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拱顶下沉测量记录表)
- 格式:xls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隧洞项目施工监测控制1、隧洞监测的目的及要求现场监控测量是现代化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而且还通过现场监控量测获得围岩动态为支护提供信息依据,还能为隧洞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资料,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类比依据,因此必须做好这项工作。
隧洞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控量测,隧洞进行开挖后立即进行围岩状况的观测和记录,观测工作面状态、围岩风化程度、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喷锚混凝土的效果。
观测后进行工程地质特征的描述,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类别判定卡。
同时,对已施工区段的观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其内容包括喷锚混凝土、锚杆、钢支撑的状况。
全面掌握施工运行状况,进而合理改善施工方案,优化设计和施工。
施工监测的主要要求如下:(1)及时了解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动态信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作业,保证施工安全;(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应力量测,及时修改支护参数,不断优化施工方案;(3)根据“新奥法”原理,通过围岩量测,确定适时进行被覆盖混凝土施工的合理时间;(4)通过对工作面状态、围岩地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预测可能出现的施工隐患,做到提前分析,制定预备方案,防患于未然;(5)通过监控量测及时掌握施工效果,以改进施工工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2、隧洞监测实施2.1量测项目根据国家规范的规定和设计图纸要求,对隧洞可确定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必测项目为:洞内外观测、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以及拱顶下沉量测。
选测项目为:地表下沉量测、围岩内部变形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围岩压力量测、支护及衬砌应力量测、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围岩弹性波速度测试以及隧洞渗压监测和裂缝监测。
选测项目根据图纸要求和施工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单位和工程师的指示选定。
另外,根据具体施工的需要,又可分为临时观测项目和永久性观测项目临时观测项目主要有洞内外临时需要所进行的观测和周边位移量测等;永久观测项目主要包括围岩变形观测、隧洞渗压监测、隧洞裂缝监测、隧洞衬砌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和隧洞围岩压力监测见表2-1所示)。
王家麻窝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观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侧线数,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Ⅴ级5m.(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隧道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暗洞段600m均为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各项监控量测点的具体布置原则、量测断面、量测频率以及控制基准等要求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对监控量测数据应用应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进行分级,位移管理分级指导施工管理及支护等措施。
何家岩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全隧施工期间应开展监控量测,将监控量测作为关键工序列入现场施工组织,并对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别,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包括以下内容:(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测线数,各级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V级5m,IV级10m,III级30m。
(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地表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进口DK108+186~+220段34m及出口DK110+000~+095段95m,为隧道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各项监控量测点的具体布置原则,量测断面,量测频率以及控制基准等要求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对监控量测数据应用应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进行分级,位移管理分级指导施工管理及支护等措施.明硐一号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观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侧线数,各级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Ⅴ级5m,Ⅳ级10m,Ⅲ级30m.Ⅱ级围岩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间距.(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隧道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进口DK110+695~+720段25m及出口DK111+810~+834段24m,为隧道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一、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步距,五级围岩和黄土隧道5米,四级围岩10米,三级围岩30米。
2、监控量测点埋设: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
拱顶下沉1个。
3、埋点要求:点的制作和埋设要按业主要求施做,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要埋在同一里程断面上,水平收敛2组。
水平收敛的每组2个点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点不得焊在拱架上。
埋设的监控点不能露出太多,喷完混凝土整好露出整个三角就可以,每个监控点埋设完成后必须用油漆做好标识。
4、数据的采集及整理:点在埋设完12小时内(在断面开挖放炮前)进行初始读数采集。
采集完的初始读数要上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在采集数据时与现场监理工程师一起。
现场要随时观测温度以便数据处理改正。
以后的观测按监控量测规范施做,到收敛沉降速率达到0.1~0.15毫米、平均变形达到85%或在二衬挂防水板前停止观测。
上下导开挖时观测时间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一线时间基本一致,三导坑开挖时拱顶下沉、水平收敛1、2线时间均不同。
不管是上下导还是三导坑施工结束时间在同一天。
5、资料整理:每天观测的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对于没天变形量大于5毫米的和累计变形达到100毫米的要停止施工,将数据和资料上报项目部和监理,等待处理意见后在施工。
对于观测次数未能达到要求的,比如1天1次,观测是由于施工或时间的愿因中间可采用内插法。
每个断面观测完,变形稳定后将资料整理好报现场监理和监理站签字后归档。
