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合物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7
(四) 化学热力学初步1.已知25℃时 : F 2( g ) 的 S m Θ= 187.6 J · mol -1 · K -1F( g ) 的 S m Θ= 158.7 J · mol -1 · K -1F 2( g ) → 2 F(g) 的 ∆ rG m Θ=123.9 kJ ·mol -1由上述数据估算 F -F 的键焓。
***2.1 mol Hg ( l ) 在沸点(630 K )可逆地蒸发,其标准摩尔蒸发焓为54.56 kJ ·mol -1,求:⑴ 汞蒸发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 Q ; ⑵ 对环境所作功 W ;⑶ Δr U m Θ; ⑷ ΔrS m Θ; ⑸ ΔrG m Θ****3.已知下列数据(298K )H 2( g ) + 21O 2( g ) = H 2O( g ) Δ r H m Θ (1) = -242 kJ ·mol -1 ① H 2( g ) → 2 H( g ) Δ r H m Θ (2) = 436 kJ ·mol -1 ②O 2( g ) → 2 O( g ) Δ r H m Θ (2) = 498 kJ ·mol -1 ③通过计算确定反应 H 2O( g ) → 2 H( g )+O( g ) 是吸热还是放热?***4.已知下列反应的焓变为:21H 2( g ) + 21I 2( s ) = HI( g ) Δ r H m Θ= 25.9 kJ ·mol -1 21H 2( g ) = H( g ) Δ r H m Θ= 218 kJ ·mol -1 21I 2( s ) = I( g ) Δ r H m Θ= 75.7 kJ ·mol -1 I 2( s ) = I 2( g ) Δ r H m Θ= 62.3 kJ ·mol -1计算反应 H (g) + I (g) = HI (g) 的焓变Δ r H m Θ。
热力学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为基础,主要解决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及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问题,其中焓变计算是解决等压情况下反应中能量转化问题、进行吉布斯自由能变变计算进而判断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的基础。
在无机化学课程中,通常忽略温度、压力对焓变的影响,同时,对于非标准状态下的反应来说,反应焓变还没有一定的计算公式。
本文对无机化学中标准状态下反应焓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理论基础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理论基础是Hess定律,即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即摩尔反应焓变)完全相同。
Hess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反应只取决于物质的初、终状态,而与经历的具体途径无关。
其重要意义在于能使热化学方程式像代数方程式一样进行加、减运算,从而可以应用已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间接算得未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解决那些难以测量或根本不能测量的反应热效应问题。
应用时要注意:将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线性组合的结果必须与欲求的未知化学反应的状态完全相同,包括温度、压力及各物质的相态,并且这些化学反应都是在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条件下进行的,都不做其他功能[1]。
焓的绝对值是无法确定的,但可以采用相对焓值。
焓是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最主要特点是其变化值只取决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系统变化的途径无关。
因此,以Hess定律为理论基础,可以求得反应的摩尔焓变。
二、标准摩尔反应焓变(驻r H⊖m)的计算方法(一)利用热化学方程式的组合计算Δr H⊖m已知一些分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利用热方程式的组合可以求得总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例如计算碳和氧气反应生成CO2的反应焓变。
碳和氧可以一步直接生成CO2,也可以先生成CO,再使CO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CO2,根据Hess定律,这二种途径的反应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
无机化学考研辅导讲座(上)一.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知识点应用归纳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1)简单分子(或离子):(2)配合物: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3)分子晶体(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3、物质的稳定性:(1)无机小分子:(2)配合物:4、物质的磁性:(1)无机小分子:MO (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共价双原子分子)(2)配合物:5、物质的颜色:(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2)配合物:6、无机物溶解度:(1)离子晶体:(2)共价化合物:(7、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影响因素(1)溶液酸、碱度(2)物质的聚集状态8、化学反应方向:(1)热力学数据:(2)软硬酸碱理论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则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利用多重平衡规则,K是关键12、常见的基本概念:对角线规则;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1)结构}(2)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第一讲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1-1 离子键理论一、基本要点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反应时,生成的化合物如NaCl等都是离子型化合物,它们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如它们都以晶体的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熔、沸点,在熔融态或水溶液中可导电等。
这种由于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生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库仑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通常,生成离子键的条件是两原子的电负性差大于1.7以上,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键化合物。
