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2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52分)一、字词书写与运用。
(20分)1.看拼音,写词语。
(8分)(1)每逢jiā jié,yì xiānɡ的游子更显孤独,他们只能jiè jiǔ消愁。
(2)造纸术后来传到阿拉伯世界和ōu zhōu,极大地促进了人类shè huì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赵州桥shè jì精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zhì huì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lì shǐ文化遗产。
2.查字典填空。
(8分)“首”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首”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脑袋;②领导人;③第一,最高的;④最先,最早;⑤出头告发;⑥量词。
给下面词语中的“首”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自首.()首.长()一首.诗()首.先()首.要()回首.()3.选词填空。
(4分)保留保存(1)这幅名画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2)老师毫无()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
二、选择题。
(1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兄.弟(xiōnɡ)创.造(chuānɡ)携.带(xié)B.蔡伦.(lùn)朝鲜.(xiǎn)石拱.桥(ɡǒnɡ)C.便.宜(pián)选择.(zé)故宫.(ɡōnɡ)D.摊贩.(fàn)官吏.(lì)栏.杆(nán)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驴”“笼”“伦”这三个字的音序都是“L”。
B.“酒”“牧”“伯”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C.“佳”“雀”“术”这三个字的第二笔都是竖。
D.“兄”和“术”这两个字的笔画数相同。
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山东省。
)C.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雨密而杂乱地下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积累与运用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关切.切.换B.鸟笼.笼.头C.乘.车一乘.轿子D.新鲜.朝鲜.2.“轻便、节省、悠闲”的反义词分别是()A.笨重浪费忙碌B.轻巧节约安闲C.笨重节约忙碌D.轻巧浪费安闲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雅人四好”?()A.绘画B.弹琴C.唱戏D.下棋4.下列发明和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动仪——张衡B.活字印刷术——李时珍C.锯子——鲁班D.孔明灯——诸葛亮5.下列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B.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C.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当时皇宫王族的生活情景。
D.这幅画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8分)古代有许多wěi dà()的人物,他们运用zhì huì(),为shè huì()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lì shǐ()jì lù()了他们的chuànɡ jǔ(),bìnɡ qiě()他们积累的宝贵jīnɡ yàn()也将继续造福后代。
三、词语综合练习。
(9分)1.“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用鼻子嗅气味;④出名,有名望。
在“闻名已久”一词中,“闻”的意思是____;“新闻”中的“闻”的意思是__ __。
(填序号)(2分)2.将含有“改”字的词语填在恰当的括号内。
(4分)改进改变改善改正改良(1)你要()态度,及时()缺点,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蔡伦()了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3分)因为……所以……既……也……虽然……但是……如果……就……(1)()《清明上河图》上的人都画得很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导读】本文档为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的文档,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通过本文档的学习,学生可以回顾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在知识运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本文档将以提供重点知识点的概述、详细介绍、例题及解析的形式进行呈现。
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涉及以下知识点:1.学习字词:复习“头部”、“面部”等。
通过学习字词,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和意义,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习诗文:阅读《骑蜗牛找朋友》等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学习语音:复习声母“p”、“b”、“m”以及韵母“i”、“u”、“e”。
通过训练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4.学习作文:以“描写动物”为主题进行作文训练。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二、知识详解1. 学习字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一些与“头部”、“面部”相关的字词,如“头发”、“眼睛”、“鼻子”等。
这些字词常用于描述人物或描写事物特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字材料,了解这些字词的构成和含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诗文本单元的诗文《骑蜗牛找朋友》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文,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学习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3. 学习语音本单元的语音学习中,我们将复习声母“p”、“b”、“m”以及韵母“i”、“u”、“e”。
学生可以通过听音、朗读和拼写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语音的正确发音和口型的调整。
4. 学习作文本单元的作文主题是“描写动物”。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描写,通过观察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写作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语句的连贯性,同时也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运用。
三、思考题及解析以下是本单元复习中的一道思考题及解析,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题目:请用三个字形容小猫。
解析:通过描写小猫的特点和形象,我们可以用“可爱”、“聪明”、“活泼”等词语来形容它。
综合性学习【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思维能力: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审美创造: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目”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
《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
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关注节日和习俗:本次综合性学习就有“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这一目标,前面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学生已经对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几个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次活动在前面基础上更进一步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去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目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难点】1.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2.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前准备】1.收集关于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及其相关风俗。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确定收集资料的途径。
2.帮助学生分好小组,确立并细化本组的活动任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活动指导+习作范文活动指导“中华传统节日”是贯穿本单元的内容主题,而且从第九课开始就以这个主题开始开展实践活动。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展示。
活动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
两个内容都是重点。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与实践结合的习作练习,“展示活动成果”是一段时间主题实践活动的展示总结。
一、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审题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选材可以写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或发生的事。
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敬老……运用发散思维勾画出自己的习作导图吧。
