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李道品-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30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渗透油藏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其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特点给油气开采带来了挑战。
以往的传统开发方法难以有效开采低渗透油藏中的储层,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不佳。
针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国内外石油行业的发展背景下,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我国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开展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工作,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为我国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孔隙连通性差,岩石孔隙度低且孔隙喉道狭窄,使得原油无法自然流出或采收率很低的油藏。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一直是油田开发领域的难题之一,如何有效评价和提升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有效开发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低渗透油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开发效果,因此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评价方法。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直接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研究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既能指导实际生产实践,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和采收率,同时也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分析低渗透油藏是指地下岩石孔隙度较低、孔隙连接性较差,使得油气在地层中难以自由流动的油藏。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一直是石油行业的难点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低渗透油藏研究方法
低渗透油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岩心分析:通过对低渗透油藏的岩心样品进行物性测定和孔隙结构分析,了解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和孔喉半径等岩石物性参数,为油藏评价和开发提供依据。
2. 流体性质测试:通过实验室测试方法,分析低渗透油藏中的原油和水的物化性质,包括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以了解流体性质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3. 渗流实验:通过构建低渗透油藏模型,开展渗透率测定实验和渗流规律研究,分析渗流行为和剖面规律,为油藏开发提供渗流参数参考。
4. 数值模拟:基于渗流理论和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展数值模拟,模拟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过程,预测油藏动态和评估开发效果。
5. 改造技术:通过改变油藏的物性和渗透性,采用各种改造技术,如酸化、水力压裂、低渗透增产技术等,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总之,低渗透油藏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岩心分析、流体性质测试、渗流实验、数值模拟和改造技术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对油藏的物性、流体性质、渗流规律和开
发效果进行研究,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论低渗透油藏测井定量评价方法摘要:低渗透油藏岩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定量解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中高孔渗测井定量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可能会遗漏储层或高估储层。
本章在分析岩石物理响应机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测井成岩相分析、孔隙结构定量评价、储层参数建模和含油量定量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低渗透;测井识别;测井评价1低渗透有效储层测井评价方法1.1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低渗透储层往往经历复杂的成岩作用,尤其是压实、胶结等不利于孔隙保存的成岩作用。
低渗透砂岩储层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往往与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形成的成岩作用有关。
在烃源岩生烃过程中,如果酸性水介质进入储层,将溶解储层岩石固体颗粒中易溶解的组分,如长石、岩屑等。
如果溶解产生的新物质,水介质可将随后化学作用产生的各种离子和矿物带出溶解储层,溶解作用将对次生孔隙的形成起到建设性作用。
成岩相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对各种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的客观区分和定义。
成岩相不同于其他成岩相的本质体现在其岩石学、矿物学特征、胶结物、胶结类型、颗粒接触关系、排列方式和孔隙微观几何特征上。
目前,油气藏的成岩作用研究和成岩相划分主要基于钻井和取心剖面岩心样品的对比分析,特别是扫描电镜分析,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数据能够反映岩芯样品的微观特征。
然而,考虑到取样困难和成本节约,岩心薄片数据相对有限。
利用薄片分析资料只能确定某一深度点的成岩相,不能连续反映储层的成岩相。
测井技术获取的地层信息主要反映地层岩石的各种宏观物理性质,如密度、电阻率、氢指数、声波传播速度、元素或矿物组成、与粒度有关的页岩含量等。
,测井具有连续记录已钻地层各种岩石物理信息的技术特点。
地质学家的研究对象与测井仪器的研究对象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地层岩石对象的观测响应手段和观测方法不同。
因此,如果能够根据有限的岩心分析资料确定的成岩相划分和成岩作用研究成果,找出不同成岩相储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成岩相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和技术,毫无疑问,它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识别和评价以及寻找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具有积极作用。
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低渗油藏是指岩石孔隙度较小,渗透率较低的油藏,通常采油难度较大。
针对低渗油藏的特点,常采用的一种增产技术是分层注水。
分层注水是指在井筒中的不同地层中注入不同性质的水,以改善油藏的物理性质,增加产量。
本文将探讨低渗油藏分层注水的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对于低渗油藏的分层注水效果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采油效率的提高。
通过分层注水,可以改善油藏中的水驱效率,增加原油的开采率,提高采油效率。
其次是提高采油速度。
注入高压水可以增加驱替效果,加速原油的驱出速度,提高采油速度。
另外,还可以改善油藏的流体分布,减少含水油的产量,提高采油效益。
其次,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油藏地质条件、水质、注水参数等。
首先是油藏地质条件。
油藏的孔隙度、渗透率、岩石性质等将直接影响分层注水效果。
同时,油藏的流体特性、含水层分布等也会对注水效果产生影响。
其次是水质。