碳酸钙的分解压与分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碳酸钙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它是由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组成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碳酸钙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本文将介绍一种测定碳酸钙分解压与分解热的实验方法及结果。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碳酸钙的分解压与分解热,探究其热力学性质,并验证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原理: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可以表示为:CaCO3(s) → CaO(s) + CO2(g)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量(△H)等于系统对外做功(W)与吸收的热量(q)之和。
△H = q + W利用等温热量计可以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而分解反应的体积变化可以通过气体收集法测定。
实验仪器与试剂:1. 等温热量计2. 气体收集瓶3. 碳酸钙样品4. 烧杯5. 温度计6. 秤量器具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等温热量计放在恒温水浴中,使其温度保持恒定。
2. 称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钙样品,记录其质量。
3. 将碳酸钙样品放入烧杯中,放入等温热量计中。
4. 点燃热量计的燃烧烛,并使其燃烧自燃,记录燃烧烛的质量变化。
5. 观察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生成情况,并通过气体收集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6. 实验结束后,取出等温热量计,将碳酸钙样品取出并称重,记录其质量变化。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计算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H和体积变化△V。
由于实验条件的差异,实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分解压和分解热。
根据理论计算,可以得到碳酸钙分解反应的标准焓变(△H°)。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可以得到碳酸钙的分解压与分解热的值。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研究碳酸钙的热力学性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本实验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靠。
但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使用说明1 关于化学反应吸热(或放热)量的计算1.1计算公式根据《手册》P.21式(70):()()298G G G G G G T T 298T 298H H H -H H -H ⎡⎤⎡⎤∆=∆+-⎣⎦⎣⎦∑∑iiii生成物反物nn (1.1)式中:T GH ∆——应理解为实际状态(101.325kPa ,T K )下的定压化学反应热P,T Q 。
在反应前后温度T 相同时,(因压力均为101.325kPa )故也可理解为定压化学反应热效应。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热的区别仅仅在于:热效应是状态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压力必须相同),而反应热是过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压力不一定相同)。
298G H ∆——为热化学标准状态(101.325kPa ,298K )下,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标准生成焓298GH 之差。
按下式计算:()()298G G G 298298H H H ⎡⎤⎡⎤∆=-⎣⎦⎣⎦∑∑iiii生成物反物nn(1.2)()GG T298H -H ⎡⎤⎣⎦∑ii生成物n——化学反应的每个生成物,从反应温度T K 降温到298K 的焓变(放热量)之和。
()G G T298H -H ⎡⎤⎣⎦∑ii反物n——化学反应的每个反应物,从298K 升温到反应温度T K 的焓变(吸热量)之和。
()G 298H ⎡⎤⎣⎦∑ii生成物n——化学反应的每个生成物,从反应温度T K 降温到298K 的焓变(放热量)之和。
()G298H ⎡⎤⎣⎦∑ii反物n——化学反应的每个反应物,从298K 升温到反应温度T K 的焓变(吸热量)之和。
()G G T298H-H i——单个生成物从反应温度T K 降温到298K 的焓变,或单个反应物从298K 升温到反应温度T K 的焓变。
in——单个生成物(或单个反应物)的化学计量系数,即: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该物质的分子式前面的系数(也就是参与反应的该物质的摩尔数)。
《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一、绪论热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目标在于量化和预测物质系统在各种物理及化学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分布规律。
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乃至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中,准确且全面的热力学数据对于理解和优化各类无机物体系的行为至关重要。
《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正是以此需求为导向,精心编纂而成的一部专业参考文献,旨在为科研人员、工程师及学生提供一个权威、详实且便于使用的无机物热力学数据资源库。
本手册聚焦于无机物体系,是因为无机物广泛存在于地球的自然环境、工业原料、能源开发、材料科学以及环境保护等众多场景中,其热力学性质直接影响着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工艺设计及过程控制。
无机物的热力学数据涵盖了诸如标准生成焓、标准熵、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溶解度、反应平衡常数、相变热、电化学势等关键参数,这些数据不仅是理解无机物质基本特性的基础,更是计算复杂多相反应过程、设计高效分离与转化工艺、评估环境行为与稳定性以及进行材料性能预测的关键依据。
编写《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的初衷在于填补现有文献资料中对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整合与更新的空白。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理论计算方法的发展,热力学数据的精度与覆盖范围持续提升,新的无机化合物不断被合成并表征,旧的数据需要修订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手册力求汇集最前沿、最可靠的无机物热力学数据,通过严谨的筛选与校验流程,确保所收录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手册采用系统化的组织结构,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并辅以清晰的解释和示例,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数据。