3.思维导图4.构思我们以“端午节包粽子”为例进行构思,简要列出作文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端午节包粽子是过节的重头戏。
(略)中间:具体写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的过程。
(详)结尾:写过节的感想。
(略)5.表达构思出提纲后,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如何让文章吸引人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为习作起一个别致的名字,如《粽叶飘香》;②用上本单元所学的写法,如“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③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哟!二、展示活动成果。
1.活动准备(1)组内分工整理收集的资料;(2)讨论并确定每个人展示的内容;(3)每个人做好展示的内容准备;(4)确定一个活动小组内展示的先后顺序。
2.活动指导(1)展示内容(2)展示形式可以做一做、可以讲一讲、可以唱一唱……3.活动评价哪个小组展示得最好?好在哪儿?从今天的活动中你知道了什么?老师总结: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特别要肯定优点;对今后学习的期望,侧重过程的评价;对所有学生学习成果的收集保存。
活动一:写作范文+评语范文一:家乡的元宵节我家在美丽的十八重溪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个特别热闹的日子。
在前几天,我的奶奶和邻居就开始忙碌了,打扫卫生,布置厅堂……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每一个人都起得很早,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里摆上了供品,然后毕恭毕敬地等侯着。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课前五分钟读书交流:1、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也接触了一些中华传统的文化,有奇特的古建筑《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课前老师让大家继续读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谁来将你读书的收获与大家一起交流。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一、导入新课,认识传统节日1、传统节日,我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节日,再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板书课题:中华传统节日A、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B、小结: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
2、传统习俗,我了解A、猜一猜: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习俗,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是哪个节日吗?评价:看来,你们对节日了解还真不少!B、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课前,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小故事,谁来跟大家交流(指名交流)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C、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
你知道哪些?(指名背诵)二、走进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氛围。
1、刚刚了解了那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春节)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指名说:(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教案综合性研究《中华传统节日》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和俗,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意识、培育民族精神、热爱生活和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并制定活动方案。
例如,在介绍春节时,可以通过展示春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唤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让他们自由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过年经历。
接着,引导学生辨别传统节日和一般节日,并探讨了解这些节日及俗的方法和记录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查询书籍、网站、询问家长和老师等方式来了解这些节日,并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后续的分享和交流。
在辨别传统节日和一般节日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节日名称,并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并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比较各个节日的时间,从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的区别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纪年法和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最后,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Before class。
XXX to share with the class。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exchange n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while the teacher writes on the board about customs。
food。
origins。
legends。
and poetry.) (Display on the screen: XXX。
Qingming Festival'XXX activities。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三年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有些什么习俗?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1、师播放欢庆春节的课件。
2、说一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3、揭题。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在这一天,人们(引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理念:通过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画面,用合家团聚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等活动场景,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伊始便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1、师: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学情预设)虽然教师语气中强调了“中国”和“传统”两个关键词,但是学生仍有可能会说出一些非传统节日的名称,如儿童节、五一节等,教师先不置可否,引导学生再读题,找出关键词“中国的.”、“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师补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思路: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方案等方式,以“打卡中华文化展览,弘扬华夏千年古韵”为主题的项目式活动开展学习,以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这样的学习过程基于体验、基于表达、基于问题、基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整体化思维的结构化学习在语文大单元整体学习中的运用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
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
本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以进行实践,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
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1部分积累与运用(52分)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毛驴.(lǘ) 方便.(biàn) 魂.魄(hún)B.牧.羊(mù) 笼.罩(lónɡ) 面貌.(mào)C.选择.(zhé) 朝鲜.(xiǎn) 前爪.(zhuǎ)二、下面加点的多音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积累.劳累.B.鲜.红鲜.美C.爪.牙爪.子D.乘.法千乘.之国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美洒酒脱B.赵县奔赴C.严历厉史D.税收喜锐四、看拼音,写词语。
(7分)1.港珠澳大桥有着独特的shè jì( )理念,这体现了建设者的zhì huì( )和才干。
它的成功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chuàng jǔ ( ),为后人积累了jīng yàn( )。
2.中秋jiā jié( ),伯伯从ōu zhōu( )回来,还带回来一本他bǎo c ún ( )多年的相册。
五、读句子,给句中加点的“举”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3分)举:①向上抬,向上托;②推选,推荐;③全;④发起,兴起。
1.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已经六百多岁了。
( )2.他高举.着红旗,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 )3.全班同学共同推举.王亮当班长。
(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8分)1.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换一种说法,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3分)2.照样子,联系生活写一写。