不同质量的注水会对油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当的水质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注水参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注水量、注水压力、注水时间等参数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分层注水的效果。
综上所述,低渗油藏分层注水是提高原油开采率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合理评价分层注水的效果,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更好地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油藏地质条件和开发需求,科学制定分层注水方案,确保取得最佳的注水效果。
第16卷 第3期1997年9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 .G .O .D .D . Vol .16,No .3 SEPT .,1997 低渗透油田开发概论李道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咨询中心) 摘 要 本文对影响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提高油井产量、改善开发效果的主要技术措施和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简要论述。
主题词 低渗透油田 开发效果 技术措施 作者简介 李道品,男,1933年生,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油藏工程研究和管理工作,地址:(100724)北京市766信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在全国陆上动用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50×10-3μm 2)储量占11%左右;在探明未动用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储量占50%以上;而在近几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层储量占60%以上。
例如:1990年探明低渗透油层地质储量21214×104t ,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45.9%;1995年探明低渗透油层地质储量增加到30796×104t ,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比例高达72.7%。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开发好低渗透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低渗透油田的客观地质特点(主要是生产能力低),造成了开发过程中的诸多突出矛盾。
在诸多矛盾中开发技术需要和经济效益要求这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即从开发好低渗透油田出发,需要较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如钻井和注水等,而投入较多,又会降低经济效益,甚至没有效益。
在这一对矛盾中,技术措施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技术措施的恰当、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高低与好坏。
我们认为,需要以辩证的思想方法和观点来分析、认识这种矛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去处理、解决这个矛盾。
投入的技术、资金太少,不适应低渗透油田的基本需要,就不可能开发好低渗透油田,也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这将会使已花费的大量勘探资金长期积压起来,甚至沉没。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孔隙结构狭小、孔隙度较低的油藏。
由于这类油藏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开采难度大,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是评价和改进低渗透油藏开发工艺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该方法及应用进行综合讨论。
1. 产量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量。
产量评价主要通过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产出油气的速度和稳定性,判断开采效果的好坏。
通常可以通过建立产量曲线、产量预测模型等手段来对产量进行评价。
2. 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CSEM)技术评价CSEM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储层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观察岩石结构、孔隙分布、孔喉连接等微观特征,对渗透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CSEM技术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性进行评价。
3. 地震反演技术评价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对储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和分布进行评价,结合地震反演技术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储量评估结果。
4. 水驱效果评价对于含水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是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水驱曲线、水驱效率等参数可以评价水驱效果的好坏,指导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5. 水驱加密评价对于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加密技术,可以通过观测水驱加密前后的产量变化、渗透率变化等指标进行评价,评估水驱加密的效果。
综合考虑以上方法,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了解油藏的储量、渗透性、产能等情况,为进一步的优化开发工艺提供指导。
1. 优化开发工艺通过综合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优化开发工艺提供依据。
通过产量评价发现产量下降速度过快,可以采取措施减缓产量下降;通过CSEM 技术评价发现孔隙连接性差,可以采取酸化处理等措施改善孔隙结构。
2. 指导井网布局低渗透油藏的井网布局对开发效果有重要影响,通过地震反演技术评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的井网布局,提高开采效率。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是指孔隙度低于15%、渗透率小于0.1mD的油藏。
由于其地质特征不利于
油气开发,因此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技术难题。
本文将介绍低渗透油藏开
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1. 储量评价
储量评价是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
储量评价方法包括:采油实验
现场试开井法、油藏物理模型试油法、数值模拟法等。
采油实验是最直接的储量评价方法,它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准确的储量数据。
油藏物理模型试油法和数值模拟法则更加科学、严格和灵活,能够在储量评价的各个方面提供更详细、更精确的数据。
2. 生产效率评价
评估生产效率是评估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产能评价是评估生产效率
的主要手段。
产能评价方法包括:产能测试、侧孔试油、试井评价、模型模拟等。
产能评
价不仅能够评定油藏开发效果,更可以评价油藏物理特性和储量分布特性,为优化开发方
式提供指导。
3. 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是评估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油田前景分析和预测、经济参数评价、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现金流量分析等。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预测油田未来开采产值和投资收益,并建议相应的资源调配和找寻更可行的技术
方案。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储量评价、生产效率评价和经
济效益评价。
应用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最终制定出
更有效的油田开发方案。