《实用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还注重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提供静态的数值列表,更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阐述数据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例如,手册可能包含如何利用热力学数据预测无机盐水溶液的配比极限、计算矿物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稳定区域、设计无机材料合成路线、评估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趋势等实用案例,使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无机卷中数据一、引言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是一本综合性的工具书,旨在提供化学化工领域中常用的物性数据。
本文将介绍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中无机卷中的数据内容。
二、数据内容1. 元素数据无机卷中的数据手册包含了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构型等。
此外,还包括了元素的晶体结构、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数据。
2. 化合物数据数据手册中收录了大量无机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其中包括了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量、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数据。
此外,还包括了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数据,如热容、热导率等。
3. 溶液数据无机卷中的数据手册还包含了各种无机溶液的物性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了溶液的浓度、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
此外,还包括了溶液的溶解度、酸碱性等相关数据。
4. 反应数据数据手册中还收录了无机反应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此外,还包括了反应的平衡常数、溶解度积等热力学数据。
5. 物质安全数据无机卷中的数据手册还包含了各种无机物质的安全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了物质的毒性、腐蚀性、燃烧性等相关信息。
此外,还包括了物质的存储和处理方法、应急措施等。
三、数据来源和准确性1. 数据来源数据手册中的数据来源于多个权威的科学文献和数据库,如化学期刊、化学数据库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由专业的化学化工研究人员完成。
2. 数据准确性数据手册中的数据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校对,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数据手册也会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
四、使用方法1. 数据检索用户可以通过元素符号、化合物名称、物性参数等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
数据手册提供了多种检索方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数据。
2. 数据解读在使用数据手册时,用户需要了解数据的含义和单位。
数据手册会提供相应的说明,帮助用户正确解读和使用数据。
3. 数据比较数据手册中的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对比,以帮助用户做出合理的决策。
无机化学(理论部分)知识点应用归纳1、无机物(分子或离子)构型:(1)简单分子(或离子):(2)配合物:2、物质的熔、沸点(包括硬度):(1)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2)离子晶体:(3)分子晶体(4)金属晶体:金属键(与价电子、价轨道有关)3、物质的稳定性:(1)无机小分子:(2)配合物:4、物质的磁性:(1)无机小分子:MO (掌握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共价双原子分子)(2)配合物:5、物质的颜色:(1)无机小分子:极化理论(2)配合物:6、无机物溶解度:(1)离子晶体:(2)共价化合物:7、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影响因素(1)溶液酸、碱度(2)物质的聚集状态8、化学反应方向:(1)热力学数据: 、、、、等(2)软硬酸碱理论9、分子极性、键的极性、键角、键长等:10、推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级组取值,选择—组合理量子数:四个量子数取值规则11、溶液中有关质点浓度计算: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解离平衡:利用多重平衡规则,K是关键12、常见的基本概念:对角线规则;惰性电子对效应;Lewis酸、碱;质子酸、碱;缓冲溶液;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镧系收缩;电负性;电离势;电子亲合势;晶格能;键能;有效核电荷及求法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1)结构(2)性质:重点是化学性质3—6 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Effective atomic number)必考一、概念1927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提出,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和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之和。
即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应等于紧跟它后面的惰性原子的序数。
主要用于羰基及其它非经典配合物结构中。
如:[Cr(CO)6]→24e-+12e-=36e-[Fe(CO)5] →26e-+10e-=36e-→Kr(氪) -36e-[Co(NH3)6]3+→24e-+12e-=36e-对于中心原子三偶数电子的,可直接形成羰基配合物,而一般中心原子为奇数电子的羰基配合物多不稳定,(不能满足EAN),所以它们容易氧化,还原或聚和成多核配合物,以符合EAN要求,如V为23e-,在形成V(CO)6的总电子数为35,它不稳定,易被还原成[V(CO)6]-。
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无机卷中数据【摘要】本文是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无机卷中的数据部分,旨在提供关于无机化合物的物性数据,为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涵盖了无机化合物的常见物性数据,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热力学性质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是通过实验测量、文献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相应的无机化合物,并获取其相关的物性数据。
本文将按照化合物的元素分类,逐一介绍各个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关键词】无机化合物、物性数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热力学性质【引言】无机化合物是化学化工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物性数据对于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物性数据手册是整理和归纳无机化合物物性数据的重要工具,能够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考。