资料不得做假资料或不测数据在家编资料。
6、监控量测牌:个分部都有统一的监控量测牌是业主下发的,没个断面要挂四个,水平收敛的四个点,牌上要标明里程,埋设时间,人员,初始读数等。
初始读数为你观测的尺的读数加电子显示的读数,尺为12.35,电子显示为2.356,牌上就写12.3756,不是温度改正后的数。
牌要挂整齐。
牌有顺坏的和不干净的要及时更换。
必须保证检查是完好无缺,干净整洁。
7、对于监控点损坏的或埋设不标准的要重新埋设重新测量数据。
损坏的要及时布设及测量。
技术交底记录
施工单位:*******************工区编号:JSJD-**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本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应不小于28m ,本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共计设置2处,桩号为DK**9+642、DK**9+632。
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2.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
必测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 量测断面间距(m)
Ⅴ~Ⅵ ≤5 Ⅳ ≤10 Ⅲ
30~50
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按下表所示
地段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
斜测线 三台阶临时仰拱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
斜测线
三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六、监控量测方法
B H
2~5m 地表沉降横向布置图。
贵阳南编组站扩建及枢纽客车外绕工程新谷立1#隧道拱顶下沉监控量测(初期支护后)中铁八局集团贵阳枢纽工程第Ⅲ段项目部起始时间:2007年月日结束时间:2007年月日新谷立1#隧道拱顶监控量测说明一、新谷立1#隧道位于YDK588+822,全长336m;除出口56.16m位于R=1200m的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
隧道进口端50mV级和45mIV级围岩,以及出口端30mIV级和40m V级围岩外,其余均为Ⅲ级围岩共171m。
毗邻既有谷立隧道,两隧线间距25~35m。
二、拱顶下沉观测洞内每隔5~10m左右为设置一观测断面,每断面设三个观测点。
观测断面间隔可随围岩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观测点用膨胀螺栓锚固于拱顶及拱腰的两侧。
观测方法:水准仪一台、脚架一个、铟钢尺一把。
三、根据《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之规定:1、当每天实测位移值小于最大允许位移值时,可正常施工。
2、当每天实测位移值大于或等于以及小于或等于2倍最大允许位移值时,应加强支护。
3、当每天实测位移值大于2倍最大允许位移值时,应采取特殊措施。
4、当变化速度小于0.2mm/天时,可认为围岩达到基本稳定状态。
5、当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速度大于10~20mm/天时,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
观测的时段及频次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观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人:现场负责人:监理工程师:。
隧道工程A洞口工程1:洞口开挖附件:C-2-162平面位置检验记录表C-1-1 土方路基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土方开挖做)C-2-4中线偏位检验记录表C-2-5路基边坡检验记录表(套用表格)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2、洞口边仰坡防护(1)锚杆检验附件:C-1-164锚杆支护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1锚杆支护检验记录表锚杆拉拔测试报告(2)钢筋网支护附件:C-1-165钢筋网支护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2钢筋网支护检验记录表(3)喷射混凝土附件:C-1-163喷射混凝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0喷射混凝土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3、洞顶排水沟附件:C-1-15浆砌排水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8浆砌排水沟检验记录表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砂浆抗压强度试验报告B明洞工程1、仰拱开挖附件:C-2-162平面位置检验记录表C-1-162洞身开挖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9洞身开挖检验记录表C-2-181隧道开挖断面检验记录表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2、仰拱衬砌附件:C-1-169衬砌钢筋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6衬砌钢筋检验记录表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59明洞浇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6明洞浇筑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3、仰拱填充附件: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6 仰拱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套用表格)C-2-173 仰拱检验记录表(只检测强度、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4、明洞防水层附件:C-1-160明洞防水层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7明洞防水层检验记录表5、明洞回填(1)片石混凝土回填附件:C-1-166仰拱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3仰拱检验记录表(只检测强度、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2)洞顶回填附件:C-1-161明洞回填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8明洞回填检验记录表压实度试验报告(灌砂法)压实度试验记录(灌砂法)(3)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单向土工格栅)附件:C-1-7 加筋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0加筋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检查记录表C洞身开挖附件:C-2-162平面位置检验记录表C-1-162洞身开挖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9洞身开挖检验记录表C-2-181隧道开挖断面检验记录表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D洞身衬砌1、拱部、边墙(1)钢支撑附件:C-1-168钢支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5钢支撑检验记录表(2)锚杆支护附件:C-1-164锚杆支护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1锚杆支护检验记录表锚杆拉拔测试报告(3)钢筋网支护附件:C-1-165钢筋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2钢筋网检验记录表(4)喷射混凝土附件: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3喷射混凝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0喷射混凝土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2、仰拱(1)仰拱开挖附件:C-2-162平面位置检验记录表C-1-162洞身开挖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9洞身开挖检验记录表C-2-181隧道开挖断面检验记录表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2)仰拱衬砌附件:C-1-169衬砌钢筋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6衬砌钢筋检验记录表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6仰拱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3仰拱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3)仰拱填充附件: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6 