(5分)例: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步行街的两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七、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7分)1.东汉时,蔡伦改进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隋朝的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录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2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6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9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11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14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17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20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23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审题训练】选一选,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1、审清体裁:这篇习作属于的文章。
(记事写人状物写景)2、审清内容:文章可以写植物的()等内容。
(多选)A.样子B.颜色C.气味D.其他(如生长习性、价值)3、审清范围:“春天到了,到处都生机勃勃。
让我们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和它交朋友。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本次习作主要写在(时间)观察到的植物。
【选材训练】选一种植物,认真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卡。
我初步拟定的题目:1.开篇紧扣题:先交代清楚在什么地方观察了什么植物,总的印象如何。
我会这样写:2.中间写具体观察过程:可以按植物的生长过程描写,如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可以按观察顺序来写,如先写整体印象如何,再从局部观察根、茎、叶等;还可以按早晨、中午、傍晚等时间顺序来写。
我会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
3.结尾做概述:对描写的植物做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或喜爱之情。
我会这样写:词语训练】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读读记记,尽量用到习作里去。
繁花似()生机盎()争奇斗()姹()嫣红万紫千()苍翠欲()香甜可()品莹()亮()诞三尺青黄交()春()秋实五彩缤()生()勃勃苍()挺拔欣欣向()写法训练】排列下面错乱的句子,把正确的序号填在前面的括号里。
()一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地响,似乎老槐树也在和我们一起欢笑。
()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
()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
()说它粗壮,确实够惊人的,它那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
()说它高大,一点儿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碰到三楼的窗台了。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主动走进生活,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能主动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与他人交流,用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活动成果。
3、在语文活动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主动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与他人交流,用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活动成果。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二、诗词中节日习俗(一)复习古诗带入活动。
1、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其中这一首与春节有关,大家还记得吧?(课件出示标题)2、师生合作背诵古诗。
3、师:这首诗中提到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谁能结合诗句说一说?(二)诗词小组汇报展示。
1、师过渡: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很多都提到了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上次交流时,我们知道x小组对这个专题进行了探究,下面就请他们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吧。
2、小组分享古诗词中节日习俗。
(1)组长:同学们,前期我们对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今天,我们将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来与大家分享。
(2)组长:我们的主题是?规则是?(课件出示)(3)组长出题。
①第一题,请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句诗。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花市灯如昼;元宵;观花灯)②第二题,请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句词。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千里共婵娟;中秋;赏月)③第三题,“南北山头多墓田”,请接下句。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扫墓)④第四题,“还来就菊花”,请接上句。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待到重阳日;重阳;赏菊)⑤第五题,“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这句诗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追问:为什么选这个?⑥第六题,“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句诗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追问:为什么选这个?(4)组长:同学们,古代诗人在传统节日中留下许多著名的诗句,大家课后还可以看看我们小组做的小报,上面还有很多经典名句呢。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一、活动要求
1.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
2.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3.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二、方法训练
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把下列传统节日以时间为序重新排列。
除夕重阳节端午节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传统佳节歌。
正月初一( )到,
吉祥如意乐陶陶。
正月十五( )节,
舞起龙灯踩高跷。
( )时节雨纷纷,
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 )节,
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 ),
举杯相聚月正好。
九九( )天气爽,
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
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 )夜,
辞旧迎新放鞭炮。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国庆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
B.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传说或来历。
( )
C.端午节人们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 )
D.春联旧时叫桃符,贴春联象征着喜庆、吉利,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 2.习作方法引路。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
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本文按( )顺序有条理地写了北京的( ),从( )开始,一直
写到( )春节结束。
(2)( )、( )、( )三个春节高潮部分作者写得很详细,而其他
部分内容写得较简略。
这样写,使文章( ),主次分明。
(3)除夕这天,作者主要抓住人们的活动来写,有做( )、穿( )、贴
( )和( )、放( )、吃( ),还要( ),突出了除夕的热闹。
第( )句话是这段的中心句。
(4)本文通过描写老北京一幅幅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 ),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 )。
三、我的构思
1.选择自己描述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确定自己叙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排叙述的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确定表达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二、1.(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2)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除夕
(3)A.×B.√C.×D.√
2.(1)时间春节腊八正月十九
(2)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重点突出
(3)年菜新衣对联年画鞭炮团圆饭
守岁一(4)隆重与热闹喜爱之情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