本文将按照化合物的元素分类,逐一介绍各个化合物的物性数据,以满足读者对无机化合物物性数据的需求。
【一、氢化物】1. 氢气(H2)- 分子式:H2- 分子量:2.016 g/mol- 密度:0.08988 g/L- 熔点:-259.16 ℃- 沸点:-252.87 ℃- 水溶性: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等。
2. 氢化钠(NaH)- 分子式:NaH- 分子量:39.997 g/mol- 密度:1.396 g/cm³- 熔点:800 ℃- 沸点:不适用- 水溶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等。
【二、氧化物】1. 氧气(O2)- 分子式:O2- 分子量:31.998 g/mol- 密度:1.429 g/L- 熔点:-218.79 ℃- 沸点:-183.0 ℃- 水溶性: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等。
2. 氧化钠(Na2O)- 分子式:Na2O- 分子量:61.978 g/mol- 密度:2.27 g/cm³- 熔点:1132 ℃- 沸点:不适用- 水溶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盐等。
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氧化镁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MgO。
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应用,如用作耐火材料、陶瓷材料、电子材料等。
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指在标准条件下,一摩尔氧化镁生成的焓变化。
它是衡量氧化镁生成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本文将介绍氧化镁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定义和性质部分,我们将探讨氧化镁的化学式、晶体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氧化镁的特征和特性。
在概念和计算方法部分,我们将详细说明摩尔生成焓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摩尔生成焓是指在恒定压力和温度下,一摩尔物质在标准状态下形成的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焓变化。
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热量计算方法来计算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并提供具体的计算示例。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计算结果,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氧化镁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探讨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介绍氧化镁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在第三节中,我们将详细解释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介绍最常用的热化学方程式。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在正文部分的讨论结束后,我们将在第四节中列出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计算结果,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我们将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和其对结果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
最后,在第五节中,我们将做出对氧化镁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结论总结。
我们将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果,并讨论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我们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结论,以及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
常用数据手册D. R. Lide,“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77th ed.,ChemicalRubber Co,该手册是美国化学橡胶公司(Chemical Rubber Co,简称CRC)出版的一部著名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工具书。
它初版于1913年,以后逐年改版,内容不断完善更新。
该手册资料丰富,查阅方便,为人们提供了可靠的常用基础数据。
全书由目录、正文、附录和索引组成,正文分16个部分。
其中:第3部分是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主要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表,收录了1.5万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第4部分是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主要内容为元素和各种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表。
第5部分是热力学、电化学和动力学。
主要内容有化学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性质、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焓、无机化合物的融化焓、电解质水溶液的当量导电率、电解质的溶解焓等。
第6部分是流体的性质,汇集了流体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数据。
主要内容有流体的热物理性质、蒸气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某些化合物的临界常数、沸点、熔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气化焓、共沸混合物、流体的粘度等。
第7部分是生物化学和营养。
第8部分是分析化学,包括试剂的制备、酸碱盐的标准溶液、有机分析试剂、酸碱指示剂、荧光指示剂、电化次序、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溶解度表等。
J. A. Dean; “L ange’s Handbook of chemistry”,14th ed,McGraw-Hill New York,1992这是一本著名的化学数据手册,1934年发行第一版。
正文以表格形式为主,共分为11个部分。
其中有(9)热力学性质和(10)物理性质。
每一部分的前面有目次表,书末有主题索引。
该手册的第13版有中译本,名为《兰氏化学手册》,由尚久方等翻译,1991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R. C. Reid et.al.,“The properties of Gases and Liquids,” Fourth ed.,McGraw-Hill,New York,1987该书共分11个部分:(1)物理性质的估算;(2)纯组分常数,包括临界性质、偏心因子、沸点、熔点及偶极矩;(3)纯气体的PVT关系;(4)混和物的容积性质;(5)热力学性质;(6)理想气体热力学性质;(7)纯液体的蒸气压和蒸发焓;(8)多组元系统的流体相平衡;(9)粘度;(10)导热系数;(11)表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