仰拱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套用表格)C-2-173 仰拱检验记录表(只检测强度、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3、衬砌钢筋和混凝土衬砌附件:C-1-169衬砌钢筋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6衬砌钢筋检验记录表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7混凝土衬砌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套用表格)C-2-174混凝土衬砌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4、电缆槽附件:C-1-49钢筋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43钢筋安装检验记录表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6仰拱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3仰拱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E防排水工程1、防水层附件:C-1-170防水层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7防水层检验记录表2、止水带(止水条)附件:C-1-171止水带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8止水带检验记录表3、中心水沟(1)基坑检验附件:C-2-162平面位置检验记录表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2)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3)管座及管节安装附件:C-1-12管座及管节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5管座及管节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4、检查井(1)基坑检验附件: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2)检查井检验附件:C-1-49钢筋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43钢筋安装检验记录表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66 仰拱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3仰拱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5、电缆槽、检查井盖板附件:C-1-49钢筋安装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43钢筋安装检验记录表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43小型预制构件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38小型预制构件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G辅助施工措施1、套拱(1)钢支撑附件:C-1-168钢支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75钢支撑检验记录表(2)扩大基础附件: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59扩大基础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54扩大基础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C-2-153地基承载力检验记录表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3)成品附件:C-2-182模板安装检验记录表C-2-154混凝土浇筑检验记录表C-1-159明洞浇筑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套用表格、待定)C-2-166明洞浇筑检验记录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4)超前大管棚附件:C-1-173超前钢管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80超前钢管检验记录表2、超前小导管附件:C-1-173超前钢管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80超前钢管检验记录表H隧道总体附件:C-2-162平面位置检验记录表C-1-158隧道总体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C-2-165隧道总体检验记录表C-2-163高程检验记录表I监控量测附件:C-2-183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拱顶下沉测量计算表)C-2-184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拱顶下沉数据回归分析图)C-2-185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拱顶下沉测量计录表)C-2-186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周边收敛测试记录表)C-2-187隧道开挖地质与初支监测记录表存在问题:1、缺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缺注浆记录表、没有表格2、导向管安装(预埋件)图纸在哪一块?没有表格3、明洞的仰拱开挖和洞身衬砌的仰拱开挖不需要放样吗?确定一下!4、边仰坡防护没有表格、暂时套用路基边坡的表格。
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报告第1章工程概况施工概况截至本月中旬,施工进度如下:左线隧道进洞 580m,上台阶施工桩号:ZK68+403,下台阶施工桩号:ZK68+352,二次衬砌施工桩号:ZK68+251。
右线隧道进洞570m,上台阶施工桩号:YK68+373,下台阶施工桩号:YK68+373,二次衬砌施工桩号:YK68+285。
具体情况如表1-1-1所示。
表1-1-1隧道监控量测第2章具体监测情况地质支护观察在隧道工程中,由于岩体的复杂性,使得前期勘察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和隧道开挖后实际暴露出的情况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前方的开挖面附近围岩的岩石性质、开挖支护状况进行目测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开挖掌子面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观察和描述,对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掌子面的地质条件十分重要,而掌子面附近初期支付状态的观测和裂缝的描述,对于直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优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通过对隧道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及初期支护观察,了解隧道实际揭露的围岩情况,及初期支护工作状态。
右线隧道具体情况如表2-1-1所示。
表2-1-1 左线隧道地质支护状况地表下沉地表下沉观察断面布置在隧道洞口段,为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而开展的位移量测。
