅导,像认知行为疗法之类的。
三、变态心理学的意义变态心理学的意义可重大了。
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它就像是一盏明灯。
通过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出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
比如说,知道了一个人是因为童年的创伤导致了现在的心理问题,就可以针对这个创伤进行心理治疗。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呢,它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心理不太正常的人。
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去歧视他们,而是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帮助。
而且啊,研究变态心理学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知道了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这些因素。
四、我对变态心理学的感受我觉得变态心理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
每一次了解到一些新的心理现象或者治疗方法,就感觉像是挖到了宝藏的一角。
不过呢,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害怕。
毕竟有些心理问题的症状真的很吓人,像那些有自残倾向的患者。
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是一种很难精确定义旳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旳个体内部旳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经典旳或文化上不被期待旳行为反应。
幻觉:是一种虚幻旳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旳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旳知觉体验。
按不一样旳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妄想:是一种错误旳、歪曲旳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个体所处旳背景和文化中公认旳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旳措施都无法纠正旳。
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旳特性性症状。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旳认识、判断能力。
疑病症: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旳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旳生理疾病,或过度恐惊会患上这种疾病。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旳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明旳器质性病变旳基础。
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解离症状,之因此叫解离,是由于这种障碍旳症状是两个或多种心理过程同步存在或交替进行旳,而互相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癔症性遗忘:包括广泛旳或全面旳遗忘症、选择性或局限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
癔症性遗忘症不一样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旳神经系统旳损伤所导致,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体现出来旳多种类型。
癔症性漫游:称分离性漫游症。
是一类以忽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旳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旳过去和对自己旳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种新旳身份为重要体现旳心理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此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体现为病人旳身体和精神里同步存在多种身份。
癔症性躯体障碍:把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旳失常.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劫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旳精神障碍,特性性旳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惕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旳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偏执性人格障碍(病人会毫无根据地怀疑他人,总认为他人要害他,其明显地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及治疗方法20081031111 社会工作1班刘菲菲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及治疗方法20081031111 社工1班刘菲菲案例一【性障碍-恋物癖】::某市一职工张某这几年来一直陷于痛苦之中,05年23岁的他开始窃藏女性乳罩、内裤等物品并已有三年历史,并曾两次因偷窃时被抓获而受处分,而他最近又一次潜入女浴室偷女性贴身用品而被派出所扣留。
据他所述,十二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姐姐裸体洗澡及之后穿内衣(裤头、乳罩)躺在床上,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此后常回想此情景,并伴有手淫。
高一时与一女生开始恋爱,以致发生多次性关系。
相爱三年后女方被迫嫁给他人。
张某为此心情苦闷,酒后常拿出女友的内衣裤(乳罩、裤头)抚摸,同时手淫,手淫时常结合情景回想与女友同居时的感觉,并达到性高潮而射精。
1诊断分析:据DSM-IV-TR对恋物癖的诊断标准:A在至少六个月的时间当段中,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如女性的内衣)来激起性幻想,性欲望或行为。
B这种性幻想,性欲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活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恋物癖所用物体并不仅局限于异装癖用的女性服装,也不是作为外生殖器刺激用的器具。
案主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偷窃女性贴身用品来激起性欲望,但本身案主对自己的行为很苦恼,痛苦不已,并且表现出人际关系的缺失,社会交往功能的缺损,他一般不偷盗普通的女性服装和某些刺激器具,而是非生物物品即女性内衣物,所以案主患有恋物癖。
2成因分析:案主早期的不适当的性联系和性经历。
与相恋三年的女友被迫分手,两情相悦的成人性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感受挫压抑,并在不适当的性幻想与手淫活动之间建立联系,并不断地加以强化,与相关成人的社交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身很痛苦,可能会不断地试图阻止不适当的性唤起和性障碍,结果事与愿违,却增加了这些性欲错乱的想法,幻想与行为。
最终导致性欲错乱,发展成恋物癖。
3治疗重点:性欲错乱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复发性较高的心理疾病,因此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方某女17岁学生高中文化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
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
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
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
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症状标准]1. 以情绪低落为主。
2. 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1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 (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 兴终日卧床);(3)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 (4)自杀行为; (5)失眠; (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 无内省力。
服用抗抑郁剂等曾有效。
[严重标准]损害学习和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生命之虞。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持续2周以上(本患者起病半年,中途经治疗部分缓解,近1月症状加重)。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
诊断:抑郁症CCMD-3 :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32.2王某男41岁职工高中文化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
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
一次购买2000元假手饰送亲友。
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
睡眠减少,外出不归。
情绪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
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显进出院。
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
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语言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
变态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在我们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时,变态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是两个引人入胜且紧密相关的领域。
它们就像两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不同门锁。
变态心理学,从字面上看,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
它并不是研究“变态”的人,而是专注于研究那些偏离正常心理功能的现象和行为。
比如,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这些心理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常常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挑战。
当一个人陷入严重的抑郁时,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整天沉浸在悲伤和绝望之中。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焦虑症患者则可能会时刻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担心各种未曾发生的事情,身体也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这些都是变态心理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障碍的成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压力、早期的生活经历,或者是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等等。
这使得我们能够在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干预,以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而人格心理学则是研究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比如,有些人天生乐观开朗,总是看到事情的好的一面,面对困难也能积极应对;而有些人则比较悲观,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有的人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在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则内向,更喜欢独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寻找宁静。
人格心理学试图通过各种理论和方法来解释这些人格差异的形成原因。
其中,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早期的童年经历,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则强调环境和学习对人格的塑造作用,认为我们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而形成和改变的。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论文综述田凌宇论文摘要:文章主要对抑郁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我调试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因应激性生活事件而导致的抑郁症的人群得到帮助.关键词:抑郁症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自我调试在人的生活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事件发生。
应激性生活事件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激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的关系更加密切。
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不愉快,有“丧失感”,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落。
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你感到抑郁。
你可能会因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你爱的人,或者是因为丢掉工作以及退休之类的事情而十分苦恼。
其他的失落还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常常是在诸如分居或离婚这类生重大转变之后,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
这在那些最近刚刚退休或者是失去社会角色的人群当中更为普遍。
还有可能是搬家或者工作的原因。
过多的变故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就会导致压力,最终变为沮丧抑郁.1、应激应激即一般人认为的压力。
综观现有的研究,应激至少包涵以下含义:应激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
正如应激研究大师Selye所言:应激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源是指对于外部的事件或环境的刺激。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客观的感觉都是应激源,它只有在个体意识对外部刺激有特定的关注时才得以存在.2、应激性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
Kanner等在生活事件中区分出日常琐事,并定义为:令人激脑、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每天都与环境发生作用,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生活事件。
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
一、原因二、(1)心理学理论解析1.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