目的是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着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地表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如图所示。
左线隧道左线隧道出口端布设1个地表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2-2-1,成果图如附图所示。
表2-2-1 左线隧道地表下沉监测成果右线隧道出口端布设1个地表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4-2-2,成果图如附图所示。
表2-2-2 左线隧道地表下沉监测成果拱顶下沉隧道拱顶下沉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拱顶下沉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计算拱顶下沉位移速率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拱顶沉降和周边位移量测数据处理及分析摘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是保证安全施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双城隧道为工程实例,对动态施工过程进中的围岩变形和二衬的施工时间进行了指导,有效的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回归分析1 引言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1],也是判断围岩和衬砌是否稳定,确保施工安全,指导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管理,提拱设计信息的主要手段。
监测数据的正确处理及分析对于隧道施工安全和变更设计参数具有非凡意义,并于成果的及时性、直观性和科学性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监测数据和时程图的回归分析有利于对围岩的稳定性做出直观的判断,有利于及时有效的调整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案。
2 工程概况双城隧道为一座左右线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
隧址位于临夏市临夏县尹集镇南侧山梁,右线长975m,左线长945m。
最大埋深122m,净宽10.25m,净高5.0m。
围岩为V级,洞身围岩为上第三系临夏组中统的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结构,厚层块状结构,层理发育,层面平整,岩层产状接近水平,泥岩、泥质粉砂岩具风化收缩干裂、遇水膨胀崩解特性,岩性软弱,为破碎性软岩。
3.1施工方法简介双城隧道施工采用两台阶开挖法,示意图如下:图1 两台阶开挖法施工部序(单位:m)3.2监控量测方案周边收敛,拱顶沉降是必测项目。
为了准确反映隧道围岩的变化情况,需要在隧道开挖、初次衬砌完成后的24小时内,立即对隧道布点,各类量测点应安设在距离开挖而2m的范围内,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次开挖之前取得初次读数。
测点的布设为洞口密中间疏,洞口端以5m为一断面,中间以20m或30m为一测点断面居多[2]。
图2 监测点布置示意图4 量测数据处理分析4.1数据处理根据对每次测量结果数据的整理,运用相关软件(如word)绘出每天测线的收敛-时间或下沉-时间曲线,结合选定的回归方程来推算出周边位移或拱顶下沉的最终值,以此掌握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
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1. 适应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隧道正洞量测作业。
2. 作业准备监测点的布置:净空变化、拱顶下沉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确定。
具体按表1进行。
注: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
3. 技术要求3.1 量测频率注:1.当按表3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2.各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
对于断层影响带、大变形地段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3.2 量测方法及仪器选择3.2.1 洞内观察开挖工作面的观察,在每个开挖面进行,特别是在软弱围岩条件下,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地质调查,并绘出地质素描图,拍摄地质数码照片。
若遇特殊不稳定情况时,应派专人不间断的观察。
3.2.1.1 对开挖后没有支护的围岩的观测(1)岩层种类和分布情况,岩层强度,风化及变质情况,填充物的性状,断层的位置、走向和破碎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其方向;(2)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坍塌现象;(3)涌水情况:涌水位置、涌水量、水压和水质等;(4)是否有地板隆起现象。
3.2.1.2 对开挖后已支护地段围岩动态的观测(1)是否发生锚杆被拉断或垫板脱离围岩现象;(2)喷混凝土是否发生裂隙和剥离或剪切破坏;(3)钢拱架有无被压变形情况;(4)锚杆注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3.2.1.3 观察围岩破坏形态分析(1)危险性不大,不会发生急剧破坏。
如:加临时支护之后即可稳定的情况;(2)应当引起注意的破坏。
如:拱顶混凝土喷层因受弯曲压力的影响而出现的裂隙;(3)危险征兆的破坏。
如:拱顶混凝土喷层出现有对称性局部崩落、侧墙内移等。
洞内观察必须反映在量测报表中,与相应的净空变化量测、拱顶下沉共同分析整理。
3.3 净空变化量测用于量测开挖后隧道净空变化情况。
仪器采用弹簧式JSS30/10型伸缩式数显收敛计。
.地表沉降监测点在与隧道中线垂直的横断面上布置监控量测测点 ,间距2〜5m 在一个断面上布置7〜11个点,靠近中线位置测点适当加密,量测范 围为中线两侧不小于HO+B 明挖段量测范围为基坑开挖边线两侧不小 于3倍开挖深度。
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BtUNdHUilR!.WUlWil ?H 1I d aiVil 'H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咼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 W 2 (B+H15~30B<H < 2B10~15H b< B5~10测点埋设:在地表开挖90cm深基坑,浇筑混凝土基础,同时放入长300mm直径22mm勺圆头钢筋,外露5mm四周填实。
在开挖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水平基准点2〜3个,水平基准点埋设方法见"基准点布基准点布置示意图(单位cm)置示意图"£11 I.洞内监控量测1.洞内观察开挖后及初支后及时采用肉眼观察和地质罗盘仪对开挖面揭示的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是否产生裂隙、剥离和剪切破坏、钢支撑是否压屈进行观察分析。
详细描述、记录、并予以评估,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及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2.洞内净空收敛监测点净空收敛点量测断面间距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确定,参考下表确定。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表净空收敛量测点距开挖面应小于1〜2m在每次开挖后尽早埋设读数,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前必须完成初期支护变形的读数。
测线布置和数量与地质条件、开挖方法、位移速度等因素有关,本段隧道施工工法包括全断面法、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方法、六步CD法,其主要布置形式见图“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测线布置图”3.拱顶下沉监测点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量测频率、初读数的测取等同收敛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